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胃癌切除术后三种不同营养方式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肠外营养(PN)、肠内营养(EN)和肠内外相结合的互补营养(CN),对胃癌切除手术后病人恢复的不同影响。方法将连续收治适合切除手术的90例胃癌病人随机分成三组,进行前瞻性研究。1)PN(n=30)组。2)EN(n=30)组:经空肠道倭管在24小时内以大约80ml/hr速度匀速注入全量日需营养。3)CN(n=30)组:术后第1天经静脉给予3/4量的日需营养,经空肠造瘘管以20ml/hr匀速注入1/4量的日需营养。此后依病人肠功能恢复情况逐渐减少PN而逐渐增加EN,至术后第5天经空肠造瘘管注入全量日需营养。各种方式营养均在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至第5天营养输完而结束。三组病人均技术前公斤体重给以等值热卡和氮量。测定病人手术前及术后第6天时的体重、血白细胞计数以及血清白蛋白水平,同时记录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CN组和EN组肠功能恢复距手术结束时间(小时)显著短于PN组(PN组7Z.5±0.3,EN组34.8±0.6,CN组36.7±0.5,P<0.05)。2)CN组术后9天内主要并发症发生率(20.0%)显著低于PN组(56.7%)和EN组(100%,P<0.05)。对手术前第5天,三组间血白细胞计数正常者所占比率(PN96.7%,EN100%,CN96.7%)、血清白蛋白水平(PN4.1±0.5g/dl,EN4.0±O.3g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老年恶性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将108例老年恶性消化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45例)、肠外营养(PN)组(45例)及对照组(常规输液)组(18例),EN组术后24小时输注肠内营养液,PN组经外周静脉输注营养液。观察临床和测定营养支持前后患者的血糖、肝肾功能和电解质以及营养和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 EN组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PN组和对照组(P<0.001);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补体C3、C4和总补体溶血活性在各组问差异无显著性;EN、PN组治疗后体重、前白蛋白、白蛋白、IgG、IgM、IgA及C-反应蛋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而EN组与PN组间差异无显著性;EN组、PN组治疗后CD3^+、CD4^+、CD4^+/CD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EN组治疗后CD4^+、CD4^+/CD8^+亦高于PN组(P<0.05)。结论 肠内营养安全、实用有效,对体质差、年龄大的恶性消化道肿瘤患者更为适合。  相似文献   

3.
全胃切除术后经空肠造口行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通过对全胃切除术后经空肠造口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治疗的观察,评价其疗效及可行性。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胃癌全胃切除病人25例,随机分为两组,I组(对照组)12例,术后接受外周静脉营养;Ⅱ组(试验组)13例,术后24h开始经空肠造口行肠内营养治疗(连续7天),两组基本等热量,并对两组病人术前、术后进行营养状态评价,比较术后肠功能恢复及住院费用等。结果:试验组病人术后体重及营养状态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两组差异显著(P<0.01)。而且试验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全胃切除术后经空肠造口行早期肠内营养治疗,不仅安全、可靠、简便、经济,而且能有效地改善病人术后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后空肠营养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总结肠内营养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收集近2年来胃癌患者119例,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营养变化、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等。结果术后体重变化、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EN组均较PN组减少(P〈0.01)。结论胃癌术后空肠内营养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促进肠功能恢复,并降低住院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早期肠内营养(EEN)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及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泰州市人民医院131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EEN组(n=69)和对照组(n=62),观察伤后(或术后)7d内并发症发生及病死情况。于伤后(或术后)第7天检测体液免疫指标,采用特异性荧光抗体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EN组7d内糖代谢紊乱,腹泻、腹胀,各种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P=0.000、P=0.002、P=0.001、P=0.004、P=0.002),住院病死率也明显较低(P=0.028)。EEN组IgM、IgG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00),补体c3、补体C4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00),而Ig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4)。EEN组CD3^+ CD4^+、CD4^+/CD8^+ 比值、CD19^+ 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00),CD3^+ CD8^+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0),CD16^+ CD56^+ 明显低于对照组(P=0.026)。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对EEN的耐受性较好,患者的免疫功能和结局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中隧道式空肠置管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将42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24例)和肠外营养组(PN组,18例)。EN组采用隧道式空肠置管,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并分别在营养支持前后各测1次体重、肝肾功能、血清蛋白、血红蛋白,临床观察胃肠道恢复情况。结果EN组血清蛋白、转铁蛋白水平在营养支持后明姓升高,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时间与P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安全、可行,在改善机体营养状态方面有显著作用,并可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且费用较低。术中隧道式空肠置管简便易行,便于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应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对胃癌术后病人辅助化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胃癌术后辅助化疗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2例。两组病人均于术中放置空肠穿刺造口管,并延期留置空肠造口管直至化疗6个疗程结束。A组每个化疗疗程经空肠造口管给予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液瑞能,每天1 500ml,共7 d;B组则每个化疗疗程经空肠穿刺造口管给予普通匀浆膳食,每天1 500 ml,共7 d。比较两组病人化疗后营养和免疫指标。结果:化疗后A组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前清蛋白及IL-2、NK细胞活性、CD3+、CD4+、CD4+/CD8+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在胃癌病人术后辅助化疗期间,应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能减少化疗药物对病人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化疗期间应用肠内营养支持对营养状况、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需进行化疗的恶性肿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EN)和对照组,研究组40例,在常规饮食的基础上,采用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40例,进食常规饮食,不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化疗前、化疗第28天和化疗第56天时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和淋巴细胞亚群(包括NK、CD4、CD8、CD4/CD8)、免疫球蛋白(包括IgG、IgM、IgA)的变化情况。结果:化疗第28天时两组差别不明显(P〉0.05);化疗第56天时,研究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高于对照组(P〈0.05),与化疗前差异不大(P〉0.05),对照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明显低于化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免疫指标均低于化疗前,其中研究组免疫指标下降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化疗期间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机体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维持和改善。  相似文献   

9.
肠内营养在克罗恩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在克罗恩病(CD)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39例综合确诊的CD患者,依据是否行肠内营养治疗分为肠内营养组(n=31)和对照组(n=8),记录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CD活动指数(CDAI)。结果(1)临床表现:肠内营养治疗2周和4周后,肠内营养组在发热、腹部包块、腹泻和肠外表现等临床症状方面,以及活动性病变人数和需肠外营养支持的人数方面,均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有明显好转(P〈0.05);在肠梗阻、腹痛和便血等临床症状上也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患者体重亦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而对照组却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2)实验室检查:肠内营养治疗2周和4周后,肠内营养组在γ球蛋白、α2球蛋白、CRP和ESR等方面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在H曲和血白蛋白方面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而对照组却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3)CDAI:肠内营养治疗2周和4周后,肠内营养组和对照组的CDAI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肠内营养组CDAI下降的幅度较对照组大。(4)皮质激素使用方面:肠内营养组和对照组无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均〉0.05),肠内营养组15例在观察期内均开始激素减量。结论肠内营养是CD患者充分有效的营养支持方式,有助于CD活动期病情的改善,可以作为激素的替代治疗选择。对于疾病的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SAP患者临床资料,经综合治疗观察患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TNF-α、CD4/CD8、IgG水平。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36例)和全肠外营养组(TPN组,35例)。结果 EN组治疗后14d患者血清CD4/CD8及IgG水平比TPN组明显升高(P〈0.05);EN组治疗后7、14d时TNF-α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5),且与TPN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EN组治疗后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且与TPN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增高(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对SAP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可提高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改善其营养状况,增强肠道黏膜屏障,抑制炎性因子释放,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SAP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肠内和肠外联合阶段性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45例分为完全胃肠外营养组(TPN组,n=25)和肠内营养加肠外阶段性营养组(PN+EN组,n=20)。观察两组治疗结果以及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营养支持后PN+EN组的APACHEⅡ评分和CT评分均显著低于TPN组(P〈0.01)。营养支持两周后两组患者的血糖、血清淀粉酶和血肌酐水平均较营养支持前显著下降(P〈0.01),血清白蛋白、总蛋白、血钙水平均较营养支持前显著升高(P〈0.01),但是两组的各项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PN+EN组患者的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TPN组(P〈0.01),平均住院天数也显著短于TPN组(P〈0.01)。结论肠内和肠外联合阶段性营养支持方式的疗效优于完全胃肠外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谭琳  聂波  谢瑜 《现代保健》2010,(2):17-18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应用白介素-2治疗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79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化疗加白介素-2组(治疗组)40例和单纯化疗组(对照组)39例,治疗组于化疗后第1天加用白介素-2 40万U静脉滴注,连用14 d;对照组单用常规化疗,化疗前后均未予白介素-2治疗.检测化疗前及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14 d,治疗组的CD4^+、CD4^+/CD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化疗后白细胞谷值、中性粒细胞谷值,对照组明显低于治疗组(P〈0.05).结论 白介素-2能明显提高患者化疗后CD4^+、CD4^+/CD8^+水平,从而改善接受化疗机体的免疫状态.白介素-2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具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对尖锐湿疣(CA)患者外周血T细胞受体(TCR)γδ^+T细胞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20例正常对照者和60例CA患者(BCG-PSN组40例和病例对照组20例)治疗前后外周血CD3^+T、TCRγδ^+T和TCRαβ^+T细胞进行了检测;并对BCG-PSN治疗CA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结果治疗前CA患者外周血CD3^+T、TCRγδ^+T细胞百分率低于正常对照(47.64±7.19vs68.92±6.15,t=12.00;2.27±0.68vs4.65±0.99,t=12.17;P〈0,01);TCRαβ^+T细胞百分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55±4.71vs25.09±5.30,t=1.24,P〉0.05)。治疗后BCG-PSN组患者外周血CD3^+T、TCRγδ^+T、TCRαβ^+T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70.21±9.64vs47、62±7.91,35.55±4.77vs23,54±4.71,4.52±1.21vs2.25±0.68,P〈0.01);病例对照组无显著变化(P〉0.05);BCG-PSN组与病例对照组治疗前后CD3^+T、TCRγδ^+T、TCRαβ^+T细胞百分率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观察证荚BCG—PSN能够显著提高CA临床治愈率,降低CA的复发率。结论CA患者存在TCRγδ^+T细胞缺陷;BCG—PSN可提高CA患者的TCRγδ^+T细胞百分率,从而加强患者的T细胞免疫功能,以提高其临床疗效、减少其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内分泌及胰岛素抵抗的角度探讨CD8^+CD28^+及CD8^+CD28^-T(杀伤性/抑制性)T细胞平衡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关系。方法收集胰岛素抵抗(IR)与非抵抗(Non-IR)PCOS患者各25例,选取同龄段健康女性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8^+CD28^+及CD8^+CD28^-T细胞及其胞内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及白细胞介素-4(IL-4)的百分含量;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水平及胰岛素水平,并比较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同时分析以上几者的相关性。结果IR组CD8^+CD28^+T细胞、IFN-γ及胰岛素显著低于健康组及Non-IR组,但IR组CD8^+CD28^-T细胞、IL-4及HOMA-IR显著高于另外两组,以上任意两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0.719~5.892,均P〈0.05)。3组的LH有组间差异(F=3.762,P=0.010),以IR患者最高,但IR与Non-IR组间无统计学差异(t=0.976,P=0.362)。相关性分析表明CD8^+CD28^+T细胞与CD8^+CD28^-T细胞呈显著负相关(r=-0.816,P=0.000),CD8^+CD28^-抑制性T细胞与LH及HOMA指数均呈正相关(r=0.701,r=0.719,均P〈0.05),但与血清胰岛素水平及均呈负相关性(r=-0.631,P=0.038)。结论PCOS患者的免疫平衡向CD8^+CD28^-抑制T细胞倾斜,表现为过度抑制,该细胞数量的升高与内分泌紊乱及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辅助性T细胞(T help cell,Th)17和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 Treg)的数量、平衡状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确诊的106例HIV感染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采集静脉血,以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及Th17细胞与Treg细胞百分比,RT PCR检测HIV RNA病毒载量。结果HIV感染者CD4+T细胞为13~702个/μL,分为4组,即A组:≤200个/μL, 19例;B组:201~350个/μL ,32例;C组:351~500个/μL,26例;D组:>500个/μL ,29例;上述各组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798~1 130个/μL)(P<0.05)。A、B、C、D组Th17细胞在CD4+T细胞中的百分比分别为(0.73±0.21)%、 (1.52±0.33)%、(2.92±0.46)% 、(3.74±0.58)%,均低于健康对照组的(4.90±1.43)%(P<0.05);A、B、C、D 组及健康对照组Treg细胞在CD4+T细胞中的百分比分别为(9.78±2.15)%、(7.23±1.72)%、(5.69±1.67)%、(4.62±0.97)% 、(4.43±0.97)%,除D组与健康对照组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HIV感染者病毒载量水平为(0~5.36)×107拷贝/mL,平均(5.36±1.21)×106拷贝/mL;A、B、C、D组的病毒载量分别为(6.24±1.36)×107拷贝/mL、(4.36±1.02) ×106拷贝/mL、(5.78±1.67)×104拷贝/mL、(3.54±1.25) ×103 拷贝/mL,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CD4+T细胞计数呈负相关。结论HIV感染导致Th17和CD4+T细胞下降、Th17和Treg细胞失衡,与HIV RNA载量负相关;与疾病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腺法新联合吉西他滨治疗晚期胰腺癌疗效。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胰腺癌患者50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吉西他滨单药化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加用胸腺法新,比较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组体力状况改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群和NK细胞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CD3^+、CD4^+升高,CD4^+/CD8^+比值下降,CD8^+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客观缓解率及稳定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例数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腺法新联合吉西他滨治疗晚期胰腺癌疗效显著,具有明显改善免疫功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在老年危重患者救治中的作用。方法选择老年危重患者98例,根据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分为肠外营养(PN)组30例,肠内营养(EN)组32例,PN+EN组36例。摄入同等总热量和同等氮量,营养支持治疗时间14 d。治疗0 d和连续营养支持治疗14 d后,检测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淋巴细胞总数(TLC)、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值并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3组患者Hb均较治疗前增高。EN+PN组患者Alb、PA较PN组及EN组治疗后增高。营养支持治疗后,3组患者TLC明显增高。EN组IgA、IgM,EN+PN组IgA、IgG、IgM均较PN组增高。PN+EN组并发症低于PN组及EN组。结论老年危重患者救治中应根据老年人特点及疾病不同情况合理选择营养支持方式,PN+EN联合应用更有利于改善老年危重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胃肠道手术后规范化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与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6例拟行开腹胃肠道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组(EEN+PN组,n=62)和肠外营养支持组(PN组,n=64),分别于手术前,手术后第3、7天监测患者的体重、体重指数、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脂、血生化、血淋巴细胞计数、血C反应蛋白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手术并发症、营养支持相关费用及住院天数。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营养相关指标、血生化指标和炎症及免疫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EEN+PN组患者前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PN组[(160.3±23.0)g/L比(137.0±28.7)g/L,P=0.000];术后第7天,EEN+PN组患者前白蛋白[(210.6±34.6)g/L比(154.8±36.9)g/L,P=0.000]、白蛋白[(33.6±3.8)g/L比(31.8±4.7)g/L,P=0.042]、淋巴细胞计数[(2.33±0.53)×10^9/L比(1.04±0.36)×10^9g/L,P=0.046]水平均显著高于PN组,血γ-谷氨酰转肽酶[(48.12±33.84)U/L比(71.54±34.00)U/L,P=0.048]、C反应蛋白[(31.15±19.00)mmol/L比(45.90±23.21)mmol/L,P=0.042]、总胆固醇[(3.09±0.83)mmol/L比(3.29±0.91)mmol/L,P=0.045]、低密度脂蛋白[(2.01±0.39)mmol/L比(2.31±0.72)mmol/L,P=0.049]水平显著低于PN组。EEN+PN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显著短于PN组[(65.7±15.6)h比(75.1±27.0)h,P=0.036],围手术营养支持疗法总费用显著低于PN组[(2634.5±1306.8)元比(3058.6±1216.0)元,P=0.046]。结论胃肠道手术后早期规范化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可以改善机体术后前白蛋白水平,有益于术后患者免疫功能和组织损伤水平的恢复,促进早期胃肠道功能恢复,降低营养支持疗法相关费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糖尿病型肠内营养剂对高血糖状态危重患者住院时间等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高血糖状态危重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相似热量和氮量的糖尿病型肠内营养剂和匀浆膳.从患者入住重症监护室(ICU)第3天开始肠内营养(EN),连续14 d.研究期间,用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6.1~ 8.5 mmol/L,患者均未补充血浆、白蛋白以及肠外营养.分别于EN前及EN后,测定患者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外周血细菌DNA阳性率、生化指标,统计累计胰岛素用量,分析近期和远期临床结局.结果 最终入选患者59例,其中研究组30例,对照组29例.EN7 d[0.221±0.117比0.299±0.154,t=-2.199,P=0.032]和14 d[0.169±0.122比0.305±0.129,t=-4.191,P=0.000]后,研究组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EN第7天[(195±54)比(227±60)U;t=-2.096,P=0.041]和第14天[(392±114)比(459±118)U;t=-2.221,P=0.030],研究组的胰岛素累计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机械通气时间[(8.00±1.75)比(6.73±2.05)d,t=-2.547,P=0.014]及ICU住院时间[(10.00±1.95)比(8.80±2.17)d,t=-2.233,P=0.030]均有所下降;住院总费用显著降低[(56 238.39±17 869.61)比(70 395.63±20 111.69)元/人,t=-2.861,P=0.006];EN 90 d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17.59±3.21)比(35.34±8.65)分,t=10.030,P=0.000]及生存质量[(22.67±4.51)比(40.55±8.88)分,t=9.397,P=0.000]恢复较快.结论 糖尿病型肠内营养剂与等热量等氮量的自制均浆膳相比,可能具有改善高血糖状态危重患者近期和远期临床情况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