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在波 《山西中医》2010,26(2):61-62
从现代神经解剖、脑功能磁共振影像以及红外热像三方面对“面口合谷收”的机理进行研究,初步发现合谷穴与面口部存在多种联系,为合谷穴治疗面口部疾病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赵敬军  李少源  李霞  贲卉  荣培晶 《中医杂志》2014,(23):1996-1999
穴位和脏腑之间的特异性联系依据经穴所属经脉的不同而各异。在相同经脉,其腧穴具有主治本经和本腑病症的功能,也就是所谓的“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在临床应用中则讲究气至病所。从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入手,以合谷穴与面口部联系为例探讨穴位与疾病的关联,重点探析合谷穴对面口部存在生理、病理上的特异性调节现象,分析产生合谷穴与面口部特异性联系的物质基础。从刺激合谷穴对面口部的特异性影响相关的中医认识、物质基础、经穴刺激效应及治疗效应等方面加以探讨,以此阐述合谷穴与面口部的特异性联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面口合谷收"理论为指导,运用痛阈测定方法,观察针刺合谷穴对正常人面部痛阈的影响,探索合谷穴与面口部之间的特异性联系。方法:运用SPSS软件编程的方法,将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合谷穴组、后溪穴组、外关穴组,分别针刺健康受试者合谷穴、后溪穴、外关穴,运用钾离子测痛法观测针刺前后受试者面部痛阈,比较研究针刺合谷穴、后溪穴、外关穴对健康受试者面部痛阈的影响。结果:针刺健康受试者合谷穴对其面口部下颌区痛阈有明显影响(P<0.05);针刺健康受试者合谷穴对其面口部额区、颊区、下颌区痛阈变化率的影响明显强于针刺后溪穴、外关穴(P<0.05)。结论:针刺合谷穴对正常人面部痛阈有明显影响,其影响程度明显强于针刺后溪穴、外关穴,提示正常人合谷穴与面口部感觉功能之间存在相对特异性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面口合谷收"是经脉体表与体表之间联系的重要体现,从神经生物学角度阐释针刺合谷穴对面口部影响的机制可能是研究"面口合谷收"理论内涵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文章中作者针刺合谷穴,以后溪、外关作为对照,观察其对面口部痛阈、肌电活动、唾液分泌和脑中枢功能网络响应的影响,从不同层面揭示合谷穴与面口部特异性联系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以期为"面口合谷收"理论提供更丰富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合谷穴"能有效治疗大肠经远端循行所过部位"面口部"的疾患。面口部与合谷穴在感觉传入路径的重叠会聚,也为"面口合谷收"提供神经解剖基础。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功能磁共振成像由于无创伤性、时间空间分辨率高及代谢物质的测定,已成为研究针刺中枢效应机制的手段。针刺合谷穴发现激活脑区具有穴位偏侧性,且不同的刺激方法(包括手针、电针、经皮电刺激)及得气情况也影响脑功能变化。本文从合谷穴的外周神经解剖结构、针刺中枢响应特征、穴位特异性中枢机制来阐述"面口合谷收"的中枢效应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肌肉电生理学方法,研究合谷穴区与面口部之间的特异性联系及其规律。方法:针刺健康成年及老年志愿者、按压健康婴儿志愿者合谷穴观察对面部肌肉的肌电活动的影响。结果:针刺20~30岁健康成年志愿者合谷穴,肌电反应与同侧及对侧口轮匝肌最相关;针刺65~75岁健康老年志愿者合谷穴,肌电反应与同侧及对侧口轮匝肌、咬肌最相关;按压2~6个月月龄的婴儿合谷穴,面部肌电出现率可达100%。结论:合谷穴与面口部之间存在"体表-体表"的相对特异性联系,此种联系与年龄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面口合谷收”的机制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于晓华  吴富东 《针刺研究》2011,36(5):388-391
对运用现代医学手段解释"面口合谷收"的机制研究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以理清面口部与合谷之间的联系,用经络以外的理论来道明其所以然。口面部的感觉传入与合谷穴区的感觉传入在脊髓背根节、孤束核、网状结构、丘脑及大脑皮质的投射终止区相邻或重叠,都有可能发生会聚而互相作用,实现功能上的整合。此外,面口部、合谷穴与大脑之间的信息传入传出的神经活性物质也多种多样,这些均成为"面口合谷收"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张云洁  孟智宏 《吉林中医药》2013,(11):1155-1157
合谷穴的治疗范围广泛,尤其对于头面五官诸证,无论虚实寒热、轻重缓急,取合谷穴均能收到良好的疗效,现代临床研究对此也多有阐述.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经络学机理和远端取穴的原则,以及现代神经解剖学对其机理研究的概况,合谷穴更成为治疗面口疾病的要穴.合谷穴在治疗头、鼻、口腔、齿、面颊等部病证的临床应用也较为广泛,可见合谷穴临床治疗面口疾病的效果是极其明显和有理论支持的.  相似文献   

9.
对应用现代医学手段解释"面口合谷收"机制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从合谷穴的形态解剖、针刺时面口温度变化、神经电生理、头面部血供、大脑中枢激活、生物全息理论、神经突触可塑等7个方面理清合谷与面口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现代国内外研究合谷穴与面口部特异性联系的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主要从形态学研究、神经原理研究、红外热像研究、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及其他研究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梳理和概括,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1.
2013年8月19日,由安徽省中医院与韩国庆熙大学签署科研合作协议,就“病理状况下面口部与合谷穴区联系的脑功能和突触可塑性研究”项目开展深度科研合作。由安徽省中医院杨骏教授主持承担的国家“973”项目“病理状况下面口部与合谷穴区联系的脑功能和突触可塑性研究”,率先提出了大脑对针刺的反应取决于大脑功能状态的学术观点,此项成果引起了韩国庆熙大学传统医学院针灸系的关注。为加强对该科研项目的深入研究,发挥双方科研优势,双方一致同意加强科研深度合作,提升双方的科研水平,促进双方科研数据共享,尽早使科研成果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神经肌电检测技术观察生理状态下针刺恒河猴“合谷”穴区与面口部肌肉运动的特异性联系.方法:将18只恒河猴随机分为合谷穴区组、后溪穴区组、外关穴区组,每组6只.在生理状态下检测针刺不同穴区前后面口部额肌、颧肌及口轮匝肌的肌电活动,比较研究针刺不同穴区对面口部肌电的影响.结果:针刺“合谷”穴使额肌肌电的潜伏期降低(P<0.01),峰峰值、面积增高(P<0.05,P<0.01);颧肌肌电的面积增高(P<0.01),峰峰值升高(P<0.05)、潜伏期降低(P<0.05);口轮匝肌肌电的频率增高(P<0.01),潜伏期降低(P<0.01);针刺“合谷”穴前后额肌、颧肌、口轮匝肌的肌电频率、峰峰值、面积及潜伏期变化率明显高于针刺“后溪”“外关”穴(P<0.05,P<0.01).结论:合谷穴区与面口部肌肉运动之间存在相对特异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面口合谷收"是我国行之有效的医学经验,是循经远道取穴的杰出代表之一。现代研究表明,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大脑皮层手、面区之间存在着竞争依赖性的相互作用。本研究在手阳明经脉的循行、临床上运用合谷穴治疗口面部疾病的基础上,通过针刺合谷穴引起大脑皮层的作用,从手、面区之间功能重组关系,探讨"面口合谷收"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合谷穴的"倒马针法"不同于传统的齐刺法,笔者在董氏"灵骨""大白"穴同刺用于温阳补气的基础上,沿着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揣穴,运用"灵骨"、合谷、"大白"3穴合用直刺的"倒马针法",直通三焦,整体协调脏腑功能以强化临床疗效。笔者认为合谷穴的部位在示指桡侧面上,穴位随着机体的功能状态而动态变化,董氏奇穴"灵骨""大白"穴只是病理状态下,合谷穴在第二掌骨桡侧的移动点。《四总穴歌》中记载:"面口合谷收",揭示了合谷穴与头面五官部位之间的密切联系。此针法用于治疗面肌痉挛等面口疾病较单纯针刺合谷穴疗效显著,并有较好的远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近代中文文献中针刺治疗面肌痉挛中合谷穴使用手法进行归纳和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Wanfang)和维普数据库(VIP)等中文数据库,纳入有效文献51篇,对针刺合谷穴实施手法等资料信息进行提取、分类及总结。结果:有22篇采用合谷穴平补平泻手法,有6篇采用合谷穴泻法,仅有1篇采用合谷穴补法;还有随证补泻法、静留针法、行气法、热敏灸疗法等其他刺激方法。结论:针灸治疗面肌痉挛有一定优势,合谷穴治疗面肌痉挛临床应用广泛,其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今后应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以期筛选出不同时期面肌痉挛患者合谷穴的最佳刺激方法,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整理先秦至清末有关合谷穴的古代文献资料,归纳总结合谷穴的应用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第5版)所收录的1 156部中医古籍为检索范围,整理古籍中有关合谷穴的主治病症、腧穴配伍、配伍主治病症、刺灸法及禁忌证等内容,并建立数据库,用Python编写程序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总计纳入与合谷穴相关的条文646条,涵盖79部中医古籍,其中合谷单穴主治条文64条,包括50种病症;配伍应用条文582条,包括219种病症,涉及五官科、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学科。配伍频次最高的腧穴是曲池穴,其次是足三里、百会。与合谷相关的刺灸法有针刺、刺血、灸法、穴位敷贴等5种疗法,涉及条文264条。结论:合谷穴主治规律以局部治疗及循经治疗为主,合谷穴善治头面五官类疾病,是"面口合谷收"的具体体现,其次是肢体经络类疾病;配伍其他腧穴治疗疾病起到了协同增效的作用,疗法以针刺、灸法为主。  相似文献   

17.
<正>中医四总穴歌诀有"面口合谷收"之歌。合谷穴为古代历代医家推崇为万能穴,能够运用到多种病症,其中首推的就是治疗牙痛。牙痛时,我们可以按压这个虎口部位的"止痛药",解决燃眉之急。平时经常按揉合谷穴,还能够保护牙齿,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除了牙痛外,头痛、腰腿痛之类的疾病也可以解决。同时,在治疗头面疾病中,长期按压该穴,还能对耳鸣、耳聋、鼻炎、视力模糊等具有很好的调理保健功效。  相似文献   

18.
"合谷穴"是现代针灸临床应用频率极高的腧穴,其功效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多科疾病,笔者认为这与合谷穴腧穴特性及理论特色密切相关.为提高合谷穴针刺效果,笔者探究认为运用合谷穴治疗疾病不仅需要考虑针刺得气,还应考虑针刺方法细节,注重腧穴层次性、人体整体气血阴阳、病位病性等与合谷穴本身特性的联系,根据病位选择不同进针部位...  相似文献   

19.
"面口合谷收"是医疗实践过程中对合谷治疗口面部疾病功效的高度总结。笔者查阅相关文献,从中医经络辨证角度出发,结合现代医学对其生理机制的研究,探讨支撑其证治规律的理论实质;同时对临床运用合谷穴治疗口面部疾病的报道进行举案归纳,浅析"面口合谷收"的理论基础与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20.
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文章从中医理论及现代医学两方面来探讨合谷穴治疗面瘫的机理。四总穴歌说"面口合谷收"一直是指导后代医家临床实践的准则,本文通过对合谷穴治疗面瘫的理论探析,不但可以证实古代医学家所创立的经络学说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今后临床上客观选穴和发展针灸的现代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