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测定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进展为持续性房颤前血浆醛固酮水平变化。方法选取本院心内科阵发性房颤患者91例,所有患者入选后行心脏超声、长程心电图和血生化检查,测定空腹清晨窦性心律时血清醛固酮浓度。结果随访18±6个月,86例完成随访,其中15例进展为持续性房颤。持续性房颤组在年龄、高血压、冠心病和心功能不全和醛固酮水平(302.7±78.3 pg/ml vs 234.3±69.6 pg/ml,P<0.01)与阵发性房颤组有差异。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和醛固酮是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进展为持续性房颤前血清醛固酮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的变化进行观察。方法选择本院心内科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发生心房纤颤的16例患者作为A组,22例窦性心律患者作为B组,再将A组患者分为阵发性房颤(n=10)和持续性房颤组(n=6),对三组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进行检测,并给予比较。结果随着NYHA心功能分级的不断升高,三组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升高,且持续性房颤组高于阵发性房颤组,所出现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呈现显著升高现象,其水平升高程度与心功能呈反比。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清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的水平在心房颤动的发生与维持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心房颤动患者69例,分为三组,阵发性心房颤动组27例,持续性心房颤动组19例,永久性心房颤动组23例,对照组(窦性心律)21 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的表达水平,同时应用心脏超声测量各患者左心房前后径以及左室射血分数。结果 阵发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永久性房颤组血清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持续性及永久性房颤组血清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的水平均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持续性房颤组及永久性房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持续性心房颤动组、永久性心房颤动组左心房前后径明显增大,与窦性心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阵发性心房颤动组与窦性心律组比较,左心房前后径虽有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升高可能参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和维持,提示RAAS系统的激活具有促进心房颤动的发生和持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浆半乳糖凝集素-3水平(Gal-3)与房颤(AF)患者左心耳(LAA)重塑和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入选了2015年1月—2017年2月期间住院的153名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其中阵发性房颤58例,持续性房颤55例,永久性房颤40例。通过食道超声评估LAA的形态和收缩功能,同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血浆Gal-3水平。结果 经食道超声检查共发现22例LAA血栓形成,其中阵发性房颤组2例、持续性房颤组11例、永久性房颤组9例。不同类型房颤患者之间,LAA形态和收缩功能存在显著性差异。血浆Gal-3水平在不同类型房颤中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患者的Gal-3水平显著高于阵发性房颤(P<0.01)。Gal-3水平升高与LAA容积增加、 LA射血分数降低、 LAA峰值血流速度降低、 LAA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Gal-3是房颤患者LAA血栓形成的独立预测因素之一。结论 房颤患者血浆Gal-3水平升高与LAA重塑密切相关,Gal-3水平升高可能是LAA血栓形成的独立预测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老年房颤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水平,探讨其与房颤的关系。方法选择住院的老年房颤患者83例,其中30例阵发性房颤,28例持续性房颤,25例永久性房颤患者,窦性心律30例(对照组),分别检测患者血清中Hcy、CRP水平,同时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各组左心房内径(LAD),并对各指标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1血清Hcy、CRP及LAD值永久性房颤、持续性房颤组、阵发性房颤组均高于对照组,永久性房颤组及持续性房颤组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均P0.05);2房颤患者LAD与Hcy、CRP呈正相关。结论炎症和氧化应激可能参与了左心房的电重构及结构重构,并促进了房颤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心房纤颤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1月间诊断为房颤的78例住院患者,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三组,另外选取在本院同期住院的非房颤的心血管病患者78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患者血液中hs-CRP的含量、心脏房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EF),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房颤组血液中hs-CR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永久性房颤患者血液中hs-CRP含量明显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性、永久性房颤患者的左房内径明显大于阵发性房颤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房纤颤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增高,炎症可能是促使左房重构并导致房颤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外周血中造血祖细胞(HPCs)及血浆心钠素(ANP)、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的改变及其意义. 方法 永久性房颤患者30例(永久性房颤组),阵发性房颤患者28例(阵发性房颤组),窦性心律心脏病患者30例(窦性心律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所有患者外周血CD34抗原阳性(CD34+)HPCs水平,放射免疫法测定其血浆中ANP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其血浆SDF-1α水平.分别于每组中随机抽取10例患者,分离外周血HPCs并进行细胞培养,应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法检测培养后HPCs的ANP表达. 结果 (1)永久性房颤组外周血CD34+HPCs水平明显高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及窦性心律组(P<0.05);阵发性房颤组外周血CD34+HPCs水平与窦性心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永久性房颤组血浆ANP水平和SDF-1α水平均明显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及窦性心律组(均为P<0.05);阵发性房颤组血浆ANP及SDF-1α水平与窦性心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血浆ANP及SDF-1α与外周血CD34+HPCs均有明显正相关(r=0.783,P<0.01;r=0.427,P<0.01).(4)外周血HPCs经过3 d的培养,永久性房颤组外周血中部分HPCs有ANP表达,而阵发性房颤组及窦性心律对照组HPCs无ANP表达. 结论 永久性房颤患者外周血CD34+HPCs升高,血浆ANP及SDF-1α水平也相应增高,并且其外周血HPCs具有向心房肌细胞分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非心房颤动者和不同类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右心房肌缝隙连接蛋白40的分布及表达变化,探讨其与右心房大小及房颤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共收集23个右心耳心肌标本,非房颤组5个,阵发性房颤6个,持续性房颤5个及永久性房颤7个。采用彩超体表面积标准化法,比较右心房内径大小;免疫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缝隙连接蛋白40定位分布情况;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相对定量检测mRNA表达水平;Westernblot检测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房颤各组心房内径比非房颤组增大(P<0.05或P<0.01);非房颤组缝隙连接蛋白40主要表达于心肌细胞闰盘位置,而房颤组表达分布紊乱;在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上,阵发性房颤组缝隙连接蛋白40比正常组表达增高;持续性房颤组缝隙连接蛋白40比正常组表达降低;永久性房颤组缝隙连接蛋白40表达进一步降低(P<0.05或P<0.01),缝隙连接蛋白40表达与右心房大小呈明显负相关(R2=0.1938,P<0.05)。结论缝隙连接蛋白40分布紊乱及表达的变化与心房重构密切相关,可能是不同类型房颤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非心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血清中亲环素A(CyPA)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探讨它们在心房颤动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组为非心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140例(房颤组,其中阵发性房颤45例、持续性房颤48例、永久性房颤47例),选取我科同期住院条件相同的窦性心律非心瓣膜病患者135例为对照组(非房颤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清中CyPA、MMP-2、MMP-9水平,同时测量左心房前后径(LAD),探讨CyPA和MMP-2、MMP-9在不同临床特征患者中表达的意义及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中CyPA和MMP-2、MMP-9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中CyPA和MMP-2、MMP-9的表达与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密切相关。观察组左心房前后径大于对照组(P0.01),且与房颤动持续时间密切相关。经线性相关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血清中CyPA与MMP-2、MMP-9水平呈正相关(阵发性房颤组r1=0.77、r2=0.80,P0.01;持续性房颤组r1=0.71、r2=0.76,P0.01;永久性房颤组r1=0.67、r2=0.74,P0.05);CyPA浓度与LAD呈正相关(阵发性房颤组r=0.72,P0.01;持续性房颤组r=0.74,P0.01;永久性房颤组r=0.65,P0.05);MMP-2、MMP-9水平与LAD呈正相关(阵发性房颤组r1=0.74、r2=0.76,P0.01;持续性房颤组r1=0.66、r2=0.68,P0.01;永久性房颤组r1=0.63、r2=0.72,P0.05)。结论 CyPA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在心房颤动患者血清中高表达,二者的协同作用在房颤的维持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促进作用,CyPA和MMP-2、MMP-9的联合检测对评估心房颤动患者的病变程度及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47(HSP47)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心房结构重构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60例行心脏手术的患者分为窦性心律组、阵发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各组20例,于手术中获取右心耳心房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方法检测HSP47的mRNA表达;同时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心房内径,并研究其相关性。结果与窦性心律组比较,阵发性房颤组及持续性房颤组中HSP47mRNA水平明显增加(P<0.05),且持续性房颤组较阵发性房颤组增加更明显(P<0.05)。房颤患者HSP47mRNA水平与左房内径呈显著正相关(r=0.780,P<0.01)。结论房颤患者心房组织中HSP47基因表达显著增加,并与房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阵发性心房纤颤(房颤)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1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62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血脂指标变化、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发生率、阵发性房颤复发率及缺血性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LDL-C、TC、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LDL-C、TC、TG水平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阵发性房颤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缺血性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阵发性房颤,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血脂水平,降低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发生率、阵发性房颤复发率、缺血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β_3肾上腺素受体(β_3-AR)的表达水平,探索β_3-AR表达水平对房颤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经临床确诊的98例房颤患者作为房颤组(包括35例阵发性房颤患者、33例持续性房颤患者和30例永久性房颤患者),并选择31例门诊健康体检成年人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受试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指标。采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两组受试者外周血淋巴细胞β_3-AR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表达量并进行比较。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β_3-AR mRNA相对表达水平对房颤的预测价值。结果:房颤组β_3-AR 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相对表达水平为3.16±2.50(P0.05)。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的β_3-AR mRNA相对表达水平依次为1.90±0.96、2.92±1.45、4.89±3.54,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β_3-AR mRNA相对表达水平与左心房内径(LAD)呈正相关(r=0.25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β_3-AR mRNA相对表达水平与房颤相关(OR=16.644,95%CI:1.106~250.503,P=0.027)。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β_3-AR mRNA相对表达水平预测房颤的曲线下面积为0.734(95%CI:0.639~0.829,P0.05)。结论:房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β_3-AR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β_3-AR mRNA表达水平升高可能参与心房重构。由此推断,β_3-AR mRNA表达水平可能是预测房颤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的心房颤动患者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左心房内径(LAD)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左心收缩功能正常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31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30例和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33例,另选30名窦性心律者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类型心房颤动患者与窦性心律者血清NT-proBNP水平,并观察血清NT-proBNP水平与LAD大小的关联。结果心房颤动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较窦性心律者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5.2±170.9)ng/L比(57.2±31.9)ng/L,P<0.01]。其中持续性心房颤动组的LAD和NT-proBNP较阵发性心房颤动组均显著升高[LAD:(33.7±4.9)mm比(30.5±3.3)mm,P<0.05;NT-proBNP:(261.8±124.9)ng/L比(143.7±26.2)ng/L,P<0.05];永久性心房颤动组的LAD和NT-proBNP较阵发性心房颤动组均显著升高[LAD:(37.5±2.9)mm比(30.5±3.3)mm,P<0.05;NT-proBNP:(599.0±33.5)ng/L比(143.7±26.2)ng/L,P<0.05];永久性心房颤动组的LAD和NT-proBNP较持续性心房颤动组均显著升高[LAD:(37.5±2.9)mm比(33.7±4.9)mm,P<0.05;NT-proBNP:(599.0±33.5)ng/L比(261.8±124.9)ng/L,P<0.05]。不同类型心房颤动组的LAD越大(中位值分别为30.5、33.7和37.5 mm),患者血清NT-proBNP的水平越高(中位值分别为143.7ng/L、261.8ng/L和599.0 ng/L)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LAD、心房颤动类型和病程是高血清NT-proBNP水平的独立预测因素(均为P<0.01)。结论在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的不同类型心房颤动患者中,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窦性心律者,可能与患者心房结构重构及心房颤动类型和病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高敏-CRP(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protein,Hs-CRP)水平、左心房内径(Lef tatriumdiameter,LAD)与房颤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房颤患者262例,非房颤患者115例;所有病例均行13C呼气试验测定、血浆幽门螺杆菌抗体(HpIgG)测定、Hs-CRP水平测定及超声心动检查。结果①心房颤动组13C呼气试验幽门螺杆菌、hs-CRP、左心房内径阳性率明显高于非心房颤动组(p<0.05);②心房颤动组13C呼气试验幽门螺杆菌感染δ值、hs-CRP以及左心房内径水平明显高于非心房颤动组(p<0.05);③首发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长程持续性房颤以及永久性房颤5个亚组分别两两比较:永久性房颤组Hpδ值高于初发房颤组、阵发性房颤组及持续性房颤组(p<0.05);永久性房颤组hs-CRP水平高于首发房颤组、阵发性房颤组及持续性房颤组(p<0.05);长程持续性房颤组hs-CRP水平高于首发房颤组、阵发性房颤组(p<0.05);永久性房颤组左心房内径水平高于首发房颤组、阵发性、持续性房颤组(p<0.05);④综合HP感染、hs-CRP、左心房内径及其他危险因素后,发现Hp≥4‰、hs-CRP>5mg/L以及左心房内径≥36mm与心房颤动较强的相关性(p<0.05)。结论 HP感染、hs-CRP升高、左心房内径增大均可反应房颤的发生率;Hp≥4‰、hs-CRP>5mg/L、左心房内径≥36mm均是患者心房颤动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各参数指标与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舒张功能不全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中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舒张功能不全的房颤患者204例,分为阵发性房颤组87例,持续性房颤组117例(包含长期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另选取收治入院的100例不伴有房颤的舒张功能不全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入选对象的超声心动图参数及NT-proBNP水平,并探讨其相关性。结果:房颤组患者的左心房内径、左心房容积指数、NT-proBNP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持续性房颤组与阵发性房颤组同样有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NT-proBNP与左心房内径(r=0.626,P0.001)、左心房容积指数(r=0.470,P=0.001)呈正相关。结论:舒张功能不全的房颤患者左心房明显增大,NT-proBNP水平明显增高且与左心房内径、左心房容积指数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与心房颤动(房颤)的关系及对持续性房颤患者复律治疗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比较30例健康受试者(健康对照组)、3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阵发性房颤组)、6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持续性房颤组)以及30例永久性房颤患者(永久性房颤组)血清MMP-9水平变化。对持续性房颤患者使用药物或药物+电复律治疗,复律后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性心律并随访。并回顾性分析持续性房颤患者复律成功后(复发者和未复发者)血清MMP-9水平对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四组受试者血清MMP-9水平分别为:健康对照组(151.43±88.14)ng/ml、阵发性房颤组(182.66±96.39)ng/ml、持续性房颤组(278.93±89.22)ng/ml、永久性房颤组(336.82±112.35)ng/ml,持续性房颤组血清MMP-9水平显著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和健康对照组,且永久性房颤组MMP-9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均0.05)。持续性房颤患者复律后随访(15.4±4.3)个月,复发者的血清MMP-9水平高于未复发者[(315.63±94.52)ng/ml vs(261.92±87.86)ng/ml,P=0.036]。对持续性房颤患者的年龄、性别、房颤病史、左心房内径、血清MMP-9水平等5个因子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清MMP-9水平是持续性房颤复律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比值比=1.135,95%可信区间:1.018~1.321,P=0.035)。结论: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患者的血清MMP-9水平显著升高。血清MMP-9水平是持续性房颤复律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前患者血浆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与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连续选取100例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其中阵发性房颤60例,持续性房颤40例。阵发性及持续性房颤患者随访1年后根据房颤复发情况再分为复发组和无复发组。术前检测血浆TGF-β1水平,并行超声心动图等临床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房颤消融术后的复发率为30%(30/100),其中阵发性房颤术后复发率为21.6%(13/60),持续性房颤复发率为42.5%(17/40)。30例房颤术后复发患者术前血浆TGF-β1水平较70例术后无复发患者高[(35.49±8.47)ng/ml vs(27.00±8.61)ng/ml),P<0.05],其中阵发性房颤复发组术前血浆TGF-β1水平较无复发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90±8.44)ng/ml vs(22.47±6.64)ng/ml,P<0.05];持续性房颤复发组亦高于无复发组[(40.52±3.37)ng/ml vs(36.26±2.66)ng/ml,P<0.05]。对患者年龄、性别、房颤类型、体重指数、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TGF-β1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术前血浆TGF-β1水平与房颤消融术后复发有关[OR=1.17,95%CI(1.05,1.31),P=0.004]。进一步分析显示,术前血浆TGF-β1水平与阵发性房颤的术后复发有关[OR=1.16,95%CI(1.05,1.52),P=0.01],与持续性房颤术后复发也有关[OR=1.71,95%CI(1.12,2.62),P=0.013]。结论:房颤消融术前血浆TGF-β1水平与房颤消融术后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21,37(2):156-160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估高血压患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左房心肌应变功能与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相关性以及左房应变对阵发性房颤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9月我院单纯高血压患者80例(HT),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60例(HT+PAF),健康体检对照组50例。测定3组血清NT-proBNP水平,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得左室收缩期左房心肌整体峰值纵向应变(LAS-s),心房收缩期左房心肌整体峰值纵向应变(LAS-a),应用常规超声心动图技术测量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房内径(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E/A、E/e′比值、左房整体排空分数(LATEF)、左房容积指数(LAVI)、Tei指数。比较血清NT-proBNP水平与左房各功能参数的相关性,分析高血压患者并发阵发性房颤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T组、HT+PAF组的NT-proBNP、LAD、LAVI、E/e′、Tei指数依次增高,HT+PAF组增高更为显著(P0.05),与对照组比较,HT组、HT+PAF组的LAS-s、LAS-a、LATEF依次减低,HT+PAF组减低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血清NT-proBNP与LAS-s、LAS-a负相关(r=-0.589,r=-0.514,P0.05),血清NT-proBNP与年龄、E/e′、LAD、LAVI、Tei指数呈正相关(r=0.432,r=0.484,r=0.504,r=0.512,r=0.482,P0.05)。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LAS-s、LAS-a是高血压患者并发阵发性房颤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LAS-s、LAS-a预测高血压患者并发阵发性房颤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6、0.766,最佳截断值为34%、12%。结论:高血压患者并发阵发性房颤的左房心肌纵向形变功能减低,血清NT-proBNP水平与左房结构和功能具有密切相关性,LAS-s、LAS-a是高血压患者并发阵发性房颤的独立影响因素,能够作为高血压并发阵发性房颤的新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KLOTHO基因的表达及其与纤维化的相关性。方法 60例行心脏手术患者按心脏节律分为窦性心律组、阵发性房颤组及持续性房颤动,每组20例。采用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的方法研究KLOTHO基因mRNA在患者心房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血清中心肌纤维化指标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ⅠCP)、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的关系。并行心肌组织切片HE染色来观察心肌纤维化的程度。结果①与窦性心律组相比,房颤组左房明显扩大(P0.05),持续性房颤组的左房内径大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②与窦性心律组相比,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组心房组织的KLOTHO mRNA水平均明显减少(P0.05);持续性房颤组KLOTHO mRNA表达较阵发性房颤组亦明显减少(P0.01)。③窦性心律组心肌间质中仅见极少量胶原纤维;阵发性房颤组心肌间质中胶原沉积增多,心肌肌束周围可见明显胶原纤维包绕;持续性房颤组心肌间质中纤维组织显著增生,心肌肌束被大量的条索状胶原纤维所分隔。④与窦性心律组相比,房颤组血清PⅠCP、PⅢNP含量明显增高(P0.01),且持续性房颤组PⅠCP、PⅢNP含量较阵发性房颤组明显增加(P0.05);⑤房颤患者心肌KLOTHO mRNA水平与左房内径、血清中PⅠCP、PⅢNP呈独立的、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房颤患者KLOTHO基因的表达增加,心肌纤维化的程度减少,提示KLOTHO基因可能与心房纤维化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钙调神经磷酸酶(CaN)水平与心脏超声左室舒张功能参数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1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6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两组血浆CaN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通过心脏彩超检测心脏舒张和收缩功能,分析血浆CaN水平与舒张功能超声参数的相关关系。结果与健康体检者相比,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CaN水平和NT-proBN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P<0.01);两组心脏彩超舒张功能参数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CaN与NT-proBNP、E/A、E′/A′具有相关性。线性相关分析表明,高血压患者CaN水平与体重指数、收缩压、NT-proBNP水平和等容舒张时间呈正相关(分别r=0.579,P<0.01;r=0.652,P<0.01;r=0.872,P<0.01;r=0.675,P<0.05),与E/A、E′/A′负相关(分别r=-0.875,P<0.01;r=-0.725,P<0.01),与心率、射血分数、E/E′、减速时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血浆CaN水平升高对高血压患者早期舒张期心力衰竭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