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比较老年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采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融合术(MIS-TLIF)Wiltse入路和正中入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老年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130例,随机分为Wiltse入路组70例和正中入路组60例,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疗效与并发症发生率,随访观察2年。观察指标:腰腿疼痛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术后并发症。结果 Wiltse入路组节段融合率明显优于正中入路组(P0.05);Wiltse入路组术后JOA评分明显高于正中入路组(P0.05);两组术前MRI评分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Wiltse入路组明显较正中入路组降低(P0.05),且平均纠正Cobb角明显优于正中入路组(P0.05);两组术前JOA评分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Wiltse入路组JOA评分明显高于正中入路组(P0.05);两组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Wiltse入路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明显较正中入路组改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老年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脱治疗效果相当,但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术后腰背疼痛及并发症低于正中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  相似文献   

2.
唐杰  历芝  魏万  封紫玉  任毅 《中国临床新医学》2023,16(10):1048-1052
目的 观察颈侧胸锁乳突肌前缘入路术式治疗单侧甲状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8月至2022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人民医院行单侧甲状腺癌手术治疗的9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入路术式将其分为三组:颈侧组24例,采用颈侧胸锁乳突肌前缘入路术式;正中组50例,采用传统正中切口入路术式;腔镜组23例,采用无充气腋窝入路腔镜术式。比较三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术后美容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三组患者术中淋巴结清扫数与淋巴结转移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与正中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侧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腔镜组(P<0.05)。与颈侧组和正中组相比,腔镜组手术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较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 d,腔镜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高于正中组和颈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3个月,腔镜组与颈侧组的非外科研讨会(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显著高于正中组(P<0.0...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段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中老年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4月至2017年1月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中老年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20)和对照组(n=20)。观察组行多段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对照组行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记录所有患者手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手术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Cobb角和Cobb角矫正率,同时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评价两组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及手术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3 d两组患者血清CK水平显著高于术前(P0.0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术后1 d比较,术后3 d两组血清CK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CK水平下降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3 d的Cobb角及Cobb角矫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 d的VAS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后正中入路和多段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中老年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均可改善其腰椎功能、缓解疼痛,但后者具有创伤小、手术快及疼痛缓解迅速等优点,临床上需要把握手术适应证,合理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Super PATH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入选2015年9月至2017年3月期间爱得堡医院骨科收治的老年单侧股骨颈骨折患者39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2组:SuperPATH入路组(n=14)和后外侧入路组(n=25)。对比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24 h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等围术期参数。随访3个月,对比2组患者的术后独立行走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Harris髋关节量表(HHS)评分。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依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与后外侧入路组患者相比,SuperPATH入路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101.4±16.7)vs(135.3±21.6)ml]和术后引流量[(70.4±10.2)vs(85.9±16.4)ml]更少、切口长度更小[(6.8±0.7)vs(10.1±0.9)cm]、VAS评分更低[(3.5±1.0)vs(6.8±1.7)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止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均无脱位、感染和松动发生。与后外侧入路组患者相比,SuperPATH入路组患者的术后独立行走时间显著缩短[(2.8±1.2)vs(9.2±2.2)d,P0.05]。结论 SuperPATH入路是一种可以达到快速康复目的的髋关节置换的微创入路方式,对老年患者这一特殊人群尤为适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在椎管狭窄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椎管狭窄患者58例分别采用TLIF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通过比较手术各项指标和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Prolo评分,评价TLIF手术的临床效果.结果 TLIF组手术切口、手术时间、术中失血、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均明显小于PLIF组(P<0.05);TLIF组融合率达94.29%明显高于PLIF组(P<0.05);TLIF组优良率为91.43%,PUF组为82.61%;两组术后3个月ODI及VAS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术后3个月TLIF组ODI及VAS评分明显优于PLIF组(P<0.05);两组术后6、12个月的ODI及VAS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后3个月(P<0.05).结论 TLIF手术在椎管狭窄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PLIF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角肌前侧入路与肩峰前外侧入路在老年肱骨近端骨折中的应用。方法以三角肌前侧入路与肩峰前外侧入路为依据将82例肱骨近端骨折分为两组各41例,对比两组术中及术后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及手术中出血量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Constant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治疗中,肩峰前外侧入路手术能使肩关节功能更好、更快地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经外侧裂-岛叶入路与颞叶皮质入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患者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6例老年(60岁)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内血肿患者,分别接受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和颞叶皮质入路手术治疗,从手术方法、血肿暴露、血肿清除难易情况、术中止血情况、术中脑组织损伤情况、术后复查、病人恢复〔格拉斯哥昏迷分级(GCS)〕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两组性别、平均年龄、血肿、术前GC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手术时间为自手术开始切开头皮组织至缝合完头皮,外侧裂入路手术时间〔(3.34±0.59)h〕明显短于颞叶皮层入路〔(5.69±1.27)h〕(P0.05);2血肿清除:经外侧裂-岛入路组大部清除18例,占60.00%,部分清除9例,占30.00%;颞叶皮质入路组血肿大部清除11例,占42.31%,部分清除12例,占46.15%;外侧裂-岛入路组血肿大部清除率高于经颞叶皮层入路组(P0.01);但术后再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止血情况:外侧裂-岛入路组经低功率电凝26例(86.67%)能顺利止血;颞叶皮质入路组20例(76.92%)能顺利止血,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术后评价:术后随访6个月,按GCS预后评分评价,经外侧裂-岛入路组预后良好有21例,占70.00%;颞叶皮质入路组11例,占42.3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清除颅内血肿的效果优于经颞叶皮质入路,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经wiltse入路行后路椎弓根置钉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6月至2013年2月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或爆裂性骨折但无神经症状,不需行椎管减压患者81例,随机分为传统后正中入路组(A组:n=21)、导航辅助下经传统后正中入路组(B组:n=37)和导航辅助下经wiltse入路组(C组:n=23),比较3组的手术优缺点。结果术后椎弓根钉置入优良率C组明显高于A、B组,并且C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上最优。结论导航辅助下经wiltse入路组在治疗上,具有准确率高、术中创伤性小及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术尾侧联合中间入路与中间入路的疗效比较。 方法将2015年3月~2018年9月收治于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拟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切除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尾侧联合中间入路组(观察组56例)和中间入路组(对照组53例),比较两种不同入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中转开腹情况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流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 结果尾侧联合中间入路组与中间入路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23.5±23.2)min及(148.3±30.1)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2.5±23.2)mL及(61.3±27.8)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33,5.885;P<0.05);淋巴结清扫个数分别(22.3±4.60)个及(23.1±4.52)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15,P>0.05);两组中转开腹各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0.000;P>0.05);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3.59±0.66)d及(3.62±0.62)d,进食流质时间分别为(4.16±0.72)d及(4.22±0.65)d,术后住院时间分别(9.27±2.10)d及(9.73±2.40)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16,0.875,0.425;P>0.05);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尾侧联合中间入路组腹腔感染1例,肠梗阻1例,中间入路组切口感染1例,吻合口漏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05)。 结论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手术中,采用尾侧联合中间入路较中间入路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且手术更容易操作、安全、易配合,值得临床积极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髌骨内侧入路结合空心钉加张力带治疗老年性髌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比纵向正中切口入路手术方式,采用髌骨内侧入路,显露髌骨骨折,直视下复位髌骨关节面,并保护髌骨背侧的软组织。对术后患者进行定期观察随访,评估骨折愈合、并发症以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明确老年性髌骨粉碎性骨折的内侧入路临床治愈效果。结果髌骨内侧入路与正中入路治疗老年性髌骨粉碎性骨折临床效果对比,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康复时间相对于对照组均存在显著优势(P0.05);此外在膝关节功能评分方面前者也优势显著(P0.05);对比两组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髌骨内侧入路结合空心钉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临床治疗效果明显,患者关节功能恢复理想,需要进一步临床验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前侧经肌间隙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患者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02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部疾病患者,根据手术入路分为两组,分别是前侧入路组(57例)、后侧入路组(45例)。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随访12个月,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评价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Harris评分评价),随访期间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前侧入路组手术切口、术中失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用时均明显低于后侧入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两组术后随访各时点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随访各时点前侧入路组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后侧入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两组术后均无骨水泥反应,其他并发症也不多见,有且均为轻微,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前侧经肌间隙入路行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较后侧入路更利于患者髋关节功能快速恢复,且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保留肋骨经肋间隙入路在中下胸椎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0例中下胸椎疾病患者采用保留并不断肋骨经肋间隙入路进行手术(A组),并与采用传统后外侧断肋入路进行手术(B组)的40例患者进行比较,观察两组在切口长度、手术视野纵向直径、开胸时间、关胸时间、胸内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和术后1周呼吸功能及术后住院时间等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A组手术切口长度、开胸时间、关胸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月的疼痛VAS评分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的疼痛VA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肺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周的肺功能评分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手术视野纵向直径、胸内操作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保留肋骨经肋间隙入路治疗胸椎疾病,具有进胸快、手术视野暴露充分、出血量少、关胸简便、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生活质量高等优点,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后外侧微创入路与后外侧常规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1日-2019年10月31日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姜堰医院骨伤科就诊的107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微创组(53例)及常规组(54例)。微创组采用后外侧微创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常规组则采用后外侧常规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比2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5 d柄假体颈干角及髋臼外展角角度)及手术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髋关节(Harris)评分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微创组手术中出血量少于常规组(P<0.05),常规组住院时间长于微创组(P<0.05);手术后微创组VAS评分低于常规组,Harris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常规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6.67%)高于微创组(5.66%)(P<0.05)。结论后外侧微创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能有效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改善其髋关节功能,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比较经三角肌入路与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招募2021年2月至2023年1月于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50例。以采用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手术者25例为对照组,采用三角肌入路手术者25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切口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后即刻、术后7 d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3个月的肩关节VA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00% vs 16.00%; χ2=0.000,P=1.000)。结论 经三角肌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可减少术中出血,减轻伤口疼痛,缩短切口愈合时间,利于术后早期实施功能锻炼,改善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比较前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中的疗效,为临床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06-08~2011-05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回顾分析,选择符合条件的152例(161髋)纳入研究。其中髋关节传统后外侧入路手术79例(A组,82髋),髋关节改良前外侧入路手术73例(B组,79髋)。随访时间为15个月~5年,平均4.3年。统计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诊断、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下床行走时间、住院日、术前后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等,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B组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日、术后下床行走时间等疗效指标均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术后假体脱位、神经麻痹、术后Harris评分及术中术后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假体松动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前外侧入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早期减少术中术后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早期进行关节功能恢复锻炼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该手术方式降低了假体位置不当导致关节脱位的风险,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在适应证相同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选择髋关节改良前外侧入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后外侧切除关节突关节入路行椎管减压椎间孔融合(TLIF)钉棒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18例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经后外侧切除关节突关节入路行TLIF钉棒固定术。术后3、6个月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10.3±19.5)min,术中出血量(265.7±47.3)m L。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血肿、融合器脱落、钉棒断裂等并发症。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欧式失能指数(ODI)评分、腰椎功能评分(JOA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均<0.05)。术中发生硬膜囊撕裂1例,予及时修补,无1例出现双下肢神经症状。术后6个月胸、腰段椎体融合率为89.5%(17/19);JOA评分改善率为77.1%±11.4%。结论后外侧切除关节突关节入路TLIF钉棒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微创单节段腰椎椎间融合术椎间融合器植入或单纯自体颗粒骨植骨两种融合方式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该院骨科收治的拟接受经椎间孔入路的单节段腰椎椎间融合术的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74例,随机分为融合器组和植骨组各37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分别于手术前、术后1 w、1年、2年进行随访,比较数字分级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椎间孔和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融合率、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器组患者治疗费用明显高于植骨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2年的VAS评分、ODI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1年和术后2年的VAS评分、ODI评分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器组术后2年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明显高于植骨组(P<0.05);两组术后2年腰椎前凸角度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2年融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微创经椎间孔入路的单节段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椎间融合器植骨能够更好地恢复椎间隙、椎间孔的高度;自体颗粒骨植骨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前、后入路手术对胃癌患者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三家医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胃癌患者108例,均行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根据患者的手术入路方式分成后入路组(56例)与前入路组(52例),后入路组采用左侧后入路,前入路组采用右侧前入路。观察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拔除胃管时间、排气恢复时间、进食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住院时间,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跟踪6个月,记录两组近期复发率、死亡率。结果前入路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较后入路组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低于后入路组,且淋巴结清扫数目高于后入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前入路组吻合口出血、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脾脏撕裂出血、吻合口漏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后入路组复发率、死亡分别为8.93%、3.57%,与前入路组的1.92%、0.00%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左侧后入路相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采用右侧前入路能缩短手术时间与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淋巴结清除数目,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两种手术入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为临床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入路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对60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别予正后侧入路(A组,30例)和外侧入路(B组,30例)两种手术入路进行治疗。记录切口显露时间、切口闭合时间和手术时间,并依据Flynn标准对肘关节功能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切口显露时间:A组为(14.48±1.33)min,B组为(10.27±1.28)min;切口闭合时间:A组为(20.60±1.83)min,B组为(17.00±1.36)min;手术时间:A组为(80.27±3.16)min,B组为(67.50±2.10)min。B组的切口显露时间、切口闭合时间、手术时间均短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肘关节功能评定A组优良率为73.3%,B组为93.3%,B组术后肘关节功能优于A组(P0.05)。结论对于GartlandⅢ型骨折且手法复位困难的患儿,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种可行的方法。经肘关节外侧入路在切口显露时间、切口闭合时间、手术时间均短于正后侧入路,且术后肘关节功能较后侧入路佳,可作为更为有效、可靠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移位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采用经三角肌结合钢板治疗与经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结合钢板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老年移位肱骨近端骨折患者128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观察组采用经三角肌入路结合钢板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经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结合钢板治疗方案,记录并对比两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肩关节的疼痛评分和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6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50%(P<0.05),两组均未出现腋神经损伤。两组6个月后均恢复良好,但在术后1、3、7、14 d、1个月观察组肩关节Constant Murley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1、3、7、14 d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6个月两组肩关节Constant Murley评分及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移位肱骨近端骨折采用经三角肌入路结合钢板的治疗方案对患者造成的手术创伤小,安全性较好,可以降低患者术后的疼痛,有利于早期的肩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