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折术后再骨折的原因以及治疗过程中的体会。方法再次切开,合理使用内固定器械和材料。结果随访一年;21例骨折术后再折的病人19例均愈合、康复。治愈率达90%。结论“坚强内固定”是导致再骨折的主要原因,应该提倡牢固内固定。  相似文献   

2.
3.
11例肩胛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应文  陈明见  任周奎  向阳 《重庆医学》2006,35(12):1122-1123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肩胛骨骨折的手术适应证与疗效。方法时11例肩胛骨骨折患者经肩后入路切开复位,采用重建钢板拉力螺钉、克氏针或钢丝固定,术后早期康复锻炼。结果11例随访6~20个月,根据Hardegger功能评定标准,疗效:优8例,良2例,可1例。结论对肩胛骨骨折进行正确分型,充分了解骨折移位情况,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38例可吸收内固定螺钉治疗关节内骨折的情况。方法 应用可吸收内固定螺钉治疗关节内骨折。结果 在组38例中37例获解剖复位骨折愈合,无特异性炎症反应和积液现象,优26例,良11例,差1例,优良率达97.4%。结论 可吸收内固定螺钉治疗关节内骨折,对关节周围组织及关节本身损伤小,免除二次手术痛苦,并发症少,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5.
记忆合金三维内固定系统在髋臼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记忆合金三维内固定系统在髋臼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5例髋臼骨折患者采用手术切开记忆合金三维内固定系统固定,术后随访6~28个月。结果25例患者中术中直视下骨折解剖复位22例(88%),满意复位2例(8%),不满意复位(移位4 m)1例(4%)。术后摄X线片复查未发现骨折有再移位。22例于术后1.6个月达骨性愈合;术后2.5个月,患侧髋关节功能达到健侧水平。术后并发异位骨化、关节失用1例,骨化性肌炎致功能障碍1例,感染但未遗功能障碍1例。按照美国骨科学会拟定的疗效评定标准,优18例、良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8%。结论记忆合金三维内固定系统为髋臼骨折的解剖重建提供了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成俊  宋跃明  丁方东  朱赟 《四川医学》2005,26(9):1000-1001
目的 介绍内固定与外固定相结合治疗C型骨盆骨折的方法。方法 采用髂骨内侧弧形切口,使后环骨折脱位复位后,重建钢板内固定。外固定支架固定骨盆前环。临床治疗17例,其中C1型13例,C2型3例,C3型1例。结果 随访6个月至2年,平均12个月。4例3个月骨性愈合,12例4个月骨性愈合,1例6个月骨性愈合。结论 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治疗C型骨盆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袁建华  郭学德 《中原医刊》2007,34(17):22-23
目的探讨经皮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锁骨外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不稳定型锁骨外端骨折患者采用经皮带螺纹克氏针及钢丝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随访9~38个月,平均17.6个月。按Neer评分标准,优19例,满意1例,失败1例。结论经皮带螺纹克氏针及钢丝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锁骨外端骨折是一种创伤小、疗效优良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下颌骨占据面下1/3部及两侧面中1/3的一部分,面积大,位置突出,骨折发生率高[1]。下颌骨骨折的固定方法有钢丝钢板内固定和颌间结扎固定。作者1993~1997年分别采用上述两种方法治疗患者122例,经临床观察,钢丝钢板内固定法的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赵连河  郑明 《卫生职业教育》2004,22(21):140-140
目的应用AF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解除脊髓压迫,稳定脊柱,防止术后矫正度丢失。方法对3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行手术整复,应用AF椎弓根内固定进行治疗。结果术后1周拍X光片示伤椎前高度由术前平均22mm恢复至平均36mm;后凸Cobb角由术前的平均29°矫正至平均40°。结论经A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能有效矫正脊柱后凸角,恢复椎体前缘高度,稳定脊柱。  相似文献   

10.
唐铭  刘秉尧 《四川医学》1995,16(4):251-252
内固定失误16例分析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643000)唐铭,刘秉尧,詹利平本院1993年收治四肢骨折及关节脱位448例,施行手术复位内固定术43例,资料完整的手术失误16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6例,男13例,女3例。年龄18岁以下3例,19~...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钢板螺钉内固定系统与形状记忆合金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接受手术治疗的锁骨骨折患者50例,分为A组与B组,每组25例。A组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B组采用形状记忆合金内固定,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特点。结果:形状记忆合金治疗锁骨骨折手术时间短,出血少(P<0.05)。A组优18例,良5例,中2例;B组优16例,良5例,中2例,差2例。结论:形状记忆合金治疗粉碎性锁骨骨折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微创内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治疗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07年5月应用LISS技术治疗的12例膝关节周围骨折的病例资料.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24~47岁,平均36.5岁.股骨远端骨折7例,胫骨近端骨折5例.按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internal fixation,AO/ASIF)分型:股骨远端A2型4例、C1型2例、C2型1例;胫骨近端A2型2例、C1型2例、C2型1例.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3~15 d,平均7.5 d.除关节内骨折有限切开复位外,其他骨折均行间接复位,经小切口肌肉下骨膜外植入LISS,导向器导引下经皮自钻自攻皮质螺钉锁定.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58 min(40 ~90 min),平均出血量80 ml(60~120 ml),均未植骨.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骨折全部愈合.X线愈合时问平均13.2周(11~24周),完全负重时间平均12.7周(8~20周).术后无1例感染、螺钉脱落、固定失效等发生.1例术后发生关节面复位丢失,术后关节活动范围96°~120°.以Johner评价标准进行评估:优7例,良4例,可1例.结论 LISS可保护骨膜及骨折部位血运,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是一种有效治疗膝关节周围复杂性骨折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卢延霆 《中原医刊》2007,34(13):61-61
目的分析胸腰椎骨折椎弓根内固定治疗中失效的原因。方法1998年至2005年应用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168例,其中34例出现内固定失效。研究分析内固定失效的因素。结果内固定松动20例,发生断钉10例,断棒4例。椎体高度丢失14例。结论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矫形失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医源性因素、内固定物因素及患者本身因素均有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保留内固定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8例骨折术后感染的患者采用保留内固定的同时进行不同的治疗。其中中药熏洗14例,闭合置管冲洗10例,感染病灶清除术4例。结果创面及骨折Ⅰ期愈合26例;创面延迟愈合,骨折愈合后遗留骨缺损,Ⅱ期植骨后骨折愈合2例。随访2年无复发。结论保留钢板内固定治疗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创伤小,费用低,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9年6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髋臼骨折患者3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分别应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观察组)和重建锁定钢板(对照组)进行治疗,分别记录手术用时、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等临床资料,术后定期随访.骨折复位评价基于Matta评分系统,术后髋关节功能评价基于改良Merle D'Aubigne and Postel评分,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骨折复位评分及髋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创伤小、愈合快、易操作、固定牢靠、适应证广、并发症少,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下颌骨骨折治疗中加压内固定和非加压内固定的疗效差异,对两种固定形式的临床应用作出评价。方法:下颌骨骨折57例分成两组,分别采用加压内固定和非加压内固定进行治疗,对比研究两组病例术后愈合情况,功能恢复,X片检查结果等差异。结果:两组病例术后骨折愈合情况良好;共有7例术后有咬合干扰,调磨后恢复正常;2例术后感染;术后8周X片显示加压内固定组骨折愈合改建基本完成,优于非加压内固定组。结论:加压内固定和非加压内固定都完全能达到AO关于内固定的要求,均是下颌骨骨折良好的固定方式,加压内固定技术要求高,但固定理想,骨折愈合更快,临床应用表明加压内固定的骨折愈合早期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骨盆不稳定型骨折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笔者科室2012年7月~2013年8月采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共29例,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评估骨折复位效果及功能情况.结果 本组29例患者,手术时间70~180min,出血量200~1200ml.随访4~13个月,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骨髓炎、医源性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骨折全部愈合、无延迟愈合或畸形愈合发生.按Matta标准,所有患者骨折复位均为优.肢体功能评估依据Majeed评分标准,优25例,良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3%.结论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应用于骨盆骨折具有操作灵活、固定效果可靠、并发症少等诸多优点.早期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远期疗效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尚需长期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8.
黄永平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6):151-152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方法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76例胫骨Pilon骨折患者,通过影像检查,针对损伤情况制定不同的处理方法,33例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的患者为结合组,43例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患者为内固定组,所有患者均随访6~3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结果结合组Muzur分值(83.49±3.81)分,优14例,良15例,优良率87.88%;内固定组Muzur分值(90.07±2.88)分,优24例,良16例,优良率93.02%,内固定组治疗效果及Muzur分值略高于结合组,但两组胫骨Pilon骨折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 0.0753,0.0592).结论 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两种方法均有适应者,术前结合检查资料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术中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对比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将该院骨科收治的68例胫骨Pilon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治疗,实验组患者行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24个月时踝关节的恢复效果。结果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9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53%(<0.05)。实验组术后24个月时踝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为94.12%,高于对照组的73.53%(<0.05)。结论相较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疗效更为显著,可以有效提高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降低并发症概率,适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保留内固定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8例骨折术后感染的患者采用保留内固定的同时进行不同的治疗。其中中药熏洗14例,闭合置管冲洗10例,感染病灶清除术4例。结果创面及骨折Ⅰ期愈合26例;创面延迟愈合,骨折愈合后遗留骨缺损,Ⅱ期植骨后骨折愈合2例。随访2年无复发。结论保留钢板内固定治疗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创伤小,费用低,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