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颈内静脉入路完全置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置入手术中, 应用体表标志定位法确定导管尖端正确位置(上腔静脉下1/3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1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220例TIVAP置入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168例采用经颈内静脉入路, 根据术中确定中心静脉导管(CVC)长度的方法分为两组:采用体表标志定位法的136例为研究组;采用术中X线定位法的3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置入后即刻的CVC尖端定位优良率以及置入手术时间的差异等, 并对右侧与左侧颈内静脉置管患者的身高、年龄、导管尖端距气管隆突距离因素与CVC留置长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的统计分布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 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TIVAP导管留置长度为因变量, 身高为自变量, 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 并通过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理想导管留置长度与患者身高的关系方程。结果 CVC尖端位于第2肋间、第3胸肋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观察经颈内静脉(IJV)入路植入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后,导管尖端处于不同位置时1年内并发症发生率及导管通畅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 104例接受经IJV入路植入TIVAP的肿瘤患者,将接受经右IJV入路者(R组,n=1 903)分为导管尖端位于右心房上部[即上腔静脉(SVC)与右心房交界(CAJ)下方0.5~1.0 cm亚组(R1亚组,n=376)]与位于SVC下1/3至CAJ间亚组(R2亚组,n=1 527),将接受经左IJV入路者(L组,n=201)相应分为L1亚组(n=64)及L2亚组(n=137);记录2组内各亚组患者基本资料、植入TIVAP 1年内并发症发生率及导管通畅率,并进行亚组间比较。结果 2组内亚组间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诊断及肿瘤分期,以及气胸/血气胸、局部皮肤损伤、TIVAP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栓、药物外渗、导管移位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1(94.15%)与R2亚组(93.78%)(χ2=0.069,P=0.793)、L1(98.44%)与L2亚组(89.78%)1年内导管通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Yates连续性校正χ2=3.563,P=0.059)。结论 经左或右IJV入路植入TIVAP后,导管尖端位于右心房上部与SVC下1/3与CAJ之间时,1年内并发症发生率及导管通畅率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DSA引导下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随访分析2013年4月—2016年3月在DSA引导下植入静脉输液港的恶性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观察并记录输液港植入的过程、并发症的发生及处理方法。结果 83例恶性肿瘤患者完成静脉输液港植入术,其中经锁骨下静脉入路75例,右颈内静脉入路7例,右股静脉入路1例。操作成功率100%,其中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为93.98%(78/83)。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0%(1/83),表现为输液不畅。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23%(6/83),包括术后局部皮肤感染1例,发生在术后第10个月,经抗感染治疗后治愈;导管血栓形成1例,发生在术后第8个月,经抗凝处理后取出输液港;导管堵塞1例,证实纤维蛋白鞘形成,经尿激酶处理无效后取出输液港;导管夹闭综合征3例,其中1例在术后第22个月导管断裂进入左肺动脉,通过抓捕器经右股静脉入路取出,1例在术后16个月因输液后肩膀酸痛拆除输液港,1例患者表现为输液不畅,植入输液港后6个月死于晚期肺癌。结论 DSA引导下植入静脉输液港操作简单、可视、定位准确,并发症少,可为恶性肿瘤提供长期、安全、方便的静脉通道,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颈内静脉入路与锁骨下静脉入路行输液港的效果。方法 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行输液港置入术的病人104例,包括颈内静脉入路55例(A组)、锁骨下静脉入路49例(B组),比较两组不同入路病例在手术时间、穿刺时间、导管长度、术中、术后并发症等差异。结果 A组、B组穿刺时间分别为(8.84±3.10)分钟和(11.22±3.86)分钟,出血量分别为(12.64±5.63)ml和(15.71±7.07)ml,导管移位发生率分别为0和8.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气胸等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内静脉穿刺耗时较短,成功率较高,导管移位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较为安全、适用,应首选右侧颈内静脉。  相似文献   

5.
颈内静脉(internal jugular vein,IJV)穿刺置管是临床常用技术,用于液体或药物管理,以及CVP测定等。随着小儿身高、体重的变化,IJV导管置入的合适深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文章描述了IJV导管尖端理想位置,介绍了通过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胸部X线检查(chest radiograph,CXR)和腔内心电图等方法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此外,还对右侧IJV置管深度、特殊人群的IJV置管深度、左侧IJV解剖特点及置管深度进行了综述。目前已有不少计算IJV置管深度的公式,由于儿童在发育阶段存在一定的发育差异,它对于个体的适用性仍有待临床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比较经皮颈内静脉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置入方位,探讨操作过程中的简便性与安全性,为选择合适的植入方位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7-03—2018-04间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经皮颈内静脉植入输液港的135例乳腺癌术后患者。以右侧颈内静脉植入输液港的90例为观察组,以左侧颈内静脉植入输液港45例为对照组。比较置管时间、置管成功率、导管走形不良率。结果 2组术后均未见明显不适,1次置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时间、术后导管走形异常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装置选择右侧颈内静脉穿刺和左侧颈内静脉穿刺均可行。右侧植入更加简便安全,可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植入式静脉输液泵植入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肿瘤医学部从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期间1856例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输液港植入手术的资料。结果〓1856例患者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植入成功率100%。其中经右侧颈内静脉植入1838例(占99.03%),经左侧颈内静脉植入18例(占0.97%)。发生置管术中并发症6例(0.3%);发生术后使用输液港过程中并发症25例(1.3%),无死亡病例。结论〓植入式输液泵在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植入成功率很高,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低,且多不是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经颈内静脉放置全植入式输液港(TIVAP)作为乳腺癌化疗静脉输液通路的使用经验。方法对2013年6月~2015年12月486例行输液港植入术的乳腺癌化疗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其术后及远期并发症。结果全部病例均在术中成功完成输液港植入。l例出现心悸不适,2例穿刺点周围局部血肿,1例囊袋内港体周围血肿,2例气胸,3例导管相关性感染,2例导管堵塞,1例导管断裂。至末次随访,65例带管时间4~30个月,中位带管时间15个月。本组未出现导丝断裂、pinch-off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经颈内静脉放置全植入式输液港是乳腺癌化疗安全、有效的输液途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2例经开放手术拔除因纤维蛋白鞘导致左颈内静脉透析导管嵌顿并原位更换导管的病例。两例患者均使用左颈内静脉半永久透析导管维持血液透析, 7~8年后出现透析过程中血流量差, 经导管末端泵入尿激酶溶栓、常规拔管及导管内球囊扩张均拔管失败, 后行"左颈内静脉带隧道涤纶套透析导管拔除术+开胸探查+上腔静脉探查+颈内静脉带隧道涤纶套透析导管置入术", 术中发现2例患者导管周围均存在纤维蛋白鞘, 术后X线检查提示导管位置可, 术后患者血液透析顺利。  相似文献   

10.
中心静脉置管是麻醉科医师临床工作中的常用操作,近年来超声引导大大提高了置管成功率,然而在新生儿或低体重患儿中失败率仍较高.患儿中心静脉置管多采用经颈内静脉(internal jugular vein, IJV)、股静脉、锁骨下静脉入路.Breschan等[1]和Yamamoto等[2]研究发现,超声引导下由锁骨上窝经头...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由卧位至立位经颈内静脉植入胸壁式输液港导管头端位置变化,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1例接受颈内静脉植入胸壁港患者,均于术后拍摄卧位和立位X线胸片,测量由卧位至立位时导管头端移动距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观察导管头端移动距离的影响因素。结果由卧位至立位时导管头端呈向头侧移位倾向,平均移动距离(15.82±16.87)mm。导管头端移动距离与性别(P=0.039)及皮脂厚度(P=0.011)呈正相关,与留置导管长度(P=0.039)呈负相关。结论由卧位至立位时,经颈内静脉植入胸壁式输液港导管头端倾向于向头侧移位,移动距离与患者性别、皮脂厚度及留置导管长度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四种不同带涤纶套中央静脉导管置入方法并行临床分析.方法 132例患者行带涤纶套中央静脉导管置入术,分为A组(36例)经撕脱鞘置入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B组(36例)颈外静脉切开置入导管;C组(32例)通过引导钢丝并逐层扩张后直接置入导管;D组(28例)采用颈内静脉切开置入导管.结果 A、B、C、D四组透析前后肌酐、尿素氮水平变化存在统计学差异,且尿素清除指数均达标,A、B、D三组透析中血流量、回血静脉压、尿素清除指数以及导管留存时间相关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A、C组中上述指标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与未非随机分组相关.四组手术后未出现大出血及感染相关并发症,B、C两组各出现1例导管异位情况.结论 带涤纶套中央静脉导管置入方法推荐首选经典撕脱鞘置管,该方法安全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其次是颈内静脉切开置管,通过引导钢丝逐层扩张后置管适用于皮下组织疏松、脂肪层少的患者.而颈内静脉切开方法置管是在没有超声学指引下临床穿刺失败后的补救方法,但该方法技术要求高,手术风险大,故临床不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求经右侧颈内静脉放置中心静脉导管时导管置入深度的简易计算公式.方法 选择需要放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成年患者600例.采用右侧中路法颈内静脉穿刺进针,穿刺成功后,放入J形导丝,引导放入中心静脉导管.用两种方法确定导管头端的位置:(1)当导管刻度与导丝刻度重合时,观察心电图P波的变化.导管头端进入右心房时P波增高;导管头端从右心房退出到上腔静脉后,P波恢复正常.当P波恢复正常后,再将导管后撤2 cm至最终位置.(2)用C臂透视定位,带导丝的导管尖端在靠近右心耳水平,即相当于胸骨右缘第2肋间.根据所得导管深度数据与患者身高的相关性推算简易计算公式.结果 600例患者平均身高为165.0 cm,平均置入深度为14.0 cm;其中男性410例,平均身高为169.1 cm,平均置入深度为14.2 cm;女性190例,平均身高为156.5 cm,平均置入深度为13.1 cm.置入深度的简易计算公式:深度(cm)=身高(cm)× 0.06+4.结论 成年患者经右侧颈内静脉放置中心静脉导管时导管置入深度的简易计算公式为:深度(cm)=身高(cm)×0.06+4.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elect可回收腔静脉滤器在骨折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中的应用,并对滤器植入路径及回收方法进行总结。方法对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77例骨折合并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经股静脉(71例)及右侧颈内静脉(6例)路径放置Celect滤器。结果技术成功率100%,滤器在体内留置时间为10~111天,平均37.5天。2例(2.6%)发生症状性肺栓塞(PE),无致命性PE。64例患者进行了滤器回收,62例(96.9%)成功取出,2例取出失败。27例(42.2%)捕获大量血栓,经导管溶栓后二期回收。左侧股静脉路径放置时滤器倾斜可能性大于右侧股静脉(P0.01)。结论 Celect滤器用于骨折合并DVT的患者可有效预防PE。滤器于股静脉路径植入时无明显前跳及回缩现象,定位良好,安全性高;颈内静脉路径植入可能有0~2cm回缩距离。捕获大量血栓也可在溶栓后顺利回收,最大程度提高了滤器可回收率,鉴于不可预知的远期风险,建议在PE风险可控时及早回收。  相似文献   

15.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导管割断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儿男性,年龄2岁4个月,体重12kg,在全麻及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前行右侧颈内静脉高位外侧入路穿刺置管,经过顺利。术中用于监测中心静脉压,术毕保留颈内静脉导管回监护病房。术后72h患儿哭闹躁动过程中致使颈内静脉留置导管自其固定缝线处割断,远端进入静脉,无法拔除。立即肌注安定2mg,患儿镇静入睡。沿静脉走向未摸及导管残端,急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扫描示导管残端(长约5cm)尚残留于右颈内静脉内,急诊入手术室在全麻下行右颈内静脉切开顺利将其取出。术后患儿生命体征维持稳定,10d后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颈内静脉隧道式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置管(PICC)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经外周静脉PICC置管失败后改经颈内静脉隧道式PICC置管的病例19例(实验组),同时期成功施行传统PICC置管的病例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病人一般资料,并记录导管相关性感染和血栓形成及病人满意度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人年龄、体重指数(BMI)、PICC置管史、化疗或长期补液史均可影响PICC置管成功率(P值均0.05);两组间导管相关性感染和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实验组自理能力、舒适度、美观三方面优于对照组(P值均0.05)。结论经颈内静脉隧道式PICC置管是一种可行、有效的置管新方法,可以作为传统PICC失败后的补救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可视化超声用于输液港植入前、中、后全流程医护一体化管理的价值。方法 选取133例于化学治疗前接受输液港植入的恶性肿瘤患者,其中106例经颈内静脉、27例经腋静脉植入;并观察植入前、中、后的临床及超声资料,分析超声对其全流程医护一体化管理的价值。结果 133例患者中,术前超声发现一侧颈内静脉狭窄4例,一侧颈内静脉先天走行变异2例,一侧颈内静脉血栓2例。133例均成功一次性穿刺植入输液港。术后发现27例经腋静脉植入输液港中,导管异位于右侧颈内静脉1例;106例经颈内静脉植入输液港中,导管附壁血栓13例,导管折断并异位3例,注射座周围皮下软组织感染2例,注射座翻转1例;以相应措施干预后,患者一般情况均良好。结论 可视化超声可于植入输液港前评估拟穿刺血管、于植入中实时引导穿刺、于植入后密切监控,实现输液港植入全流程医护一体化管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床旁简单实用检测锁骨下静脉插管误入同侧颈内静脉的方法。方法 自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胰腺外科对179例胃肠癌病人实施右侧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置管成功后,向导管内快速推注10mL生理盐水,同时触诊病人同侧颈内静脉处,手掌有震颤感为阳性。所有病人置管后均行胸部计算机X线摄影(CR)。 结果 剔除7例穿刺失败病例。9例(5.23%)阳性,均经胸部CR证实为导管误入同侧颈内静脉。未发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病例。胸部CR发现另有3例(1.74%)病人的导管经胸部CR证实插入右心房。结论 生理盐水冲击法是检测锁骨下静脉导管是否误入颈内静脉的简单实用床旁检测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不同年龄段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隧道式cuff导管的置管情况及应用效果,评估颈内静脉隧道式cuff导管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择海军总医院使用颈内静脉隧道式cuff导管的240例终末期肾病患者,运用Seldinger技术留置颈内静脉隧道式cuff导管,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根据年龄是否大于65岁分为A、B两组,分别观察患者置管后管路末端位置、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导管正常使用的比例、停止使用的原因及导管使用的常见并发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A、B组所有患者的导管置入后均能够正常使用,血流量均达到250~500 ml/min。颈内静脉隧道式cuff导管平均留置16.3个月,最长41个月,最短4个月;2组插管在左、右侧颈内静脉入路选择上存在差异(P0.05);2组导管功能不良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2组导管正常使用比例的差异(P=0.265)及停止使用比例的差异(P=0.296)无显著性。A、B组发生出血、导管血流不畅、感染等并发症的患者均较少,经处理后隧道式cuff导管均可正常使用。结论对于血管条件不良、无法建立内瘘而又需要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应用颈内静脉隧道式cuff导管可以满足透析充分性,对于老年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永存左上腔静脉(persist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PLSVC)伴右上腔静脉(superior vena cava,SVC缺失,也称为孤立性永存左上腔静脉(isolated persist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iPLSVC),是一种相对罕见的先天性体静脉畸形。iPLSVC一般无症状,但会给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otally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TIVAP)植入带来临床困难。我们报道1例41岁、需要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男性食管癌患者,在插入TIVAP前,通过多普勒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和血管三维重建,发现为PLSVC,右侧SVC缺失。我们选择左侧入路,以左侧锁骨上窝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外侧切迹作为穿刺点,导管尖端距颈根部穿刺点21.5 cm,尖端位于PLSVC和右心房的交界处,也就是扩张的冠状静脉窦处。输液港植入术顺利,患者术后接受两周期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术后为预防冠状静脉窦及上腔静脉内血栓形成行抗凝治疗,带港期间无导管相关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