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5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枳实消痞丸配合西药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小鼠胃黏膜上皮细胞Fas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中西药合用提高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炎疗效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5% NaHCO3溶液及幽门螺杆菌国际标准菌株SS1灌喂BALB/c小鼠,建立Hp感染动物模型.对造模动物分别投以中药、西药和中西药联用,分别采用HE染色、TUNEL法和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胃黏膜损伤程度(LI)、细胞凋亡指数(AI)和Fas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3个治疗组均能抑制胃黏膜上皮细胞Fas蛋白的过高表达,模型组表达为(28.30 ±2.36)%,抑制程度中西药合用组>西药组>中药组[Fas表达依次为(15.50±2.39)%,(22.0±1.90)%,(25.90±2.34)%];3个治疗组对胃黏膜损伤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中西药合用组强于单用中药组、西药组[LI依次为(1.10±0.18),(1.80±0.25),(1.30±0.26)分];3个治疗组能对抗Hp所引起的细胞凋亡增加,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中西药合用组AI依次为(16.60±1.74)%,(11.60±1.11)%,(8.70±0.88)%,(5.10±0.67)%,合用组抑制作用最强.结论:对细胞凋亡和胃黏膜上皮细胞Fas蛋白表达的抑制可能是枳实消痞丸合用西药三联提高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炎疗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沉默CTHRC1基因表达对乳癌MDA-MB-157细胞体外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化学合成靶向CTHRC1基因的siRNA,分别以不同浓度(10、20和30nmol/L)转染MDA-MB-157细胞,同时以转染阴性对照siRNA和未转染细胞为对照。转染48h后,应用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细胞CTHRC1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以干扰效率最高的CTHRC1siRNA浓度再次转染MDA-MB-157细胞,同时以转染阴性对照siRNA、转染Lipofectamine2000和未转染细胞为对照,分别在转染前、转染24、48和72h后收集细胞,BoydenChamber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转染48h后做细胞划痕实验,分别于划痕后24、48和72h检测划痕宽度。结果:各组细胞CTHRC1mRNA和蛋白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185和17.776,P<0.001)。随着CTHRC1siRNA转染浓度的增加,CTHRC1mRNA和蛋白的表达下降,30nmol/LCTHRC1siRNA干扰效率最高。MDA-MB-157细胞转染30nmol/LCTHRC1siRNA后,穿膜细胞数和划痕愈合能力明显下降(P<0.05)。结论:抑制CTHRC1基因的表达能有效抑制乳癌MDA-MB-157细胞体外的侵袭和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隐匿性乳腺癌(OBC)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隐匿性乳腺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结果 10例腋窝肿块免疫组化,7例雌激素受体(ER);病理切片淋巴结转移性腺癌。乳腺癌根治或改良根治术后标本全乳房多次连续病理切片,3例未见原发灶,10例找到直径0.15 cm~0.90 cm肿瘤。5 a生存率46.15%。结论腋窝淋巴结活检、免疫组化分析及MRI检查对隐匿性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治疗首选改良根治术并辅以化疗、放疗及内分泌治疗等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先天性肌性斜颈是常见的小儿外科疾病,有报道其发病率为0.4%~1.3%。该病的发病原因有多种学说,近来有学者认为是由于宫内或围产期间室综合征引起的后遗症。其基本病理变化是胸锁乳突肌水肿、变性、坏死,最后为纤维组织所替代。该病诊断容易,临床上根据胸锁乳突肌肿块或胸锁乳突肌挛缩、头颈歪斜即可诊断。一般认为对肌性斜颈的治疗早期可进行按摩、手法牵伸、理疗等;对1~4岁的儿童应手术治疗。1991~1998年,我们手术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124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刘完素“六气化火”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刘淑君  刘景超 《河南中医》2005,25(12):83-85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多发性疾病,长期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自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B.Marshall发现幽门螺杆菌(以下简称Hp)以来,Hp作为慢性胃炎主要的发病原因已被认识,国内外学者为此做了大量的研究,现将近年来相关研究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29例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探讨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29例患者采用胸锁乳突肌切断松解术,使胸锁乳突肌充分回缩,术后采用包扎、固定及侧卧式训练方法。[结果]29例经2~5a随访,效果较好,优19例(65.51%);良9例(31.03%);劣1例(3.45%)。[结论]2~5岁为先天性肌性斜颈最佳手术年龄,胸锁乳突肌切断松解术可作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9.
从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方面论述肝病阳虚证的诊断、治疗原则和选方用药规律,认为肝阳虚的病理实质是动力与热能不足,属应寒证。其诊断要点有三:①症状为懈怠,不耐劳,忧郁胆怯,四末不温,脉象沉迟弦涩等;②有全身虚寒症状;③生化检查黄疸指数、谷一丙转氨酶偏高,血浆白蛋白低,球蛋白与白蛋白比例失调。治疗以甘温益气,辛散酸敛为法。临床以此指导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中风病名,导源于《内经》,所言中风,皆属外感风邪。自《甲乙经》有偏于邪气,击仆偏枯之说,乃始以内风之病误认外风,而《金匮》以后,遂以昏厥暴仆、瘫痪不仁诸证名以中风,且认为此即《素问》所言之中风,于是内因诸风无不以外风论治,以至于《千金》、《外台》诸书中缺乏治疗内风之切实的方药。迨至金元,河间主火、东垣主气、丹溪主痰,始认为中风多由内发,非外来风邪,但在治疗上仍多拘泥于小续命汤、大秦艽汤等治疗外风之方。明清两代医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对此进行了不少研究和阐发,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中风的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