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 了解恢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小板相关指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以福建省立医院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54例恢复期COPD患者为病例组、42例体检合格者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血小板(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白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血小板抗体筛查对临床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方法140例血液病需要反复输血的患者,根据血小板抗体检查结果不同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每组7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查,然后对检查后的患者输注血小板。比较两组患者输注后1、24 h血小板计算增高指数(CCI)值及输注无效率。结果阳性组患者输注后1、24 h的CCI值分别为(6.61±1.22)、(2.16±1.15)×109/L;阴性组患者输注后1、24 h的CCI值分别为(15.52±2.16)、(7.73±1.35)×109/L;阳性组患者输注后1、24 h的CCI值均低于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050、26.278,P<0.05)。阳性组患者输注有效22例,无效48例,输注无效率为68.57%(48/70);阴性组患者输注有效50例,无效20例,输注无效率为28.57%(20/70)。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明显高于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418,P<0.05)。结论在临床反复输血患者中,如果检查患者的血小板抗体为阳性,则影响血小板输注的效果,因此需要对患者的血小板抗体进行调整,提高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3.
我们随机抽取38份富血小板血浆法制箭浓缩血小板(PC),检测其中的血小板和红、白细胞以及全血中血小板数,结果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38份全血及相应PC取自体检合格的献血员。 1.2 方法将38份富血小板血浆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取样,称取重量,计算每份的PC总数;同时计算出全血中血小板总数,并得出回收率。血小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D)在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的检测意义。应用微柱凝胶血小板抗体筛检卡方法分别对108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和363例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其中包含血液科其他疾病138例)的血小板相关抗体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在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之间存在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相关抗体的检测对于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辅助诊断、鉴别诊断及血小板输注的应用方面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随着成分输血的发展,浓缩血小板制剂在临床使用日益普遍,临床上发现不少病人输注血小板后血小板计数的增加值低于预期(理论)的回升值,止血效果也较差,即血小板输注无效(RPT),这已成为临床输血的一个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对适合性血小板输注的研究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拟就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及适合性血小板输注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1 血小板输注无效(RPT) 1.1 RPT的判断指标 通常用血小板回升值或血小板增加校正值(CCI)判断血小板输注效果。若输后1小时回升  相似文献   

6.
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在血小板减少症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及血小板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竞争抑制(ELISA)法对临床确认的特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10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21例、甲状腺机能亢进症40例、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NATP)25例及正常对照组80例进行检测;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对部分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病例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结果各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阳性率较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与免疫性血小减少组相比前者阳性率增高不明显。对30例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且输注无效的患者进行血小板配型输注,其中25例相合,有效率为83%。结论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血小板配型可有效提高临床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7.
赖冬  田艳  龙敏  赖飞 《福建医药杂志》2015,37(2):102-104
目的探讨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影响因素与血小板抗体的关系。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技术,PTR计算公式及诊断标准采用CCI标准。将121例血小板输注患者分别分为血液病组和非血液病组,血小板计数<20×109/L组和血小板计数<50×109/L组,有无输血史组,输血次数>3次组和输血次数<3次组。分别检测其血小板抗体,并计算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和PTR发生率。结果 121例输注血小板患者PTR发生率为34.7%,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19.8%。血液病组PTR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血液病组(P<0.05),而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却没有明显差异(P>0.05);血小板计数<20×109/L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血小板计数<50×109/L组(P<0.05),而PTR发生率却明显低于血小板计数<50×109/L组(P<0.05);有输血史组和输血次数>3次组的以上两指标均明显高于无输血史组和输血次数<3次组(P<0.05,P<0.01)。结论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血小板输注疗效与患者有无输血史和血小板输注次数以及血小板输注的临界值均有关联,患者的病因也会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血小板输注疗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小板生成素(TPO)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小板增多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伴血小板增多RA患者29例、血小板正常RA患者28例及正常对照28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TPO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并与实验室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伴血小板增多RA组血清TPO、IL-6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5或P < 0.01);伴血小板增多RA组的TPO水平高于血小板正常RA组(P < 0.05),而2组间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伴血小板增多RA组血小板计数与血清TPO水平之间无相关性,而与血清IL-6、CRP呈正相关(r分别为0.566, 0.401,P < 0.05或P < 0.01).(3)伴血小板增多RA组血清TPO水平与IL-6水平无相关关系(r = -0.069,P > 0.05).结论:(1)伴血小板增多RA组血清TPO水平显著升高,提示TPO参与了RA患者血小板增多的发生机制.(2)RA患者血小板增多与体内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GPIb/Ⅸ)特异性抗体表达和促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与血小板计数(PLT)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改良血小板抗原单克隆抗体固相化检测技术(MAIP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0例ITP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抗GPⅡb/Ⅲa、GPⅠb/Ⅸ特异性抗体及血清TPO水平,同时检测其PLT及骨髓巨核细胞数。结果抗GPⅡb/Ⅲa及GPⅠb/Ⅸ抗体吸光度(A值)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血清TPO较健康对照组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表明ITP组血小板计数与两种特异性抗体水平呈负相关;ITP患者血清TPO水平与血小板计数、骨髓巨核细胞数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抗体检测对确定ITP诊断有重要意义,血清TPO检测对探讨血小板生成的调节机制及辅助ITP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素兰  康裕斌  戴江 《河北医药》2005,27(12):909-910
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78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初诊时血小板数<30×10~9/L 者血小板参数和初诊时血小板数≥30×10~9/L 者血小板参数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01),MPV、PCT 及 PDW 均与 PLT 呈正相关;治疗前后两组血小板参数相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01);儿童组与成人组相比,初诊时 PLT 及 PDW 差异显著(P<0.05,P<0.01),两组 PCT 及 MPV 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监测血小板参数的动态变化有助于判断 ITP 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1.
安然  孙迎春  高平 《河北医药》2013,(20):3148-3150
血小板浓缩物最早应用于输血医学。在过去十余年里,Whitman等[1]首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使用血小板浓缩物促进组织再生改善愈合。血小板内富含大量关键性的细胞因子。血小板浓缩物通过脱颗粒大量释放细胞因子,能够刺激细胞增殖、基质重塑以及新生组织再血管化。富血小板血浆(PRP)与富白细胞血小板纤维蛋白(L-PRF)均为自体全血经离心后得  相似文献   

12.
高俊英  张静  韩俊虎 《河北医药》2003,25(5):387-388
随着现代输血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血细胞分离机的应用 ,机采血小板已广泛用于临床。河北血液中心相继引进了美国百特公司生产的CS 3 0 0 0PLUS和美国血液公司生产的MCS+ 血细胞分离机 ,主要是采集血小板。机采血小板非常安全 ,临床输注效果好。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血小板生成障碍性疾病、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疾病、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等。机采血小板 (机采 )就是使用自动化血细胞分离机在无菌密闭的塑料管道系统内 (一次性使用 )完成采血、离心、成分分离 ,或去除和还输某种血液成分的一整套操作程序。现将机采血小板一些体会报告如下。1 机采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建立二肾一夹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2KIC-RHR)动物模型,观察大鼠在高血压稳定期血小板胞浆内游离钙浓度([Ca~(2+)]_i)及血小板聚集率(PAg)的变化并研究了ACEI—卡托普利对高血压大鼠血小板内[Ca~(2+)]_i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高血压大鼠血小板内[Ca~(2+)]_i及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升高(P<0.01),卡托普利显著降低血压同时血小板内[Ca~(2+)]_i、血小板聚集率也明显减小(P<0.01).提示:2KIC—RHR在高血压稳定期存在血小板内钙代谢异常和血小板功能的改变,血小板活性的降低可能参与卡托普利的降压作用.  相似文献   

14.
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为调控巨核细胞造血和血小板生成的细胞因子,经研究发现其调节机制发生在转录后.为了探讨TPO在不同发病情况下的调节机制并为rh-TPO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我们测定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患者血小板生成素水平,测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成分输血取代全血输血已成为输血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血小板成分输血作为成分输血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普遍采用输注血小板浓缩液。血小板的制备方法分为手工分离法(手工法)和血细胞分离机采集法(机采法)。为了提高广大献血员对机采血小板的认识,笔对我中心1996年以来部分机采血小板献血员采血前、后血小板计数结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血小板计数与平均血小板体积参考范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小板计数(PLT),在临床上应用已非常广泛,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报导较少。本文对PLT、MPV进行了检测与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41例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相互关系。方法 41例血液病患者单采血小板输注后进行血小板回收率(PPR)、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及体内血小板抗体水平分析。结果 13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的输注无效率为46.15%明显高于28例患者血小板为抗体阴性的输注无效率为14.29%,且通过两组分析比较,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12例PTR输注患者发生率均在6次以上,随着输注频率及次数的增加,血小板输注发生的无效率明显升高(P<0.05)。同时研究也进一步表明输注次数与血小板抗体检出率有显明显关系,6次以上的输注患者体内血小板抗体的检出率明显比6次以下的输注患者高(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如能及时被检出可有效预测并阻止PTR的发生。为临床医师进行合理的血小板输注了解适应证及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提高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参数对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日本东亚公司Sys-m ex 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平均体积(M PV)、网织血小板比率(IPF)等多参数的检测。结果: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组(ITP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组(D IC组)的M PV,IP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再生障碍性贫血组(AA组)与对照组比较M PV略有减低,IPF略有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性血小板减少组M PV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假性血小板减少组IP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分析M PV与IPF可评价血小板减少时骨髓的功能状态,可作为一个鉴别血小板减少症病因判断的良好初筛指标。  相似文献   

19.
黄琳  刘一  任晓蕾  赵立波 《中国药房》2011,(42):3987-3990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成人血液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计算机检索CBM、CNKI、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等数据库,收集rhTPO治疗成人血液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研究证据。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与对照组相比,rhTPO试验组血小板计数最低值、血小板计数恢复的最高值、血小板<50×109·L-1的持续天数、血小板恢复≥100×109·L-1的天数以及血小板输注量加权均数差值(WMD)(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1.06(-0.08,2.20)、67.19(32.1,101.58)、-3.35(-4.51,-2.18)、-2.97(-4.63,-1.32)、-2.58(-4.92,-0.24),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危险度(RR)(95%CI)为4.69(1.90,11.58)。结论:现有研究显示,在治疗成人血液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方面,rhTPO能够提高血小板恢复的最高值和增加值,缩短化疗后血小板<50×109·L-1的持续天数,加快血小板的恢复速度,并间接减少血小板输注量,且不良反应轻微。然而,目前临床试验设计存在不足,尚需进行设计良好的大样本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分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血小板无效输注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6年1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28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血小板无效输注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14例,应用常规治疗联合加大血小板输注剂量治疗方法)和实验组(14例,应用常规治疗联合输注血小板前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方法)。结果实验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血小板无效输注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出血症状消失时间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血小板无效输注患者治疗前血小板数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血小板无效输注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的血小板数量多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血小板无效输注患者应用常规治疗联合输注血小板前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方法具有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和尽快达到止血效果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