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大肠埃希菌产质粒介导AmpC酶现状和基因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产质粒介导AmpC酶株的分布情况、基因型特征及耐药现状。方法收集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西丁耐药株以酶提取物改良三维试验筛选高产AmpC酶株;PCR和DNA测序分析质粒ampC基因型;碱裂解法提取质粒,并用质粒接合试验确证ampC基因是否位于可接合质粒上;最后用K—B法测定菌株对12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度。结果114株大肠埃希菌中共检出产质粒AmpC酶株10株(8.7%)。各质粒ampC基因型中EBC5株,DHA4株,CIT2株,EBC和DHA同时阳性1株。1株EBC阳性株和1株CIT阳性株测序证实为新的ampC基因型。10株菌均含有1个约54.2kb的大质粒,其中7株质粒接合试验阳性。产酶株对除头孢吡肟和亚胺培南外的大多数B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度耐药。结论大肠埃希菌产质粒介导AmpC酶检出率已较高,并存在多种基因型,产酶株的多重耐药和交叉耐药现象十分严重,应高度重视产质粒介导AmpC酶细菌的监测与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临床分离细菌中大肠埃希菌的AmpCβ-内酰胺酶(简称AmpC酶)及其耐药情况。方法收集临床上药敏试验头孢西丁抑菌圈直径≤18mm的大肠埃希菌299株,三维试验筛选产AmpC酶大肠埃希菌,多重PCR扩增产AmpC酶的基因。最低抑菌浓度法检测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AmpC酶初筛试验阳性的299株大肠埃希菌中,56株(18.73%)三维试验筛选阳性,多重PCR试验阳性共34株,其中DHA群的有14株,CIT群的有20株。结论大肠埃希菌临床菌株中AmpC酶仍有较高的分离率,本研究中以DHA群和CIT群为主,并且耐药情况越来越严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武汉市儿童医院临床分离高产质粒AmpC酶和超超广谱β内酰胺酶(SSBL)肺炎克雷伯菌与大肠埃希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8月-2006年8月住院患儿临床分离的头孢西丁中介或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161株。采用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表型确认试验检测ESBLs,质粒转化试验定位耐药基因;采用PCR技术扩增质粒AmpC与CTX—M基因;使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确定CTX—M基因簇的特征;利用基因测序确定AmpC酶及CTX—M的基因亚型。结果DHA-1型和ACT-1型为主要的质粒AmpC酶基因型,发现1种新的ACT型质粒AmpC酶,其与ACT-1的同源性仅为84%。CTX—M-14型和CTX-M-3型为主要的ESBLs基因型。最常见的大肠埃希菌SSBL基因组合为CTX-M-14+DHA-1+ACT-1型,肺炎克雷伯菌的为CTX—M-3+DHA-1+ACT-1。结论我院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中,产SSBL菌株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单产质粒AmpC酶菌株;CTXM-14/CTX—M-3+DHA-1+ACT-1是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最常见的SSBL基因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大肠埃希菌产质粒介导AmpC酶的现状及其基因型.方法 收集任一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头孢西丁耐药的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42株,以改良三维试验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用碱裂解法提取质粒,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PCR)对AmpC酶的基因进行检测,对PCR扩增阳性的样本进行基因测序以确定基因型.结果 42株大肠埃希菌中,经三维试验检测,单纯产ESBLs者18株(42.8%),单纯产质粒AmpC酶者4株(9.5%),同时产质粒AmpC酶与ESBLs者1株(2.3%),5株AmpC酶三维试验阳性菌株,经PCR扩增其中4株扩增到了清晰的条带,1株扩增为阴性,PCR产物经测序分析其基因型均为DHA-1型.结论 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产ESBLs率较高,并己经出现了质粒介导的AmpC酶,其基因型为DHA-1型.  相似文献   

5.
于海东  辛华  王英  张文陆  王勇  马雷  杨慧 《临床荟萃》2012,27(11):946-949
目的 了解佳木斯地区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阴沟肠杆菌中质粒介导头孢菌素酶(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流行情况及主要的基因型别.方法 127株临床分离无重复大肠埃希菌81株与阴沟肠杆菌46株,采用酶提取物三维实验检测产AmpC酶和ESBLs菌株,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质粒型AmpC酶与ESBLs基因及其序列测定以确定其基因亚型.结果 46株阴沟肠杆菌中,单产AmpC酶者、单产ESBLs者、高产AmpC酶并产ESBLs者分别占21.7%、28.3%、6.5%;81株大肠埃希菌中,单产AmpC酶者、单产ESBLs者、高产AmpC酶并产ESBLs者分别占19.8%、38.3%、9.9%.大肠埃希菌ESBLs基因型为TEM、SHV、CTX-M,质粒AmpC酶基因型为DHA.阴沟肠杆菌ESBLs基因型为TEM、SHV、CTX-M,质粒AmpC酶基因型为DHA.结论 CTX-M型和DHA-1型分别是本地区大肠埃希菌和阴沟肠杆菌ESBLs和质粒介导AmpC酶的主要流行基因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潮州地区产质粒介导AmpC酶革兰阴性菌的耐药情况及基因分型,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收集133株无重复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行头孢西丁敏感试验、三维确证试验检测产质粒介导AmpC酶并分析其对12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同时对产质粒介导AmpC酶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进行AmpC酶基因分型。结果133株菌中33株产质粒介导AmpC酶,发生率24.8%。15株产质粒介导AmpC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9株检测出3种基因型:MOX型株2株、DHA型株4株、MIR型株3株。产质粒介导AmpC酶菌株大多数耐药率>80%,且呈多重耐药。结论潮州地区革兰阴性杆菌产质粒介导AmpC酶发生率较高,菌种分布范围较宽,耐药性强,为提高革兰阴性杆菌的治疗效率,应当加强产质粒介导AmpC酶的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监测衢州地区近4年泌尿系统感染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头孢菌素(AmpC)酶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最低抑菌浓度(M IC)值的检测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及其配套药敏板。用微量稀释法、改良三维试验分别进行ESBL及AmpC酶测定。结果共分离到大肠埃希菌342株,在同期尿液检出菌中所占比率稳定在52%左右。其中ESBL阳性134株,有4株同时产AmpC酶。除亚胺培南外对其他18种抗生素耐药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头孢类药物上升幅度最大。ESBL发生率从2002年30.4%上升至2005年44.6%。结论衢州地区泌尿系感染大肠埃希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且呈逐年增高的趋势,以产ESBL菌株为主,少量同时产AmpC酶,检出率稳定在较高的水平。临床应加强对尿液细菌培养检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耐药菌株的流行。  相似文献   

8.
大肠埃希菌中AmpC酶和质粒介导的ampC基因的发生和检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从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E.coli)中检测AmpC酶及质粒介导的ampC基因。方法选择从临床分离的可疑产ESBLs和AmpC 2种酶的40株大肠埃希菌,用NCCLS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耐药表型,三维酶试验检测AmpC酶和ES-BLs,PCR扩增质粒型ampC基因和ESBLs基因,肉汤交配法检测质粒型ampC基因的接合传递性。结果在三维试验中,40株菌中有39株产β-内酰胺酶,其中21株产ESBLs和AmpC 2种酶,15株单产ESBLs,3株单产AmpC酶。在PCR扩增试验中,8株扩增出质粒介导的ampC基因,7株为C IT型,1株为DHA型;34株扩增出b laTEM、b laCTX-M、b laOXA 3型ESBLs基因中的至少1个型,未扩增出b laSHV。8株携带质粒型ampC基因的菌株,共筛选出9株接合子。结论AmpC酶已在我院的大肠埃希菌中出现,由质粒编码的AmpC酶可在细菌间传递。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初筛试验疑似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但确证试验未能确认,而对头孢吡肟敏感的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中的ESBLs和质粒介导的AmpC酶.方法 纸片扩散法检测18株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PCR及多重PCR法检测细菌中的ESBLs和质粒AmpC酶基因;质粒转移接合试验检测耐药质粒的可传递性;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ERIC)-PCR法检测供体大肠埃希菌和受体E.coli J53及其接合子的同源性;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11株大肠埃希菌和6株肺炎克雷伯菌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18株细菌均为2005年1月至12月期间上海华山医院临床分离的菌株,其中大肠埃希菌11株,肺炎克雷伯菌6株,产酸克雷伯菌1株,按常规方法对细菌进行重新鉴定和药敏试验.18株细菌经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推荐的ESBLs初筛试验结果均为ESBLs产生可疑菌株,但确证试验未能确认;所有菌株的头孢吡肟抑菌圈直径均在18 mm以上,显示敏感.PCR检测结果显示,11株大肠埃希菌中有9株产CIT型质粒AmpC酶,DNA测序及序列比对结果证实为CMY-2型AmpC酶,未发现TEM、SHV、CTX-M、PER、VEB、SFO等广谱或ESBLs;6株肺炎克雷伯菌中有5株产DHA型质粒AmpC酶,DNA测序及序列比对结果证实为DHA-1型AmpC酶;5株产DHA-1型AmpC酶的肺炎克雷伯菌株中,4株同时伴有广谱或ESBLs:其中2株产SHV-11型广谱酶,另2株分别产CTX-M-14型ESBLs和SHV-62型ESBLs;1株产酸克雷伯菌亦单产DHA-1型AmpC酶;质粒转移接合试验结果表明,携带耐药基因的质粒可从供体菌转移至敏感细胞中;PFGE结果显示,6株肺炎克雷伯菌的谱型各不相同,而11株大肠埃希菌可分为5种谱型,其中B型包含7株细菌,这7株细菌均产生质粒介导的CMY-2型AmpC酶,并分离自外科病房,提示可能存在克隆菌株的流行传播.结论在确证试验未能确认的疑似产ESBLs中,对头孢吡肟敏感的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细菌主要产生质粒介导的AmpC酶,但尚有少数菌株同时伴有产ESBLs.对同时产生ESBLs和AmpC酶的菌株,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必须报告这些菌株对头孢吡肟耐药.  相似文献   

10.
泌尿系感染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监测和酶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祝进  陆军  徐礼锋  周敏敏 《检验医学》2006,21(4):405-408
目的 监测衢州地区近4年泌尿系统感染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头孢菌素(AmpC)酶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最低抑菌浓度(MIC)值的检测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及其配套药敏板。用微量稀释法、改良三维试验分别进行ESBL及AmpC酶测定。结果 共分离到大肠埃希菌342株,在同期尿液检出菌中所占比率稳定在52%左右。其中ESBL阳性134株,有4株同时产AmpC酶。除亚胺培南外对其他18种抗生素耐药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头孢类药物上升幅度最大。ESBL发生率从2002年30.4%上升至2005年44.6%。结论 衢州地区泌尿系感染大肠埃希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且呈逐年增高的趋势,以产ESBL菌株为主,少量同时产AmpC酶,检出率稳定在较高的水平。临床应加强对尿液细菌培养检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耐药菌株的流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肠埃希菌产质粒介导AmpC酶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以及整合子的存在状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西丁耐药株以酶提取物改良三维试验筛选高产AmpC酶株;多重PCR和DNA测序分析质粒AmpC基因型;用PCR-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初筛整合子并分型,PCR扩增整合子的可变区并测序。结果 126株大肠埃希菌中,检出产质粒介导AmpC酶14株(26.9%),对筛出的耐药菌株采用琼脂对倍稀释法检测耐药性;多重PCR扩增分析示:其基因型均为CMY-2型。8株耐药菌株检出1类整合子,序列分析显示存在aadA4、aadA5、aadB、cm lA、cm lA1、和dfr17基因盒,它们分别介导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氯霉素和甲氧苄明的耐药。结论治疗产质粒介导AmpC酶的细菌感染时,应以第四代头孢菌素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为首选。我院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产质粒介导AmpC率较高,其基因型为CMY-2型,而相关耐药基因盒并未位于整合子上。  相似文献   

12.
蒋燕群  李轶  李卿  汤瑾 《检验医学》2007,22(6):672-676
目的研究大肠埃希菌同时产质粒型头孢菌素酶(AmpC酶)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耐药表型及基因型特点。方法在242株大肠埃希菌中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质粒AmpC酶;对确认为产CIT群质粒AmpC酶的菌株进行PCR、克隆、测序;接合试验证实耐药基因的可传递性;PCR及测序确定ESBL的基因;等电聚焦电泳检测细菌β-内酰胺酶等电点(PI);微量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12株产CIT群酶细菌所携带AmpC酶基因均为blaCMY-2(PI 9.0),且均携带blaTEM-1(PI 5.4),9株同时携带blaCTX-M-14(PI8.0),无菌株携带blaSHV-like;12株产CMY-质粒AmpC酶细菌有4株接合实验阳性,经PCR证实接合子均传递了blaCMY-2,并有1株同时传递了blaCTX-M-14;多数产CMY-2型酶的细菌呈多重耐药,并有1株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结论在上海地区首次发现同时产CMY-2型质粒AmpC酶及CTX-M-14型ESBL的大肠埃希菌。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大肠埃希菌同时产质粒型头孢菌素酶(AmpC酶)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耐药表型及基因型特点。方法在242株大肠埃希菌中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质粒AmpC酶;对确认为产CIT群质粒AmpC酶的菌株进行PCR、克隆、测序;接合试验证实耐药基因的可传递性;PCR及测序确定ESBL的基因;等电聚焦电泳检测细菌β-内酰胺酶等电点(PI);微量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12株产CIT群酶细菌所携带AmpC酶基因均为blaCMY-2(PI 9.0),且均携带blaTEM-1(PI 5.4),9株同时携带blaCTX-M-14(PI8.0),无菌株携带blaSHV-like;12株产CMY-质粒AmpC酶细菌有4株接合实验阳性,经PCR证实接合子均传递了blaCMY-2,并有1株同时传递了blaCTX-M-14;多数产CMY-2型酶的细菌呈多重耐药,并有1株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结论在上海地区首次发现同时产CMY-2型质粒AmpC酶及CTX-M-14型ESBL的大肠埃希菌。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从门诊患者尿标本中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的流行情况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分析产ESBL菌株所携带耐药基因情况。方法收集2013年1-12月门诊患者尿标本分离的大肠埃希菌,采用VITEK 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细菌进行鉴定,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根据2013年CLSI规定使用表型确定试验检测ESBL;PCR方法检测产ESBL菌株的耐药相关基因。结果门诊患者尿标本分离的大肠埃希菌366株,其中产ESBL74株,占20.2%(74/366)。产ESBL菌株仅对碳青霉烯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呋喃妥因敏感率较高;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情况较为严重,敏感率多在50%以下,尤其是对喹诺酮类药物敏感率只有15%左右,产ESBL比非产ESBL大肠埃希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升高。74株产ESBL大肠埃希菌的主要耐药基因型是CTX-M型(71株)和TEM型(47株),分别占所检测菌株的96.0%(71/74)和63.5%(47/74),同时携带2种以上基因的菌株44株,占所测菌株的59.5%(44/74),其中主要以CTX-M-1群+TEM型最多,检出26株,占59.1%(26/44)。对47株含TEM型的菌株进行测序,全部为TEM-1β内酰胺酶型,非ESBL。结论门诊患者尿标本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菌株检出率较高,其耐药率高且常呈多重耐药,基因型复杂和多样化,在临床治疗中应引起重视,加强此类菌株耐药性的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城市社区居民肠道来源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大肠埃希菌和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阳性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本研究对山东省滨州市某城市社区居民粪便样本中分离的16株产ESBL大肠埃希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全基因组测序(WGS)分析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SNPS)。对多黏菌素耐药的产ESBL大肠埃希菌进行S1-PFGE和Southern杂交确定耐药基因的位置,并用接合试验判断基因的可转移性。结果 某城市社区居民肠道来源产ESBL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为40.00%,多重耐药菌占75.00%。WGS分析显示,16株ESBL大肠埃希菌携带多种耐药基因、毒力基因。SNPS分析显示16株产ESBL大肠埃希菌聚集成4个簇。mcr-1阳性产ESBL大肠埃希菌携带的耐药基因mcr-1和blaCTX-M均位于质粒上,且均可随质粒发生水平转移。结论 城市社区居民中可检出多黏菌素耐药ESBL大肠埃希菌,基因mcr-1存在水平传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的产ESBL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对3种消毒剂抗性情况,分析其耐药性与消毒剂抗力的关系。方法采用体外抗菌试验方法,对某医院临床分离出的产ESBL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抗消毒剂情况进行观察。结果临床分离的28株产ESBL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普遍耐药,不同菌株同时耐抗菌药物种类不同。28株临床分离菌株中,有27株对乙醇和戊二醛的MIC值均高于标准株,占总菌株数的96%;有17株临床分离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对碘伏消毒液的MIC值高于标准株。结论临床分离的产ESBL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对抗生素有较高耐药性,同时亦对乙醇和戊二醛呈现出MIC和MBC升高;各种来源菌株的耐药性与消毒剂抗力大小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大肠埃希菌产质粒介导AmpC酶的基因型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大肠埃希菌产质粒介导AmpC酶的现状及其基因型。方法 收集任一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头孢两丁耐药的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42株.以改良三维试验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用碱裂解法提取质粒,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PCR)对AmpC酶的基因进行检测。对PCR扩增阳性的样本进行基因测序以确定基因型。结果 42株大肠埃希菌中,经三维试验检测,单纯产ESBLs者18株(42.8%),单纯产质粒AmpC酶者4株(9.5%).同时产质粒AmpC酶与ESBLs者1株(2.3%),5株AmpC酶三维试验阳性菌株,经PCR扩增其中4株扩增到了清晰的条带,1株扩增为阴性,PCR产物经测序分析其基因型均为DHA-1型。结论 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产ESBLs率较高,并己经出现了质粒介导的AmpC酶,其基因型为DHA-1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大肠埃希菌产ESBLs和AmpC酶的检出情况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方法 收集临床无重复分离的161株大肠埃希菌,利用双纸片协同法检测ESBLs,Tris-EDTA纸片法测AmpC酶,K-B法测定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 161株大肠埃希菌共检出产酶菌(包括单产ESBLs、单产AmpC酶、同时产ESBLs和AmpC酶)63株,占39.1%,其中以单产ESBLs为主.产酶菌耐药性明显高于非产酶菌,以产AmpC酶菌更为严重;所有菌株对亚胺培南均敏感.结论 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产酶菌株普遍,耐药率高,应引起临床重视.治疗产酶菌株引起的感染首选碳青霉稀类抗生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DHA-1型质粒AmpC酶诱导性耐药调控因子AmpR基因。方法以我院临床分离产DHA-1型质粒AmpC酶的4株大肠埃希菌和10株肺炎克雷伯菌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用特异性引物扩增Am-pR调节因子全编码基因,并将一株肺炎克雷伯菌AmpR基因克隆到pET-22b( )载体质粒中测序。结果所有实验菌株AmpR基因检测阳性,重组子AmpR基因测序表明与摩根摩根菌染色体上AmpR基因同源性达99.8%。结论产DHA-1型质粒AmpC酶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的质粒上存在调控因子AmpR基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分离自儿童肺炎患者中肺炎克雷伯菌与大肠埃希菌产ESBLs及AmpC酶的耐药表型、基因型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用表型筛出产ESBLs及AmpC酶的耐药株;再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ESBLs与AmpC酶的基因型;并用ERIC-1R PCR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型;耐药质粒进行接合与转化;最后用WHONET5.4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6株肺炎克雷伯菌SBLs基因型除一株外其余均同时检出TEM与SHV型,部分产CTX-M-9或CTX-M-3型;28株大肠埃希菌ESBLs基因型有25株均产CTX-M-9型,半数产TEM型,少数产SHV或CTX-M-3型;肺炎克雷伯菌AmpC酶基因型仅见DHA型,大肠埃希菌仅检出一株CIT型AmpC酶;ERIC-1R PCR分型可见各型散在分布;质粒接合ESBLs成功17株,AmpC成功4株,ESBLs+AmpC成功2株,带有头孢西丁与四环素同时耐药的质粒4株转化成功.结论 ES-BLs基因型多样而AmpC酶基因型单一;两种酶的耐药基因均可通过质粒传播.加强耐药菌的流行监测,预防控制耐药传播与扩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