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其导管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为需要中长期输液及输注刺激性药物的患儿提供静脉通路”。该项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是对针对新生儿、人住ICU及进行化疗的患儿。我科2001年7月-2005年6月共对83例新生儿进行PICC穿刺术,选择的置管部位包括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和腋静脉,发现不同部位行PICC的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导管异位及意外拔管情况等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经颞浅静脉与贵要静脉留置PICC导管效果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比较新生儿经颞浅静脉与贵要静脉留置PICC导管的效果。方法19例经颞浅静脉、72例经贵要静脉留置PICC导管新生儿,观察置管过程患儿心率、呼吸、氧饱和度情况,比较两组导管到达上腔静脉的到位率、并发症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结果置管过程患儿生命体征平稳;颞浅静脉组上腔静脉到位率74%,贵要静脉组94%,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无差异。结论新生儿经贵要静脉留置PICC导管优于经颞浅静脉置管,在贵要静脉显露不清晰或穿刺不成功时,可首选颞浅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3.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也有学者译为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或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使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方法。PICC于1986年开始应用于临床,具有操作方法简单,穿刺成功率高,带管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儿经特殊部位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07年9月至2013年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收治的血液病行PICC置管的患儿1203例,其中常规部位行PICC穿刺置管1165例,特殊部位38例(常规部位穿刺失败后行特殊部位PICC穿刺置管),评价并比较血液病患儿常规与特殊部位行PICC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特殊部位行PICC血液病患儿的非计划拔管、机械性静脉炎、导管异位、导管脱出及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常规部位行PICC的血液病患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导管堵塞、导管破损的发生率高于常规部位行PICC的血液病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对于常规部位置管条件较差、穿刺失败,且无法行超声引导置管的血液病患儿,在严格做好PICC日常维护管理的基础上,选择手背静脉及腕部桡侧头静脉等特殊部位置管,可提高置管成功率,也为患儿顺利完成治疗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5.
PICC管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置入导管送入上腔静脉的方法。锁骨下静脉置管是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导管送入上腔静脉的方法[1]。用这两种导管进行静脉穿刺输液时预期效果相同。对于神经内科患者来  相似文献   

6.
王娟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5):8678-8678
目的:探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对20例老年危重患者行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选择肘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进行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结果:本组均一次置管成功,导管保留时间为39-122 d,静脉注射脱水药、抢救、治疗用药,快捷而准确,无一例外渗、感染发生。结论:PICC操作简便,安全,穿刺成功率高,留管时间长,正确应用PICC,可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ICC置管长度与身高、胸围及一字测量法测量长度之间的相关性,以更准确指导PICC置管长度。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3月~2014年12月行PICC置管后导管末端位于理想位置的患者177例,根据患者具体身体状况、局部血管条件以及疾病的需要,分别行左侧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和头静脉穿刺119例;行右侧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和头静脉穿刺58例。置管前测量患者身高、胸围及采用一字测量法测量体表长度。置管后立即拍胸片,调整PICC管末端至第六胸椎水平后,确定置管长度。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比较各指标测量值与PICC置管长度的相关性,并计算出不同穿刺点PICC置管长度的回归方程。结果:PICC置管长度与身高、胸围、一字测量法测量长度均具有相关性,但选择不同穿刺点时胸围对PICC置管长度无明显影响,参照一字测量法测量长度及身高可得到各个穿刺点置管长度的回归方程。结论:PICC置管时只需考虑身高和一字测量法测量长度,选择不同穿刺点均可根据各自回归方程调整PICC置管长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病人静脉炎的发生率及发生静脉炎后治疗效果,有效地减轻病人的痛苦.方法 对60例PICC置管病人分为3组,3组分别选择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的血管置入三向瓣膜式PICC管,评估静脉炎的发生概率及治疗效果,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贵要静脉20例簧管病人中,发生静脉炎2例,全部治愈;正中静脉20例置管病人中,发生静脉炎3例,全部治愈;头静脉20例置管病人中,发生静脉炎11例,9例治愈,2例被迫拔管.结论 头静脉PICC置管的病人静脉炎发生率最高、治疗时间最长、治愈率最低,减少头静脉置管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及减轻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9.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1]。用于为患者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7d至1年)。笔者总结了本院自2007年6月至2008年7月开展PICC置管术以来产生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措施,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7年6月至2008年7月本院行PICC置管63例,用于需中长期静脉输液、化疗等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生儿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不同部位置管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8年7月—2015年1月我院新生儿病房行PICC置管新生儿257例,并依据置管位置不同比较各组置管时间、操作时间、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异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差异。[结果]不同部位置管时置管操作时间及留置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隐静脉及贵要静脉导管异位率相对较低,分别为13.5%、31.3%,而正中静脉、头静脉及颞浅静脉则均50%;大隐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7.3%,高于其余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贵要静脉并发症发生率仅为3.3%,均低于其余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新生儿,通过贵要静脉置管具有可操作性强、安全、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作为PICC置管首选,此外,大隐静脉置管也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经外周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从肘浅静脉穿刺,首选贵要静脉,其次为正中静脉、头静脉,且末端位于静脉远端的深静脉置管术。笔者对1例低血容量性休克病人行PICC穿刺术后,接微量注射泵输注多巴胺及常规药物,现将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三种不同静脉行PICC置管的差别.方法 将12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A贵要静脉组(n=40例)、B肘正中静脉组(n=40例)、C头静脉组(n=40例),分别观察三组患者穿刺置管1次成功率及留置时间情况.结果 三组静脉穿刺置管1次成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5,P<0.05);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6,P<0.05).结论 经贵要静脉和肘正中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及留置时间均显著高于经头静脉穿刺置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明确PICC导管异位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1年至2014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关于PICC导管异位相关因素的文献资料.应用RevMan5.0软件进行异质性分析,采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后的综合效应量.结果 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置入PICC患者导管异位发生率明显高于贵要静脉置管患者,头静脉置入PICC患者导管异位发生率显著高于肘正中静脉置管患者;患者卧位置入PICC的导管异位发生率显著高于坐位;>60岁患者置入PICC的导管异位发生率明显高于≤60岁置管患者;男性与女性患者置入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置管静脉、患者置管体位、年龄是引起PICC导管异位的相关因素,性别与PICC导管异位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14.
2009-05-2010-05我科为120例肿瘤患者采用PICC置管进行化疗药物输入,经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65例,女55例,年龄40~75岁。行贵要静脉置管78例,行肘正中静脉置管30例,行头静脉置管12例。1.2 PICC置管方法和注意事项(1)静脉的选择首选贵要静脉,其次为肘正中静脉和头静脉。在上述静脉条件不理想或穿刺失败的情况下,可视情况选择锁骨下静脉。(2)穿刺点定位:肘关节下2~3 cm,血管粗大,平直,无分支,无静脉窦为宜,于穿刺点上10 cm处测量臂围。1.3置管的护理1.3.1导管的固定和敷料的更换PICC置管的第1个2  相似文献   

15.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已经广泛应用在危重新生儿抢救治疗中,选择穿刺部位常见于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等外周静脉,但经脐静脉留置PICC导管术却很少见.  相似文献   

16.
李瑾 《全科护理》2013,11(7):626-627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病人化疗中的应用,总结护理措施。[方法]对60例恶性肿瘤病人行PICC,选择肘关节处的贵要静脉(43例)、肘正中静脉(12例)、头静脉(5例)为穿刺部位置入导管,置管前后及化疗期间严密观察护理。[结果]置管未成功1例,一次置管成功59例,无静脉炎,导管阻塞、导管断裂、化疗药物外渗发生,顺利完成化疗。[结论]PICC在肿瘤病人化疗中应用安全、方便、效果好,为化疗病人提供了一条较好的用药途径,加强观察护理是顺利实施PICC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ICC异位的发生情况及置管时的最佳部位,以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为临床PICC专科护士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本院300例行PICC置管的临床资料,对其中27例置管异位的置管途径、发生部位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发生导管异位27例,其中头静脉组占31.43%,肘正中静脉组占8.16%,贵要静脉占4.79%;头静脉导管异位发生率明显高于贵要静脉和正中静脉;左侧置管占9.18%,右侧置管占8.91%,左侧置管异位发生率高于右侧。结论 PICC异位发生率与置管部位有关,选择优先情况为: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右侧>左侧,可降低PICC异位的发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贵要静脉与头静脉行PICC的效果比较。方法对24例经贵要静脉穿刺置管组和11例经头静脉穿刺置管组从一次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术后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两种路径行PICC置管者在这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结论经贵要静脉行PICC置管者在穿刺一次成功率、留置时间、术后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显著优于经头静脉穿刺者。  相似文献   

19.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在小儿化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小儿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138例化疗患儿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单腔导管,从上肢肘静脉穿刺置管于上腔静脉进行化疗。结果 经贵要静脉插管123例,肘正中静脉12例,头静脉5例,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4.2%,平均置管时间125.6±37.2天,最长456天,置管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及继发感染。结论 PICC是一种操作方便、安全、并发症少、保留时间长的深静脉置管术,能有效减低化疗药物对血管的毒性作用,但必须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注意穿刺血管的选择及插入导管的长度,术后护理及带管出院的护理。  相似文献   

20.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经外周血管(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颈脉)穿刺置管,其管端位置位于上腔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适用于恶性肿瘤化疗、静脉营养支持、长期静脉输液等患者。我院肿瘤科于2008年4月至2009年6月开展PICC技术共68例,得到了护理人员及患者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