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被认为是治疗颈椎病的金标准,但是融合后产生临近节段的加速退变.采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和颈椎间盘突出症在解除患者脊髓压迫的同时保持了颈椎的活动度和稳定性,恢复椎间盘正常的生物力学特点,防止邻近椎间盘的加速退变.目的:观察颈椎Prodisc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的临床应用效果及术后的运动学变化.方法;选择55例69个椎间盘,其中双节段受损14例:男29例,女26例,年龄48(31-76)岁;脊髓型颈椎病3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9例,混合型颈椎病14例.取颈椎前横切口或斜切口入路行Prodis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于置换前、置换后3,6,12,24个月观察颈椎正侧位、过伸过屈、左右侧屈位片,JOA评分分析置换前后椎间盘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与结论:随访55例69个椎间盘,41例行单节段人工颈椎问盘置换,14例行双节段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置换后随22(56~48)个月.置换后JOA评分显示椎体功能改善率达56%.置换后手术节段椎间盘矢状面、冠状面活动度与置换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45,0.74),并保持了和邻近间隙同样的活动度和稳定性.说明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后保留了原来的椎间盘的活动度,患者恢复快,对邻近椎间盘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2.
背景:椎间盘摘除减压后的节段融合会限制节段的生理运动,造成邻近节段应力加大而导致其退变加速。目的:观察人工颈椎间盘植入假体治疗颈椎病短期随访中的稳定性及置换节段和颈椎整个节段的运动范围变化。方法:于2010-06/2011-08在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共施行PCM钴铬合金颈椎间盘假体置换11例12个节段,男7例,女4例;脊髓型颈椎病8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3例。结果与结论:患者随访时间为3~12个月。置换后1,3,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过屈过伸活动度、左右侧屈活动度与术前接近。置换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明显升高,而Oswestry颈椎功能障碍指数明显降低(P〈0.05),且末次随访时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和Oswestry颈椎功能障碍指数与术后1个月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X射线未发现假体松动、下沉或异位骨化等不良反应。提示PCM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后短期颈椎稳定功能活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中国临床康复》2012,(17):3208-3208
1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短期随访:颈椎稳定性及其运动范围变化汤雪明(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江苏省常州市2130001推荐理由:经典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带采的颈椎活动度减少、旋转运动轴线改变,邻近节段负荷增加、退变加速等缺陷引发了人们对人工颈椎间盘的研究。但随着假体的广泛应用和随访时间的增加,假体相关并发症导致人工椎间盘置换失败逐渐被学者认识。早期并发症包括假体固定螺钉部分脱出,少数出现螺钉断裂:  相似文献   

4.
背景:近年来,以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为代表的非融合技术不断改进,在重建受累节段间盘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使得术区节段颈椎结构显著接近天然生理系统所要求的动静态负荷应力分布,在保护退变节段椎间小关节及邻近节段颈椎结构功能及维持颈椎动态稳定性方面作用显著,表现出较节段融合技术明显的方法学优势。 目的:评价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与Bryan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治疗单节段间盘退变性脊髓或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纳入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43例单节段退变的脊髓或神经根型颈椎病中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加椎间植骨融合组(融合组)和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组。治疗前后通过X射线影像学检查观察颈椎整体及目标间隙上下邻近椎间活动度的变化;随访期间应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颈痛目测类比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进行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评估。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的并发症。人工椎间盘置换组术后整体颈椎及邻近关节活动度较融合组有所改善;术后各组患者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人工椎间盘置换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颈痛目测类比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均较融合组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除颈痛目测类比评分两组间有差异外,其余神经功能两组恢复情况相同。随访期间未见假体下沉、偏移及异位骨化现象。提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能有效保持颈椎节段活动度,并对邻近节段间盘退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中期随访可取得与融合手术相当的神经功能改善效果,非融合技术在单节段颈椎病的中短期疗效优于融合技术。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临床上有关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及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效果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目的:对比颈前路融合与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颈椎病患者106例,其中19例行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置换组),87例行单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融合组)。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48个月。①两组患者随访时神经功能均得到明显恢复,末次随访时两组目测类比疼痛评分、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融合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植骨全部骨性融合,内固定无松动、脱落、断裂发生。置换组患者置换后无假体移位、脱落等并发症发生。③置换组置换后颈椎活动范围和置换节段活动范围与置换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全部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提示单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后早期并发症少,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在取得满意临床疗效的同时能保留置换节段和颈椎的活动范围。  相似文献   

6.
颈椎退变性椎间盘病以C3~C7间的单节段病变为多见,包括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以往采用颈椎间盘切除与椎间盘植骨融合术,但术后颈部要制动2个月,有时可形成假关节,而且扰乱了正常的力学传导,增加了相应节段应力,加速相邻节段椎间盘的退变[1].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国外开展了颈椎人工椎间盘的研制与应用,开展了人工椎间盘髓核置换术的新术式.Bryan人工椎间盘假体采用钛合金外壳和聚氨酯髓核构成,既达到椎间盘切除减压和融合的效果,又防止相邻节段的椎间盘退变,利于骨长人,还可保持颈椎的生理活动范围,更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的要求.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本院为23例颈椎病患者实施了Bryan人工椎间盘假体前路置换术,手术均获成功.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人工椎间盘置换对颈椎临近节段活动度及椎间盘内压力的影响。方法应用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患者20例,于术中椎间盘置换前后分别测量临近节段椎间盘内压力,并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半年分别摄颈椎动力位x线片,观察上下临近节段的活动度。结果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颈椎临近节段椎间盘内压力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上下临近关节活动度未显著增加(P〉0.05)。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在治疗颈椎病的同时保留正常的椎间运动而不影响邻近节段,从而防止邻近节段继发性退变。  相似文献   

8.
背景:单节段颈椎病的融合治疗可导致邻近节段运动范围异常加大及退行性表现等并发症。近年来许学者开始探索用非融合技术来替代传统融合治疗。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作为一种新型的前路非融合方案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不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还能使颈椎椎体接近生理性稳定、延缓相邻节段退变以及减少并发症发生。
  目的:比较单节段颈人工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修复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了59例影像学显示颈椎单节段椎间盘退变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并与临床症状和体征相符合的单节段颈椎病患者,因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组(置换组)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组(融合组),其中置换组32例,融合组27例。治疗后5 d及治疗后3,6,12个月进行随访,测量脊髓功能JOA评分以及颈痛、上肢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观察置换节段的活动度及对相邻节段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两组治疗后各时间段的JOA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5),目测类比评分较治疗前减少(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组治疗后置换节段活动度为(11.6±3.0)°,与治疗前(8.8±2.7)°。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融合组治疗后3个月融合基本上无明显活动。随访时置换组相邻节段活动度小于融合组(P <0.05);置换组治疗前后相邻节段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而融合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活动度明显增大。提示与前路减压融合比较,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不仅能改善临床症状,恢复神经功能,还能保持颈椎置换节段的活动度和稳定性,且对手术临近节段活动度无明显影响,可有效的维持颈椎曲度。  相似文献   

9.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脊髓型颈椎病8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性分析2007-05/2008-07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和上海长征医院骨科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例,男2例,女6例:年龄36~58岁,病程8~24个月:病变节段:均为单节段,C4-55例,C5-6 3例.全部患者均采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置换后3个月行JOA评分,摄置换节段前屈后伸位、左右侧屈位X射线平片,观察假体置入后的稳定性及置换颈椎节段的活动度.结果显示置换过程中和置换后未出现神经和血管损伤的并发症,平均置换时间135 min.8例患者均进行门诊随访,随访时间3~13个月,所有患者置换后症状明显缓解.JOA评分由置换前平均8.9分(6~12分)增加到置换后第3个月平均15.2分(12~17分).置换后3个月置换节段前屈后伸活动范围平均5.3°(4.3°~6.1°);左右侧屈活动范围分别为平均3.4°(2.8°~4.3°)和3.5°(2.9~4.3°).假体无偏移或下沉.末次随访未发现置换节段异位骨化、假体松动、下沉或颈椎牛理曲度的改变.提示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近期临床效果良好,能维持颈椎正常的活动范围和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10.
背景:颈椎间盘置换由于其能保留目标节段的运动功能同时延缓临近节段的退变,目前的应用十分广泛.但是在颈椎间盘置换中,患者的体位放置及其对置换后假体活动度的影响尚不明确.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置换中体位摆放和置换后植入假体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8-01/2010-07接受单节段PRESTIGE LP颈椎间盘置换共49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患者置换中C臂透视及置换前后的颈椎矢状中立位及功能位(过伸、过屈位)X射线片,测量目标椎间盘的Cobb角,对其置换前中的差异、置换前后的改善等数据进行线性相关检验及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与结论:与置换前相比,目标椎间盘在置换中的前凸角度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后中立位、过屈位及过伸位的角度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1),置换后整体活动范围部分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其中前屈动度增加(P<0.01),后伸动度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目标椎间盘置换后假体的角度及活动范围与置换前中角度差异存在线性相关(P<0.01).证实颈椎间盘置换中颈椎位置的合理放置对植入椎间盘置换后的活动范围,尤其是前屈活动范围的改善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