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了解本地区成年男性各年龄段骨密度(BMD)的变化情况和骨质疏松症(OP)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美国L unar公司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2260例成年男性进行腰椎L 2~4和髋部BMD测定。【结果】男性BMD峰值在25~29岁,30岁后随年龄增加而降低;超重组和肥胖组的BMD显著高于正常体质量组( P <0.05)。消瘦组各部位BMD显著低于正常体质量组( P<0.05)。年龄、高钙饮食、体质量指数及锻炼作为OP的风险因子,OR值分别为1.07,0.945,0.849,0.494。OP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 P <0.05)。【结论】成年男性BMD随年龄增长而降低,OP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高钙饮食、体质量指数及锻炼是OP的保护性因素,而年龄是OP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正常女性骨密度随年龄变化的规律,为本地区的研究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法国 DMS公司生产的 CHALLENGER双能 X线骨度仪,测量 338例 20-89岁健康女性的腰椎及髋部 BMD值。结果腰椎骨峰值在 30-39岁,髋部骨峰值在 20-29岁,达到骨峰值后各部位 BMD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 50岁以后下降显著。 (P< 0.01)。各部位 BMD累积丢失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髋部 BMD累积丢失率大于腰椎, Ward's区累积丢失率最高, 50岁以后达 22.2%,腰椎达 16.6%。结论骨质疏松防治重点应在 50岁左右绝经妇女。  相似文献   

3.
重庆地区 338例健康女性骨密度检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正常女性骨密度随年龄变化的规律,为本地区的研究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法国DMS公司生产的CHALLENGER双能X线骨度仪,测量338例20-89岁健康女性的腰椎及髋部BMD值。结果腰椎骨峰值在30-39岁,髋部骨峰值在20-29岁,达到骨峰值后各部位BMD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50岁以后下降显著。(P<0.01)。各部位BMD累积丢失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髋部BMD累积丢失率大于腰椎,Ward's区累积丢失率最高,50岁以后达22.2%,腰椎达16.6%。结论骨质疏松防治重点应在50岁左右绝经妇女。  相似文献   

4.
不同性别、年龄及不同骨骼部位骨质疏松检出率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早期诊治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目前仍以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测定为标准。但在测定中随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骨骼不同部位的OP检出率不同,有必要分析这种差别。目的:比较不同性别随增龄在骨骼不同部位骨质疏松检出率的不同。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的横断面调查。单位:一所军队炮兵总医院的内分泌科。对象:本研究在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内分泌科完成。选择2000—09/2002—01在本院门诊就诊的患者共147例,其中男54例,女93例,年龄50-78岁。按年龄分为3组,即50-59岁组、60-69岁组和70-79岁组,各组人数分别为46例(男13例,女33例),66例(男26例,女40例)和35例(男15例,女20例)。纳入标准:①年龄≥50岁,女性均为绝经后;②符合WHO推荐的OP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患肝、肾、心脏、胃肠道等脏器慢性疾病及糖尿病、甲亢等内分泌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骨质疏松者。方法:每个受试者详细填写病史调查表,准确测量身高和体质量,并计算体质量指数(kg/m^2)。应用本院新型Norland Excell plus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DEXA)测定每一受试者的L2—4及股骨近端(股骨颈、Ward’s三角、大转子)BMD值(g/cm^2)。将所测值与同性别年轻成年人正常数据比较,得出T评分(即SD)。主要观察指标:①不同性别、年龄、部位OP检出结果比较;②年龄及体质量指数与BMD的相关性。结果:女性更年期以腰椎OP为主(χ^2=10.14,P&;lt;0.01),随年龄增加腰椎和股骨颈均出现OP的检出率增加(χ^2=7.41,P&;lt;0.05);男性60岁以后以单纯股骨颈OP增加明显(χ^2=9.11,P&;lt;0.05);女性较男性更易患单纯腰椎OP及腰椎和股骨颈均出现OP(χ^2=8.04,P&;lt;0.05;χ^2=14.26,P&;lt;0.01);女性年龄与股骨颈、Ward,s三角及大转子区BMD有明显负相关(r=-0.364,-0.389,P&;lt;0.01:r=-0.504.P&;lt;0.001);体质量指数与La-4、股骨颈和大转子BMD有明显正相关(r=0.306,0.329,0.338。P&;lt;0.05)。结论:OP的检出率随骨骼测量部位和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正确认识和评价这些客观现象,对OP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椎体骨骼大小对骨密度(BMD)和诊断骨质疏松(OP)的影响。方法:采用QDR-4500A型扇形束双能X线吸收法骨密度仪,测量1081例年龄42-96岁健康绝经妇女腰椎妇女腰椎正位投射骨面积(BA)、骨矿含量(BMC)、面积骨密度(ABMD)及腰椎侧位面积骨密度和体积骨密度(VBMD)。结果:BA与骨矿含量(r=0.606)和面积骨密度(r=0.270,P=0.000)呈正相关,与体积骨密度相关无显著性意义(r=-0.055,P=0.101).BA每增加1cm^2,骨矿含量和面积骨密度分别相应增加6.29%和1.28%。大BA组与中等BA组及中等BA组与小BA组比较,妇女的身高、体重、骨矿含量、面积骨密度和OP检出率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的意义(P=0.000)。腰椎正位和侧位的OP检出率,大BA组分别为24.9%和39.9%,中等BA组分别为36.4%和54.5%,小BA组分别为55.2%和70.9%。各组之间体积骨密度的OP检出率的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骨骼大小和骨密度的主要因素为身高和体重。结论:绝经后妇女腰椎较大者面积骨密度较高和OP检出率较低,椎体较小者面积骨密度较低和OP检出率较高。腰椎体积骨密度不随骨骼大小而改变。腰椎侧位骨密度检测是诊断OP的敏感部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老年女性体表面积(body surface area,BSA)与胫骨超声传播速度(speed of sound,SOS)之间的关系及其与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发生的相关风险。方法:应用Sound Scan 2000骨定量超声仪测量1596例年龄在12~96岁的健康女性非优势侧胫骨的SOS,将全部受试者按每5岁年龄段为一组,确定峰值SOS和峰值SOS的年龄。用回归分析评价BSA与SOS的关系;用偏相关(控制年龄变量)和多元回归分析SOS与身高、体质量、人体质量指数(BMI)和BSA之间的关系;对峰值SOS年龄后妇女,用全部受试峰值SOS年龄后妇女BSA的均数&;#177;标准差进行分组,比较不同BSA组之间OP的患病率、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胫骨SOS与身高、体质量和BSA显著相关;峰值SOS为(3991&;#177;68)m/s,出现在35~39岁年龄段;描述SOS与BSA关系的最佳模型是二次回归方程,SOS=914.28+3498.91(BSA)-1013.20(BSA) ^2(R^2=O.131,P=O.ooo);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体质量、BSA和BMI是胫骨SOS的重要预测因子(R2分别为-1.759,1.250,0.740);大体表面积组与小体表面积组之间SOS和OP的患病率显著不同,OP的RR和95%CI随BSA的下降而降低(RR=3.16,95%CI3.15~6.51,&;lt;1.403m^2 vs 1.403~1.649m^2;RR=5.31,95%CI4.26~15.13.&;lt;1.403m^2 vs &;gt;1.649m^2);与全部受试峰值SOS年龄后妇女、小体表面积组和中等体表面积组比较,大体表面积组妇女OP患病的可能性分别下降了53%,81%和41%。结论:身高参数包括体质量、BSA和BMI对中老年女性的骨强度有显著影响,是其骨强度的重要预测因子,低BSA是OP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绝经后妇女身体软组织重量和骨密度 (BMD)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 6 2例绝经期健康日本妇女 ,应用双能X 线法 (Dexa)测定其第 2~ 4腰椎、双侧股骨转子间和桡骨中、下 1/ 3交界处BMD ,同时测定身体肌肉组织 (TLM)和脂肪组织 (TFM )重量 ,并对软组织重量与身体各部位的BM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全身TLM重量及体重与正位腰椎BMD呈正相关 (r =0 .4 5及 0 .35 ) ,而TFM百分比与腰椎、股骨转子间和桡骨远端BMD呈负相关 (r=- 0 .17)。随着年龄增长 ,BMD呈下降趋势 ,6 0岁组与 5 0及 70岁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分别P <0 .0 1,P <0 .0 5 )。结论 :身体内软组织重量中TLM重量、体重与全身各部位的BMD有相关性 ,其中体重和TLM重量与腰椎BMD的相关性较好 ,TFM重量与BMD的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上海地区2591例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骨密度(BMD)及骨质疏松(OP)患病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上海地区2591例桡骨远端1/3BMD,年龄范围20~80岁。按5岁一个年龄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女BMD峰值均分布在35~39岁年龄组。BMD随年龄增加逐渐下降,同龄男性BMD大于女性。OP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结论OP常见发病年龄在中年之后,呈进行性病变,在老年人更常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股骨和腰椎部位骨密度(BMD)的变化和骨质疏松(OP)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DEXA法测定120例RA患者和120例正常人的股骨和腰椎部位BMD,详细记录RA患者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结果 (1)RA患者总股骨区、腰椎2、腰椎3、腰椎4和腰椎2~4部位BMD均明显低于正常人(P<0.05),而股骨颈、Ward和大转子区BMD在两组间无差别(P>0.05)。RA患者总的OP发生率为34.2%,明显高于正常人15.0%(χ2=11.889,P=0.001)。(2)总股骨区:与无OP的RA患者比较,有OP患者的病程更长(t=3.658,P<0.0001)、健康状况问卷(HAQ)积分更高(t=2.076,P=0.040)、关节功能更差(χ2=14.392,P=0.002)、双手关节X线分期更差(χ2=7.888,P=0.048)。腰椎2~4区:与无OP的RA患者比较,有OP患者的年龄更大(t=2.476,P=0.015)。(3)服用糖皮质激素的RA患者腰椎2和4的OP发生率(29.2%、19.4%)明显高于未使用糖皮质激素患者(12.5%、4.2%)(P=0.032、0.016)。(4)L...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黔江区健康成年人骨密度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患病情况,指导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方法应用美国 LUNAR Prodigy 双能 X 线骨密度仪(DXA),测量1110例(男483例,女627例)20岁以上黔江区居民腰椎正位(L1~4)骨密度(BMD)。结果(1)黔江区健康男性腰椎骨密度峰值出现在30~34岁年龄组;女性骨密度峰值出现在35~39岁年龄组。女性45岁以后骨密度明显下降(P <0.01),男性60岁以后骨密度明显下降(P <0.05)。(2)黔江区50岁以上健康男性腰椎骨质疏松患病率为13.2%,女性腰椎骨质疏松患病率为42%;男性腰椎骨量减少患病率为34.9%。女性腰椎骨量减少患病率为38.5%。(3)与其他年龄组比较,50~54岁组、55~59岁组女性的骨质疏松患病率增高(P <0.01),但60岁以后无明显差异,男性相邻年龄组患病率无明显差异;50~54岁、55~59岁组同龄男女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岁以后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P <0.01)。结论(1)黔江区骨质疏松症防治形势严峻;(2)减少女性 OP 患病率,围绝经期干预极为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体重指数 (BMI)对老年妇女骨密度 (BMD)和骨强度的影响 ,为骨质疏松症 (OP)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和定量骨超声仪 ,测量 319例老年妇女不同骨骼部位的BMD和胫骨超声传导速度 (SOS) ,并按BMI不同分为低体重组 (BMI <2 0 )、正常体重组 (BMI =2 0~ 2 4)和肥胖组 (BMI >2 4)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除腰椎侧位外 ,老年妇女各部位BMD和胫骨SOS均与BMI呈正相关 (r=0 .2 6 7~ 0 .446和r =0 .16 2 ,P <0 .0 0 1和P =0 .0 0 4) ;正常体重组各部位BMD和胫骨SOS均高于低体重组对应部位 (P <0 .0 5~P <0 .0 0 1) ,而肥胖组均高于低体重组和正常体重组对应部位 (P <0 .0 0 1和P <0 .0 5~P<0 .0 0 1) ;除腰椎侧位 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外 ,老年妇女各部位OP的患病率 :低体重组 >正常体重组 >肥胖组。结论 BMI高者可能通过雌激素和负重等作用 ,延缓老年妇女BMD和骨强度下降 ,但对腰椎侧位影响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男性吸烟与骨密度及骨生化指标关系.方法:用DXA仪测定腰椎及髋部BMD,用ELISA测定389例20~80岁健康男性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sBAP)和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sNTX).结果:(1)腰椎正位总体、腰椎侧位、髋部总体、股骨颈及Ward's区BMD均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各部位BMD均在20~29岁年龄组最高,29岁之后随增龄而缓慢下降;40~60岁各年龄组之间的BMD无显著差异.(2)除腰椎侧位BMD外,吸烟组其他各部位BMD显著低于非吸烟组;吸烟组的BAP显著高于非吸烟组,两组之间的sNTX无显著差异.(3)校正年龄与BMI后,烟龄与腰椎正位,髋部总体,股骨颈及Ward's区BMD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每日吸烟量与腰椎正位及Ward's区BMD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男性随年龄增长骨量丢失.男性吸烟者骨生化指标与骨转换水平增高,骨量丢失加速.吸烟等生活方式增高骨转换水平,影响骨转换的增龄性变化并加速骨量的丢失.吸烟是骨质疏松的一个危险因素.预防骨质疏松症(OP)应提倡戒烟.  相似文献   

13.
绝经后女性骨密度测定的临床价值与护理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骨密度测定对防治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价值与护理对策。方法对 12 8例绝经后妇女按不同的绝经年龄分成 3组 ,采用法国Challenger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受试者的腰椎 :腰 2 (L2 )、腰 3(L3)、腰 4 (L4 )正位 ,左髋部 :股骨颈、Ward三角、大转子 ,左前臂 :超远端、远端的骨密度 (BMD) ,分析不同绝经年龄与骨质疏松 (OP)患病率的关系 ,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护理措施。结果本组平均绝经年龄 4 9 4 6± 3 4岁 ,OP的患病率为 6 4 84 % ,低骨量为 2 9 16 % ,正常骨量为 6 0 0 % ,三组不同绝经年龄的OP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8个区域的OP发生部位依次为腰椎、前臂、左髋部 (股骨颈、Ward三角、大转子 )。结论绝经年龄越早OP的发生率就越高 ,对绝经后妇女进行BMD测定 ,能早期发现OP并进行干预性治疗 ,减少OP性骨折 ,提高生活质量。护理人员应做好OP的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4.
不同年龄健康者不同部位骨密度分析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健康志愿者腰椎及髋部不同部位骨密度结果,提高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的依据。方法:对300名健康志愿者,年龄30~79岁,男110名,女190名。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测定腰椎及髋部不同部位(股骨颈、Ward’s三角、大转子)骨密度,并按不同年龄组进行结果分析。结果:①女性腰椎2~4(L2-4)BMD50岁后下降明显(t=3.96~5.62,P&;lt;0.001);股骨颈和Ward’s三角BMD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各组间差异t=2.01~6.91,P&;lt;0.05~0.001,t=2.88~7.34.P&;lt;0.001):大转子。BMD在50岁组和60岁组与其他各年龄组之间有明显的下降(t=4.19~5.24,P&;lt;0.01~0.001)。②110名男性L2-4BMD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股骨3个部位的BMD50岁后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各组间差异t=2.13~0.87,P&;lt;0.05~0.001)。③女性。BMD4项值与年龄及绝经年限明显负相关(r=0.312,P&;lt;0.01;r=0.532.P&;lt;0.01;r=0.418,P&;lt;0.01;r=0.642,P&;lt;0.001);男性与年龄及BMI的相关性不明显。结论:女性在更年期后以L2-4BMD下降为主;男性以髋部BMD变化为主。骨密度的测定提供了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王莉  胡玮 《中国临床康复》2002,6(7):988-988,998
目的:比较卵巢早衰(POF)与自然经妇女的骨密度(BMD),并观察替勃隆的疗效。方法:63例DEXA确诊为骨质疏松的病人分为3组:29例POF为A组,年龄48-76(62.1&;#177;7.0)岁;34例自然绝经妇女为B组,年龄52-77(63.4&;#177;6.0)岁,63例中的32例应用替勃隆治疗(1.25mg/d,疗程6个月)为C组。应用美国Hologic 公司QDR4500-W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A组和B组腰椎及股骨颈BMD,测定C组治疗前后的BMD。结果:A、B两组L2-4,股股颈BMK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治疗前后L2-4,股骨颈BMD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7%,2.2%,结论:POF比自然绝经妇女骨量丢失的早并且丢失的多,绝经后骨质疏松应用激素替代疗法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上海地区绝经后2型糖尿病(T2DM)和骨质疏松(OP)症妇女患者的降钙素受体(CTR)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及其与骨密度(BMD)、骨代谢、糖代谢的关系。方法选取上海地区无亲缘关系的绝经后汉族妇女406例,单纯OP组[96例,年龄(59.96±3.12)岁,BMI(20.51±1.72)kg/m2,绝经年限(7.42±1.64)年]、单纯T2DM组[118例,年龄(60.60±3.20)岁,BMI(24.18±1.77)kg/m2,绝经年限(7.37±1.54)年]、T2DM+OP组[90例,年龄(60.20±3.27)岁,BMI(20.97±1.53)kg/m2,绝经年限(7.34±1.46)年]、健康老年对照组[102例,年龄(60.50±2.8)岁,BMI(21.88±1.43)kg/m2,绝经年限(7.53±1.30)年]。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检测CTR基因多态性,同时检测腰椎(L2~4)、股骨颈BMD、骨代谢指标、糖代谢指标。采用协方差分析校正年龄、绝经年限、BMI后比较各个临床指标与CTR基因型的相关性。结果在OP组中CC基因型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明显低于CT/TT基因型组(P值为0.013),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则高于CT/TT基因型组(P值为0.019)。在OP组中CC基因型组L2~4BMD高于CT/TT基因型组(P值为0.026),经年龄、绝经年限、BMI校正后P值为0.025。T2DM组、T2DM+OP组、健康老年对照组基因型组L2~4B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799、0.258、0.183)。OP组、T2DM+OP组、健康老年对照组中CC基因型组股骨颈BMD高于CT/TT基因型组(P值分别为0.002、0.025、0.019),经年龄、绝经年限、BMI校正后P值为0.003、0.037、0.030。分别以T2DM及T2DM+OP有无作为因变量,以CTR基因型、年龄、BMI作为自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CTR基因型(CC型和非CC型)并未增加T2DM骨量正常人群和T2DM+OP人群的患病风险性(OR=0.753,95%CI0.339~1.676,P=0.488;OR=0.796,95%CI0.381~1.665,P=0.545)。结论上海地区汉族绝经后妇女CTR基因分布以CC型为主,分布频率无显著差异。T2DM骨量正常患者BMD增高与BMI、胰岛素水平呈正相关。CTR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女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骨代谢标志物及骨密度(BMD)的变化。方法将277例女性T2DM患者分成A组(50岁)、B组(50~70岁)、C组( 70岁)。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量所有患者腰椎及左侧股骨近端骨密度(BMD)值,并测定血清中骨代谢标志物等生化指标。结果 277例女性T2DM患者骨质疏松患病率为50. 2%,骨质疏松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C组腰椎及左侧股骨近端BMD较A组、B组均显著下降(P 0. 05),B组各部位BMD较A组显著下降(P 0. 05)。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ACR)随年龄增长而增加,C组较A组、B组显著升高(P 0. 05);骨代谢标志物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C组较A组显著升高(P 0. 05);C组甲状旁腺素(PTH)较A组、B组显著升高(P 0. 05);血磷水平随年龄增长而降低,C组较A组、B组显著下降(P 0. 05)。女性T2DM患者腰椎及股骨近端BMD与年龄、病程呈显著负相关(P 0. 05),L_1~3、Neck、Torch、Ward's部位的BMD与β-CTX呈显著负相关(P 0. 05)。腰椎及股骨近端BMD与25羟基维生素D呈显著正相关(P 0. 05),L_1~4、Neck、Torch部位BMD与BMI呈显著正相关(P 0. 05),L_1、L_3、Neck、Ward's部位的BMD与血磷呈显著正相关(P 0. 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女性T2DM患者腰椎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而年龄、β-CTX、总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ⅠNP)是女性T2DM患者髋部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结论女性T2DM患者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下降,骨吸收代谢指标升高,需关注50岁以后女性T2DM患者的骨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8.
CT定量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骨密度及其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腰椎骨密度(BMD)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对127例50~82岁T2DM患者及89名50~83岁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L1~3椎体行BMD定量CT(QCT)测定。按年龄和病程分组对两组腰椎BMD及骨质疏松(OP)患病率进行比较,并将腰椎BMD与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BMI)、女性绝经年龄和绝经年限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T2DM患者腰椎BMD及OP患病率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男性T2DM不同病程腰椎B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病程10年以上者L2椎体BMD显著低于5年以下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T2DM患者腰椎BMD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与BMI呈显著正相关;将年龄作为控制因子,T2DM患者腰椎BMD与病程无相关。④将年龄作为控制因子,女性T2DM患者腰椎BMD与绝经年限呈显著性偏相关(r=-0.216,P<0.05),与绝经年龄无相关。结论 ①T2DM患者腰椎BMD和OP患病率均与正常人基本相似。②随着年龄增长、BMI的减低,T2DM患者腰椎BMD呈下降趋势。③随着绝经年限的延长,女性T2DM患者腰椎BMD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与评价安全、有效、可长期口服的防治骨质疏松(OP)药物。方法:分别用中药壮骨胶囊及西药碳酸钙和维生素D治疗45例老年性OP患者,选择骨密度(BMD)及被测骨密度与同性别年轻人峰值骨之差别(T值)、血清骨钙素(BGP)、降钙素(CT)、雌二醇(E2)、碱性磷酸酶(AKP)、钙(Ca)、磷(P)等为观察指标。结果:中药治疗前29例老年性OP患者的BMD及血清cT,Ez分别为(0.79&;#177;0.13)g/cm^2.(10.91&;#177;10.28)pmol/L及(28.16&;#177;16.70)pmol/L;而治疗后则分别为(0.84&;#177;0.13)g/cm^2,(29.41&;#177;36.45)pmol/L及(48.28&;#177;18.85)pmol/L,治疗后均升高,较治疗前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西药治疗前16例老年性OP患者的BMD,BGP分别为(0.74&;#177;0.18)g/cm^2及(5.05&;#177;2.60)μg/L,而治疗后则分别为(0.77&;#177;0.14)g/cm^2及(6.29&;#177;2.42)μg/L,治疗后亦升高,较治疗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5)。其中中药治疗后较治疗前BMD平均上升6,6%,T平均上升0.44,OP的分度明显改善;而西药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5,O%,T平均上升0.27,OP的分度轻微改善。血AKP,Ca,P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前Ⅲ度OP患者的BMD明显低于Ⅰ,Ⅱ度。中药治疗后Ⅱ,Ⅲ度OP患者的BMD低于Ⅰ度。结论:中药壮骨胶囊及西药碳酸钙和维生素D对老年性OP治疗均有效,前者疗效似更好。  相似文献   

20.
沈阳地区2288例骨密度测定及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沈阳地区健康人群骨密度(BMD)的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GE,LUNAR公司生产的DEXA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沈阳地区2001~2005年来我院体检的2288例健康受试者进行BMD测定,以同部位、同性别峰值BMD减低2SD为诊断骨质疏松标准,按性别、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沈阳地区男性BMD峰值在30~35岁,女性则在30岁左右,之后BMD开始下降,女性50岁后由于雌激素水平的下降,骨量快速丢失,致使此期男女BMD值差异更大(P〈0.05)。骨质疏松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Ward’s区骨质疏松发生率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结论:本分析为沈阳地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