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明代医家治疗胸痹心痛用药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是中医学全面发展并达到繁荣的一个时期,大量的中医著作及医案的出现是这一阶段一个重要特点.医案是医师诊治病证的记录,其中所载均为临床实践且被证明有效的方药.本研究从明代医家的遣方用药出发,旨在找出反映该时期医家对于胸痹心痛的证治用药规律,并对该类病证的用药规律进行探讨,分析其临证思路,总结其用药规律,为胸痹心痛的中医治疗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并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及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
风引汤是《金匮要略》中辨治肝热动风证的重要基础方,本文从用药要点、方药配伍、用量比例角度解读方药,从合方应用辨治帕金森病、癫痫探讨学用风引汤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吴鞠通学术成就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医温病学著作《温病条辨》从理论基础源自《内经》、制方灵活效法张仲景及遣方用药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剖析了吴鞠通的温病理论基础、医学思想及其方药规律和特点,希望这些理论能为现今温病临床的证治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麻杏石甘汤是《伤寒论》中重要治病方药之一。探索麻杏石甘汤的用药配伍规律及组方原理,并权衡张仲景所论病证表现,认为麻杏石甘汤既非辛凉解表剂,也非单一清宣肺热剂,而是属于寒热并治剂。学用麻杏石甘汤既可调整用量,又可加味用药,贵在因病变证机而调整用药用量。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被尊为众方之祖。其遣方用药极为精当,而其服药方法更是异彩纷呈,颇有见的。本文通过整理《伤寒论》中顿服的条文及方药的剂型、适合人群、药后护理,并加以综合、分析,以期指导临床用药,提高方剂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介绍王晖临证方药应用及组合经验,认为用药如用兵,故将兵法引入方药组合变化的临证思辨中,并以不寐、眩晕、劳淋为例,阐述其方药组合加减规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根据《东医寿世保元》对韩国朝鲜末期医家李济马临床方药用量规律进行分析。方法收集李济马著作《东医寿世保元》中的新定方剂处方,统计处方中单味药使用频次及四象体质(少阴、少阳、太阴、太阳)各类方中药物频次、方剂组成药味数、每服剂量及药物用量。结果共计60首新定方的100味药物纳入分析。出现频次前5位药物依次为大枣、炙甘草、白芍、陈皮、生姜,每味药平均用量分别为2枚、1钱、1.53钱、1钱、3片;少阴人用药频次前3位为大枣、炙甘草、白芍,少阳人用药频次前3位为防风、荆芥、泽泻,太阴人用药频次前3位为桔梗、黄芩、麦冬,太阳人用药频次前3位为芦根、木瓜、葡萄根。60首方剂药味组成以6~10味最多共43首,占71.67%;每服剂量6~20钱,平均为12.22钱,以10~15钱最多共34首,占56.67%。结论李济马临床组方用药特点为药味少、用量小、毎服剂量小,其组方用药至今仍为韩国医家临床常用。  相似文献   

8.
该文对麻疹发病的各个阶段的方药做一综述。笔者按照麻疹发病规律对临床各个阶段用药做了详细分析与总结,从教科书上经典的方药到新近的临床用药,从单味药的作用到方药组成的功效,都做了详细归纳。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体"的用药策略是方药剂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文献挖掘的方药用量策略构建研究分为3大部分4个层次,应用多种数据挖掘方法,通过对经方原文、国医大师、现代名老中医和现代医生应用经方医案的研究,总结出若干条用量策略,最终建立方药用量策略池,指导临床医生处方用量,为进一步凝炼"以人为本体"的方药剂量理论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
方剂的配伍内容非常复杂,散见于历代医家的著作及其经验之中,若能追踪前人配伍用药的轨迹,结合现代方药研究的新成果,探究方药配伍的规律,则对于进一步认识成方,提高临床疗效,乃至于研制新方,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兹将常见的方剂配伍关系,结合有关方剂实例,浅探如下:  相似文献   

11.
笔者通过刻苦学习中医经典和名医经验,结合多年临床实践,致力探讨中医临证时遣方用药剂量对疾病疗效的影响。认识到只有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审证准确,立法精当,才能在处方用药时,做到得心应手,恰到好处,药到病除。而认真探究、正确对待药物剂量与疗效的关系,既能结合病情,灵活变通,合理用药,提高疗效,也有益于纠正盲目强调必用大量中药才能治病的思潮。  相似文献   

12.
对汉、唐、宋3个朝代中药药剂学的文献记载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中药药剂的剂型、制剂工艺和服药理论的历史发展。选择汉代、唐代、宋代的3部经典医药著作《伤寒论》《备急千金要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探索中成药剂型、辅料、制剂工艺、服药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对比后发现随着历史的发展,中成药剂型种类、亚类不断丰富,固体类剂型逐渐增多;从制剂角度而言,所用辅料的种类也在不断的丰富,制剂工艺过程控制也愈加精准;同时,服药理论也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中药制药技术、理论在汉、唐、宋3个朝代有了长足的发展,虽然时隔千年,但仍有不少经验值得现代制剂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不同朝代方剂中药剂量单位及其用量的历史演变规律,为中药临床用量提供参考。方法: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载的九万余首方剂信息进行结构化和标准化处理,构建方剂数据库,并参考文献,对不同年代的用量单位按照现代单位进行了换算,采用断代史研究方法,分析方剂中药用量的演变规律。结果:筛选有中药组成的方剂8万4千余首,涉及用量单位375个,体积单位包括升、合等149种;数量单位86种;重量单位有两、钱等63种;长度单位包括寸、尺等7种,面积单位3种;历代使用频数最多的用量单位是“两”,达一半以上,其次是钱,以清代和民国时期使用频率最高。为了探究中药每日内服用量的规律,我们筛选了13,834首能代表每日服用剂量的内服方剂,有确切用量记载的药物频次81 830次,其中以长度为单位的中药平均长度为10.19 cm;以体积为单位的中药平均体积为753.24 mL;以重量为单位的中药频次是80 135次,平均重量为21.46 g。不同朝代内服方剂单味药一日平均用量唐朝最大,达到82.53 g,其后用量减少,至明以后用量与现代相差不大,多为10 g左右。结论:本研究首次基于大样本量的方剂数据,采用剂量换算和断代史研究方法,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中药用量的概貌和演变规律,发现了历代中药用量差异很大,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现代临床的中药用量,不应局限于古代文献记载,而应根据当前药物的特点,药材性效毒性的变化以及病人的病情、体质等灵活运用,方能达到药到病除,发挥中药的原创优势。  相似文献   

14.
中药包括中药饮片、中成药、医疗机构院内制剂。就中药饮片而言,现在使用有散包装中药饮片、小包装中药饮片、免煎中药配方颗粒。其使用方法有传统的中药汤剂煎制、即冲即服的免煎中药配方颗粒。探讨中药剂型及方式的未来使用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孙思邈是崇佛医嗣代表人物之一,在其医学思想观点中,佛医理论对其医学水平、医风医德等多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其留下来的经典著作中,可以看到佛医的影子,通过研究其代表著作,可以看到佛医对中医发展的促进作用,认识到佛医在医生的医德以及临床技能提高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佛医学的思想观点丰富了中医学的内涵,对于当今社会医患关系的解决以及中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通过研究其著作,可以更好地研究佛医的发展历程以及佛医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规范中医临床处方行为找到思路。方法:按处方管理办法,对5000份中医处方进行了认真调查研究。对处方书写、实付药物、用药合理性、剂型选择、药物的特殊用法、用药禁忌等几方面对中医处方进行了分析。结果:2811份处方不合规范,占调查总数的56.22%,90%以上的中医处方没有注明煎煮方法。结论:中医处方规范率之低很有普遍性,提高中医业务技术水平是振兴中医药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7.
张波  刘星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12):715-716
宋明时期的“天人合一”观,以“天人同理”为模式,以“格物穷理”为手段,使中医命门学派医家建立了“太极(命门)—阴阳—五行(脏腑)”生命模式,并以此来探索生命的起源和奥秘。对“天人合一”观不同历史时期特质的研究,有利于把握中医学理论形成的轨迹和脉络,为进一步发展中医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药调剂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分析中药调剂出现问题的原因。结果:解决中药调剂出现的问题。结论:中药调剂是中医临床医疗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担负着确保临床疗效的重要任务,准确的诊断和辨证施治,最终必须由高质量的调剂来实现预期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成药在糖尿病肾脏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其在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尿蛋白等指标方面具有显著疗效,然而中成药治疗糖尿病肾脏病的临床应用存在不合理情况,缺乏规范化指导。本共识依托天津市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通过德尔菲法构建临床问题,在文献系统回顾的基础上,进行证据质量分级评价,再结合全国20家单位30余位中医、西医临床专家和方法学专家的推荐意见或共识建议而形成。本共识推荐了16种中成药用于糖尿病肾脏病的治疗,涉及6类中医证型,对每种中成药的作用机制、疗效指标、适宜人群、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予以推荐,旨在推动中成药的临床合理使用,提高临床疗效,减少用药风险。共识会在未来根据实际应用中新出现的临床问题及循证证据予以修订。  相似文献   

20.
急危重症患者病情危重紧急,疾病复杂,症状繁多易变,使中医病史采集和辨证论治困难重重,治疗效果不理想。故寻找一种快速准确的病史采集和辨证论治思维方式是促进急危重症患者中医治疗效果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论述应用"十问歌"体系进行病史采集,快速得出临床主症,系统选择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形成从病史采集到辨证治疗的急危重症辨证诊治思维过程,以求快速和准确地确立急危重症辨证施治方案,提高急危重症的中医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