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黄褐斑俗称"蝴蝶斑"、"肝斑",以发生于面部的对称性褐色色素斑为主要特征,多发于颧颊两侧、鼻两侧及前额下部。本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主要与日晒、长期使用激素类化妆品和服用药物、内分泌失调及遗传性因素等有关,中医认为该病多为肝郁气滞、  相似文献   

2.
黄褐斑为颜面部对称而局部性褐色斑片,多见于青壮年妇女,中医称为“黧黑斑”、“肝斑”、“面尘”,因其状如蝴蝶,又有蝴蝶斑之称。近年来,发病率日渐增多,西医认为主要与内分泌,慢性肝肾疾病,结核,慢性酒精中毒,口服避孕药及化妆品等因素有关,主要采用维生素及外用制剂治疗,  相似文献   

3.
梁发胜 《光明中医》2007,22(5):85-86
黄褐斑多发生在面部,呈对称性淡褐色或深褐色斑,为颜面局限性皮肤色素改变.一般认为与内分泌有关,中医文献记载有"黧黑斑"、"肝斑"之称.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以自拟"消斑汤"治疗黄褐斑,中医辨证属肝气郁结型53例取得较好效果,现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黄褐斑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属中医学的"面尘""黧黑斑""肝斑"等疾病的范畴,传统多认为与七情内伤、饮食劳倦、肝郁气滞、妇人经血不调等有关。随着中医基础理论的不断发展,医家对黄褐斑的有了更加全面与深刻地认识,现普遍将黄褐斑的病机责之于肝、脾、肾和心、肺功能失调以及气滞血瘀痰湿等有关,亦可见肝肾阴虚、脾虚肝郁、心脾血虚等脏腑兼见证。现通过概述黄褐斑的脏腑辨证治疗,分析其病因病机及相应的治疗方法,为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提供更清晰的临床思路,为黄褐斑的治疗提供更好的治疗办法。  相似文献   

5.
黄褐斑诱导发病的因素众多,发病机制复杂。从大量临床实践发现黄褐斑与中医肝脏关系密切。为优化黄褐斑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对黧黑斑相关的中医古籍进行大量阅读,并检索中国知网(CNKI)及美国Pubmed系统中"从肝论治"黄褐斑、黄褐斑的发病与治疗,进行理论和临床治疗实践两方面探讨。参考文献26篇。  相似文献   

6.
冯宪章教授是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近50 a一直从事皮肤病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临床崇尚中医四诊八纲、辨证论治,对多种皮肤科疑难重症认识深刻、蹊径独辟。黄褐斑俗称肝斑,属中医学"黧黑斑"范畴。该病病因复杂,可能与遗传、内分泌、妊娠、日光照射、微生态失衡、代谢异常、劣质化妆品的运用等因素有关。该病易反复发作,易诊难治。冯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黄褐斑的发生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并根据黄褐斑的病因病机,将该病分为肝气郁结型、肝肾阴虚型、气血亏虚型3型,以滋补肝肾、健脾益气养血、消斑增白为治法,制定了专病专方——消斑美白方,临床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黄褐斑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以面部发生黄褐斑片为特征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属中医"黧黑斑"范畴,该病主要发生于青年妇女,对面容影响较大,常见的诱发因素为:日晒、妊娠、劣质化妆品、遗传、某些慢性疾病、口服避孕药、皮肤微生态失衡以及情志失调等.是皮肤科的疑难病症之一,近年来中医对黄褐斑的治疗研究有很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黄褐斑是发生于面部的一种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以育龄妇女多见,多与妇科疾病及内分泌失调有关,与中医文献记载的"黧黑斑"、"面黯"等相似.中医认为与血瘀、肝郁、肾虚关系极为密切.笔者重用僵蚕为主药自拟消斑汤及外敷方治疗黄褐斑多例,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正黄褐斑,是一种以颜面皮肤色素改变而呈现出局限性、或浅或深的褐色斑的常见面部皮肤病,中医称之为"黧黑斑""肝斑""蝴蝶斑""面尘"等。中医认为"皮肤乃五脏之境",本病虽表现在皮肤,却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司及气血瘀滞密切相关。现代医学认为发生黄褐斑的诱因与遗传、内分泌失调相关,从而导致色素沉积~([1])。  相似文献   

10.
中医称黄褐斑为"面皯""蝴蝶斑""肝斑"等。根据古代中医文献、其临床表现及笔者临床跟师心得,将黄褐斑的基本病机定为肾虚血瘀。就黄褐斑基本病机进行论述,提供临床治疗黄褐斑的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黄褐斑中医称之为"黧黑斑",俗称"蝴蝶斑"。是指颜面出现淡褐色至深褐色甚或淡黑色斑块的一种损害容貌的皮肤疾病。黄褐斑临床常见分型中肝气郁结型最为多见,治疗通常采用药物内服及外敷的方法进行治疗。由于该病属于慢性疾病,内服药物时间偏长,大多数肝气郁结型黄褐斑患者,性情急躁易怒,不能坚持。黄褐斑患者大多数都使用过剥脱祛斑产品,表皮受损严重,因此对外敷药物的吸收能力通常较差。患者往往因情绪的变化影响治疗。笔者2011~2012年间对前来就  相似文献   

12.
樊红娟 《山西中医》2012,28(10):6-7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于中青年女性面部的浅褐色或深褐色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临床上以皮损对称分布、形态不规则、摸之不碍手、没有自觉症状的黄褐色斑片为特征,中医称之为“黧黑斑”、“肝斑”、“妊娠斑”.西医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内分泌失调有关.另外,某些化妆品和日晒与黄褐斑的发生和加剧也有关系.刘宁教授治疗黄褐斑常用温阳之桂枝,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正>黄褐斑是皮肤科常见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其主要表现为颜面部出现局限性淡褐色或深褐色斑片,表面光滑,呈对称性分布,以青中年女性较多,多与情志不调有关,属中医"面尘"、"肝斑"、"黧黑斑"等范畴,病程长,难治愈。黄褐斑的治疗主要是抑制酪氨酸酶(Tyra)活性,目前西医治疗本病尚无特效药物。我院采用美容针配合外敷白玉散面膜治疗本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黄褐斑又名肝斑。为颜面部出现局部性淡褐色皮肤改变,此病病因尚不完全明了,中医认为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承、或肝郁气结、肝失条达、郁久化热、灼伤阴血致使颜面气血失和而发病。1993.3~1994.8我们采用消斑散与法斑霜治疗黄褐斑,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黄褐斑属中医"肝斑"、"黧黑斑"、"面尘"范畴,是一种获得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其特征为色素对称性沉着,呈蝶翅状,轻者为淡黄或浅褐色,点片状散布于面颊两侧;重者呈深褐色或浅黑色.现代医学认为精神因素、日晒、妊娠、化妆品使用不当、口服避孕药及抗癫痫药等均为本病的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16.
<正>黄褐斑是一种发生于颜面部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属于皮肤科的多发病和难治性疾病。以面部前额或脸颊不规则分布淡褐色或深褐色斑片为特点,多对称分布,无自觉症状。中医称之为"黧黑斑"、"肝斑"、"蝴蝶斑"、"面尘"等。凝胶剂指药材提取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具有凝胶特性的半固体或稠厚液体制剂[1]。中药凝胶剂是一种新型的中药外用制剂,具有涂展性好,无油腻感,易于清洗,透皮吸收好等特点。现就超声波导入中药美白凝胶治疗黄褐斑的应用总结如下。1黄褐斑的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黄褐斑主要是由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导  相似文献   

17.
陈勇  曲剑华 《北京中医药》2006,25(4):205-207
全国名老中医陈彤云根据中医藏象理论,认为黄褐斑的病机为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并强调三脏功能失调导致的气血瘀滞,运行滞涩不能上荣于面,使颜面失于荣养是发生本病的病机关键,提出:有斑必有瘀,无瘀不成斑"的学说.在治疗上,运用脏腑辨证的方法将黄褐斑分为肝郁气滞、脾失统摄、脾失健运、肾阴虚、肾阳虚五个证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强调无论病在何脏都要"治斑不离血",常使用行气活血、化瘀消斑的中药治疗黄褐斑.我们选择五种不同证型的黄褐斑医案各1例予以介绍,以见陈老师治疗黄褐斑的学术特色和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8.
黄褐斑黄褐斑又名"肝斑"、"蝴蝶斑",是一种常见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黄褐色或淡黑色斑块,好发于面部,女性多发,具有病程缓慢,倾向复发的特点,是多发性损容性慢性皮肤病。采用背腧穴刺络拔罐法治疗黄褐斑,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张述黄治疗面部黄褐斑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扣英 《河北中医》2000,22(2):108-109
面部黄褐斑俗称妊娠斑,祖国医学称之为黧黑斑、肝斑,是主要发生在颜面部位的黄褐色色素沉着的病变.吾师张述黄主任医师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认为该病主要病理特点为热、瘀,系由六淫、七情等致病因素导致脏腑、经络功能失调而发病.治疗原则以凉血化瘀为要,同时结合临床的不同证候,审因论治.  相似文献   

20.
黄褐斑中医称之为"黧黑斑",俗称"蝴蝶斑"。是指颜面出现淡褐色至深褐色,甚或淡黑色斑块的一种损害容貌的皮肤疾病。类似西医的黄褐斑和其他面部色素沉着性疾病。临床治疗通常采用药物内服及外敷的方法进行治疗,由于该病属于慢性疾病,内服药物时间偏长,大多数患者不能坚持;黄褐斑患者大多数都使用过剥脱祛斑产品,表皮受损严重,因此对外敷药物的吸收能力通常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