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北京地区老年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已确认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与消化性溃疡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密切相关。Hp亦可能是胃癌的重要协同因子,并可能参与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样淋巴瘤(MALT)的发病机制,目前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Hp感染率明显不同,不同年龄段人群的Hp感染也存在差异,为了解北京地区老年人群的Hp感染状况及与感染有关的相关因素,我们于2000年对北京不同地区(城区、郊区、山区)的老年自然人群进行了Hp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以探讨老年人群的Hp感染特征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胃癌高发区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胃癌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扬中地区系胃癌高发区,本研究用呼气试验方法调查当地人群Hp感染现状,现就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感染是慢性胃病发病和迁延不愈的重要因素,确定有无Hp感染是对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进行有效治疗的前提条件之一。多数Hp早期感染患多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内镜下的表现也较轻。我们通过对自然(家庭)人群的Hp-IgG免疫印迹法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初步发现,无症状Hp-IgG抗体滴度通常较高。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率大约为54%,其中东部为59.16%,南部为50.08%,西部为58.27%,北部为46.84%,中部为66.26%。Hp感染的主要因素为人群的卫生情况,以河水和池水为饮水源的人群感染率明显高于以井水和自来水为饮水源的人群感染率;农村人群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城市人群;并且大家庭成员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小家庭成员;农民、教师和医务工作者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工人和公务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滨州市体检居民胃部病变与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滨州市体检高危人群2 929例,进行胃镜检查、C14尿素呼气试验及胃组织病理检查,筛查Hp感染情况。结果 在体检人群中,男性1 604人,Hp感染728人;女性1 325人,Hp感染469人,感染率分别为45.39%和3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胃部疾病患者中Hp感染人数由高到低依次是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胃部息肉、非萎缩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女性胃部疾病患者中Hp感染人数由高到低依次是萎缩性胃炎、胃部息肉、萎缩性胃炎伴糜烂、非萎缩性胃炎。男、女性萎缩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者HP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Hp感染高发年龄段45~60岁,感染率40.92%~45.81%,不同年龄组间Hp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滨州市体检人群Hp感染率男性高于女性,45~60岁为高感染人群,且多种胃部疾病与Hp感染有关联。  相似文献   

6.
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学术会议纪要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办的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学术会议于2005年9月3日至5日在长沙召开,参会400余人,参会论文178篇。会议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专题讲座,另一部分为论文大会宣读。专题讲座介绍了有关幽门螺杆菌(Hp)基础及临床研究国内外的最新进展,还请了国外David Graham等知名专家作专题演讲,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张万岱教授和胡伏莲教授分别总结和汇报了由中华消化病学分会Hp学组组织的我国自然人群hp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我同Hp对抗生素耐药的流行病学调查两项大规模的多中心协作研究:全国自然人群的Hp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历时3~4年,涉及全国19个省、10个城市、39个中心。其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是一个Hp感染率相当高的国家。  相似文献   

7.
Hp感染是慢性胃十二指肠疾病病因之一,Hp感染可引起胃粘膜的炎症及特异的血清学改变,本研究旨在探讨Hp定植密度与胃粘膜慢性炎症程度及血清抗Hp抗体水平之间是否存在着级量关系。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感染不同检测方法的评价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幽门螺杆菌(Hp)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癌及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1996年WHO将其列为“一级致癌因子”。在我国普通人群中Hp的感染率已达50%~60%。因此,Hp感染的准确诊断是医学界面临的一大课题。目前诊断Hp感染的方法分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大类,侵入  相似文献   

9.
自Warren and Marshau 1983年成功地发现Hp以来,世界各国的学者围绕对Hp感染临床结局多样性进行研究,我们在临床研究中发现本地区的人群上消化道疾病Hp感染率高达60%以上,其结局各有所异。现将1988~2006年因病在我院就诊的251例病人Hp感染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普通人群中成人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空腹血糖浓度之间的关系,作者从心血管危险因素调查对象名册中随机选择了20岁以上的女性173例,男性165例作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乐山地区彝族成年人群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并调查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为降低该地区Hp感染率以及防治相关疾病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5月~2017年12月乐山地区成年人群共976例现场进行14 C尿素呼气试验。其中彝族496例,男210例,女286例,年龄18~80岁;汉族480例,男208例,女272例,年龄18~80岁。同时指导填写自主设计的Hp感染调查问卷,采用χ2检验分析Hp感染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所调查地区彝族人群中Hp感染率为69.8%,汉族人群中Hp感染率为49.6%。彝族人群与汉族人群相比,Hp感染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彝族人群中,吸烟、长期饮酒、饮生水及有不良生活习惯(不刷牙)的感染率较无上消化道症状、无饮酒史、不饮生水及无不良生活习惯(不刷牙)的人群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乐山地区彝族成年人群Hp感染率为69.8%,较同地区汉族人群比较明显升高,其中彝族人群的Hp感染与吸烟、饮酒、饮生水及不良生活习惯(不刷牙)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Hp在人群中有较高的感染率,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是胃癌发病的始动因子之一,本从胃肠激素角度阐述了Hp相关性疾病中关系最密切的胃泌素和生长抑素及G、D细胞变化规律研究进展,为探索Hp感染相关性疾病的机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重要病因,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与溃疡复发有密切关系,根除Hp后可以显著降低或防止溃疡复发。流行病学调查也显示Hp感染与胃癌的发病有关。世界卫生组织已将该菌纳入第一类致癌原。根据Hp感染有望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胃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母乳喂养与婴儿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Hp)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致病菌之一。国外婴儿期Hp感染的报道逐年增多,国内相关报道较少。我们以2005年1月至12月出生的中山市城镇婴儿为对象,研究中山地区母乳喂养与婴儿Hp感染的相关性及Hp阳性母亲所生婴儿的Hp感染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群体遗传中多态现象与选择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Hp)是自然界分布最广、人群感染率最高、株间变异最多、临床差异最大的细菌之一,这些特性一度给诊疗工作带来许多困惑。Martinetal曾这样写道:将Hp冠以“坏的”、“非常坏的”头衔的同时,一定还有“中性的”或“好的”菌株存在。随着群体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使Hp具有的庞大异质性逐渐浮出水面。Hp基因确有许多中性变异,也确有一些变异以不同的毒力梯度(Viralene egradiant)作用于宿主;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Hp的病原学地位也在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Hp)与上消化道疾病关系密切,根除Hp治疗一直是研究热点之一,尤其是近年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Hp感染是胃癌的重要好发困素,因此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开展了广泛的抗Hp治疗,效果已得到了肯定。然而在肯定其治疗作用的同时,其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不容忽视,尤其是老年人,由于其胃肠功能的减退,肠道副作用更应引起重视。笔者对我院自2003年2月~2004年2月收治的40例抗Hp治疗患者出现的5例腹泻情况,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大量研究表明,胃粘膜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我们通过调查,分析老年胃病病人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杆菌耐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MALT淋巴瘤和胃癌密切相关。随着抗Hp治疗的广泛开展,Hp对抗生素的耐药日益严重,Hp耐药株不断增加,导致根除Hp的难度逐渐增大。对Hp耐药性的研究正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9.
从循证医学观点看胃食管反流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根除却可促进溃疡愈合,明显减少溃疡病的复发。随着研究的深入,Hp在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中的作用受到了重视。一种观点认为np感染增加胃酸分泌,增加胃食管反流病的致病因素,应该根除Hp,同时减少长期抑酸治疗可能导致的胃黏膜萎缩;另一种观点认为根除Hp可能诱发GERD或者使部分人群的GERD症状加重。流行病学调查、病例对照研究、干预治疗试验等方面一直存在争议。循证医学为解决临床争议提供了更加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近年研究已明确幽门螺杆菌(Helicobaeter pylori,Hp)感染与慢性胃炎的发生密切相关。我们观察55例病人胶体次枸橼酸铋联合呋哺唑酮二联疗法,表明在Hp相关性胃炎病人根除Hp有很好的疗效和安全性,现总结有关治疗和护理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