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包括血管性非痴呆认知功能障碍、血管性痴呆(VaD)以及伴有血管因素的阿尔茨海默病。这种理解扩大了VaD的范围,有利于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从而为痴呆的预防提供了可能。本文从概念、分类、流行病学、病因、危险因素、神经影像学、神经病理学、诊断及治疗方面对最近几年VCI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已成为一种影响生活质量并给社会经济和情感带来负担的疾病。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阶段,尽早进行干预可以延缓甚至逆转认知功能的衰退,改善生活质量,节省医疗资源。本文从现代医学和中医学角度分别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进行阐述,同时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和科研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亚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CI)的概念是由Schdev提出的,其定义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程度严重到可以诊断的水平,包括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到血管性痴呆(VaD)的一系列疾病类型。在过去20年VaD的诊断标准不断发展,但准确的定义仍存在争议。以往根据Alzheimer病(AD)引申的VaD早期诊断标准着重于记忆的缺陷,而非与VaD密切相关的执行功能和信息处理的障碍。目前认为,要求VaD患者的认知障碍程度严重到影响日常生活的程度过于严格了,因为这不利于早期诊断。诊断VaD所要求的影像学病变的程度和类型也存在争议[1]。因此,应用于所有VCI亚型的单一诊断标准面临挑战,一些专家已经提出建立不同亚型相应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狭窄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狭窄存在密切关系,同时C反应蛋白也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具有相关性.在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即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时进行干预,能有效预防及延缓痴呆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特性。方法以非认知功能障碍正常对照组、非痴呆型血管认知功能障碍组和血管性痴呆组进行19通道的事件相关电位分析,自动记录反应时间和反应按键的正误,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配对检验进行比较。结果血管性痴呆组的反应时间(F=54.18,P<0.001)和按键正确率(F=40.23,P<0.001)较正常对照组、非痴呆型血管认知功能障碍组有显著差异,正常对照组的行为绩效反应时间[(325.16±69.39)ms]、正确率[(97.5±1.6)%]优于非痴呆型血管认知功能障碍组[(384.58±76.25)ms,(88.2±8.9)%]和血管性痴呆组[(472.65±89.30)ms,(57.8±7.8)%],后2组行为绩效比较亦存在显著性差异。ERP提示非痴呆型血管认知功能障碍和血管性痴呆的P300、N400潜伏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3组潜伏期及波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事件相关电位的P300、N400成分作为一种客观、量化的电生理指标,可用于早期识别脑卒中血管性认知功能障,为非痴呆型血管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和评估预后提供了重要的客观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回顾血管性痴呆的提出及争议,引出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提出的背景及其必要性,阐述了其诊断标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新近的研究进展,旨在通过比较血管性痴呆到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定义的演变说明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这一定义的重要性,指出寻找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特异性的神经心理学表现、影像学特点、生物学标记以及病理学特点将是今后。  相似文献   

7.
认知功能是指大脑对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即中枢神经系统分辨、整合信息并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综合能力。通过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等评估工具评估及SPECT等影像学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以工作记忆为核心,伴有执行功能等障碍和影像学改变,抑郁症患者则以执行功能障碍为主,且和老年痴呆及血管性痴呆有着机制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性认知障碍各亚型患者之间及其与认知功能正常者之间的认知功能及脑组织影像学表现的差异。方法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认知能力筛查量表和简易智能-认知能力联合检查量表对62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无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34例、血管性痴呆18例、混合性痴呆10例)和50例正常对照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价,通过磁共振成像分析其容积测量值、脑叶萎缩、皮质下白质疏松和腔隙性脑梗死等影像学参数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血管性认知障碍各亚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呈逐步递减趋势(均P<0.05),但血管性痴呆与混合性痴呆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性认知障碍各亚组患者双侧前额角容积、第三脑室容积测量值以及额叶、颞叶、顶叶、枕叶萎缩,皮质下白质疏松和腔隙性脑梗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影像学异常改变在进展为痴呆后更为明显。混合性痴呆患者的特征性表现为双侧海马容积、内嗅叶皮质容积减小,颞叶萎缩(均P<0.05),但无明显的腔隙性脑梗死(P>0.05)。结论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影像学异常改变可部分反映不同亚型的病理改变,但对认知障碍程度的反映尚缺乏敏感性,能否联合认知功能评分共同作为血管性认知障碍临床预测指标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老年期痴呆中,血管性痴呆(VaD)和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为常见的两种类型。而血管性痴呆与阿尔茨海默病相比,病因较明确,患者多有脑卒中病史,表现为波动性病程、阶梯式恶化,而且相对可干预治疗,疗效和预后相对较好。因此,对于血管性痴呆患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即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对认知功能障碍形式、严重程度和脑组织损害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发现以阿尔茨海默病为模式的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存在明显缺陷。为此,  相似文献   

10.
佛山市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就诊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本地区综合性医院神经内科门诊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就诊情况及痴呆中各种亚型的分布情况,及早发现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以助于提高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水平,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客观数据资料。方法对2009-09-15-12-25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病人进行认知功能调查。采用初筛、筛查、评定和临床诊断三阶段法。痴呆及其亚型的诊断均采用国际通用标准。结果第一阶段调查神经内科门诊患者8 003例,完成老年人认知功能减退知情者问卷(IQCODE)表2 693例,其中IQCODE得分阳性406例;第二阶段接受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检查者323例,正常189例,异常者134例,失访/拒查MMSE 83例;第三阶段完成综合量表评估111例,其中轻度认知障碍38例,痴呆69例,假性痴呆(抑郁障碍所致)4例,痴呆患者中,阿尔茨海默病25例,血管性痴呆24例,混合型痴呆13例,其他类型痴呆7例;家属/照料者完成问卷31例,结果显示19.4%家属/照料者认为对痴呆完全不了解,67.7%家属/照料者认为对痴呆了解有限,9.7%认为对痴呆了解较好,仅3.2%认为对痴呆非常了解。结论神经科门诊患者老年期痴呆较常见,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患病率相当,对60岁以上门诊患者进行常规认知功能筛选,有利于早期诊断痴呆,及早发现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  相似文献   

11.
电针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针刺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是由于各种脑血管疾病所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是痴呆的常见类型之一。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进展,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高,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目前尚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我科2012-01-2013-10采用奥拉西坦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50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东 《中国卒中杂志》2006,1(10):715-717
随着痴呆研究的深入,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1]引起人们的重视,国外学者主张用VCI代替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2]。脑血管疾病是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神经心理量表在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筛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老年期痴呆中,血管性痴呆占的比例较高,是相对可干预的,因此对于脑血管病后认知功能损害的早期筛查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与Alzheimer's病(AD)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是有差别的。目前用于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筛查的量表,大多用于Alzheimer's病(AD)的筛查诊断,如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修订简易精神状态量表(3MS)、长谷川痴呆量表(HDS)等,而对于VCI的筛查量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由于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客观上阻止了识别轻型或早期认知功能损害的病例,使其失去有效治疗和防止认知功能损害持续进展的最佳时机,为此一些学提出了1个新的概念--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并对如何早期确定VCI做了许多有益的探讨,也取得一定进展,现就其与事件相关电位(ERP)和影像学改变的关系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6.
血管性认知障碍(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管性认知障碍研究有助于对由血管性因素和血管病引起的认知损害或痴呆的认识及早期诊断、治疗。该文就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概念、分类、机制、诊断和防治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慢性脑缺血免疫炎症损伤机制与相关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脑缺血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认知功能障碍的一种常见原因,其次是血管性痴呆、Alzheimer病和Binswanger 病等多种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以持久或进展性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8.
大鼠脑缺血后诱发学习和记忆障碍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此文介绍9种脑缺血造成记忆障碍大鼠痴呆模型。血管性痴呆是因脑血管疾病所致的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脑血管病变是血管性痴呆的基础,在大脑实质可见出血或缺血损害,以缺血性多见。根据血管性痴呆的病理特征此文选取了二血管闭塞法、三血管闭塞法、四血管闭塞法、舌下静脉注射铁粉建立血管性痴呆模型、多发梗死性痴呆动物模型、高血压脑卒中自发大鼠动物模型、高脂血症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去大脑皮层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大脑中动脉闭塞法模型计9种脑缺血模型。并通过对其行为学和形态学筛选,似可模拟血管性痴呆模型.其方法各有所长,适合不同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卒中高危人群发生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脑卒中高危人群71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分为认知障碍组和认知正常组。其中认知障碍组183例,认知正常组532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和比较,并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其中认知障碍183例,男性、年龄≥65岁、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有脑卒中史、合并高脂血症以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分别占57.38%、60.66%、86.89%、33.88%、68.85%和63.93%,认知正常者532例,上述因素分别占46.05%、39.66%、75.00%、21.62%、55.08%和53.57%,认知障碍组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认知正常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及合并高脂血症是脑卒中高危人群发生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我们对于高脂血症患者应积极控制血脂,并鼓励脑卒中高危人群在日常生活中多学习,加强用脑,减少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旨在探讨血尿酸水平与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with no dementia,VCIND)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