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钛轮钉建立动静脉内瘘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钛轮钉建立桡动脉与头静脉内瘘并长期维持透析的疗法,治疗终末期肾衰竭患者58例.结果:56例患者使用2.5 mm钛轮钉一次手术吻合成功,成功率96.6%,2例术中改为显微血管吻合术成功.术后内瘘未发生血管狭窄、栓塞,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结论:采用2.5 mm钛轮钉行桡动脉与头静脉吻合术是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最佳手术方式;对于较细的血管宜采用显微外科血管吻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两种不同的动静脉内瘘吻合口缝合方式对手术成功率、内瘘年通畅率及血流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年来317例前臂桡动脉一头静脉内瘘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间断及连续动静脉吻合术对手术成功率及内瘘年通畅率及血流量的影响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种缝合术一次手术成功率及短期通畅率相近(>0.05),间断缝合术内瘘6个月、2年通畅率及血流量优于连续缝合术(<0.05)。而性别、年龄、肾功能、血红蛋白及白蛋白等因素对手术成功率及内瘘年通畅率均无影响(>0.05),缝合方式对内瘘功能不良起着重要影响。结论间断缝合术优于连续动静脉吻合术,应作为动静脉内瘘血管吻合方式的首选。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40例鼻烟窝部动静脉内瘘术的效果.方法 选择腕关节下鼻烟窝部桡动脉和头静脉做为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吻合血管,采用外科血管缝合法或钛轮钉动静脉内瘘吻合法.结果 40例人工内瘘术中,钛轮钉动静脉内瘘吻合6例(15%),外科血管缝合法34例(85%),吻合成功率100%.术后第2天发生内瘘堵塞2例,内瘘成功率95%.结论 鼻烟窝动静脉内瘘制作简便,保留了近端血管以备重建内瘘,能满足常规血透的血流量,可以作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首选的永久性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自体动静脉内瘘侧侧吻合的使用情况以评估其临床运用优势。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接受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患者67例,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侧侧吻合组(观察组,n=35)和功能性侧侧吻合组(对照组,n=32),观察2组内瘘成熟时间、首次手术成功率,并对其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比较术后并发症,可穿刺血管长度(采用可穿刺血管长度/腕横纹至肘横纹长度)。结果 2组患者内瘘成熟时间、透析中平均血流量、首次手术成功率等内瘘相关临床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 0. 05);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 4%,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1. 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可穿刺血管长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前臂或上臂动静脉侧侧吻合可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血管资源,减少术后血栓发生率,延长动静脉内瘘使用年限。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肘部动静脉内瘘的手术方法及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方法 2006年5月至 2012年5月完成肘部动静脉内瘘术22例。采用肘关节横纹下2~3 cm横切口,其中桡动脉与肘正中静脉端侧吻合17例,侧侧吻合2例,2例采用头静脉与肱动脉进行侧侧吻合,1例采用贵要静脉与肱动脉进行侧侧吻合。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进行动态观察评估。 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为(120±16.15) min。在手术中无外科并发症。术后内瘘均立即通畅,前臂可触及动脉搏动。平均内瘘成熟时间为(41±8.15) d。术后早期1例因动脉搏动欠佳出现血栓阻塞。2例出现短暂性前臂局部水肿。其余患者未出现盗血综合征,动脉瘤,栓塞,感染,出血等并发症。 结论 肘部动静脉内瘘是维持血液透析患者一个理想和安全的选择。手术方法应根据患者肘部血管的解剖学特点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探讨成功实行动静脉内瘘手术注意事项.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的17例终末期肾病患者病例资料,总结其手术方案并提出术前,术中,术后各注意事项.结果 17例行动静脉内瘘手术者一周内闭塞1例,16例随访半年内瘘成熟通畅.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关键技术环节,及术后功能锻炼方案完善施行是保证动静脉内瘘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王辉 《医学信息》2007,20(3):224-226
目的通过对伴有并发症的尿毒症患者动静脉内瘘建立影响因素对比分析,探讨在该群体患者行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90人91例次自体内瘘手术的尿毒症期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前年龄、原发病、肌酐清除率、血管条件、血压、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对内瘘建立、初期成熟相关性。结果90例内瘘成熟,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红蛋白<60g/L、血浆蛋白低于30g/L、血压低于100/60mmHg、血管直径<2.0mm与手术成功成负相关(P<0.001),术前静脉管径>2.0mm与术后内瘘血流量呈正相关(P<0.02)。结论纠正不良的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血压,评估不佳的年龄、原发病、肌酐清除率、血管条件影响手术成功、增加术后并发症、延长内瘘成熟时间,故认为尽可能纠正后再行此术。  相似文献   

8.
动静脉内瘘术用于血液透析的临床研究自1985.1~1996.3为1256例慢性透析患者建立动静脉内瘘术并成功地进行了血液透析。自体血管内瘘1101例(鼻烟窝动静脉内瘘526例,前臂动静脉内瘘512例,上臂动静脉内瘘36例,下肢动静脉内瘘27例),大隐...  相似文献   

9.
黄晨  朱善华 《医学信息》2010,23(4):1073-1073
目的 观察肘上建立动脉静脉内瘘的可行性.方法 在肘上选择肱动脉-肘正中静脉或肱动脉-贵要静脉端侧吻合建立动静脉内瘘,供透析使用.结果 12例内瘘术后通畅均良好, 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2~24月,平均11个月.其中8例仍在继续使用.2例因肾移植而中断透析,1例因肺部感染死亡,失访1例.结论 在肘上高位建立动静脉瘘维持透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王锋 《医学信息》2010,23(16):2612-2612
目的分析探讨成功实行动静脉内瘘手术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的17例终末期肾病患者病例资料,总结其手术方案并提出术前,术中,术后各注意事项。结果 17例行动静脉内瘘手术者一周内闭塞1例,16例随访半年内瘘成熟通畅。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关键技术环节,及术后功能锻炼方案完善施行是保证动静脉内瘘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背景:肾移植前采用前臂头静脉和桡动脉成功建立动静脉内瘘可成为维持血液透析良好的血管通路。目的:比较鼻烟窝和前臂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14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以抽签法随机分为鼻烟窝组(n=118)和前臂组(n=96),分别建立鼻烟窝和前臂动静脉内瘘,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内瘘成熟时间、血流量、近远期内瘘通畅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结论:两组在手术成功率、内瘘成熟时间、和血流量上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近期内瘘通畅率虽无显著差异,但鼻烟窝组两三年远期通畅率显著高于前臂组(P0.05)。并且鼻烟窝组假性动脉瘤发生率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前臂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切口感染、肿胀综合征及窃血综合征(P0.05)。与前臂动静脉内瘘相比,鼻烟窝动静脉内瘘建立更简单,远期通畅率更高,并发症较少,使用时间更长,是肾移植前血液透析首选的永久性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2.
建立动静脉内瘘主要用于长期维持血透的病人,这条血管径路是病人赖以生存的“生命线”,但病人如长期血透或肥胖等原因,仔细寻找、确无合适血管,方可考虑用移植血管建立动静脉内瘘。我院血透室自九二年建立以来,共接受了五例移植血管内瘘的病人,通过移植同种异体血管建立动静脉内瘘,术后细心护理,  相似文献   

13.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目前最常用的血液透析永久性血管通路,术前及术后医护人员和患者配合不当,将影响内瘘术的成功率.我科2008年1月~2010年5月对60例行动静脉内瘘术的病人进行护理干预,提高了内瘘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动静脉内瘘是尿毒症患者的生命线,保持动静脉内瘘的通畅和长期使用是提高患者生存时间的关键.术前进行心理护理,告知患者应该配合的具体事项,做好术前准备,术后注意手术侧肢体体位,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内瘘通畅情况,做好术后宣教及常见并发症的防治和护理.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血液透析技术广泛开展,国内外学者对动静脉内瘘的手术方法及部位进行了很多研究。我院自1986年开展血液透析后,绝大部分采用前臂动静脉内瘘术,小部分采用鼻烟窝动静脉内瘘术。自2008年4月至2009年6月,对60例尿毒症患者分别进行了鼻烟窝及前臂动静脉内瘘术,总结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手术前后的护理及成熟使用后的日常护理.方法 对42例血液透析患者从动静脉内瘘手术前后的护理及成熟使用后的日常护理,加强健康宣教等方面进行全程的护理管理.结果 内瘘静脉血管充盈良好,搏动明显,每次穿刺成功,血流量200~280ml/min,患者自我感觉良好,透析效果满意,未出现内瘘阻塞等并发症.结论 通过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共同护理,使内瘘得到良好的保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使用寿命,使患者得到充分透析,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析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的临床护理。方法选取我院行血液透析患者60例,总结患者使用动静脉内瘘的临床护理。结果60例患者中,有48例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正常,余12例出现了内瘘闭塞、感染等并发症情况。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动静脉内瘘护理,指导患者正确掌握内瘘锻炼方法、穿刺方法、按压方法等,有效的保护了动静脉内瘘,是临床避免出现内瘘闭塞、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动静脉内瘘(以下简称内瘘)是一种永久性血管通路,是慢性肾衰患者的重要生命线.手术的成功与否及术前、术中、术后的正确护理,直接关系到患者今后的治疗和生存.现将多年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远红外线治疗仪联合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在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术患者115例,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58例。对照组术后内瘘处涂抹多磺酸黏多糖乳膏,而观察组在内瘘处涂抹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基础上采用远红外线治疗仪进行红外线照射。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内瘘及术后半年内血管通路通畅情况,比较两组炎症因子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累计并发症分别为2例和8例。治疗前,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炎症因子水平均下降,观察组上述指标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内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内瘘血管内径增粗、血流量升高,内瘘血管峰值流速下降,观察组内瘘血管内径、血流量及血管峰值流速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3、6个月时血管通路通畅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远红外线治疗仪联合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可减少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术后应激炎症反应,改善内瘘血管内径和血流量,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背景:动静脉内瘘是长期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首选,但长期血液透析常发生静脉流出道狭窄,导致血液透析通路闭塞,采用溶栓、介入及手术修复或重新造瘘等解决动静脉内瘘狭窄都有一定的缺点。目的:对比聚四氟乙稀人工血管节段性植入与单纯性手术修复挽救发生流出道狭窄动静脉内瘘的中期效果。方法:选择血管通路静脉段狭窄患者80例,年龄22-80岁,其中试验组50例采用节段性聚四氟乙稀人工血管植入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手术修复治疗。对比两组术后感染发生率、术后到再次发生内瘘失功时间及累积生存率。结果与结论:试验组随访10-28个月,其中9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出现血管通路失功,随访6,12,18个月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92%,82%;对照组随访8-28个月,其中7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出现血管通路失功,随访6,12,18个月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3%,87%,77%。两组术后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试验组患者累积生存率较对照组略高,但log-rank检验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44)。表明节段性聚四氟乙稀人工血管植入治疗在不破坏原有通路解剖结构、维持原吻合口位置、最大限度保留可穿刺血管资源的基础上,获得了与单纯手术修复相当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