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鼻腔淋巴瘤的CT表现特点,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或活检证实的鼻腔淋巴瘤的CT表现。结果鼻腔原发性淋巴瘤14例,继发性淋巴瘤8例。累及单侧鼻腔19例,两侧鼻腔同时受累3例。病灶累及鼻腔前部12例、前中部8例、鼻腔后部2例和单侧全鼻腔4例。原发性淋巴瘤呈充填样、葡行样生长,易向前浸润鼻前庭、鼻翼、鼻背及邻近面部皮肤呈局部软组织肿胀,病灶轻度强化。结论鼻腔淋巴瘤具有一定的特异性CT表现,有助于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鼻内镜下使用鼻吸切器行鼻前庭囊肿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的临床疗效,探讨鼻前庭囊肿的最佳治疗途径.方法:对36例患者在鼻内镜下辅以鼻吸切器切除鼻前庭囊肿顶壁,使囊腔与鼻腔相融合.结果:36例患者随访12~24个月,无囊肿复发及相关并发症,均治愈.结论:鼻内镜下使用鼻吸切器行鼻前庭囊肿揭盖术具有手术精确,操作简单,疗效肯定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对鼻前庭囊肿的治疗作用.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来该院就诊的40例鼻前庭囊肿患者为例,患者均以经鼻内镜鼻前庭囊肿揭盖术治疗,对40例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经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对鼻前庭治疗的治疗效果.结果:本组的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有患者出现并发症,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13.2±2.0)min、术中出血量(6.3±2.0)ml、术后疼痛当天疼痛评分为(2.0±1.1)分,住院时间为(3.0±0.2)d,切口愈合时间为(4.0±1.0)d,术后中位回访13.3个月,无一例患者的复发.结论:对鼻前庭囊肿患者应用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治疗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和复发率低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与唇龈沟鼻前庭囊肿切除术在鼻前庭囊肿治疗中的优缺点,探讨治疗鼻前庭囊肿的最佳途径.方法 对2004-2009年58例鼻前庭囊肿患者治疗过程行回顾性分析,5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27例行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31例行唇龈沟鼻前庭囊肿切除术.结果 2种手术各有1例术后复发,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患者反应、切口感染情况中明显优于唇龈沟进路手术.结论 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损伤小、术后恢复快、患者痛苦轻等优点,且复发率并不高于传统的唇龈沟进路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平阳霉素囊腔内注射治疗鼻前庭囊肿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剑桥 《西部医学》2012,24(3):569-570
目的探讨囊腔内注射平阳霉素治疗鼻前庭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3例鼻前庭囊肿患者以平阳霉素注射入鼻前庭囊肿囊腔内治疗鼻前庭囊肿,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随访6个月~1年,囊肿消失,无复发及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平阳霉素囊腔内注射治疗鼻前庭囊肿是安全、有效、方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刘海兵  曾甦漪 《四川医学》2009,30(9):1409-1411
目的探讨孤立性蝶窦疾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3~2008年19例孤立性蝶窦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文献复习。结果19例患者术前均经CT、MRI及鼻内镜确诊。术后病理慢性蝶窦炎10例,蝶窦囊肿2例,真菌性蝶窦炎7例。19例全部治愈。结论CT及MRI检查和鼻内镜的应用,为蝶窦病变诊断提供有力依据,经鼻窦内镜微创手术具有径路安全,视野清楚,痛苦小,疗效肯定,术后不易复发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3年10月至2008年10月浙江省慈溪市人民医院收治鼻前庭囊肿患者32例(34侧),其中男7例,女25例;年龄24~60岁:病程3个月至8年.左侧13例,右侧17例,双侧2例.所有病例均有鼻翼根部隆起、胀满感,伴鼻塞12例,合并感染6例.局部检查:鼻前庭外下壁与口腔前庭间可触及肿物,质软、有弹性、有波动感,诊断性穿刺见淡黄色液体.CT扫描或x线片检查:肿物与牙齿无关联,9例有局部骨质吸收.术后病理诊断为鼻前庭囊肿样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鼻内镜下行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4年2月~2009年1月采用鼻内镜经鼻前庭进路行揭盖术治疗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患者无复发,没有并发症发生,一段时间后,面部隆起消退,囊肿成为鼻腔一部分。结论:鼻内镜下行囊肿揭盖术操作很简单,手术时间较短,术后无并发症,反应较轻,伤口感染几率小,符合现代外科微创治疗原则,可以作为目前治疗鼻前庭囊肿的首选方法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15例鼻前庭囊肿患者,在鼻内镜鼻前庭进入行囊肿顶上部切开并扩大开口,使囊腔与鼻腔合二为一,完整保留剩余底壁囊壁,术后以明胶海绵和抗生素油纱条稍加压填塞处理.结果 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去除囊肿顶壁,剩余囊壁与鼻前庭皮肤黏膜相对生长融合,加快创缘愈合,术后随访2年,均未见囊肿复发及并发症.结论 鼻内镜下切除囊肿上壁,实施囊肿揭盖术,具有手术精确、创伤小、伤口愈合快等微创手术优点.  相似文献   

10.
鼻前庭囊肿是位于鼻前庭底部皮下、梨状孔前外方,上颌骨牙槽突浅面软组织内的一种囊性肿块,临床上比较少见.笔者收集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经CT和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鼻前庭囊肿患者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并讨论该病的多排CT及多平面重建(MPR)表现特点,旨在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  相似文献   

11.
鼻内镜下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2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佘国跃  唐兵华 《西部医学》2012,24(7):1318-1319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在鼻内镜下对24例患者行鼻前庭囊肿揭盖术,观察其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24例均获治愈。无并发症,随访半年以上,均未见囊肿复发和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具有手术精确、创伤小、愈合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在鼻内镜下对28例患者行鼻前庭囊肿揭盖术。结果28例均获治愈,无1例出现并发症,随访1年以上,均未见囊肿复发和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具有手术精确、创伤小、愈合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高分辨率CT冠状及横断位扫描在鼻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HRCT)冠状及横断位扫描在鼻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例鼻骨骨折患者均行X线和冠状及横断位HRCT扫描检查,回顾性分析X线及HRCT对鼻骨骨折的诊断价值。结果X线检查确诊鼻骨骨折13例(其中粉碎性骨折5例);20例患者经CT检查均发现鼻骨骨折,其中粉碎性骨折13例,线性骨折7例;合并上颌骨额突骨折5例,上颌窦骨折4例,额骨骨折1例,眼眶壁骨折4例,鼻中隔骨折1例,筛窦纸板骨折2例,鼻额缝分离1例。结论HRCT冠状及横断位扫描对鼻骨骨折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鼻骨骨折的常规和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水酒精囊内注射治疗鼻前庭囊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例确诊为鼻前庭囊肿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收集及随访,以无水酒精注射入鼻前庭囊肿囊腔内,反复灌洗治疗鼻前庭囊肿,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20例均可进行疗效评价,治疗后随访6个月~1年,17例经1次治疗即治愈,2例经两次治疗治愈,一次性治愈率达85%,总有效率达95%。结论:无水酒精囊内注射治疗鼻前庭囊肿是安全、有效、方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急诊期鼻骨骨折的诊治效果。方法:对152例本病患者行骨骨折整复术104例,其中鼻骨骨拆整复加鼻隔矫正术38例,鼻骨骨折整复加鼻窦骨折整复术13例,单纯鼻骨骨折整复术53例。结果:除放弃治疗12例外,治愈130例,好转10例。结论:详细检查并酌行CT扫描,注意发现鼻中隔骨折、颅脑损伤及鼻窦骨折的存在,严重复合伤按常规救治原则处理,伴鼻中隔骨折者可同时行鼻中隔矫正术。  相似文献   

16.
姚凤泉 《黑龙江医学》2011,35(7):527-529
目的 回顾性分析鼻骨骨折的CT表现,评价螺旋CT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5例鼻骨骨折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靶区多平面重建(MPR)及三维重建(3D),立体观察成像.结果 55例鼻骨骨折中,单侧鼻骨骨折25例,双侧鼻骨骨折17例,鼻骨汇合部骨折13例,其中:鼻骨骨折伴鼻缝分离15例,鼻骨骨折伴上额骨折21例,鼻骨骨折伴鼻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鼻腔鼻咽部NK/T细胞淋巴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鼻腔鼻咽部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结果鼻腔病变为主者18例,均位于单侧鼻腔,位于鼻腔前部11例,后部4例,呈弥漫表现的3例;CT表现肿块呈密度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影,增强后轻至中度强化;其中11例鼻中隔受累,5例伴有鼻咽受侵,13例合并鼻旁窦窦腔透光度降低,9例鼻前庭皮肤受侵犯,8例相邻骨质侵蚀破坏。鼻咽部病变为主者5例,表现为鼻咽顶后壁及侧壁不均匀增厚的软组织密度影,2例内可见气泡影,表面不光滑,增强后轻至中度强化;咽旁间隙受侵3例,鼻后孔受侵2例。结论鼻腔鼻咽部NK/T细胞淋巴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鼻息肉临床与CT的关系,提高对鼻息肉CT影像的认识,合理使用CT检查。方法36例鼻息肉患者分别进行鼻窦CT冠状位和轴位薄层扫描。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误诊2例。结果鼻息肉的临床表现与其大小、部位有关。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好发于窦口鼻道复合体区,易在鼻腔及鼻窦双向生成。结论CT对鼻息肉的诊断,判定病变范围有重要价值,是术前丛不可少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鼻息肉临床与CT的关系,提高对鼻息肉CT影像的认识,合理使用CT检查。方法36例鼻息肉患者分别进行鼻窦CT冠状位和轴位薄层扫描。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误诊2例。结果鼻息肉的临床表现与其大小、部位有关。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好发于窦口鼻道复合体区,易在鼻腔及鼻窦双向生成。结论CT对鼻息肉的诊断,判定病变范围有重要价值,是术前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0.
李志凯 《西部医学》2013,25(8):1249-1250,1253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扫描在鼻骨骨折中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选择94例患者进行X性侧位片检查和高分辨率CT检查,将检查结果记录制成表格,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异同,从而确定高分辨CT扫描在鼻骨骨折中的临床运用价值。结果 94例鼻骨骨折患者中高分辨率CT确诊率明显高于X线侧位片的确诊率,X线侧位片的检查不确定率明显高于高分辨率CT,未见骨折的情况X线也明显多于高分辨率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94例患者中高分辨率CT对鼻区骨折(线性骨折、粉碎性骨折)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X线侧位片的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分辨率CT在诊断鼻骨骨折时具有较好的诊断准确性和特异性,可以作为诊断鼻骨骨折的诊断标准和首要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