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104例肿瘤病人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霓  赵秀莉 《安徽医药》2017,21(2):368-370
目的 探讨肿瘤病人住院期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104例肿瘤病人发生ADR的病例按病人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类型、ADR 涉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 10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静脉给药导致药品不良反应为96.15%;由抗肿瘤药物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最多,占48.08%;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24.41%.结论 医院应加强与重视肿瘤病人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保证肿瘤病人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我院12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玮  徐萍  黄庆华 《天津药学》2011,23(4):27-29
目的:分析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规律及产生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保证用药安全。方法:汇总2007—2009年上报的12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转归情况及引发的ADR前10位的药品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4例不良反应,50岁以上患者占52.5%。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50.7%;静脉给药途径发生ADR最多,占90.3%,最多见的ADR临床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占45.2%。结论: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加强抗感染药物及静脉给药途径的监测,减少ADR的发生,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李慧  张洪峰  陈晨  魏亚超  李倩  王乐 《药品评价》2012,(29):30-32,4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9~2011年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164例ADR报表进行分类、统计。结果:164例ADR病例中,中老年的患者较多(77.45%);构成比最高的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90.24%);164例ADR共涉及46种药品,其中构成比最高的为抗感染药(占29.88%);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最常见(占40.49%)。结论:ADR的发生与患者体质、给药途径有关;在给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一旦发生ADR应及时处理;并加强ADR的上报及宣传,为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皖南医学院戈矶山医院老年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探讨老年患者发生ADR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11年上报的333例老年患者ADR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临床表现、因果关系评价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33例ADR报告中,男女比例为1∶1.22;新的、严重的ADR分别占总例数的3.60%、5.11%;静脉滴注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方式,其次为口服用药;联合用药所致的ADR占总例数的10.51%;心血管系统用药、抗感染药为发生ADR的主要药物,左氧氟沙星、脂肪乳致ADR例数居前2位;ADR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其次为皮肤及附件损害。结论:老年患者发生ADR与患者自身因素、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等相关,通过对ADR进行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可提高老年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肿瘤患者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方法:对浙江省肿瘤医院2010—2012年发生的181例ADR报告,按患者的年龄段、主要临床表现、发生时间、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1例报告中,男性74例(占40.88%),女性107例(占59.12%);50岁以上患者110例,占60.77%;涉及药品69种,主要为抗肿瘤药(27种,占39.1%);ADR的主要表现为全身性损害;发生ADR的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滴注。结论: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根据肿瘤患者的自身特点,加强合理用药的意识,保证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verse drug reaction/Events,ADR/ADE)发生规律及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上报的254例ADR/ADE报告,按照患者的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药品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合并用药情况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254例ADR/ADE报告中以抗微生物药物的发生例次为首位,占37.66%;中药注射剂次之,占15.82%。静脉滴注是引发ADR/ADE的主要给药途径,占68.99%;ADR/ADE累及的主要系统-器官为皮肤系统,临床表现主要以皮疹、瘙痒为主。结论:应加强ADR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临床医务人员对ADR/ADE监测工作的认识,增强上报意识,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品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 ADR 患者104例按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分类、ADR 发生部位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结果104例 ADR患者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60岁的患者较易发生 ADR,静脉给药途径引起 ADR 比例最高,抗感染药物引起的 ADR 比例最高,ADR 临床表现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临床应重视和加强 ADR 监测工作,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 ADR 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收集的144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剂型、ADR涉及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具体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本院144例ADR中,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最为多见,占43.1%,其次为心血管系统用药,占20.8%;给药剂型以注射剂最为常见,占84.0%;临床表现以皮肤损伤为主,占47.9%。结论应重视ADR报告,加强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事件发生,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2010年南京市第一医院抗菌药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0年我院临床科室上报的266例抗菌药ADR报告,按患者性别、给药途径、药品品种及发生频率、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分类及严重程度分级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6例抗菌药ADR中,男性ADR构成比高于女性;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89.85%)和口服给药(9.40%)为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及青霉素类药所致ADR占抗菌药物前3位;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以及全身性损害为主;严重ADR占全部病例的1.88%。结论:应重视与加强ADR监测与报告工作,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分析,探讨ADR发生的特征,挖掘预警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收集到的690例ADR有效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ADR程度、药品类型、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60岁以上个案占38.4%,ADR发生频率与年龄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无性别差异;涉及药品12类351种,主要为抗感染药(占25.07%)和中成药(占14.53%),引起严重ADR的药物主要为抗感染药和抗肿瘤药;静脉给药方式是引发ADR的重要给药途径(占56.5%);30.29%ADR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应进一步加强对抗感染药、中成药及抗肿瘤药的安全性监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进一步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其相关因素,为临床医生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2年本院收集的全年药品ADR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从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患者给药途径、药品类型的分布、涉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等几方面进行探讨。结果 168例ADR患者中,男76例,女92例,其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1.21,年龄段以50岁以上居多,占59.53%。168例ADR患者的给药途径中,经静脉滴注给药的患者占132例,比例达78.57%;经口服给药的患者占15例,比例达8.93%。ADR患者以静脉滴注和口服给药为主。引发ADR的药品,共占86种,其中抗生素、抗肿瘤药物及中药注射剂三者所占比例分别为36.90%、30.95%及24.40%,三者共占比例高达92.25%。ADR涉及的部位及系统中,皮肤及其附件所占的比例最大,达37.5%;其次为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分别占30.95%和11.90%。结论 药品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医疗机构应该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的监测及管理,高度重视药品ADR监测工作,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优化患者给药剂量,合理使用抗生素及中药注射剂,慎用静脉注射剂,避免或减少药品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患者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9—2012年我院上报的317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与评价。结果:317例ADR报告中女性略多于男性;老年患者(≥60岁)发生ADR的比例较高(107例,占34.75%);静脉用药引起的ADR最多(267例,占84.23%);引起ADR最多的药物为抗感染药(137例,占52.68%),其次为中药制剂(67例,占21.14%);ADR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92例,占60.57%)。结论:应重视ADR监测,加强合理用药意识,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江苏省丰县中医医院上报的162例ADR报告按不良反应级别、患者性别、年龄、药品名称、给药途径、引发ADR的药物种类及发生率、ADR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2例ADR报告中,新的/严重的ADR为16例,占9.88%;发生ADR患者男女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60岁以上患者ADR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66例,占40.74%);静脉给药引发的ADR为135例,占83.33%;引发ADR最常见的药物为抗感染药(60例,占37.04%),其次为中药制剂(37例,占22.84%);ADR的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损害为主(55例),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53例)、心血管系统损害(25例)。结论:新的/严重的ADR报告在分析与评价中意义重大,应高度重视ADR工作,完善相关制度,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李家柱  王杰  程诗思  杨成明 《中国药房》2014,(46):4379-438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我院2011-2013年收集到的292例ADR报告,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及其构成比、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92例ADR报告中,5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比例最高,构成比为59.60%;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口服和静脉滴注为主,分别占51.71%、43.49%;最易引起ADR的药品为抗微生物药,占72.95%;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27.60%。结论:临床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规范临床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王金英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9):1428-1429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总结和分析2008年1~12月上报的16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发生ADR药物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涉及器官、报告人职业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于50岁患者(72例占42.86%)ADR发生率较高;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103例占54.5%)远大于其他药物种类;静脉注射(119例,占62.96%)为ADR发生的主要给药途径,ADR涉及器官主要为皮肤及附件(83例,占49.40%),临床表现多见红斑疹、荨麻疹、皮肤瘙痒、静脉炎等.结论:加强ADR监测工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促进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ADR 350例,按患者基本情况、给药途径、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类型、ADR发生时间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350例ADR共涉及药品164个品种,>60岁的老年患者所占比例最高(29.71%);注射给药的ADR占95.14%;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39.11%;用药当天发生ADR的比例最大,为64.00%。结论应根据ADR的特点,加强药品监督管理,指导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7.
郭晓宁 《首都医药》2014,(22):80-8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方法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对我院2013年上报的75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5例ADR报告中,老年患者33例(44%);静脉滴注给药71例(94.7%);中药制剂引起的ADR占27%;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为常见(61.5%);严重的ADR4例(5.3%)。结论应加强不良反应监测,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漳州市医院收集的410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10例ADR中,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为317例,占77.3%;以皮肤及其附件的不良反应最多,为207例次,占总计698例次数的29.6%;ADR多发于60岁以上人群。结论:应重视ADR的监测和上报工作,规范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2008年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提供药品安全性信息。方法:对我院2008年上报的74份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滴注较其它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57例,占77.03%);抗微生物药引发ADR的比例最高(39例,占52.70%);74例报告中,男女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10岁以下和60岁以上患者ADR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其次为心血管系统以及消化系统损害。结论:抗微生物药是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意识,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7~2008年收集的415例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15例药品不良反应中,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最高(134例,占32.3%);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278例,占67.0%);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居首位(167例,占40.2%),其次是中药制剂(69例,占16.6%);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143例,占34.5%),其次是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损害。结论:医务人员在临床药品使用中应重视并加强ADR监测,结合ADR发生特点,合理用药,从而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