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寰枢关节半脱位系指环椎与枢椎构成的关节,因外力作用而引起关节滑动,导致功能障碍,且不能自行复位。笔者采用推拿并电针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165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65例均来自2007年3月至2011年12月本  相似文献   

2.
牵引配合手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寰枢关节半脱位是指寰椎与枢椎齿状突构成的关节在一定诱发因素的作用下,导致解剖位置上的异常改变,且不能自行复位者。寰枢关节半脱位是引起颈部疼痛及活动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笔者从2000年12月至2006年4月,应用牵引配合手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8例,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各地陆续报导手术治疗寰枢椎关节半脱位有成功经验;也有颈椎手法复位鲁莽后造成四肢瘫痪及上消化道出血死亡的惨痛教训,我们体会到明确诊断,有选择性方法复位寰枢椎关节半脱位是成功的关键。复查经我们专业组1976年4月至1978年3月为止,近二年间治疗8例寰枢椎关节半脱位7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儿童寰枢椎半脱位的方法,为诊治儿童寰枢椎半脱位提供更多的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2009年之间收治的91例病人。结果:91例均采用非手术治疗,其中89例寰枢椎半脱位患儿取得满意疗效(97.8%)。结论:儿童寰枢椎半脱位宜早期诊断及治疗,非手术治疗儿童寰枢椎半脱位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寰枢关节半脱位,是小儿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上尤以自发性寰枢关节半脱位较为多见,有的称为寰枢椎旋转性半脱位,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首次就诊时易漏诊和误诊,若处理不当可致寰枢椎不稳定因素持续存在,甚至压迫脊髓并危及生命。现收集40例小儿患者,对其诊断鉴别和临床治疗作简要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收集40例小儿患者,首先排除重大外伤导致和先天畸形患者,其中男29例,女11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整骨理筋调曲法治疗寰枢椎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经门诊收治60例寰枢椎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以整骨理筋调曲法治疗,对照组以颌枕牵引治疗,以症状、体征、寰枢椎开口位X线片上寰枢轴线的分离程度观察指标评定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6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骨理筋调曲法较颌枕牵引更能改善寰枢椎关节半脱位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减少寰枢椎的解剖移位,是治疗寰枢椎关节半脱位的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坐位牵引配合手法治疗寰枢椎半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78例寰枢椎半脱位患者均采用坐位牵引配合手法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接受坐位牵引配合手法治疗3~9(4.3±1.2)次,治疗时间5~19(7.5±2.4)d;治愈57例,有效1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治疗前后X线片ADI值、VBLADS值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均0.05)。结论坐位牵引配合手法治疗寰枢椎半脱位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舒筋松解联合毛氏牵复三步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9年5月至2015年10月,采用舒筋松解联合毛氏牵复三步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230例,男101例、女129例;年龄10~78岁,中位数42岁。共治疗1个月。观察治疗后患者寰枢关节复位、症状改善情况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本组230例患者,治疗1个月后,参照《中国整脊学》中寰枢关节错位疗效评定标准评价疗效,治愈125例、好转83例、无效22例。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舒筋松解联合毛氏牵复三步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有利于寰枢关节复位,可有效缓解头痛、眩晕症状,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儿童因骨骼发育尚未成熟,寰枢椎关节囊、韧带较松弛,容易在外力作用下脱位;或因病理原因导致自发性脱位。笔者自2004年至今采用手法治疗儿童寰枢椎半脱位2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寰枢关节半脱位是指寰椎与枢椎之间冈内外力失衡,解剖位置移动超过生理限制范围后不能自回到正常状态且引起以颈项疼痛和关节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严重者还可造成脊髓和(或)椎动脉压迫,病情更为复杂、寰枢关节半脱位是枢椎齿状突与寰椎两侧块结构出现异常的一种疾病。  相似文献   

11.
儿童寰枢椎半脱位5例诊疗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雷 《中医正骨》1996,8(6):44-44
儿童寰枢椎半脱位5例诊疗体会昆明市中医院(650011)李雷儿童上部颈椎骨折脱位的发生率高于成人,尤其是寰枢椎半脱泣。但目前有关儿童寰枢椎半脱位的报道尚不多。我科自1990~1994年先后收治5例,现讨论如下。临床资料本组5例中男3例,女2例;年龄最...  相似文献   

12.
寰枢关节半脱位是临床常见病,目前对于该病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影像学检查能直观反映寰枢椎的正常解剖结构及病变导致的解剖结构异常,是临床诊断寰枢关节半脱位的主要依据之一,但具体选用何种影像检查手段,学术界尚存争议。本文介绍了寰枢关节的解剖特点,对寰枢关节半脱位进行了概述,从X线检查、CT检查和MRI检查3个方面对成人寰枢关节半脱位的影像学诊断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手法整复寰枢伴寰枕关节紊乱50例的临床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寰枢关节与寰枕关节位于颈部的上端。寰枕关节是由寰椎侧块上端的关节凹与枕骨髁组成。寰枢关节分别由寰椎的下关节突与枢椎的上关节突组成的关节突间关节。以及枢椎齿状突与寰椎前弓和寰椎横韧带前方的纤维软骨组成的寰齿关节。这6个关节以寰椎为中心构成了颈部上端的运动枢纽.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本人在临床中发现很多寰枢关节半脱位同时伴有寰枕关节的错移。2004年至2006年本人采用定点手法整复该类患者5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寰枢关节半脱位主要是指寰椎和枢椎的关节面因错位、周围软组织损伤、寰枢关节退行性变导致的寰枢关节失去正常的对合关系,引发以头晕、头痛、恶心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多见于长时间低头者,尤以从事会计、计算机操作等长期伏案工作者多见。本病在临床上又可称为"寰椎关节错缝"、"寰椎关节紊乱",属中医"骨错缝"、"筋出槽"范畴。随着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变,本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寰枢椎半脱位常与颈椎病同时出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以清嗓子为主要表现的寰枢关节半脱位的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2017年收治的146例寰枢关节半脱位的临床资料。结果:有31例以清嗓子样咳嗽为表现的寰枢关节半脱位,经推拿复位等治疗后痊愈。结论:寰枢关节半脱位在儿童中的发病率较高,典型临床症状很少导致漏诊误诊,但表现单纯的清嗓子症状容易误诊,临床上应多加注意。  相似文献   

16.
正枕颈部包括枕骨、寰椎和枢椎,由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组成,构成寰-枕-枢复合关节,其中主要由寰枕关节完成头颈屈、伸功能,寰枢关节完成旋转功能,为颈部最重要和完成功能最多的部位。寰枢关节紊乱及寰枕关节紊乱合称枕颈部紊乱。据潘之清~([1])报道,颈椎颈髓疾病中约90%属寰枢关节半脱位或失紊。寰枢关节及寰枕关节的微小错位、小关节退行性改变等病变,刺激压迫周围血管、神经等可引起血压不稳。颈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外伤性寰枢椎半脱位的病因和机制,探讨儿童外伤性寰枢椎半脱位的推拿手法治疗。方法:回顾13例儿童外伤性寰枢椎半脱位患者的病史,探讨用推拿手法治疗儿童外伤性寰枢椎半脱位的手法及疗效。结论:传统的推拿手法早期对儿童外伤性寰枢椎半脱位有着较好的疗效,可以及早地减轻患儿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8.
宣守松 《河北中医》2011,33(12):1831-1832
寰枢关节半脱位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而稳定型寰枢关节半脱位是寰枢关节半脱位中最常见类型。2008-03—2010-03,笔者采用颈椎旋转微调手法配合颈托外固定治疗稳定型寰枢关节半脱位68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复位手法治疗寰枢椎半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35例经X线和CT确诊的寰枢椎半脱位患者应用复位手法治疗,3天一次,3次为一疗程,经治1~3个疗程评定疗效。结果:治愈23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85.71%,随访1年复发8例。结论:复位手法直接作用于寰枢椎关节,纠正寰枢椎的相对错移,恢复颈椎稳定性,显著改善颈项部活动。解除椎动脉及颈髓受压症状,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0.
寰枢关节半脱位与交感型颈椎病相关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交感型颈椎病同时伴有寰枢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相关性及治疗机制。方法:在58例住院交感型颈椎病中,选择同时伴有寰枢关节半脱位的患者20例,作为研究分析对象,并且给予电脑中频、中药热敷、牵引、推拿治疗;其中5例因疗效欠佳给予小针刀治疗。结果:治疗后均给予枕寰枢关节CT+三维重建复查,寰枢关节半脱位完全复位16例,其中优13例,良2例,有效1例,无效0例;寰枢关节半脱位未复位4例,其中优3例,良1例,有效0例,无效0例。结论:当寰枢关节半脱位是交感型颈椎病的一个重要病因时,纠正寰枢关节半脱位,对交感型颈椎病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