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膜假性粘液瘤的临床病理与影像表现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腹膜假性粘液瘤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组织学特征,提高对本病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选取1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腹膜假性粘液瘤,全部病例均行腹部CT检查,分析其两种临床病理分型(良性DPAM和恶性PMCA)的影像学表现。结果:两型腹膜假性粘液瘤有部分共同的CT表现,比如凝胶状腹水、肝脾边缘扇贝形压迹、肠系膜的浸润性改变、实质器官内浸润性病灶,以及腹膜粘液团在两型均可见到,不同的征象在于大量粘液蛋白性腹水和粘液团块中的钙化更多见于DPAM,网膜饼、淋巴结病变、网膜种植性团块以及原发病灶的显示更多见于PMCA。DPAM常常没有网膜饼形成,但常可见典型的肝脏边缘压迹。结论:两型腹膜假性粘液瘤的影像学表现各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充分认识其CT征象的不同有利于放射诊断医师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腹膜假性黏液瘤MR诊断(附17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腹膜假性粘液瘤的临床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假性粘液瘤17例,回顾性分析MR表现.结果:17例中原发瘤为恶性6例,其中卵巢黏液囊腺癌2例,阑尾黏液囊腺癌3例,结肠黏液腺癌1例;良性11例,其中阑尾黏液囊腺瘤5例,阑尾黏液囊肿2例,卵巢黏液囊腺瘤3例,卵巢黏液囊肿1例.17例MR表现为①腹腔内均见直径1.9~30cm大的囊实性肿块,肝脾等实质脏器边缘"扇贝样"或"结节状"压迹5例;②脏器周围、网膜间隙、腹腔、盆腔见大量黏液性腹水;③15例腹膜、大小网膜弥漫性不规则增厚呈饼状,肠管受压移位,走行僵硬,厚度1.0-2.0cm不等;④MR信号在T1WI上低信号,在T2WI上呈高信号;④5例MR增强仅显示囊实性病变的囊壁、网膜、腹膜轻度强化,而囊内病灶无明显强化.结论:MR对显示腹膜假性粘液瘤具有一定的特点,是诊断腹膜假性粘液瘤较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腹膜假性黏液瘤的MSCT表现.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假性黏液瘤11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 腹膜假性黏液瘤的MSCT平扫见腹腔不规则囊实性肿块,CT值18.5~27.6 HU;肝脾等实质脏器边缘扇贝样或结节状压迹,脏器周围、网膜间隙、腹腔、盆腔见大量黏液性腹水;腹膜、大小网膜弥漫性不规则增厚;增强扫描显示囊实性病变仅见囊壁、网膜、腹膜轻度强化,囊内病灶无明显强化.结论 MSCT检查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腹膜假性黏液瘤CT诊断(附21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腹膜假性黏液瘤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假性黏液瘤21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21例中原发瘤恶性8例,其中卵巢黏液囊腺癌3例,阑尾黏液囊腺癌4例,结肠黏液腺癌1例;良性13例,其中阑尾黏液囊腺瘤4例,阑尾黏液囊肿2例,卵巢黏液囊腺瘤6例,胰腺黏液囊腺瘤1例.CT平扫见肝脾等实质脏器边缘扇贝样或结节状压迹,腹腔不规则囊实性肿块,CT值19.9~25.8 HU;脏器周围、网膜间隙、腹腔、盆腔见大量黏液性腹水,CT值10~15 HU;腹膜增厚,厚度1.0~2.0 cm;增强扫描显示囊实性病变仅见囊壁、网膜、腹膜轻度强化,囊内病灶无明显强化.结论:腹膜假性黏液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是诊断腹膜假性黏液瘤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腹膜假粘液瘤影像诊断价值(附2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膜假性粘液瘤的影像表现及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病例的影像表现。结果:腹膜假性粘液瘤有以下影像表现:①腹腔弥漫积液(25/25),肝、脾边缘病灶CT值明显高于腹盆腔病灶;②肝、脾边缘"扇贝样"压迹(25/25);③腹、盆腔散在点状、不规则索条状钙化灶(18/25);④可肝(2/25)、脾(10/25)转移,脾脏转移多见;⑤腹膜后不受累及(25/25);⑥磁共振T2WI显示病灶内有多发不规则分隔(2/2)。结论:PMP的影像学检查应以CT检查为首选,结合MR表现,应能大部分准确术前诊断,对累及范围也能准确评估,在PMP患者的复发和病情评估中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王立峰  陈学军  魏一娟   《放射学实践》2013,28(4):420-423
目的:分析腹膜假性黏液瘤(PMP)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病理证实的腹膜假性黏液瘤的病例资料,其中25例行全腹部CT平扫和双期增强检查;2例行全腹部CT平扫,根据黏液样腹水容积的不同,分组分析PMP的CT影像特征。结果:27例PMP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低密度黏液样腹水,左、右膈下间隙黏液样腹水容积无明显差异。22例出现肝、脾边缘的扇贝样压迹,23例出现腹膜或网膜污垢样改变,17例出现小肠向中心或一侧移位,5例出现钙化,16例出现纤维分隔。结论:CT检查可以较早发现PMP并显示其浸润范围,PMP黏液样腹水量较大时不容易发现原发病灶,需结合多种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症状进行综合诊断。  相似文献   

7.
腹膜假性黏液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认识和提高腹膜假性黏液瘤的CT表现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或细胞学检查证实的腹膜假性黏液瘤的CT和临床表现.结果:腹膜假性黏液瘤是以黏液性腹水为特征,临床主要表现为腹胀、腹块等.依据CT表现不同可分为弥漫性和局限性两种类型,主要CT表现包括腹水内密度不均匀8例,肝脾表面黏液样结节10例,多发分隔的囊性病变5例和网膜增厚或"网膜饼"征6例.结论:典型的CT表现可以诊断腹膜假性黏液瘤,CT检查可为临床治疗的选择和改善预后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5例经病理证实的腹膜假性黏液瘤(PM P )的C T 及M RI表现及病理组织学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5例经腹腔穿刺或手术证实的PMP的CT、MRI资料并结合文献讨论,分析其CT、MRI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结果5例中,1例为阑尾黏液腺癌,1例为急性阑尾炎术后2年,1例为无任何原发肿瘤,1例为十二指肠黏液腺癌,1例为双侧卵巢癌,C T、M RI表现为腹腔内分隔样囊性病变或/和腹膜弥漫性饼状“胶冻腹”改变,并1例肝、脾周围多发结节样、扇贝样压迹。结论腹部CT、MRI平扫+增强可以显示PMP病灶部位、形态,有一定的特殊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癌性和结核性腹水患者的不同CT征象,提高腹水病因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收集本院经临床病理或综合手段证实的腹水患者58例(其中恶性腹水33例,结核性腹水25例),回顾性分析其CT征象,采用卡方检验比较2组的腹水量、腹水密度最大值、壁腹膜的厚度及强化程度、大网膜与肠系膜的改变、腹水在网膜囊的分布、膈上及腹盆腔淋巴结的改变等各种CT征象的差异性.结果 (1)癌性腹水组以中量腹水(19/33,57.6%)、低密度腹水(20/33,60.6%)、上腹膜不规则或结节状增厚(22/33,66.7%)、盆腔腹膜未见增厚(28/33,84.8%)、盆腔腹膜无强化(22/33,66.7%)、大网膜饼状改变(9/33,27.3%)、腹盆腔淋巴结增大(15/33,45.5%)为主;结核性以少量腹水(17/25,68.0%)、高密度腹水(19/25,76.0%)、上腹膜未见增厚(13/25,52.0%)、盆腔腹膜均匀增厚(13/25,52.0%)、盆腔腹膜明显强化(13/25,52.0%)、大网膜小结节改变(17/25,68.0%)为主.2组腹水量、腹水密度最大值、上腹膜厚度改变、盆腔腹膜厚度改变、盆腔腹膜强化程度、大网膜改变、腹腔淋巴结增大的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2组上腹膜强化程度、肠系膜改变、腹水在网膜囊分布、膈上淋巴结增大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综合分析癌性及结核性腹水患者的腹水量、腹水密度最大值、壁腹膜的厚度及强化程度、大网膜与肠系膜的改变、腹水在网膜囊的分布、膈上及腹盆腔淋巴结改变等CT征象,对腹水性质判断具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0.
腹膜假粘液瘤的CT表现与病理基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腹膜假粘液瘤的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假粘液瘤的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分析。结果:6例患者均为腹腔内弥漫性病变,CT表现为粘液样腹水伴有分隔,囊性包块,肝脾表面扇形压迹,肠管受压移位,腹膜外囊性包块。显微镜下可见大粘液池伴血管充血和慢性炎性细胞浸润,粘液中有腺上皮细胞。结论:CT能反映腹膜假粘液瘤的病理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检查在腹膜转移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膜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腹膜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腹膜转移瘤常见表现为腹水(34/42),多为中到大量腹水(22例);网膜改变,包括网膜饼形增厚(13/42例)、网膜结节灶(7/42例)、网膜污垢样密度影(13/42例)、网膜囊样改变(4/42例);腹膜改变(31/42例);肠系膜污垢样改变(14/42例)及结节状改变(4/42例);小肠壁增厚和肠管移位。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是诊断腹膜转移灶的重要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淋巴瘤累及腹膜和/或网膜及肠系膜的CT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11例经临床确诊且均行腹部CT检查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CT图像.CT征象包括:腹膜线样或结节样增厚、腹水、网膜肿块、淋巴结肿大、实质性脏器累及、肠道病变等.结果 淋巴瘤累及腹膜、网膜和肠系膜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以弥漫大B细胞型(n=8)多见.CT表现为腹膜线样或结节样增厚10例;网膜结节或肿块6例;系膜结节、肿块或条形密度影10例;腹水9例;肠道病变5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9例;肝肿大2例,脾肿大2例,肝、脾同时肿大2例,肾脏浸润1例.结论 淋巴瘤累及腹膜、网膜和肠系膜CT表现缺乏特征性,遇有腹膜和/或系膜和网膜病变时应想到本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结核性腹膜炎的CT表现特征,提高对本病CT征象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结核性腹膜炎病例的CT资料,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4例,经腹腔穿刺和经临床综合指标及抗结核治疗随访显效而诊断者14倒,主要观察结恢性腹膜炎引起的壁腹膜,大网膜、肠系膜、腹水及淋巴结增大的CT表现特征。结果:(1)壁腹膜增厚16例(89%),其中光滑均匀增厚15倒,局部不规则增厚1例,10例增厚的腹膜有明显强化。(2)大网膜增厚16例(89%),表现为污迹样增厚10例,结节样增厚4例,饼状增厚2例.(3)肠系膜受累12例(60%),其中4例合并小结节。(4)腹水12例(60%),其中9例为少量腹水.(5)淋巴结增大12例(60%).其中5例显示环行强化.结论:结核性腹膜炎的CT主要表现有均匀性腹膜增厚并强化,大网膜污迹样增厚、肠系膜受累及腹水、腹腔淋巴结增大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腹膜结核与腹膜癌的MSCT征象,探讨MSCT在腹膜结核与腹膜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腹膜结核组40例和腹膜癌组51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腹部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CT观察内容:壁腹膜厚度、形态及强化特征,网膜改变,肠系膜改变,腹腔淋巴结改变,腹腔积液密度及分布,特殊CT征象(大网膜边缘征、扇贝征等)。对腹膜结核组和腹膜癌组的MSCT表现按不同影像学征象进行分类,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多元逻辑回归计算大网膜边缘征、淋巴结钙化及淋巴结环形强化诊断腹膜结核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腹膜结核组与腹膜癌组的MSCT征象中,壁腹膜结节样及肿块样增厚、大网膜饼样增厚及边缘征、淋巴结钙化及环形强化和扇贝征,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网膜边缘征、淋巴结钙化及环形强化诊断腹膜结核的敏感度分别为17.5%、17.5%、15.0%,特异度分别为100%、98.4%、1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87.5%、100%,阴性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腹膜假性黏液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在CT引导下穿刺瘤体并向瘤体内灌注表阿霉素溶液(10mg/10ml),腹腔内注入43℃顺铂-生理盐水溶液(50mg/1000ml),于术后3月、6月、1年通过CT图像、临床症状对比,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术后CT显示包裹性积液体积及大网膜和肠系膜粘液影并伴浸润性病变范围变小,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治疗腹膜假性黏液瘤安全,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腹膜转移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膜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穿刺活检证实的35例腹膜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并与手术结果对照,35例做CT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行MR I检查。结果(1)腹膜转移瘤常表现为大量腹水(22/35);(2)腹膜结节状增厚(23/35);(3)大网膜饼形增厚(16/35)和大网膜污垢样改变(12/35);(4)肠系膜污垢样改变(12/35)及结节状改变(9/35);(5)腹腔单发或多发囊性改变,有占位效应(4/35)。结论CT/MR I是发现腹膜转移灶的重要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腹膜转移瘤的CT表现及转移途径。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腹膜转移瘤的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腹膜转移瘤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水,肠系膜、大网膜及腹膜上的污垢、结节、饼状增厚,腹腔囊状肿块,小肠壁的增厚及肠管的移位。肠系膜、大网膜及腹膜成污垢状、结节状改变较为普通。结论:通过对腹膜转移瘤的分析,可提示部分不明原因的原发肿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膜间皮瘤的CT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腹膜间皮瘤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本组弥漫型6例,其中恶性腹膜间皮瘤5例,CT示腹腔肠间脂肪密度增高,并有多发软组织结节或软组织肿块,大网膜增厚,呈饼状,伴肠系膜缩短、呈放射状排列,肠壁增厚,均伴大量腹腔积液;高分化乳头状腹膜间皮瘤1例,网膜呈饼状增厚,伴少量腹腔积液。局限型1例,CT表现为胃窦部下方软组织肿块影,无腹腔积液。结论:腹膜间皮瘤CT诊断有一定困难,多诊断为转移瘤或腹膜结核,若结合临床资料,可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膜转移性肿瘤的CT表现。资料与方法:对16例腹膜转移性肿瘤的患者进行CT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结果;腹膜转移性肿瘤表现为(1)腹水,(2)壁层腹膜增厚,(3)肠系膜及大网膜污垢状、结节状、饼状及肿块状改变,(4)腹腔内囊性占位改变,(5)小肠管壁增厚及小肠移位。结论:CT可为腹膜转移性肿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腹膜转移瘤的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腹膜腔转移瘤的CT特征。方法 分析 48例经病理证实的腹膜转移瘤的CT表现。结果 ①腹水 3 2例 ,占66.7%。②网膜改变 16例 ,占 3 3 .3 %;其中网膜饼征 8例 ,网膜结节 5例 ,网膜囊性变 2例 ,网膜混浊 1例。③系膜改变 14例 ,占 2 9.2 %。④壁层腹膜增厚 12例 ,占 2 5 %。⑤小肠壁增厚伴肠管移位 2例 ,占 4.2 %。结论 CT是诊断腹膜转移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