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正> 1976年李镐旺等关于朝鲜出血热(KHF)抗原-抗体系统的发现,使得历时40余年。一直未获成功的流行性出血热(EHF)病原学研究发生了一个新的转折。他们首先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在朝鲜出血热(KHF)疫区黑线姬鼠肺、肾等组织中找到了一种抗原,能与KHF病人恢复期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其后又报导从黑线姬鼠肺和EHF病人急性期血清中分离出朝鲜出血热病毒。除将病毒适应于非疫区黑线姬鼠以外,KHF病毒还被适应于Wistar大白鼠和A-549细胞。朝鲜出血热与苏联、  相似文献   

2.
自 Lee 氏等用非疫区黑线姬鼠从疫区姬鼠肺组织中分离到朝鲜出血热(KHF)病毒之后,国内亦先后以相似方法及直接应用细胞培养,从姬鼠体中分离到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将病人血清接种细胞培养分离病毒亦有报道。  相似文献   

3.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一属新的布尼雅病毒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疾病。国外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半个世纪以来,本病在欧洲、亚洲等17个国家流行。EHF在我国流行分布很广,除台湾外,其余省区有本病存在和流行。发病逐年增多,病死率高,是我国重点防治疾病之一。广西1982年发现和证实有EHF流行。1978年朝鲜李镐汪应用非疫区黑线姬鼠首先分离出朝鲜出血热(KHF)病毒1981年我国用非疫区黑线姬鼠和人肺癌传代细胞(A-549)分离出EHF病毒.从此EHF研究才取得重大突破。研究出特异性诊  相似文献   

4.
流行性出血热(EHF)的病原学研究近年来已获得了突破,病毒已分离成功。为了确定EHF和朝鲜出血热(KHF)病毒间的关系以及我国不同地区EHF的病原学关系,我们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查了湖北省  相似文献   

5.
近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肾综合征出血热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是一个集合名称 ,包括流行性出血热 (Epidmeic hemorrhagic fever,EHF)、出血性肾病肾炎 (Hemorrhagic nephroso-nephritis,HNN)、朝鲜出血热 (Korean hemorrhagic fever,KHF )、流行性肾病 (Nehpropathiaepidemica,NE)、流行性肾炎 (Epidemic nephritis,EN)、鼠病毒肾病 (Gajdusek,1 982 )和汉坦病毒肾病(Nephropathia hentaanvius,NHV) .肾综合征出血热在我国又称流行性出血热(EHF) ,是由病毒引起 ,以鼠为主要传染源 ,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  相似文献   

6.
1978年由Lee等首次分离朝鲜出血热(KHF)病毒成功以后,我国各地流行性出血热(EHF)也相继从患者或宿主动物中分离到EHF病毒,为EHF防治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四川省为EHF重流行区,宿主动物中已证实有EHF病毒存在,从EHF患者分离病原虽也有消息报告,但未见具体材料。我们于1983年冬从  相似文献   

7.
近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正>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o fever with renalsyndrome, HFRS)是一个集合名称,包括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hagic fever, EHF)、出血性肾病肾炎(Hemorrhagic nephroso-nephritis, HNN)、朝鲜出血热(Korean hemorrhagic fever, KHF)、流行性肾病(Nephropathiaepidemica, NE)、流行性肾炎(Epidemic nephritis, EN)和鼠病毒肾病(Gajdusek,1982)。  相似文献   

8.
<正> 多种病毒均可引起人类出血热病。以传播途径不同可分为几种类别(附表1)。表中除有肾病综合征的出血热之外,其它各种出血热的病毒均已先后证实,并较易分离培养。唯独只有有肾病综合症的出血热的病原直至最近才确实可以证明病毒抗原的存在。此病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各称。在中国、日本、保加利亚、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称为流行性出血热(EHF);在朝鲜则称为朝鲜出血热(KHF);在蒙古称为蒙古出血热(MHF);在苏联称为出血性肾病肾炎[Hemorrhagic nephrosonephritis(HN)];南斯拉夫则称为流行性肾炎(EN);芬兰称为流行性肾病[Nephropathia epidemica  相似文献   

9.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不同血清型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一组疾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出血,肾损。目前至少有35个以地理学,病理生理学或流行病学为基础的命名。例如流行性出血热(EHF),朝鲜出血热(KHF)流行性肾病(NE),出血性肾病肾炎,地方性良性肾病,鼠病毒性肾病(muroid virus nephrothy)等,1982年WHO会议统一命名为HFRS,我国仍习惯沿用EHF之称,本文就国外近几年来肾  相似文献   

10.
<正>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国外的病原学研究已达40年之久。曾使用多种动物和细胞分离病毒均未成功。直到1976年,朝鲜李镐汪和李平佑首次报告用免疫萤光技术在黑线姬鼠肺和肾组织检出了一种抗原,能与朝鲜出血热病人恢复期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1977年,他们在黑线姬鼠和出血热病人急性期血清中分离出朝鲜出血热病毒(KHF 病毒)。并作了鼠肺切片电镜观察的报导。其后又将 KHF 病毒适应到A-549细胞系,Wistar 大白鼠肺和黑线姬鼠肺。同时,通过免疫萤光技术确定了朝鲜  相似文献   

11.
流行性出血热肝脏损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上人类病毒性出血热共有13种,根据该病肾脏有元损害,分为有肾损及无肾损二大类,在我国主要为肾综合征出血热(EHF,hemorrhagicfeverwithrenalsyndrome)。在病原体未解决前,在我国称流行性出血热(EHF,epidemichemorrhagicfever);在朝鲜称朝鲜出血热(KHF,koreanhemorrhag—icfever);在苏联称出血性肾病肾炎(HNN,hemorrhagicne—phrosonephritis);由于特异性血清学诊断的确立及病原学的解决,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统一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但我国现仍沿用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名。  相似文献   

12.
<正> 黑线姬鼠是肾型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EHF)的传染源和储存宿主。Lee氏利用间接免疫萤光抗体(FA)方法,从黑线姬鼠肺细胞中检测到朝鲜出血热(KHF)病毒抗原,随后病原分离成功。我们曾利用黑线姬鼠的肝、肾组织分离EHF病毒,未获阳性结果。1979年在试图建立黑线姬鼠肺细胞株过程中,我们从连续传代的黑线姬鼠肺细胞中获得大小  相似文献   

13.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出血热工作组会议统一命名为“有肾综合征出血热”.一、传染源本病病原直到1978年朝鲜李镐汪才从疫区捕获的黑线姬鼠朝鲜亚种的肾和肺组织分离出朝鲜出血热(KHF)抗原.近年李氏又从许多患者血中分离出该病毒。我国也从黑线姬鼠、褐家鼠检出 EHF 病毒抗原,并用 A—549和 Vero 细胞分离传代成功。根据国内外资料报道,共同认为鼠类是EHF 的传染源,主要有黑线姬鼠、欧洲棕背(?)和褐家鼠等.我国主要传染源为黑线姬鼠,1981年河南洛阳、开封两地区和山西运城地区流行的一次新型伴有轻度肾损伤的轻  相似文献   

14.
<正> 出血热是一组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欧亚大陆。本病各地命名不一,在我国称为流行性出血热(EHF),朝鲜称为朝鲜出血热(KHF),苏联称为出血性肾病肾炎(HNN),北欧称为流行性肾病(NE)等。自从1978年有了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方法后,发现本病实际上是由相应病原引起的一大组疾病,但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各不一致,病原相互间有抗原关系,而又有所不同,并各有其不同的啮齿  相似文献   

15.
从湖北省流行性出血热患者急性期血清中以动物接种(ApodemusSylvanticus)和细胞培养(Veto-E_6)方法分离到一株病毒,名之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湖北株(EHF_H)。经部分理化性和抗原性鉴定,同KHF关系密切,同PHV也有交叉关系,同NEV则显示单向交叉。  相似文献   

16.
从病人血清中分离的一株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从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急性期血清中,分离出一株能传代的相关病原因子.可通过除菌滤膜,在A—549细胞中不产生病变,以感染细胞作抗原,用朝鲜出血热(KHF)抗原检查为阳性的EHF患者血清,以间接免疫荧光法作效价滴定,两种抗原测定的结果基本一致.12例EHF患者双份血清测定的结果,11例  相似文献   

17.
自1978年南朝鲜李镐汪从疫区黑线姬鼠分离到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以来,国内外学者对EHF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临床治疗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显著成绩。我国与朝鲜、日本、苏联、北欧  相似文献   

18.
基础医学     
<正> 向近敏,等.免疫酶标法检查宫颈癌高发区和非高发区妇女血清抗HSV-2抗体的比较研究.中华肿瘤杂志1982;1:(4):23.向近敏,等.我国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清同朝鲜出血热病毒抗原之间的特异性免疫荧光反应.湖北医学院学报1980;1(2):6.  相似文献   

19.
<正> 流行性出血热(肾型)的病毒病因研究,国内外科学工作者多方面的(应用各种动物和细胞分离病毒及以血清血方法探索病毒的存在等)和长期的(苏联搞了约40年,我国搞了近20年)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尚未能分离到病毒,在国外南朝鲜工作者取得了一个突破,他们先后以黑线姬鼠及南朝鲜出血热病人血清分离到一种病毒。  相似文献   

20.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初,在黑龙江下游,中苏国境交界地区最早发现的一种疫源性疾病。但因无特异性检测方法,以致防治研究进展缓慢。1976年朝鲜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所长Lee HW(李镐汪)以间接免疫荧光(IFA)技术首先检测黑线姬鼠的肾、肺组织与本病病人的恢复期血清可呈特异荧光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