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MSCT)血管成像(CTA)在主动脉病变诊断及临床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有主动脉病变的患者行MSCT血管成像。结果 32例主动脉CTA三维重建后,动脉粥样硬化的14例合并穿透性溃疡3例,动脉瘤7例,壁间血肿3例、典型夹层动脉瘤8例。所有病变的形态、大小、破口位置均显示清楚。部分病例在其指导下成功的进行了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64排CTA检查速度快,一次完成胸腹主动脉扫描,图像质量完全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升主动脉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应用胸部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左右心导管检查及手术结果来分析7例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升主动脉的临床特点.结果:7例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升主动脉临床表现、胸部X线、心电图检查缺乏特异性,超声心动图结果提示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升主动脉均伴有其他心血管畸形,由于切面关系,7例中有2例病例漏诊;左右心导管及心血管造影是确诊此病的最重要检查方法,7例中有5例行手术治疗,术后诊断与心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一致.结论: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升主动脉是临床少见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均伴有其他心血管畸形,临床缺乏特异性,心动超声检查是重要的无创性检查,但可能有漏诊,左右心导管及心血管造影检查是确诊此病的重要手段,为手术治疗提供了最重要的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后处理技术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东芝Aquilion64层螺旋CT扫描机,对71例AAS患者行MSCTA检查,以轴位CT为主,结合二维及三维重组技术进行图像综合分析。结果71例AAS患者,主动脉夹层( AD)48例,主动脉壁内血肿(IMH)10例,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PAU)13例。 MSCT能够显示3种疾病的特征性征象:AD可见内膜片和双腔征;IMH见主动脉壁呈新月形或环形增厚≥5 mm,平扫呈高密度,增强扫描后无强化;PAU表现为内膜下溃疡,内见对比剂充盈,部分可呈“狭颈征”表现。在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中71例均清晰显示病变部位、累及范围及并发症。其中27例确诊后行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及复查。结论 MSCT是一种快速、准确、无创的检查方法,能为AAS的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信息,有助于临床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在诊断动脉瘤及血管畸形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50例头、颈部cT血管造影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CT血管成像(CTA)后处理重建分析结合MRA(磁共振血管造影)及DSA造影检查并比较。结果150例患者CTA检查诊断动脉瘤22例,上述22例均行MRA及DSA检查,比较三种检查方法诊断符合率达90%以上;CTA可以显示头、颈动脉畸形的部位、形态、大小及载瘤动脉的关系。结论CTA具有简便,安全可靠等优点,CTA可作为疑为动脉瘤患者的一种筛查方法,指导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腹血管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及临床分型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3年9月在该院影像科接受检查的5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使用多层螺旋CT胸腹主动脉联合扫描,根据手术结果评价诊断结果,计算灵敏度及特异度,并对不同CTA扫描方式对诊断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 5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T)等后处理,48例较好地显示了真假腔和主动脉夹层内膜瓣、破口位置和分支血管受累情况。胸腹血管CTA诊断的敏感度96.0%,特异度96.0%,与手术探查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扫描方向、对比剂用量对诊断结果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5),回归分析发现,足—头侧扫描及对比剂用量90 mL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胸腹血管CT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与手术探查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敏感度、特异度高,诊断结果主要受扫描方式及对比剂用量的影响,临床可根据患者情况合理调整诊断模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后早期评价对并发症的早期干预及预后至关重要.本研究目的结合临床表现与主动脉CTA评价全胸腹主动脉四分支血管置换术后早期结果.方法 连续纳入2009年2月至2010年3月期间行全胸腹主动脉四分支血管置换术的CrawfordⅡ胸腹主动脉瘤患者29例,男24例,女5例,平均年龄41.4岁(27 ~58岁).所有患者在术后5-14d内随诊全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所有CTA均采用非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层厚0.5 cm.注射对比剂后触发层面设在肺动脉分叉水平的降主动脉.图像后处理均采用容积再现、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等后处理技术,对人工血管的通畅性、吻合口及其他并发症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临床表现对全降主动脉置换术后早期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所有入选病例中24例术后临床病情比较稳定,CTA检查人工血管周围见不同程度低密度渗出、胸腔积液.5例出现并发症:1例术后3d出现尿少,化验检查提示肾功能不全,该例患者主动脉CTA显示左肾动脉分支血管闭塞;1例患者出现下肢轻瘫,CTA未见重建的肋间动脉显影,血管造影提示肋间动脉闭塞;1例出现呼吸功能不全;1例术后7d出现感染性休克,CT诊断为食管瘘;1例患者术后低血压,CTA见人工血管外对比剂外溢.所有有并发症的患者经过治疗后均好转出院.结论 主动脉CTA可以快速无创显示胸腹主动脉置换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病因,为临床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超声造影诊断脾脏外伤的准确性。方法对40例经CT和(或)手术证实为脾外伤患者的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0例脾外伤常规超声共检出27例(67.5%),漏诊13例(32.5%);超声造影共检出38例(95.0%),漏诊2例(5.0%),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40例脾外伤程度分级诊断中,常规超声组存在明显级别低估者10例;超声造影组漏诊1例,2例发生级别低估。结论超声造影在脾脏损伤的检出率和分级方面明显优于常规超声检查,基本与CT检出率和评估结果一致。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诊断脾外伤相比是一项新的技术突破,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与MR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应用分析。方法 189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经手术或血管造影证实,观察采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诊断符合率。结果本组病例经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其中DebakeyI型68例,DebakeyⅡ型22例,DebakeyIlI型99例,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诊断主动脉夹层与手术或血管造影证实进行比较符合率100%。结论应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与磁共振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能够明确诊断;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避免了磁共振血管成像扫描时间长的缺点,并且降低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的风险度;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是主动脉夹层的一种安全、快速、无创、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腹部主动脉粥样硬化性穿透性溃疡患者进行超声造影(acoustic contrast)诊断,分析超声造影(acoustic contrast)的临床医学诊断意义。方法:将近期就诊与某院的5例腹部主动脉粥样硬化性穿透性溃疡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并使用超声造影(acoustic contrast)对这5例患者进行检查,并且将这5例患者的CT血答造影检查结果和超声造影(acoustic contrast)检查结果进行相比较。结果:5例患者的超声造影(acoustic contrast)检查结果均显示,4例患者均确诊为腹部主动脉粥样硬化性穿透性溃疡,超声造影(acoustic contrast)的检测准确率要高于常规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结论:将超声造影(acoustic contrast)用于诊断腹部主动脉粥样硬化性穿透性溃疡,能够为医学诊断提高准确的影响信息依据,具有临床诊断推广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主动脉左室隧道(ALVT)的超声诊断价值,并分析其图像特征,追踪患儿手术结果及预后情况.方法 对6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E)诊断为ALVT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全部患着的声像图表现与心血管造影、手术结果、术后结果对比分析,并总结其诊断特点.结果 6例经超声心动图诊断为ALVT的患者与心血管造影、手术结果基本符合,ALVT图像特征明显,二维超声心动图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上清晰显示主动脉瓣周至左室流出道的隧道样结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显示收缩期血流信号从左室流出道经隧道进入主动脉,舒张期血流信号由主动脉经隧道进入左室,术后跟踪复查均闭合良好.结论 超声心动图诊断ALVT有效、快捷、无创,是诊断ALVT的首选方法,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准确可靠的参考依据,并注意与右冠状窦瘤破裂、冠状动脉瘘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超声造影(acoystic contrast)与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对乳腺结节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46例经CEUS、CDUS检查的乳腺结节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146例乳腺结节有86例良性病变,CEUS诊断正确76例,CDUS诊断正确68例(χ2=0.07,P>0.05),CEUS+CDUS诊断正确91例。有60例恶性病变,CEUS诊断正确56例,CEUS正确36例(χ2=3.87,P<0.05),CEUS+CDUS诊断正确60例。结论在乳腺结节良性病变诊断中,CEUS与CDUS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对乳腺恶性肿块的检出,超声造影有明显优势,二者联合诊断乳腺疾病的准确率高于两种方法单独使用,在乳腺疾病的检查中可以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超声造影对比常规超声及增强CT在提高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71例常规超声检出的肝脏局灶性病变,根据二维及彩色多普勒特点,结合病史给出初步良恶性判断后,进一步超声造影检查,对病灶造影剂灌注过程进行分析,得出综合判断;所有患者均行增强CT检查,最后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根据常规超声检查特点,初步诊断:良性肿瘤21例(29.6%),恶性肿瘤50例(70.4%);经超声造影诊断:良性肿瘤24例,恶性肿瘤47例;增强CT诊断:良性肿瘤26例,恶性肿瘤45例;经病理检查,良性肿瘤25例,恶性肿瘤46例。超声造影检查肝脏良恶性肿瘤诊断敏感性为93.61%,特异性为91.67%,准确度为92.96%,明显优于常规超声。超声造影与增强CT在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与增强CT在诊断肝脏的肿瘤及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均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主动脉弓血栓彩超结合超声造影检查与CTA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58例经CT或MRI确诊为首发CIS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门诊查体者54例作为对照组,均进行主动脉弓彩超结合超声造影检查,对观察组中有主动脉弓斑块者再行CTA检查,分别记录比较两种检查方法检测到的主动脉弓斑块的厚度。结果观察组58例患者中38例主动脉弓有斑块存在,主动脉弓斑块CTA检查均得以证实,且两种方法检测的斑块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54例受检者中仅5例主动脉弓有斑块存在,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治疗后3个月、半年、一年后彩超随访斑块厚度有明显变化,且与NIHSS评分变化有密切关系。结论 CIS患者中主动脉弓血栓的发病率较高,主动脉弓斑块厚度与CIS的预后有密切关系,彩超结合超声造影可以精确的判断出主动脉弓斑块的厚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追踪触发技术在Philips 64排螺旋CT头颈联合CTA中扫描参数和对比剂剂量的最佳匹配方案.方法 将60例患者分为2组.A组:对比剂剂量为体重(kg)乘以0.7ml;B组(对照组):对比剂剂量为60ml,2组的扫描参数均为:螺距0.891,球管旋转时间0.5s,触发点设在主动脉弓层,阈值90 HU.结果 2组扫描方案得到的成像均能良好地、完整地显示颈动脉、椎动脉和颅内动脉.分别测量主动脉弓顶部、颈总动脉分叉下C5段、颈内动脉C1段、大脑中动脉四处动脉的CT值,A组的分别为:367 HU、418 HU、403 HU、350 HU,平均值为384 HU.B组的分别为:422 HU、498 HU、475 HU、406 HU,平均值为450 HU.A组的靶血管对比剂浓度比B组的更适合显示血管内斑块(适合显示血管内斑块对比剂浓度的CT值约为370 HU).结论 64排螺旋CT进行头颈CTA检查时,应用追踪触发技术,选择对比剂剂量为体重(kg)乘以0.7 ml,对比剂注速5 ml/s,触发阈值90 HU即可获得满意的CTA图像,为临床诊断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后循环缺血患者行头颈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价值.方法 对120例临床诊断为后循环缺血的患者行头颈部CTA检查,观察血管狭窄部位、受累血管数目并判断狭窄程度.结果 120例患者中有血管病变者100例(83.3%),其中单纯前循环病变16例(13.3%),单纯后循环病变40例(33.3%),前后循环同时病变44例(36.7%);其余20例(16.7%)CTA未见异常.累及两条及两条以上血管≥2条者63例(52.5%).结论 头颈部CTA是一种简便、快速、灵活、安全的检查方法,为寻找病灶、指导手术提供了一种可靠、客观、实用的影像资料,对后循环缺血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肾透明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病理结果为肾透明细胞癌的42例患者的超声造影结果进行列顾性分析,对肾透明细胞癌超声造影模式进行分型,并与病理分化程度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肾透明细胞癌超声造影模式分四型:Ⅰ型:快进快出型14例,Ⅱ型:快进慢出型9例,Ⅲ型:同进同出型9洲,Ⅳ型:慢进慢出型10例,前三型病理组织学表现为分化程度较低,血管成分及血管弹力层纤维丰富,间质成分较少;Ⅳ型病理组织学表现为分化程度较高,间质成分较多,血管成分较少。结论超声造影在肾透明细胞癌的诊断方面有一定的府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CTA与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26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DSA检查以及CT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 26例患者共检测出32例动脉瘤,5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CTA共检测出20个,敏感度为62.5%,漏诊12个.两种方法对平均最大肿瘤直径、平均瘤颈横径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作为非侵人性的检查方法,可以提供颅内动脉瘤形态学的相关信息,可以作为DSA检查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