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3 毫秒
1.
战美玲  李金萍  杨艺飞  张淑霞 《陕西中医》2005,26(12):1313-1314
目的:探讨利湿泻肝、解毒化瘀类中药配合西药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加味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黄芩、栀子、车前子、当归、紫草、赤芍等)配合西药(病毒唑、消炎痛等)治疗本病96例,并设对照组对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8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本方法对本病具有利湿泻肝,解毒化瘀,散结消疹的功效。  相似文献   

2.
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药物性肝炎肝胆湿热证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药物性肝炎肝胆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药物性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组和护肝片对照组各30例,疗程为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药物性肝炎肝胆湿热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潘华 《河南中医》2004,24(2):61-62
肝胆实热证乃临床常见病之一 ,临床常用龙胆泻肝汤治疗。龙胆泻肝汤源于《医方集解》 ,具有泻肝胆实火 ,清利肝胆湿热的作用 ,主治由肝胆实火循经上扰引起的耳鸣、耳聋、目赤不寐、胁痛、头痛、鼻衄、吐血、眩晕 ,由肝经湿热下注引起的阴部瘙痒、小便混浊、淋病、带下等病。笔者根据其证进行针灸治疗。本汤证的选穴处方是 :针泻具有清泻肝胆实火作用的太冲、丘墟 ,和具有利湿作用的阴陵泉 (使湿从小便而出 ) ,三穴配伍 ,共奏泻肝胆实火和清利肝胆湿热的功效 ,类似龙胆泻肝汤的作用。凡属于龙胆泻肝汤症 ,使用龙胆泻肝汤方者 ,均可取泻以上三…  相似文献   

4.
钱丹  李穗华  黄向红 《新中医》2019,51(7):76-79
目的:观察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肝胆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鼻窦炎肝胆湿热证患儿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克拉霉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观察2组中医证候积分、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 (SIgA)水平,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2组中医证候积分和SIg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SIgA水平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SIg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earson相关系数显示,SIgA水平与中医证候积分呈显著负相关(r=0.715,P 0.05)。结论:龙胆泻肝汤加减可有效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肝胆湿热证,调控患儿窦口鼻道复合体处分泌物的SIgA水平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药物性肝炎肝胆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方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各项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药物性肝炎肝胆湿热证可以有效的改善肝功能指标,提高临床总有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龙胆泻肝汤颗粒剂及其汤剂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肝胆湿热型慢性乙肝患者76例,根据患者自愿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采用龙胆泻肝汤颗粒剂治疗,对照组采用龙胆泻肝汤汤剂治疗,观察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及疗效等。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临床证候、肝功能(ALT,AST,TBIL)均明显改善(P0.01),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龙胆泻肝汤颗粒剂及其汤剂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乙肝均具有清肝胆湿热的临床疗效,且疗效相当,用药安全,颗粒剂方便可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此文探讨了源自《医方集解》中龙胆泻肝汤的源流出处以及方名释义和立法依据,龙胆药物来自龙胆科根及根茎植物,具有清利肝胆实火、清泻肝经湿热的功效,主治肝胆实火上炎证或肝胆湿热下注证。皮肤病病机通常为虚、瘀、湿、热、毒,病性为本虚标实证,急性期常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后期则加用益气扶正的药物。湿疹病机与湿、热、虚、瘀有关,急性湿疹以湿热为主,亚急性湿疹以脾虚湿蕴为主,慢性湿疹以血虚风燥、血瘀为主,热重于湿型以龙胆泻肝汤和其他方剂配伍加减。皮肤瘙痒症的病因病机为风邪、湿热、血燥,治以疏表祛风止痒、清热利湿止痒、滋阴润燥止痒,方选龙胆泻肝汤加祛风止痒药物,此文通过对龙胆泻肝汤的组方分析,阐述龙胆泻肝汤对于湿热型皮肤病急性期的显著效用,并列举了部分龙胆泻肝汤在皮肤科病证中典型病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火针结合龙胆泻肝汤治疗肝胆湿热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肝胆湿热型痤疮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龙胆泻肝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火针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6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皮损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27/30),高于对照组的73.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皮损评分、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针结合龙胆泻肝汤治疗痤疮疗效较好,可改善患者的皮损情况,缓解其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龙胆泻肝汤治疗慢性胆囊炎的疗效。方法:采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栀子、黄芩、木通、泽泻、车前子、川楝子、郁金、青皮、半夏)治疗慢性胆囊炎40例,并设对照组,观察两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77.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龙胆泻肝汤具有清肝胆实火,泻肝经湿热的功效,对慢性胆囊炎有较好缓解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益气扶正解毒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胜才 《新中医》2003,35(5):24-25
目的:观察益气扶正解毒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8例服用益气扶正解毒汤(黄芪、当归、党参、茯苓、白术、甘草、柴胡、白花蛇舌草、虎杖、半枝莲、丹参、山楂、茵陈、五味子、淫羊藿、桑椹子)治疗。对照组68例服用益肝乐胶囊配合肝泰乐、维生素C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肝功能及HBsAg、HBV-DNA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1%,对照组为79.4%,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肝功能恢复及HBeAg、HBV-DNA转阴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益气扶正解毒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调治祛邪疗肝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4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张绍俭 《中医杂志》2000,41(11):664-665
自拟调治祛邪疗肝方有益气健脾、补益肝肾、补养肝血、疏肝行气、活血祛瘀、利湿清热解毒之功效,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40例,与乙肝灵浓缩丸合用复方树舌片对照组100例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HBeAg转阴效果、HBV-DNA转阴效果及肝功能恢复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解毒利湿方联合西药治疗肝胆湿热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80例门诊患者按抛硬币法简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抗病毒、护肝等治疗。治疗组40例解毒利湿方(红景天、绵茵陈、半枝莲各20g,桑葚、荷叶、田基黄各15g,黄连、清半夏、柴胡各12g),1剂/d,水煎400mL,早晚口服;西药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7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ALT、AST、ALP、不良反应。连续治疗4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25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痊愈17例,有效10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67.5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ALT、AST、ALP指标两组均有降低(P0.01),治疗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解毒利湿方联合西药在治疗肝胆湿热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张俊富教授治疗肝病的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俊富教授善于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认为肝炎的病因为湿热疫毒深伏血分,病机为正虚邪留,病位在肝,累及脾胃、气血、阴阳。治疗原则当以扶正祛邪为主,扶正以调补肝脾肾、气血阴阳为主,祛邪以处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先。并举临证医案四则佐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凉血解毒、清热化湿法(简称清热化湿法)和凉血解毒、健脾温阳法(简称健脾温阳法)治疗慢性重型肝炎阴阳黄证的初步疗效,为黄疸的中医治疗提供思路。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进行中医辨证治疗慢性重型肝炎43例,重点观察比较清热化湿、健脾温阳两法消退黄疸的作用。结果 治疗4周后,清热化湿组22例,有效16例(72.7%),无效6例(27.3%);健脾温阳组21例,有效19例(90.5%),无效2例(9.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BIL:治疗后两组均下降(P〈0.01),且健脾温阳组下降的幅度大于清热化湿组(P〈0.05);凝血酶原活动度:健脾温阳组上升幅度优于清热化湿组(P〈0.05);ALT:两组均降低(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凉血解毒、健睥温阳法治疗慢性重型肝炎阴阳黄证的疗效优于凉血解毒、清热化湿法。  相似文献   

15.
连建伟教授治疗病毒性肝炎,认为尽管病毒性肝炎有甲、乙、丙、丁、戊等类型不同,但急性期和慢性活动期表现证候却相近似,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予以清热解毒,活血利湿;阴黄治以温中化湿退黄;慢性肝炎迁延期以健脾养肝益肾,兼顾祛邪;肝硬化腹水期治以扶正解毒利水,慎用攻破。通过辨证论治,使正气强盛,邪毒祛除,则疾病向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清热退黄口服液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4年12月石家庄市第五医院诊治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33例,随机分为中药联合组16例与对照组17例。对照组给予阿德福韦酯口服治疗,中药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热退黄口服液治疗。结果:中药联合组治疗后HBV-DNA转阴率优于对照组,且治疗12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联合组各治疗时点ALT、AST、TBIL、DBIL复常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DBIL复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退黄口服液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显著,在改善肝功能、降酶退黄方面起效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扶正解毒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足(气血亏虚、湿毒内蕴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糖尿病足(WagnerⅡ级或Ⅲ级),中医辨证属气血亏虚、湿毒内蕴证的患者随机均分成3组。其中治疗组A 30例,治疗组B 30例,对照组 30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内科常规治疗和蚕食清创,治疗组A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扶正解毒、通络生肌膏外用,治疗组B在治疗组A基础上内服中药汤剂。对比3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ABI、TcPO2、CRP、ALB、感觉阈值、创面面积等变化。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结果单纯西医内科常规治疗和蚕食清创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6.7%,加用中药膏外用的治疗组A临床总有效率83.3%;而内服汤药联合外用膏药治疗组B临床总有效率为90.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3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ABI、CRP、ALB、感觉阈值、创面面积变化均有明显差异,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中药内外联用治疗糖尿病足(WagnerⅡ级或Ⅲ级)气血亏虚、湿毒内蕴证者疗效显著,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创面面积及下肢循环、神经损伤等方面较单纯中医外治和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浅议《金匮要略》治疗肝病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习《金匮要略》,体会其治疗肝病的特点为:肝病实脾防传变,祛邪偏重湿、毒、瘀,扶正培育气、血、脾。并介绍临床治疗慢性胆囊炎、乙型病毒性肝炎、脂肪肝等验案3则。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辨证方药中佐用温阳法激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机理及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肝郁脾虚夹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疏肝健脾、化湿清热辨证方药中佐用温阳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组治疗,观察辨证方药中佐用温阳法治疗后临床疗效及与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结果:辨证方药中佐用温阳法治疗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前IL-2水平及CD4^+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下降(P〈0.01),CD8^+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0.01)。两组治疗后ALT,AST,TB,HBV-DNA水平均明显下降(P〈0.Ol,P〈0.05),治疗组治疗后IL-2水平及CD4^+水平明显升高(P〈0.05),CD8^+水平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CD4^+、CD8^+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辨证方药中佐用温阳法治疗慢乙肝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能与T细胞免疫功能的激活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不同中医证侯机体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临床免疫指标的关联性。方法:选择初次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各30例,动态观察两组患者血清CD3+、CD4+、CD8+水平及IgA、IgM、IgG含量的变化。结果:肝胆湿热型患者CD3+水平在初次、随访8周和16周时均明显升高,与肝郁脾虚型患者相应数值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初次、随访8周和16周时CD4+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胆湿热组高于肝郁脾虚组。两组患者初次IgM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胆湿热组低于肝郁脾虚组(P〈0.05),随访8周和16周时两组IgM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D8+、IgA、IgG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胆湿热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清CD3+、CD4+、CD8+水平及IgA、IgM、IgG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清CD3+、CD4+、CD8+水平及IgA、IgM、IgG含量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机体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关联性,相关免疫指标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②不同中医证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