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总结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系统回顾了自2000年1月-2006年10月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87例的临床资料,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19例,年龄6个月~25岁,所有患者均采用体外循环下心内畸形矫治术,室缺合并重度肺高压患者应用单向活瓣补片方法。结果87例患者中死亡2例,术后并发心律失常5例,呼吸道并发症6例,切口感染1例,经积极治疗均痊愈出院。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征,完善的术前准备,术中适宜的手术方法,术后有效的降肺压治疗及呼吸道处理,均可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提高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效果,分析总结107例患者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科自2000年1月-2008年4月收治的107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7/12岁~27岁,平均年龄(9.8±1.3)岁。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畸形矫治术,室缺合并重度肺高压患者应用单向活瓣补片方法。结果107例患者中死亡4例,术后并发心律失常8例,呼吸道并发症9例,切口感染1例,经积极治疗均痊愈出院。结论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应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征,完善的术前准备、确定最适合的手术方法、术后有效的降肺压治疗及呼吸道处理均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王晓飞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2):1912-1913
目的 总结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术后监护经验.方法 对40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平均通气时间36 h,其中39例脱机顺利,1例二次插管通气.所有病例恢复良好.结论 术后合理使用呼吸机、加强呼吸道管理、维持心功能稳定是患者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总结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自1998年1月-2008年10月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高压患者174例的临床资料,其中重度动脉高压38例,年龄8个月~30岁,所有患者均采用体外循环下心内畸形矫治术,室缺合并重度肺高压患者应用单向活瓣补片方法。结果174例患者中死亡4例,术后并发心律失常10例,呼吸道并发症12例,切口感染2例,经积极治疗均痊愈出院。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完善术前准备,术中适应的手术方法,术后有效降肺压治疗及呼吸道处理,均可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刘云直 《临床医药实践》2009,(5Z):1694-1695
目的:探讨提高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成功率的方法和适当的手术时机。方法:对134例婴幼儿行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例先天性心脏病人均采取外科手术治疗,对外科手术治疗的经验进行总结。结果:134例手术病例,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80例,全部Ⅰ期根治,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54例,行Ⅰ期根治或分期手术。合并症有肺动脉高压7例,肺部感染6例。低心输出量5例,严重心律失常3例,其中1例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为室间隔缺损残余分流。131例痊愈出院。围手术期死亡1例,远期死亡2例,术后效果欠佳2例。全组手术死亡率2.2%,死亡病儿多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或合并症有肺动脉高压,主要死因为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和肺部并发症。结论:先天性心脏病中,肺动脉高压病人,年龄较大者,术后恢复差,并发症多。所以早期治疗,选择好手术时机,掌握好适应证,才能提高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 1998年 3月至 2 0 0 1年 12月在体外循环直视下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病人进行外科治疗86例 ,死亡 7例 ,病死率 8.1%。其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2 0例 ,死亡 5例 ,病死率 2 5 %。可见影响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本文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人的胸片、心电图、心脏杂音与围手术期手术结果进行观察 ,并结合文献对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手术适应证和围手术期处理加以讨论。1 临床资料本组 2 0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 ,男12例 ,女 8例 ;年龄 2~ 3 2岁 ,平均 11.4岁。包…  相似文献   

7.
肺动脉高压是先天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合并症,是围手术期死亡的最常见原因.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呼吸道并发症可达15%~60%,其中10%发生严重呼吸衰竭[1].因此,为了降低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必须重视和加强术后呼吸道护理.我科于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共收治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40例,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现将呼吸道护理要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手术治疗方法,提高临床手术效果。方法对作者实习进修医院在1998年3月至2004年9月期间所行的15例先天性心脏病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给予外科手术治疗,总结手术方法。结果本组15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给予持续肺动脉压监测,应用药物及机械通气治疗,出现2例肺动脉高压危象,经抢救治疗1例死亡,本组患者死亡率为6.7%;患者住院时间10~24d,平均15.8d;术后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治疗效果较理想。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手术治疗较为困难,需严格确定手术适应证,加强术前术后管理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病情较重患儿。各器官功能不完善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心肺功能极不稳定 ,术后及时有效的监护治疗十分重要。我院近年来行小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心内直视术 70例 ,其监护治疗体会如下。临床资料  70例中男 33例 ,女 37例。年龄 7个月~ 4岁 ,1岁以下 12例。体重 7kg~ 14kg。其中室间隔缺损 32例 ,房间隔缺损 13例 ,室间隔缺损并房间隔缺损 10例 ,室间隔缺损并动脉导管未闭 7例 ,动脉导管未闭 7例。静息时发绀 4例 ,活动时发绀 9例。轻度肺动脉高压 2 1例 ,中度肺动脉高压 2 9例 ,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体质量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对86例10kg以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术前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明确诊断均在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治疗.结果:全组手术死亡2例,手术死亡原因为肺动脉高压危象和术后低心排出量,其余均痊愈出院.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肺部感染、心律紊乱和低心排出量综合征.84例随访2~50个月,患儿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和死亡.结论:先天性心脏畸形应在婴幼儿时期予以矫治,精细的手术操作、良好的心肌保护和体外循环灌注及术后加强呼吸道护理,防止并发症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深低温保存同种肺动脉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方法 应用深低温保存同种肺动脉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25例.术前诊断:法洛四联症12例,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6例,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和肺动脉瓣狭窄3例,右心窜双出口合并窒间隔缺损和肺动脉瓣狭窄2例,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2例.结果 24例手术顺利完成,1例手术中死亡,术后院内死亡1例.其余23例均痊愈出院.随访6~60个月,无远期死亡,23例患者生活质量良好.复查超声心动图示植入的同种肺动脉无明显钙化、衰败.结论 深低温保存的同种肺动脉应用于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矫治,具有良好的早、中期效果.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的治疗趋向低龄化,但外科手术治疗后,围术期仍有较高的病死率,尤其存在呼吸道并发症者,处理是否合理和及时,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2001年1月至2009年3月我科6个月以内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术后呼吸道并发症婴儿处理的体会及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选择2006年2月-2010年1月收治的3岁以下的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行手术治疗,其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畸形纠正术一期31例,采用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7例。结果:术后死亡2例,占5.26%,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严重肺部感染1例。36例婴幼儿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3-38个月,有并发症3例,占7.89%。结论: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疗效有赖于熟练的专业队伍整体诊疗水平的提高,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后严密监护,准确、及时地防治并发症,则可明显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4.
徐栋 《中国医药指南》2013,(19):200-202
目的探讨米力农治疗心脏术后肺动脉高压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自2009年9月至2011年1月接受心脏病手术的中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共20例。20例患者均在术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中度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收缩压50~70 mmHg,Pp/Ps为0.55~0.75)。术后两组患者均给予多巴胺3~10μg/(kg?min)A组为对照组,未予米力农治疗。B组为鲁南力康(米力农)治疗组(山东鲁南制药厂生产),首剂量25~75μg/kg静脉注射(>10min),继以0.25~0.75μg/(kg?min)静脉泵入。观察术前及术后两小时两组患者肺动脉压力(收缩压PAP)体动脉压力(收缩压SAP)肺动脉压/主动脉压体动脉力(PP/Ps )氧合指数(OI)的差异。结果 B组治疗后的PAP、PP/Ps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AP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米力农与多巴胺在升高体循环压力方面有协同作用,提高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量。OI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米力农治疗后,对肺氧合功能有较明显的改善。结论米力农治疗心脏术后肺动脉高压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西地那非口服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收治并使用西地那非口服治疗的21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临床资料。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后患者平均动脉压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平均肺动脉压、平均肺血管阻力明显下降(P<0.05),血氧饱和度明显上升(P<0.05)。结论西地那非能明显改善肺动脉高压及血气指标,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探究。方法对本院2010年3月至2012年10月的90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在90例患者中,3例死亡,其余87例患者经过一定时间的治疗都康复出院。结论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治疗中,手术前做好充分准备、手术时采取正确的方法,手术后做好降肺压以及呼吸道处理等工作有利于增加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模式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3年6月于本院确诊并接受诊断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60例,将2011年5月~2012年6月进行治疗的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将2012年7月~2013年6月进行治疗的患儿作为实验组,在常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进行管理,观察期结束后,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出现肺动脉高压的患儿比例明显小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常规护理中.可以有效降低患儿的肺动脉收缩压与血压收缩比,抑制患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围术期的护理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了提高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外科治疗效果,分析总结103例患者的手术经验.方法 1998年1月-2006年7月我科连续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纠治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103例,其中21例为重度肺动脉高压,年龄6个月~27岁,平均年龄(9.5±1.2)岁,合并房间隔缺损17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6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55例.结果 103例患者中死亡3例.肺炎、肺不张7例,室性心律失常3例,血红蛋白尿5例,切口感染1例,经过处理后均痊愈.结论 肺动脉高压是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掌握好适应症,手术时机和正确的术中术后处理直接影响到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10kg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45例10kg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儿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Ⅰ期矫治术。结果本组术后无死亡病例,术后并发肺炎12例,心律紊乱2例,切口感染3例,右室流出道血栓1例,术后早期复查彩超,无残余分流,心功能及瓣膜关闭均正常,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随访2个月~1年,无其他并发症和死亡,均生长发育良好,心功能Ⅰ级。结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低体质量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应尽早手术根治,术中减轻体外循环损伤及注重脏器功能保护,术后加强呼吸道的管理、预防低心排和肺动脉高压危象的发生是降低并发症减少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蒋立虹  吴剑 《中国药业》2000,9(11):54-55
目的了解前列腺素E1(PGE1)与硝普钠(NP)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术后的治疗作用.方法30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分别使用PGE1(实验组)及NP(对照组)治疗,每组15例.实验组在体外循环手术结束时从中心静脉持续泵注PGE120~30ng/(kg·min);对照组从中心静脉持续泵注NP 2~4μg/(kg·min),观察患者术后平均动脉压(MAP)、平均肺动脉压(PAP)、心脏指数(CI)、肺阻力指数(PVR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的动态变化.结果PGE1降低肺动脉压力、肺动脉阻力、体循环阻力的作用明显强于NP(P<0.05),在增加心排血量方面亦优于NP.结论PGE1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疗效显著,比硝普钠更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