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1例192Ir源急性外照射致局部放射性损伤的改变,探讨局部放射损伤的诊治。方法 重点观察该例患者局部病变的临床经过;采用磁共振成像(MRI)评估局部组织损伤;采用双能X射线法检测患者骨密度;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CTx)、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INP)和血清睾酮(T)水平。结果 受照后患者局部表现为红斑、肿胀、疼痛、水疱、溃疡、坏死,诊断为Ⅳ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受照后383 d伤口愈合,但患者右下肢运动障碍。MRI检查显示局部损伤累及皮肤、股骨、多处肌肉及骨髓组织。骨密度检查显示患者骨量减少(-1.5~-1.1),血清β-CTx一过性升高(493.50~1 580.00 pg/ml),血清PINP出现波动(49.30~291.80 ng/ml),且血清睾酮出现波动(5.41~608.80 ng/dl)。结论 大剂量急性外照射可致局部重度放射性皮肤损伤,MRI有助于评估局部放射损伤,骨密度、骨代谢指标联合血清睾酮可用于评估骨损伤。临床医生救治局部放射损伤时应注重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2014年南京"5.7"192Ir源放射事故患者受照后2年的医学观察,探讨放射损伤的远后效应及肢体局部放射损伤的康复治疗效果,为核与辐射事故医学应急提供临床资料。方法 仔细询问受照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观察和记录临床症状和体征,系统评价其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眼、神经-精神系统等改变,观察并评价患者右下肢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疗效。结果 造血、免疫系统基本恢复,但骨髓穿刺仍提示右侧髂骨骨髓增生低下。性激素水平在正常范围内,但精液检查显示精子活率为0。眼晶状体、视网膜及眼底均出现放射性损伤。心理测评显示,患者心理状态较稳定。右下肢皮肤伤口愈合良好,但仍有功能障碍及疼痛感,通过康复治疗后功能障碍较前好转,药物结合物理疗法镇痛效果良好。结论 临床治疗尽早干预可使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患者的生理功能完全或部分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南京"5.7"192Ir源放射事故患者全程救治中的营养治疗,探讨放射损伤患者的营养治疗方案。方法 在不同救治阶段,对患者进行膳食调查和监测相关营养指标包括体重、体质量指数(BMI)、血常规、血生化指标等,并使用代谢车测定患者静息能量消耗值,为患者制订不同的营养治疗方案。结果 患者入院时(受照后第5天)体重42.5 kg,受照后第172天(首次植皮术后)下降至最低为36 kg,此后逐渐回升,出院时(受照后第383天)体重基本恢复。血红蛋白入院时正常为135 g/L,受照后第172天降至最低为54 g/L,出院时恢复正常;淋巴细胞入院时偏低为0.5×109/L,受照后第58天恢复正常,受照后第172天降至最低为0.4×109/L,出院时恢复正常。血清白蛋白入院时正常为41.2 g/L,受照后第172天降到最低为25.3 g/L,出院时恢复正常;血清前白蛋白入院时正常为0.22 g/L,受照第248天降至最低为0.04 g/L,出院时基本恢复正常为0.17 g/L。肝功能指标入院时正常,胆红素指标略偏高,进行"全合一"肠外营养后约2.5个月后,肝功能指标和胆红素指标均逐渐升高,经调整营养治疗方案及保肝利胆等治疗后逐渐恢复正常。受照后第294、308和342天使用代谢车测得患者的静息能量消耗值,据此确定患者当日热能需要量。结论合理营养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放射损伤患者的全身营养状况及临床疗效,是放射损伤临床救治的关键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南京"5.7"192Ir源放射事故患者的剂量估算、临床表现和医学处理的总结,探讨类似放射损伤的救治技术和发生、发展规律。方法 医护人员询问受照患者的详细病史,进行物理剂量和生物剂量估算,应用红外线热成像仪动态监测损伤部位的温度改变。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诊断和治疗方案。治疗上,全身和局部治疗并重,躯体治疗和心理治疗同步,采取综合措施。给予改善微循环、增强免疫功能、营养支持、抗感染、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及对症治疗等进行全身治疗;局部治疗包括镇痛、换药、清创及两次肌皮瓣移植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输注、负压封闭引流(VSD)等。结果 患者全身生物剂量估算结果为1.51 Gy,物理估算右下肢皮肤最大剂量值约为4 100 Gy,该结果和临床表现一致;患者受照后约40 d平稳进入恢复期;经过378 d的精心救治,右下肢Ⅳ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伤口愈合,但仍存在活动障碍。结论 早期进行局部不均匀照射的生物剂量估算结果与临床诊断相符,结合系统的医学检查指导救治方案的制定;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病程分期不明显,预后较好;局部严重放射性损伤迁延不愈,肌皮瓣移植是治疗的关键,显微外科技术、VSD封闭式引流技术及MSCs输注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抗感染、营养治疗及心理疏导对患者全身及局部的康复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90Y树脂微球治疗在临床应用中的放射防护措施。方法 模拟90Y树脂微球治疗手术流程,通过监测术前药物分装准备、药物转运、术中药物操作和输注、术后患者住院观察各个阶段周围剂量当量率水平,分析临床应用中所应采取的放射防护措施。结果 活性室周围剂量当量率水平为0.12~0.42 μSv/h,通风橱周围剂量当量率为1.04~3.32 μSv/h。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室在90Y+DSA扫描时最高为0.78 μSv/h,在99Tcm+DSA时最高为 0.36 μSv/h; 透视防护区在90Y药物时在第一术者位155 cm高度为13.19 μSv/h,而在90Y+DSA扫 描时最高为80 cm高度处315.01 μSv/h。第二术者位在90Y药物时最高为155 cm高度为6.28 μSv/h, 90Y+DSA 扫描时最高为155 cm高度处291.03 μSv/h。患者病房周围剂量当量率为0.11~0.58 μSv/h。 结论 核医学科及介入室等原有屏蔽措施能够满足90Y树脂微球治疗的放射防护要求,但仍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评估,同时应加强药物操作中的放射防护及表面污染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认知康复治疗对放射性脑病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及存在问题。方法 回顾性研究既往63 例确诊为放射性脑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按是否接受认知康复治疗分为治疗组(认知康复治疗+神经营养药物34例)和对照组(神经营养药物29例)。治疗组除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外,每天认知康复治疗2次,每次30 min,共治疗12周。每组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功能检查量表(MoCA)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进行认知功能的评定。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MoCA评分、MMSE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治疗组比对照组患者MoCA总分和MMSE总分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0、3.18,P<0.01)。而且在视空间、命名、注意、抽象思维、延迟回忆、定向各方面均有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1、-3.09、-3.18、-2.57、-3.52、-3.39,P<0.05)。结论 在常规用药基础上辅以认知康复治疗,能进一步提高放射性脑病患者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用3种方法估算南京"5.7" 192Ir源放射事故患者的生物剂量,为核与辐射事故受照者的临床救治提供剂量资料。方法 受照后第5天采集患者外周血,分别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双着丝粒+环"("dic+r")畸变分析、胞质分裂阻滞微核(CBMN)分析、核质桥(NPB +FHC)分析,并估算生物剂量。用双着丝粒畸变在细胞间的泊松分布情况检验照射的均匀性。结果3种方法估算的该患者受到的一次全身等效剂量分别为"dic+r"畸变分析1.51 Gy (95% CI 1.40~1.61),CBMN 分析1.47 Gy (95% CI 1.36~1.60),NPB+FHC分析1.30 Gy(95% CI 1.00~1.60)。泊松分布检验结果显示,该患者"dic+r"畸变偏离泊松分布,受到了不均匀照射。结论 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dic+r"畸变分析、CBMN分析、NPB+FHC分析均是有效的生物剂量估算手段,对本例急性局部不均匀照射患者估算的一次全身等效剂量与临床诊断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食品中137Cs的γ能谱分析法和放射化学分析法,并探讨两种方法的适用性。方法 采用γ能谱分析方法和放射化学分析方法(磷钼酸铵分离-β计数法)测量不同类型食品中的137Cs,比较两种方法所需样品量、预处理制样过程以及测量探测下限,并以肉类样品为例,对比两种方法测量肉类样品中137Cs的活度浓度及不确定度评估。结果 能谱分析法与磷钼酸铵分离-β计数法的测量结果一致,两种方法测量肉类样品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分别是18.0%和8.0%,γ能谱分析法样品制备简单,但样品用量大预处理过程耗时,磷钼酸铵分离-β计数法的样品用量小,但需要分离纯化过程,两种方法的探测下限分别是10.6 mBq/kg (样品质量11.7 kg)和5.1 mBq/kg (样品质量2.1 kg)。结论 两种方法测量食品中低水平137Cs结果一致,适用于食品中137Cs的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南京192Ir源放射事故中患者的血液系统进行观察研究,探讨造血系统损伤规律,为核与辐射事故医学应急的救治和随访提供临床资料和积累经验。方法 应用血细胞分析仪动态观察患者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值的变化,取其双侧髂骨骨髓涂片观察骨髓象的改变,采用PCR-以测序为基础的分型技术(PCR-SBT)方法检测融合基因突变情况;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和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率和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补体(C3、C4)含量,评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结果 患者骨髓造血轻度障碍,予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后,短时间内恢复正常,受照后约40 d进入恢复期;受照侧骨髓增生低下;融合基因检测未检测到突变;局部感染导致淋巴细胞计数及免疫功能下降。结论 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造血系统损伤较小,病程分期不明显,造血功能恢复较快,尚未造成免疫抑制,但局部感染可导致免疫功能下降。临床医生需注意全身治疗与局部治疗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河南省某市放射工作人员的焦虑、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该群体的心理支持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法抽取某市32个单位放射工作人员424人,进行一般人口学资料、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的调查;收集个人剂量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影响因素筛选。结果 该市放射工作人员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SAS及SDS得分高于中国常模(t=10.55、20.17,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性别、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培训与否是焦虑情绪影响因素(χ2=47.21,P<0.05);学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培训与否是抑郁情绪影响因素(χ2=329.83,P<0.05)。结论 该市放射工作人员的焦虑、抑郁情绪发生率高于中国常模,并且受性别、学历、个人剂量及是否参加过培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老年头颈癌患者125I粒子植入治疗后的生存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老年头颈癌患者碘-125(125I)粒子植入治疗后生存质量状况。方法 选择2005年至2011年就诊于本院因头颈癌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老年患者40例,采用QOL-RTI问卷对生存质量进行调查。评价其生存质量情况,并分析治疗后影响生存质量的因素。结果 40例入选患者,治疗后维持了良好的生存质量。老年舌根癌患者粒子植入后生存质量低于其他部位癌患者;老年患者功能状况和整体生存质量随年龄增加而降低;术后辅助125I粒子植入治疗患者生存质量(QOL)高于未能完全切除或难以手术的患者;病理类型、粒子植入数量以及治疗后时长对患者生存质量无明显影响。结论 老年头颈癌患者行125I粒子植入术后,维持有良好的生存质量。肿瘤靶区和临床分期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测量并计算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舌下腺恶性肿瘤的放射剂量在口底靶区及靶区周缘黏膜、颌骨、皮肤等组织器官的分布,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利用仿生物人体模型进行实验,分别使用活度为29.6、25.9 MBq/粒的125I放射性粒子31粒,处方剂量(即周缘匹配剂量)120 Gy,模拟对单侧舌下腺恶性肿瘤进行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疗,采用热释光剂量计测量并计算口底靶区及周围组织器官的剂量值,采用辐射自显影胶片绘制剂量分布曲线.结果 靶区中心剂量达到390~500 Gy,靶区边缘剂量达到160~480 Gy,靶区边缘外1 cm剂量达到90~170 Gy.皮肤的接受剂量为25~81 Gy,下颌骨靶区外的接受剂量为7.9~67 Gy.靶区内剂量分布无明显冷区.结论 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口底区舌下腺恶性肿瘤,可以达到有效的靶区内治疗剂量分布.对周围组织的放射剂量在安全限值以下.对下颌骨的放射剂量较小,减少了放射性骨损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多奈哌齐治疗放射性脑病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既往55例确诊为放射性脑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按是否服用多奈哌齐治疗分为治疗组(多奈哌齐+神经营养药物)和对照组(神经营养药物)。治疗组除了正常治疗额外口服多奈哌齐5~10 mg/d,疗程16周。采用蒙特利尔认知功能检查量表(MoCA)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于治疗前和治疗16周时进行认知功能的评定。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后其认知功能在MoCA和MMSE量表评分上分别提高(3.2±2.7)和(3.5±3.2)分,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0、3.88,P<0.01),而且在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命名、注意力、抽象思维、延迟回忆均有改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5、-3.08、-3.21、-2.58、-3.65,P<0.05),对照组则对应项目的评分基本不变。结论 多奈哌齐联合常规神经营养药物治疗放射性脑病引起认知功能的损害有较好的疗效,并能有效地改善、维持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与药物相关的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131I治疗后体内残留放射性活度.方法 本次前瞻性研究包括49例DTC患者,分为“清甲”(131I摧毁术后残留的甲状腺组织)与“清灶”(131I治疗甲状腺床残留甲状腺癌、甲状腺床复发灶和转移灶)组,于服131I后收集患者每次排泄尿液,测定患者每天每次通过尿液排泄的放射性活度及排泄的总放射性活度,进而估算患者体内残留的放射性活度.分别于服131I后2、6、24、48、72 h进行1 m处剂量当量率的测定,估算患者体内残留放射性活度达到400 MBq时1 m处剂量当量率.结果131I后2、6、24、48、72 h体内残留131I活度占服131I初始活度的百分比,“清甲”组分别为99%、72%、25%、15%、7%,1 m处剂量当量率分别为157、120、35、11、9 μSv/h;"清灶"组对应百分比分别为99%、71%、18%、7%、3%,1 m处剂量当量率分别为232、182、48、11、2 μSv/h.体内残留的放射性活度与1 m处剂量当量率呈正相关(r=0.94,P<0.001).“清甲”与“清灶”组服131I后48~72 h体内残留放射性活度分别为548~259及451~248 MBq,对应的1 m处剂量当量率为8~10 μSv/h.结论 DTC患者于服131I后48~72 h体内残留放射性活度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400 MBq,即DTC患者1 m处剂量当量率达到8~10 μSv/h方可出院.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131I治疗Graves病(GD)对患者外周血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白细胞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Coulter 3分类血细胞分析和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分别检测初发43例白细胞正常和22例白细胞减少的GD患者于131I治疗前及治疗后30、90和180 d血清G-CSF水平、白细胞总数和甲状腺激素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30例年龄与性别相匹配的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结果 GD患者中白细胞正常组血清G-CSF水平(28.4±11.7)μ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8.3±6.98)μg/L (t=2.376,P<0.05);白细胞减少组血清G-CSF水平(40.1±13.8)μg/L升高(t=3.672,P<0.01);131I治疗180 d后,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症状缓解,血清G-CSF水平逐渐下降,但白细胞减少组(25.7±11.5) μg/L仍高于健康对照组(t=2.103,P<0.05);GD患者G-CSF与白细胞呈负相关(r=-0.38,P<0.05),与FT3、FT4、TSH没有相关性。 结论 GD患者体内存在G-CSF异常表达,可能与白细胞减少有关;131I治疗能有效抑制GD患者自身免疫,可能是治疗伴白细胞减少GD患者一种安全可靠、疗效显著的方法,宜尽早选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术后患者体内放射性总活度的变化及其代谢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2年4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核医学科接受131I治疗的218例DTC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服用131I的剂量分为低剂量组(≤3.7 GBq)171例和高剂量组(>3.7 GBq)47例,使用全身动态辐射监测系统在服用131I后24、48及72 h测定体内131I残留活度并探讨其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 服用131I后低剂量组24、48及72 h的体内131I残留活度均明显低于高剂量组(t=-7.46、-3.31、-2.01,P<0.05);低剂量组24、48 h出院达标率明显高于高剂量组(21.0%vs. 4.3%、98.2%vs. 89.4%,χ2=7.23、5.91,P<0.05),且所有患者在72 h均可达出院标准。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24及48 h体内131I残留活度与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sm rate,BMR)及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有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低剂量组24 h时年龄越大、BMR越高、TSH水平越高,体内131I残留活度越大,48 h时BMI越大、TSH越高,体内131I残留活度越大;高剂量组24 h时年龄越大、BMR越高,体内131I残留活度越大。患者体内131I残留活度达到400 MBq的时间以24、36 h来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以24 h为分界时,TSH水平越低,体内131I残留活度越低;以36 h为分界时,年龄越小、TSH水平越低、131I治疗剂量越小,体内131I残留活度越低。结论 年龄、BMI、BMR及TSH水平是131I治疗DTC术后患者体内放射性总活度的影响因素,联合上述指标进行辐射剂量评估可为调整患者住院时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一起192Ir源辐射事故中一例过量照射合并右手指Ⅲ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的剂量估算、临床观察和医学处理的总结,探讨同类放射损伤的救治技术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方法 2016年11月15日,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一名放射损伤患者,入院后详细询问受照者"任"的受照经过,并系统地观察其临床表现;通过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估算全身生物剂量;通过蒙特卡罗计算估算物理剂量;进行系统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评估病情;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诊断和治疗方案。结果 "任"在受照后3 d感右手食指皮肤发红,轻度疼痛不适。受照后21 d右手食指远端指节及第2指节掌面、桡侧面及背面均被水疱覆盖。生物剂量估算结果为0.43 Gy (95%CI:0.31~0.58 Gy);物理剂量估算右手手指各部位剂量36~164 Gy。造血系统、免疫系统及内分泌生殖系统均正常;肝功能指标值一过性升高,结合患者既往病史及入院检查结果,考虑为使用抗生素引起的一过性药物性肝损伤,予停用相关抗生素及保肝治疗后好转。于受照射后22 d行右手指切开减压术,并取其大腹部脂肪,提取干细胞植入其右手食指损伤处。经过59 d住院治疗,"任"全身无明显不适,右手食指恢复状况良好,疼痛较前明显减轻,指关节活动基本正常。结论 成功地处置了一名192Ir过量外照射合并Ⅲ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局部应用自体脂肪干细胞移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肺癌A549细胞线粒体DNA(mtDNA)缺失模型(ρ0细胞),观察其放射敏感性变化。 方法 用含微量溴化乙锭(EB)的特殊培养液持续培养正常的A549细胞(ρ+细胞)以获得mtDNA完全缺失的ρ0细胞,利用生长缺陷及PCR鉴定该细胞模型。利用克隆形成实验分别检测两种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利用碘化丙啶(PI)染色法及二氯荧光素双醋酸盐(DCFH-DA)染色法,分析两种细胞在6 MV X射线照射后的细胞周期及活性氧簇(ROS)变化情况。 结果 成功建立A549 ρ0细胞。ρ0细胞较ρ+细胞放射敏感性降低(t=12.57,P<0.01)。放射照射8 Gy后,ρ0细胞较ρ+细胞G2期阻滞时间延长,G2期细胞比例降低(t=6.82,P<0.01),ρ0细胞ROS升高水平明显低于ρ+细胞(t=14.51,P<0.01)。 结论 ρ0细胞较ρ+细胞放射敏感性降低,其机制可能与放射照射后ROS产量降低及G2期阻滞延长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回顾性分析125I粒子植入联合内分泌治疗T3N0M0期前列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临床分期为T3N0M0前列腺癌患者22例,行经直肠超声引导125I粒子植入联合内分泌治疗。靶区最小周边剂量为140~160 Gy,尿道剂量<400 Gy。中位粒子数74颗(26~90颗),中位粒子活度1.55×107 Bq(1.30×107~1.85×107)Bq。11例行去势手术,11例行药物去势联合抗雄激素治疗。结果 2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粒子植入治疗。5年无生化失败生存率为70.6%,总生存率为81.8%。2例于粒子植入术后12个月出现生化失败,1例在术后90个月出现生化失败,重新给予内分泌治疗。粒子植入治疗后1级、2级尿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4.5%、9.1%,1级和2直肠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2.7%和9.1%,1例出现4级直肠反应。结论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内分泌治疗T3N0M0期前列腺癌创伤小、疗效好,可以考虑应用于不愿接受外放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医疗机构131I治疗工作场所空气中131I核素的活度浓度水平,探讨通过空气采样方法估算工作人员内照射剂量的方法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郑州市10家开展131I核素治疗的工作场所,采用空气采样方法采集131I治疗工作场所中放射性气溶胶,用高纯锗γ能谱仪进行γ放射性核素测定并推算工作场所空气中131I核素的活度浓度水平,根据测量结果和现场调查结果估算放射工作人员因131I核素吸入导致的内照射剂量。结果 19个分装间空气样品的131I活度浓度为0.087~570 Bq/m3,平均为(51.04±128.58)Bq/m3;11个病房空气样品的131I活度浓度为0.162~54.6 Bq/m3,平均为(7.97±15.89)Bq/m3。根据GBZ 129-2016《职业性内照射个人监测规范》推荐的典型工作时间估算,放射工作人员由于吸入131I核素导致的年待积有效剂量范围为2 μSv~10 mSv,平均为(0.61±1.80)mSv,年有效剂量均未超过国家标准所规定的剂量限值。结论 郑州市10家医疗机构核医学工作场所中131I核素活度浓度较高的样品多分布在甲状腺癌住院患者较多、核素操作量较大的三甲医院,由此导致的工作人员内照射剂量不容忽视。根据空气样品的测量结果估算内照射剂量带有很大不确定度,但空气采样方法可及时发现异常或事故情况下的放射性污染,为工作人员开展体外直接测量和内照射评价提供预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