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试论脏腑辨证细化分型之必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脏腑辨证细化分型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对脏腑生理病理认识的基础上,对脏腑功能失调后所产生的临床表现加以综合分析进行辨证,并结合临床实际在传统脏腑辨证的基础上对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临床证候特征性差异进行进一步分类归纳,细致分型的一种方法,是一种准确把握病机的,更为具体深入的辨证方法。它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基石,以藏象学说为核心,充分认识脏腑的生理病理,详细客观分析判断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以及其内在的客观规律。笔者拟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脏腑辨证细化分型之必要性,以供同行商榷。1从五脏层次理论和辨证层次观谈脏腑辨…  相似文献   

2.
证即证候,是中医学的特有概念。证候能够反映病变的机制和发展趋势,是中医学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因此,证候分型的科学性、准确性关系到临床的疗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简称《国标》)收录了1 624个中医证候名,《国标》中将证候以中医学辨证系统划分类目,以各类目中的证候属性为分类目、细类目进行证候分类,证候类目又分为病因、阴阳、气血津液痰、脏腑经络、六经、卫气营血等六大类。章如虹等按照《国标》,从78 605份病例中统计出1 027个证候诊断,其中脏腑证类占证候类目的28.15%[1],可见,脏腑证类在中医…  相似文献   

3.
<正> 脏腑辨证是祖国医学基本的辨证纲领之一。它不仅运用于内伤杂病的辨证,也是外感病辨证不可缺少的法则,被广泛地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脏腑辨证肇始于《内经》而形成于《金匮要略》,千余年来在临床辨证施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又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完善。现行《中基》讲义中的脏腑辨证,以五脏六腑为纲,以证型为目,论述脏腑各证型的证候及机理,是对历代关于脏腑辨证理论的整理和发展。但在教学中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是证型、证候多而呆,学习时难于记忆掌握,临床时又感不够用。怎样才能比较容易记忆而又学得活呢?本人  相似文献   

4.
认为《伤寒论》虽以六经辨证著称,但其中亦寓有脏腑辨证,因为六经辨证以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为依据,其证治也围绕脏腑病理变化,《伤寒论》中就有脏腑辨证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对温病的辨证虽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为主,但其中从脏腑角度辨证的内容并非鲜见。通过对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7年制规划教材《温病学》中脏腑证型的统计与分析,总结出温病学教材中的脏腑辨证具有3个特点:脏腑辨证运用广泛,四脏二腑证型凸现,湿热温邪伤脾为甚。  相似文献   

6.
主要就《医宗必读》所述的病证、医论部分内容作了研究探讨,认为在内伤病证的病名确立、病因病机、脉证表现及立法用药等方面,皆重视脏腑,突出脏腑辨证,为本书的特点。《医宗必读》继承并发展了脏腑辨证理论,充实了临床应用,并为后世《中医内科学》病名的确立及证型划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临床证候的麦现虽然错综复杂,但究其原因,则不外乎脏腑、经络功能的失调。针灸治病,就是根据脏腑、经络学说,运用“四诊”、“八纲”的辨证方法,将临床上各种不同的证候加以归纳分析,以明确疾病的部位,是在经络、脏腑、在表、在里;病症是属寒、属热、属虚、属实。在此基础上进行配穴处方。决定是针、是灸、是补、是泻,以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使脏腑功能平衡协调,而达到治愈病症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四至七版《中医内科学》教材中脏腑辨证应用的统计归纳和对照分析,探究脏腑证型的整合情况。在以往基础上历版教材都注意保留了较为成熟的证型,并随着收载病种的调整以及临床辨证研究的日渐深入,细化或更名了部分证型。通过整合脏腑证型,使《中医内科学》中脏腑辨证内容得到了充实和完善。不断趋于规范。本文从成熟证型渐趋稳定、部分证型深入细化、证型更名瑕瑜互见等三个方面予以阐述,可供在校师生和临床医师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4):156-159+17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中期肾损害患者的中医脏腑辨证特点及临床意义,为患者临床诊疗提供相关指导。方法 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我院接收诊治的3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肾损害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无肾损害,172例)和研究组(中期肾损害,148例)。对比两组患者中医脏腑辨证特点,并比较研究组患者不同年龄段、不同高血压级别的中医脏腑辨证特点。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肝脏证候积分为(3.51±0.64)分,明显高于研究组的(1.97±0.43)分,研究组患者的肾脏、脾脏证候积分分别为(2.97±0.62)分、(2.77±0.57)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34±0.54)分、(2.25±0.5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阳亢证证候积分为(2.43±0.47)分,明显高于研究组的(1.28±0.31)分,研究组患者的气虚证、阴虚证证候积分分别为(2.72±0.55)分、(1.93±0.41)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1±0.47)分、(1.35±0.3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0岁患者的肾脏证候积分为(4.28±0.76)分,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证候积分分别为(4.05±0.71)分、(2.33±0.45)分、(1.87±0.35)分,均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年龄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级高血压患者的肾脏、脾脏证候积分分别为(4.63±0.77)分、(3.15±0.39)分,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证候积分分别为(4.33±0.75)分、(2.94±0.37)分、(1.59±0.18)分,均明显高于1级和2级高血压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中期肾损害患者的中医脏腑辨证病位为肾脏、脾脏,病性为气虚证、阴虚证及血瘀证;患者年龄越大、高血压级别越高,其肾脏、脾脏损害越严重,气虚证、阴虚证及血瘀证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10.
对温病的辨证虽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为主,但其中从脏腑角度辨证的内容并非鲜见。通过对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7年制规划教材《温病学》中脏腑证型的统计与分析,总结出温病学教材中的脏腑辨证具有3个特点:脏腑辨证运用广泛,四脏二腑证型凸现,湿热温邪伤脾为甚。  相似文献   

11.
五脏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且在整体活动中各司其职、相互制约、互相依存、相互为用。就五脏关系而言,可用五行的生克制化加以认识;五脏与六腑的关系,通过经脉的络属而构成阴阳表里关系;六腑之间,则在饮食物的消化,以及糟粕的清除过程中虚实更替,相互传化;奇恒之府虽然功同五脏,有“藏精气而不泻”,但却隶属于五脏。  相似文献   

12.
归纳了女性生殖脏象子宫所具备的生理特性:亦脏亦腑,非脏非腑;能藏能泻,藏泻有节;上下开口,自成体系;能张能缩,轻重大异。指出从事中医妇科临床医师只有了解和熟悉子宫的生理特性,才能更好地掌握妇科疾病的发病机理,以制定合理的治疗法则。  相似文献   

13.
对于绝经前后诸证的治疗,临床医家多从脏腑论治,且多具有各自独特的论治特点.从脏腑论治,脏腑兼证论治,及兼夹病理产物三方面探讨临床各家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的经验,结果表明,临床医家多从肾虚论治绝经前后诸证,亦有一些医家强调在肾虚的基础上从肝论治、从脾论治、从心论治,以及从夹痰瘀等病理产物论治等,治疗多以补肾为主,兼以疏肝、健脾、养心、祛痰化瘀等法.  相似文献   

14.
五脏图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古代的人体内脏解剖图即五脏图,源自医道两家,主要通过尸体解剖观察而来。五代迄宋,先后出现《烟萝图》、《欧希范五脏图》、《存真图》、《李 图》等图谱,它们之间有一定的传承关系且逐臻进步。日本《万安方》所载五脏六腑形可能为今仅存于世的欧图。《存真图》问世后五脏图分化为明堂图中的内景图、脉诀中的内照图、脏腑身形中的脏腑图。我国五脏图尝传入日本、朝鲜、波斯、欧洲,对当时的世界医学有一定影响。本文对搜集到的五脏图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5.
析脏腑藏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脏主藏精气,但必须保持通达调畅的生理,六腑主传化物,但必须保持容纳摄控的生理。“藏”非封存密固不通,“泻”非专指排泄废物,脏藏需通泻,腑泻需纳藏,藏泻二之间相辅为用,不可分割,共同保持人体生命活动中能量摄取与糟粕排泄之间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6.
对脏腑"五”、"六”之数的探讨和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讨论了五脏六腑中的“五”及“六”两个数目,认为这两个数是古代医家从“五行”和古代的国家机构“六府”比拟而来的,而且其有着深刻的,独具“天人合一”、“天六地五”观念的古代文化观念背景。并认为理解了这个问题,有助于对一些重大中医科研课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为探讨新生儿窒息与脏器功能损害的关系,以便早期干预和治疗,降低新生儿窒息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存活儿的生活质量。方法回顾分析67例新生儿窒息的临床资料,就其并发的脏器损害情况进行总结。结果67例中并发脏器损害者54例(80、60%)。其中脑损害34例(50.75%);代谢异常29例(43.28%);肺损害24例(35.82%);心脏损害23例(34.33%);肝损害23例(34.33%);胃肠损害10例(14.93%);肾损害4倒(5.97%);多脏器损害34例(50.75%)。结论新生儿窒息多并发脏器损害,以脑、肺、心脏、肝脏为常见的损害脏器。  相似文献   

19.
中医认为血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液的生成与五脏关系密切,通过对血液的化生和肝藏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又统血,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化血,肺主治节,调理心血等生理功能的探讨,揭示了五脏在血液生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中医治疗血液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传统的时空观念以时间为主,以空间为辅为从。因此古代医家在认识人体这个多维的体系时,不仅从空间上来考察其整体的生理病理现象,而且借用了四时阴阳消长的时相变化作为重要参数,来考察人体脏腑经络、阴阳气血之间的不同变化,并建构了与四时气候变化规律密切相关的、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以及养生的时脏一体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