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19)流行对儿童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为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儿童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于2020年2月12-20日通过问卷星形式随机抽取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20 579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由父母填写自编“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一般性资料采用描述分析,对儿童心理健康及相关因素采用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1)73.70%家庭亲子互动时间增加,69.85%家庭亲密度增加,63.63%儿童电子屏幕使用时间增多,37.39%作息不规律,31.26%出现活动过多行为,20.37%睡眠异常;2)不同居住地学龄前儿童行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0.891,P<0.001);3)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儿童家长在情绪、家庭亲密度、疫情压力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分别为14.824、10.914、18.254,P<0.01);不同居住地儿童家长在情绪、认知、家庭亲密度、疫情压力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分别为68.398、50.240、56.027、54.250,P<0.001);4)家长情绪、家长认知、疫情压力与儿童行为呈负相关,家庭亲密度与儿童行为呈正相关(P<0.001),回归分析家长情绪、家庭亲密度、认知、疫情压力依次进入方程(F=733.447,P<0.01,△R2=0.125),可以解释儿童行为12.5%的变异。结论 CoV-19流行期间儿童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电子屏幕使用时间延长、作息不规律、活动过多及睡眠问题;在疫情期应给予城市和乡镇学龄前儿童更多关注;维持疫情期间儿童良好的心理状态,家庭环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19)流行对儿童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为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儿童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于2020年2月12-20日通过问卷星形式随机抽取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20 579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由父母填写自编“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一般性资料采用描述分析,对儿童心理健康及相关因素采用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1)73.70%家庭亲子互动时间增加,69.85%家庭亲密度增加,63.63%儿童电子屏幕使用时间增多,37.39%作息不规律,31.26%出现活动过多行为,20.37%睡眠异常;2)不同居住地学龄前儿童行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0.891,P<0.001);3)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儿童家长在情绪、家庭亲密度、疫情压力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分别为14.824、10.914、18.254,P<0.01);不同居住地儿童家长在情绪、认知、家庭亲密度、疫情压力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分别为68.398、50.240、56.027、54.250,P<0.001);4)家长情绪、家长认知、疫情压力与儿童行为呈负相关,家庭亲密度与儿童行为呈正相关(P<0.001),回归分析家长情绪、家庭亲密度、认知、疫情压力依次进入方程(F=733.447,P<0.01,△R2=0.125),可以解释儿童行为12.5%的变异。结论 CoV-19流行期间儿童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电子屏幕使用时间延长、作息不规律、活动过多及睡眠问题;在疫情期应给予城市和乡镇学龄前儿童更多关注;维持疫情期间儿童良好的心理状态,家庭环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家庭养育方式与儿童睡眠状况的关系,寻求对儿童睡眠有利的养育方式,为改善儿童睡眠质量提供相应的参考。方法 收集2021年9—1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儿科体检的214名6~12岁儿童为研究对象,运用儿童版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C)及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评价家长养育方式及儿童睡眠状况,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CSHQ总分在不同年龄(t=6.45,P<0.001)、共睡情况(F=11.82,P<0.001)、电子屏幕使用时间(F=5.13,P=0.007)等因素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父母EMBU-C与CSHQ的多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从与抚养人同床睡到不同房间睡,CSHQ总分逐渐降低(β=-1.81),母亲情感温暖得分与CSHQ总分呈负相关(β=-0.50),电子屏幕使用时间与CSHQ总分呈正相关(β=1.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共同解释18%的变异(ΔR2=0.18)。结论 儿童的睡眠状况与年龄及家庭养育方式有关,家庭养育方式中的共睡和屏幕使用时间过长会降低儿童的睡眠质量,母亲情感温暖则对儿童睡眠的改善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濮阳市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发生率及相关社会学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制定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对濮阳市5个县区共60所幼儿园学龄前儿童监护人进行自编问卷及Conners父母用量表进行调查,了解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状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本次共回收有效问卷3 683份,其中1 210名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占32.85%。留守儿童中296名儿童存在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4.4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孩(OR=3.770,95%CI:2.469~5.757)、主要看护人为祖父母/外祖父母/其他(OR=2.162,95%CI:1.246~3.750)、一般的家庭氛围(OR=1.675,95%CI:1.168~2.403)是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独立危险因素。独生子女、母亲高学历、家庭收入高以及仅父亲出去打工为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独立保护因素。 结论 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在对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中,应重点关注男童和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此外,留守问题如若不可避免,则尽可能避免母亲角色的缺失。  相似文献   

5.
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等因素对学龄前儿童睡眠情况的影响,为改善儿童睡眠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5-6月随机抽取芜湖市7所幼儿园,采用整群调查的方法,利用Green 综合评分评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使用父母行为问卷(PBI)和儿童睡眠习惯问卷中文版(CSHQ)评价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的睡眠情况。结果 共调查了2 201名学龄前儿童,男童睡眠行为总分为49.79±4.65,女童为49.80±4.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P>0.05)。共有14.54%儿童(n=320)存在睡眠问题,存在睡眠问题的儿童其父、母亲敌意/强制教养方式的得分高于无睡眠问题组的得分(t=6.31,5.58,P<0.001),而父亲支持/参与教养得分低于无睡眠问题组(t=2.27,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父、母敌意/强制的教养方式得分越高,越增加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OR=1.04,95%CI:1.01~1.06、OR=1.04,95%CI:1.02~1.07),而父亲支持/参与教养方式减少儿童睡眠不良发生的风险(OR=0.98,95%CI:0.96~1.00)。家庭因素中本次研究仅发现家庭距主干道距离过近(≤50 m)可增加儿童睡眠不良的发生(OR=1.68,95%CI:1.07~2.63)。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家长在于学龄前儿童相处时应采用更积极的教养方式,其次,家庭距主干道距离也是影响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不可忽视的原因,应做好居民住宅的相关规定,为保障学龄前儿童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睡眠质量相关因素对3~6岁学龄前儿童行为的影响。 方法 从南阳市区4所公立幼儿园、2所私立幼儿园及县区4所幼儿园中选取3~6岁学龄前儿童,通过向其家长发放长处与困难问卷 (Strength and Difficulty Questionnaire,SDQ)和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hildren’s Sleep Habit Questionnaire,CSHQ)对561名学龄前儿童的睡眠情况及行为问题进行调查,共回收540份有效问卷。对儿童行为(SDQ总分)与性别、年级、母亲父亲学历、睡眠环境、养育观念、睡眠模式及CSHQ总分和各维度得分进行单因素、相关性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CSHQ总分平均为(48.60±7.81),SDQ总分平均为(14.96±3.12)。单因素分析显示SDQ总分大于17分与母亲受教育程度(χ2=62.998, P<0.001)、睡眠环境(χ2=23.996, P<0.001)、父母养育观念是否一致(χ2=45.171, P<0.001)、养育风格(χ2=7.991, P=0.018)、平均睡眠时长(χ2=100.510, P<0.001)、夜间睡眠时长(χ2=71.370, P<0.001)、午休时长(χ2=139.795, P<0.01)、夜间就寝时间 (χ2=29.404, P<0.001)、CSHQ总分(χ2=28.484, P<0.001)有关。平均睡眠时长与活动过度呈负相关(r=-0.106, P=0.014)。平均睡眠时间短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独立危险因素(OR=3.146,95%CI:1.713~5.775)。CSHQ总分(r=0.473, P≤0.001)、睡眠持续时间(r=0.128, P=0.003)、睡眠阻抗(r=0.126, P=0.003)、睡眠焦虑(r=0.156, P≤0.001)、睡眠呼吸障碍(r=0.124, P=0.004)、睡眠觉醒(r=0.370, P≤0.001)与SDQ得分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睡眠持续时间(OR=3.232,95%CI:3.107~3.361、睡眠焦虑(OR=1.257, 95%CI:1.116~1.417)、睡眠呼吸障碍(OR=1.861,95%CI:1.459~2.373、睡眠觉醒(OR=3.146,95%CI:2.937~3.369)是影响SDQ总分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平均睡眠时长、睡眠持续时间、睡眠觉醒、睡眠阻抗、睡眠焦虑、睡眠呼吸障碍及CHSQ总分与SDQ得分相关,其中平均睡眠时间短、睡眠持续时间、睡眠觉醒、、睡眠焦虑、睡眠呼吸障碍时SDQ分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学龄前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与饮食行为问题,并对该群体中两者的关系进行初步探究。方法 2020年8月—2021年4月使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和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卷(PEBQ)对150例学龄前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及饮食行为问题展开评估,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两者关系。结果 学龄前ASD儿童常见的情绪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同伴交往问题(86.0%)、社会行为问题(72.7%)、多动问题(51.3%)。常见的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主动进食能力不足(83.3%)、挑食(57.3%)、情绪性进食(42.0%)。品行问题是学龄前ASD儿童食物响应问题(OR=3.48, 95%CI:1.04~11.63)和情绪性进食(OR=6.11, 95%CI:1.56~23.86)的危险因素。社会行为问题是学龄前ASD儿童挑食(OR=3.07,95%CI:1.40~6.74)和主动进食不足(OR=5.32,95%CI:1.25~22.70)的危险因素,多动问题是学龄前ASD儿童挑食(OR=3.40,95%CI:1.65~7.00)和不良饮食习惯(OR=4.29,95%CI:1.55~11.88)的危险因素。结论 学龄前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及饮食行为问题均较严重。学龄前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与挑食、主动进食能力不足、食物响应问题、不良饮食习惯及情绪性进食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南京市溧水区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和情绪与行为的关系。 方法 2020年6—8月基于分层随机抽样,对南京市溧水区6个幼儿园的307名儿童进行研究,通过问卷调查采集儿童的基本信息和睡眠状况;采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trength and Difficulty Questionnaire, SDQ)了解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发生情况,并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问题对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的影响。 结果 307名研究对象中,睡眠障碍者95名(30.94%),起床时间在7:00后、就寝时间在21:00后、夜间睡眠时间<8 h者分别有233名(75.90%)、169名(55.05%)、104名(33.88%);SDQ困难总分(>17分)有29名(9.45%);有睡眠障碍、就寝时间在21:00后及睡眠时间<8 h的学龄前儿童困难总分(>17分)检出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睡眠障碍 (OR=3.613, 95%CI:1.217~6.314, P=0.013)、就寝时间晚于21:00(OR=1.611, 95%CI:1.031~2.467, P=0.038)、睡眠时间<8 h (OR=1.238, 95%CI:1.136~2.691, P=0.006)是学龄前儿童发生情绪及行为问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睡眠障碍、就寝时间晚于21:00和夜间睡眠时间<8 h增加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风险,特别是多动的发生,提示家长应为儿童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与成长环境,对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北京市顺义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流行现状,初探家庭环境因素及气质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分层抽样方法,于2017年4—6月对顺义区4所幼儿园1 301名学龄前儿童进行家长问卷调查,问卷包括儿童气质问卷(BSQ)、Achenbach量表(CBCL)、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结果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8%(192/1 301)。男童攻击问题和违纪问题高于女童。家庭矛盾性与躯体诉述因子呈正相关(r=0.130,P<0.05)。男童攻击因子与节律性、趋避性、注意分散度呈负相关(r=-0.133,-0.119,-0.115,P均<0.05),女童抑郁因子与活动水平、坚持性呈负相关(r=-0.125、-0.151,P均<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家庭环境和气质相关,制定综合防治措施应考虑家庭环境和气质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教养方式与儿童睡眠问题的相关性,为基于教养方式的睡眠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9年12月—2020年1月,采用整群方便取样,在北京、上海和成都三市抽取6所公办幼儿园与2所公办小学进行调查,由家长通过在线系统填写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教养方式类型,以及社会人口学和家庭情况问卷,通过协方差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教养方式与儿童睡眠问题的关系。结果 共抽取3 861名儿童,平均年龄(5.57±2.28)岁,男、女童分别为2 007名(52.0%)、1 854名(48.0%)。溺爱型、适中型和严格型教养方式分别占4.6%、86.6%和8.8%。溺爱型教养的儿童CSHQ总分(F=44.77,P<0.001)和各维度分均高于严格型和适中型,睡眠问题更严重。相比适中型,溺爱型教养是儿童总体睡眠问题的危险因素(OR=3.62,95%CI:1.88~6.96),尤其是就寝抵抗(OR=3.80,95%CI:2.51~5.75)。结论 教养方式与儿童睡眠问题密切相关,而溺爱型教养是儿童睡眠问题的危险因素,未来应加强教养方式的科普宣教和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学龄前儿童睡眠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 在上海市虹口区随机抽取11所幼儿园, 对其5~7岁儿童进行调查。采用个人及家庭社会环境问卷, 中文版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hildren' Sleep Habits Questionnaire, CSHQ)、儿童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系列中普适性核心量表(4.0)( The Pediat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Measurement Models, PedsQL)评估儿童个人基本信息、睡眠情况及儿童生活质量。结果 入组儿童共836名, 男生占49.9%。相比睡眠时间短(<-1s)的儿童, 睡眠时间长(>+1s)的儿童有较高的总体生活质量、生理功能及情感功能。而睡眠节律模式较早(<-1s)的儿童也比睡眠节律较晚(>+1s)的儿童有较好的总体生活质量、生理功能、情感功能及在幼儿园的表现。结论 学龄前儿童睡眠时间及睡眠节律模式与生活质量均显著相关。家长及教师应更加关注儿童的睡眠健康。  相似文献   

12.
Short sleep duration has increased in tandem with rising obesity levels in all age groups. Research on parent mental health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hildhood obesity has been growing in recent years. This cross-sectional study assessed children’s zBMI (Body Mass Index adjusted for age and sex) and parent-reported children’s sleep behaviors, parents’ negative emotional state, and parents’ marital status in a sample of 4- to 5-year-old children. Eight-hundred seventy-seven parents answered the DASS (Depression Anxiety Stress Scales) and CSHQ (Children’s Sleep Habit Questionnaire) and reported children’s height and weight. Children in the ≥ 85th percentile weight category had significantly more sleep behavior problems than children in the < 85th percentile weight category. Mothers of children in the ≥ 85th percentile weight category were more likely to be in the overweight/obese category and had more depressive symptoms than mothers of children in the < 85th percentile weight category. Single fathers had higher level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nd their children had greater sleep behavior problems than fathers in a relationship/married. The findings indicate a difference between children below and above the 85th BMI percentile in terms of children’s sleep habits and parents’ negative emotional state.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北京市6~8岁小学一年级儿童睡眠现状,探索母亲教养压力与儿童睡眠之间的关系,为减少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北京儿童生长与健康队列(PROC)的参与者开展线上调查。由家长完成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和父母教养压力问卷(PSI-SF),纳入同时完成两份问卷且父母教养压力问卷由母亲回答的1 136对小学一年级学龄儿童及其母亲作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母亲教养压力与儿童睡眠之间的关联。  结果  小学一年级学生睡眠问题发生率为78.52%,有睡眠问题儿童的母亲教养压力问卷得分(86.66±17.31)高于无睡眠问题儿童的母亲(78.59±17.75)(t=6.42,P < 0.01)。在调整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与没有教养压力的母亲相比,母亲有教养压力时儿童存在睡眠问题的风险增加(OR=2.52,95%CI=1.55~4.11,P < 0.01);在以PSI-SF中3个维度为自变量进一步分析时,结果显示, 相比母亲在育儿压力、困难儿童2个维度没有压力的小学生,母亲有压力的小学生存在睡眠问题的风险增加(OR值分别为1.66,1.76,P值均 < 0.05)。  结论  小学一年级学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为母亲提供心理支持以减少母亲教养压力的发生,可以减少儿童睡眠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的流行现状和影响因素,为有效改善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提供参考.方法 2017年12月-2018年6月采用自编问卷,利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扬州、镇江、徐州3座城市的8456名在园学龄前儿童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由家长或主要监护人完成一般人口学特征、视屏时间、睡眠模式和儿童睡眠习惯量表(CSHQ)...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河南省儿童青少年遗尿症的情绪和行为问题的现况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从2019年10月—2020年3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河南某县5所中小学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长处和困难问卷及儿童睡眠调查表进行调查,对影响遗尿患儿情绪和行为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 结果 实际发放问卷4 500份,回收4 120份,有效问卷3 912份,有效回收率为94.95%。调查结果显示有7.82%儿童患有遗尿症。遗尿组的情绪症状、多动和困难总分得分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1),两组品行问题、同伴交往和社会行为得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遗尿儿童和青少年的困难总分与打鼾、夜间呼吸问题、嗜睡、注意力缺陷、睡眠总分均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睡眠呼吸紊乱、照顾者文化程度低、便秘、学习成绩较差是遗尿患儿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 结论 遗尿患儿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检出率高,影响因素是睡眠呼吸紊乱、照顾者文化程度低、孩子学习成绩差、便秘,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山东省农村3~6岁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现状以及影响因素, 为开展有效的儿童心理教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8个幼儿园735名儿童, 采用中文版长处和困难问卷(Children 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SDQ)和自行设计的家庭基本情况问卷。结果 3~6岁儿童情绪和行为异常检出率为34.15%。男童的品行问题、同伴问题、困难总分的得分均高于女童,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亲社会行为得分低于女童(P<0.01)。由双亲看护的农村儿童的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困难总分得分均低于由非双亲看护的农村儿童(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独生子女、过去一年活动受限都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显著因素。结论 山东省农村3~6岁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 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开展有效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