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究输血患者其输血前感染状况,强调有关感染性检查项目设置的重要性。方法ELISA法检测HBsAg,Anti-HCV,Anti-TP,Anti-HIV1/2;用速率法检测ALT。结果HBsAg阳性率16%,Anti-HCV阳性率1.53%,Anti-TP阳性率1.31%,Anti-HIV1/2未检出阳性,ALT异常占18.1%。结论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可减少因输血引起的的医疗纠纷,有利于医务工作者的个人防护。  相似文献   

2.
韦雪凤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5):663-663
目的:分析我院输血患者其输血前感染状况,减少因输血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分,强调有关感染性检查项目设置的重要性。方法:ELISA法检测HBsAg,Anti-HCV,Anti-TP,Anti-HIV1/2;用速率法检测ALT。结果:HBsAg阳性505例,占31%,Anti-HCV阳性71例,占4.36%,Anti-TP阳性76例,占4.66%,Anti-HIV1/2阳性65例,占4%,ALT异常457例,占28.04%。结论: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可减少因输血引起的的医疗纠纷,有利于医务工作者的个人防护,更重要的是保障了人们的健康。  相似文献   

3.
汪维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35(12):1298-1299,1301
目的:了解患者输血前相关传染病标志物的状况,避免因输血带来的医疗纠纷。方法:采用ELISA法对2006年1月至2010年7月6361例患者进行输血前HBsAg、Anti-HCV、Anti-TP、Anti-HIV(1+2)的检测。结果:6 361例中,HBsAg阳性率为9.57%,Anti-HCV阳性率为1.87%,Anti-TP阳性率为0.99%,Anti-HIV(1+2)阳性率为0.05%。结论:输血前传染病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检测,对避免因输血及血液制品引起的医疗纠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博罗地区孕产妇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3200例孕产妇进行感染性指标检测,包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Anti-HCV)、梅毒TRUST初筛试验、梅毒特异性抗体(Anti-TP)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1+2型(Anti-HIV)检测。结果本组3200例孕产妇中经感染性指标检测后,其中HBsAg阳性者310例,阳性率为9.7%;Anti-HCV阳性者12例,阳性率约0.38%;梅毒TRUST初筛试验阳性21例,假阳性5例,阳性率0.5%;Anti-TP试验阳性30例,阳性率0.95%;Anti-HIV阳性1例,阳性率为0.03%。结论对孕产妇进行感染性指标检测十分必要,对提高优生优育、保证临床输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输血前传染性疾病指标检出情况,探讨输血前相关传染病筛查的意义。方法选取本院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收的2162例受血者为研究对象,在输血前对输血相关传染病进行筛查。主要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梅毒抗体(Anti-TP)、丙肝病毒抗体(Anti-HCV)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Anti-HIV1/2),分析各项指标检出情况、指标阳性检出率的影响因素以及感染性指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传染病指标阳性检出率分别为HBsAg(8.0%)、Anti-TP(2.3%)、Anti-HCV(0.3%)、Anti-HIV(0.1%),同时检出合并感染者;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与传染病指标阳性检出率呈负相关P0.05,OR=0.98(95%CI=0.97~0.99),男性是传染性指标阳性的危险因素,P0.05,OR=1.59(95%CI=1.18~2.15),外科就诊与感染性指标阳性检出率存在正相关,P0.05,OR=5.84(95%CI=2.69~12.69)结论目前我院受血前检测阳性患者中以HBsAg和Anti-TP阳性为主,阳性检出率受到患者年龄、性别和就诊科室的影响,对输血前患者进行4项传染病指标检测对于保证输血安全、预防医源性感染及防止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输血患者其输血前感染状况,强调有关感染性检查项目设置的重要性。方法 ELISA法检测HBsAg,Anti—HCV,Anti—TP,Anti—HIV1/2;用速率法检测ALT。结果 HBsAg阳性率16%,Anti—HCV阳性率1.53%,Anti-TP阳性率1.31%,Anti—HIV1/2未检出阳性,ALT异常占18.1%。结论 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可减少因输血引起的的医疗纠纷,有利于医务工作者的个人防护。  相似文献   

7.
患者输血前血清指标检查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世琼  吴清 《重庆医学》2007,36(10):924-925
目的了解拟输血患者输血前状况,探讨有关检查项目设置的必要性。方法输血前抽血按操作常规检测。结果本院各科室住院输血患者,共计465例,其中男236例,女229例。输血前抽血体检,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病毒抗体(Anti-HCV)、梅毒螺旋体抗体(TP)、抗HIV抗体(Anti-HIV1/2)。ALT升高70例,阳性率15.0%;其他阳性率分别为HBsAg 9.1%、抗HCV 0.6%、TP 0.4%、抗HIV 0.0%。结论输血前患者血清检查应作为常规检测,对控制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有重要意义;对于减少和防止输血后患者出现血清传染性标志物阳性引起的医疗纠纷有着重要作用,可作为分析原因和处理医疗纠纷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1070例受血者5项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输血相关传染病检测的意义.方法 对1 070例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谷丙转氨酶(ALT)、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抗体(Anti-TP)的检测并进行分析.结果 共检出抗-HCV阳性16例,梅毒螺旋体阳性6例,ALT不正常26例,HBsAg阳性57例.结论 对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输血相关5项传染指标检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住院患者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1/2)、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进行检测,分析4项感染性指标在输血前检测的重要意义.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7285例住院输血的患者进行输血前HBsAg、抗-HCV、抗-HIV1/2、抗-TP4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抗-HCV阳性标本采用胶体金复查;抗-HIV1/2筛查为阳性的标本送省疾控中心确证实验室进行确证;抗-TP阳性标本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确证.结果 7285例患者输血前HBsAg、抗-HCV、抗-HIV1/2、抗-TP检测总阳性率为15.31%,HBsAg阳性率为11.01%,抗-HCV阳性率为2.72%,抗-HIV1/2阳性率为0.03%,抗-TP阳性率为1.19%.HBsAg和抗-HCV合并阳性率为0.32%,HBsAg和抗-TP合并阳性率为0.04%.结论 输血前检测感染性指标,有利于患者传染病的早期诊治、医院感染及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预防及输血所致医疗纠纷的防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输血前传染病相关检查结果.方法 对我院2854名受血者在输血前检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2型)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Anti-TP)、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结果 HBsAg阳性、抗-HCV阳性者分别为9.1%和3.4%、Anti-TP阳性者为0.28%,HIV(1+2型)抗体阳性者0.07%.结论对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输血传染病指标的检测,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2013年肇庆市1149份不合格血液检测人群分布特点及原因,提出预防措施,为进一步提高献血人群检测合格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149份检测不合格血液来源于肇庆市中心血站2013年1-12月无偿献血采血记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不合格血液的献血者性别、献血方式、献血类型和献血者职业特征及血液学HBsAg、Anti-HCV、Anti-HIV、Anti-TP和ALT 5项检测指标不合格情况。结果:男性献血者23 494人,检测不合格985人(4.19%);女性献血者10 842人,检测不合格164人(1.5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64.73,P=0.0000)。非互助献血33 553人,检测不合格1107人(3.30%);互助献血783人,检测不合格42人(5.3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0.09,P=0.001)。个人献血7319人,检测不合格298人(4.07%);单位献血27 017人,检测不合格851人(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5.13,P=0.0001)。不同职业献血者检测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76.36,P=0.0000)。血液学检测指标HBsAg+190人,Anti-HCV+46人,Anti-HIV+可疑11人,Anti-TP+151人,ALT+751人。结论:无偿献血检测不合格与献血者性别、献血方式、献血类型和献血者职业有关,ALT+、HBsAg+和Anti-TP+是血液检测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我院输血前及手术前患儿进行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等滋病(HIV)、梅毒(TP)等传染病的检测,以了解患儿输血前及术前的状况,避免和预防患儿院内感染,医务人员职业感染及防止医疗纠纷.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10931例患儿进行术前输血前检测. 结果 HBsAg阳性88例(0.81%),抗-HCV阳性14例(0.13%),抗-H1V1/2阳性5例(0.046 %),抗-TP阳性29例(0.27%).结论 输血前患儿血清感染性指标有一定比例的阳性率,对于血液传播性疾病的预防和减少因输血后感染引起的医疗纠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无论对患者、医务人员,对医院及供血单位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输血前对患者进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Anti-HCV)、梅毒螺旋体抗体(Anti-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Anti-HIV)初筛的检测,目前已成为我院临床上的一个常规检查项目.由于近年来医患关系的日益紧张,医疗纠纷的不断升级,同时也是为了避免经血液传播疾病,有效地控制医源性感染,对患者输血前作以上三项检查显得尤为的重要.为了了解我院住院病人输血前的感染情况,我们对本院一年多来2149例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了统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输血患者输血前相关传染病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14698例拟输血患者进行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检测。结果 HBsAg阳性1336例(9.09%)、抗-HCV阳性91例(0.62%)、抗-HIV阳性6例(0.04%)、抗-TP阳性235例(1.60%)。结论对输血患者进行输血前感染性标志物的检测,能够了解患者输血前的感染情况,更可以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预防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受血者输血前血清感染性指标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受血者输血前ALT、HBsAg、抗-HCV、抗-HIV及梅毒抗体等指标进行检测和分析,探讨对受血者血清感染性指标检测的意义.方法 对2005年1月-2006年6月我院需要输血的6 953例受血者,进行输血前ALT、HBsAg、抗-HCV,抗-HIV及梅毒抗体检测.结果 检测阳性率为:HBsAg 10.96%;抗-HCV 2.01%;抗-HIV 0.07%;抗-TP 1.25%;ALT(>40U)13.84%.结论 受血者输血前血清感染性指标检测可为血源性感染诊断提供依据,对保证输血安全,减少医患纠纷,加强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输血前病源学抗体检查意义.方法 对2586名受血者进行输血前常见病原体HBV、HCV HIV、TP的抗体检查.结果 HBsAg阳性为262人,占10.13%;抗-HCV阳性为33人,占1.27%;抗-HIV阳性为4人,占0.15%;TP的RPR阳性为15人,占0.58%.其中抗-HIV与抗-HCV同时阳性2例;HBsAg与抗-HCV同时阳性1例;抗-HCV与RPR同时阳性1例;HBsAg与RPR同时阳性2例 结论 进行输血前病源学抗体检测有利于受血者,有利于减少医患纠纷,保护医院及采供血单位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输血前病源学抗体检查意义.方法 对2586名受血者进行输血前常见病原体HBV、HCV HIV、TP的抗体检查.结果 HBsAg阳性为262人,占10.13%;抗-HCV阳性为33人,占1.27%;抗-HIV阳性为4人,占0.15%;TP的RPR阳性为15人,占0.58%.其中抗-HIV与抗-HCV同时阳性2例;HBsAg与抗-HCV同时阳性1例;抗-HCV与RPR同时阳性1例;HBsAg与RPR同时阳性2例 结论 进行输血前病源学抗体检测有利于受血者,有利于减少医患纠纷,保护医院及采供血单位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孕妇产前常规检查巨细胞病毒(CMV)、风疹病毒(RV)、弓形虫(TOX)、单纯疱疹病毒(HS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TP)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必要性。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分析5 360例孕妇有可能感染的8项母婴传播疾病的标志物。结果 8项感染性标志物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CMV-IgG 0.3%、RV-IgG 1.5%、TOX-IgG 1.8%、HSV-IgG0.9%、HBsAg 7.3%、Anti-HCV 0.5%、Anti-TP 1.8%、Anti-HIV0.1%。结论育龄妇女在孕前和孕期易感染8种可通过母婴传播的传染性疾病,提倡各医院将此8项筛查项目作为孕妇产前的常规检测项目,促进我国人口的优生优育。  相似文献   

19.
严美芝 《当代医学》2009,15(6):88-88
目的对受血患者进行输血前相关病原学标志物的检测,了解患者输血前传染病的感染状况。方法运用动力学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甲苯胺不加热血清学实验对8689例住院患者进行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检测。结果8689例患者检测总阳性率132%,其中HBsAg阳性857例,抗-HCV135例,抗-HIV阳性2例,梅毒4例。ALT值大干50单位的956例。结论进行输血前5项检测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及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减少因输血而引起的医疗纠纷及医疗事故。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患者输血前传染病感染状况。方法对1535例患者输血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血清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IV(1+2)]和梅毒螺旋体抗体(TP)。结果在1535例患者中,HBsAg阳性187例(12.18%)、抗-HCV阳性12例(O.78%)、抗-HIV阳性(经省CDC确诊)1例(0.07%)、TP阳性16例(1.04%)。检测阳性总数为216例,总阳性率为14.07%。结论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感染性标志物检测、了解患者输血前感染状况有利于防止医务人员的职业感染及减少或避免因输血而引起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