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桦  刘海燕 《吉林医学》2009,30(20):2417-2418
目的:分析QT离散度(QTd)与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及室性心律失常(VA)的关系。方法:选择高血压患者95例,检测其体表12导联同步记录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高血压LVH与非LVH的QTd分别为(62.4±24.3)ms及(51.5±23.7)ms,LVH明显高于非LVH者(P〈0.05)。直接相关分析显示QTd与LVH、LVMI(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呈正相关。室性心律失常Lown′sⅢ级以上者QTd明显高于Lown′sⅡ级以下者。QTd≥60ms者Lown′sⅢ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4.9%,明显高于QTd〈60ms者(14.9%)。此标准预测Lown′sⅢ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37.95%和29.85%。结论:高血压伴LVH者QTd明显高于非LVH者,其QTd的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Lown′s分级有关,其中QTd≥60ms者Lown′sⅢ级以上的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明显高于QTd〈60ms者,故QTd可作为预测高血病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研究表明,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LVH)是心源性狩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QT离散度(QTd)的增大可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因此,对高血压病患者检测QTd与LVH并寻找有效逆转LVH及QTd的降压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旨在研究老年高血压病患者LVH与QTd的关系及西拉普利治疗对LVH和QTd的影响。回对象与方法11对象按WHO标准选择60岁以上的老年1、正期高血压病患者,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冠心病、明显影响血流动力学的瓣膜疾病及束支传导阻滞。根据超声心动图(UCG)测定结果分为两组,伴LVH者33例(LVH组),…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及心律失常5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高血压与左心室肥厚及心律失常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5例作为研究组,健康老年人39例作为对照组,分别用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及QT间期离散度测定左心室厚度、重量;心律失常发生的频次、严重程度。结果:LVH患者的LVMI、VA、QTd的值与无LVH患者及健康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另外QTd〉60ms患者与QTd〈60ms患者在VA、CVA的发病率方面相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LVH患者VA、复杂VA以及VT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及无LVH者。LVH伴有复杂VA、SVT的患者QTd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原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LVH)与QT离散度(QTd)的关系。方法 采用12导联心电图同步描记及心脏超声检查等方法对31例高颞高血压并发LVH,22例高原高血压无LVH者及20例正常健康人的QTd、左室重量指数(LVMI)检测,并对高原高血压患者QTd与LVMI进行直线相关回归分析,各组间QTd进行t检验。结果 LVH组和非LVH组、正常对照组相比QTd显著增加,而非LVH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高原高血压患者QTd与LVMI呈正相关(r=0.7756,P〈0.01)。结论 高原高血压病患者QTd随着LVMI的增加而增加,而影响因素是LVH而不是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西拉普利降压疗效的同时,探讨其逆转左室心肥厚(LVH)及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观察组选择符合WHO分期诊断标准共首次诊治的轻、中度(I、II期)高血压病患共39例,给予西拉普利5mg/d治疗,治疗1周后,血压未降至正常范围剂量加倍,达到理想 的降压效果后,改维持量2.5-5mg/d以巩固治疗。观察时间为12个月。对照组36例为健康体检。结果:观察组QTd、校正QT离散度(QTcd)和导联校正后的QTcd(QTcd,lead-adjust)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高血压伴LVHQTd,QTcd和QTcd,lead-adjust显大于不伴LVH(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无论伴LVH与否,QTd和QTcd均显增加。QTcd与左心室质量分数(LVMI)呈正相关,西拉普利在有效降压的同时,还可逆转LVH并导致QTcd减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患在LVH逆转与QT离散度(QTd)及室性心律失常(VA)姝关系。方法:90例老年高血LVH患在服用降压药物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ECG及Holter检查,比较LVH逆转前后QTd的改变及VA的发生情况。结果:(1)治疗后3个月,LVH即有明显逆转,6个月时LVH逆转更明显,LVMI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2)QTd也随LVH逆转而缩短,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3)VA及复杂性VA发生率明显下降,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LVH患经持续降压治疗,LVH逆转,QTd改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减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LHV)QT离散度变化及转换抑制剂治疗后QT离散度(QTd)的改变。方法:101例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经用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LVH30例,作为A组;随机取无LVH30例,作为B组,全部病人给予,依那普利或卡托普利治疗6个月,每日测血压、心率,于治疗前,治疗后做超声心动图,24h动态血压及体表心电图检查,结果:(1)LVH组(A组)的QTd和校正后的QT离散度(QTcd),明显大于无LVH组(B组)(P<0.05);(2)治疗后两组病人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明显下降(均(P<0.05);(3)治疗3,6个月后随左室质量指数(LVMI)下降的同时,QTd和QTcd也明显缩短(P<0.05)。结论:(1)A组QTd、QTcd大于B组,(2)依那普利或卡托普利能明显老年高血压的SBP和DBP,逆转LVH。(3)在LVH逆转及左室功能改善的同时QTd、QTcd亦随之缩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和舒张功能受损时的QT离散度(QTd)变化。方法74例高血压病患者,用多导联同步心电图测量并计算出QTd,超声心动图测量E/A比值和等容舒张时间(IRTms),计算左室重量(LVM)和左室重量指数(LVMI),作相关分析。结果左室肥厚(LVH)组46例的QTd显著高于非LVH组,P<0.001。LVH组均有不同程度的E峰下降、A峰增大、E/A比值减少及IRT延长。QTd与A、IRT呈正相关(r=058、0.60),与E呈负相关(r=0.55)。结论QTd增大与左室肥厚及舒张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9.
QT离散度(QTd)是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间QT变异的量度,即量大QT间期与最小QT间期的差值,反映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可作为一项有效预测心律失常的危险指标,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与心律失常有明确的规律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型受体γ(PPARγ)C161-T变异与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设计,选择81例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厚(LVH)患者(LVH组)和79例高血压无左心室肥厚的患者(无LVH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长度多态性方法 测定PPARγ基因多态性。结果 LVH组与无LVH组PPARγ基因型的分布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LVH组与无LVH组PPARγ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4.0%和67.0%,C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3.6%和29.1%,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4%和3.8%,LVH组PPARγCT基因型频率(13.6%)低于无LVH组(2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ARγCT基因型的多态性与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厚相关。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LVH)由于易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而成为一项独立于血压之外的易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危险因子。而QT离散度(QTd)在临床上已被证实可作为室速、室颤的一个重要的预删指标。为了探讨QTd在高血压LVH中的临床意义.拽们分析了48例高血压病患的QTd及其有关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对左心室肥厚(LVH)的影响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63例,应用心脏超声心动图测定患者的左心室心肌质量(LVM)及计算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依据LVMI分成LVH组和非LVH组。并分析患者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甲状旁腺素(PTH)等实验室指标。结果经过3年CAPD,LVH发生率从58.7%升高到79.4%,相关危险因素有高龄、血压增高、低白蛋白血症、贫血、钙磷代谢紊乱、透析不充分等。结论腹膜透析患者普遍存在着LVH,控制血压、纠正贫血、改善营养状况、充分透析可以延缓LVH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寻找心电图(ECG)诊断左心室肥厚(LVH)的较好电压标准。方法:以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ECG诊断LVH的各种电压与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心肌重量(LVM)及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一项新的电压指标,即胸导联最大QRS电压(简称Vmax)与超声心动图LVMI相关最为密切(r=0.545,P<0.001)。结论:Vmax有希望成为ECG诊断LVH的有效实用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尔对伴左心室肥厚高血压病人治疗前后QTd的影响。方法:42例伴左心室肥厚高血压患者分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1例)和常规治疗+卡维地洛尔10-20mg/d组(观察组,21例)测量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的QT离散度(QTd)。结果:对照组常规治疗2周后,其QTd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卡维地洛尔治疗后QTd显著缩小(P<0.01)。结论:卡维地洛尔可降低伴左心室肥厚高血压病的QTd,可防止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徐芬  汪一波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9):1003-100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与左心室肥厚(LVH)及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根据尿微量蛋白水平将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尿微量蛋白增高组和尿微量蛋白正常组,根据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分为LVH组和非LVH组,比较24h动态血压参数。结果尿微量蛋白增高组(24例)与正常组(36例)动态血压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LVH组(22例)与非LVH组(38例)动态血压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BPV与LVH及早期肾功能损害密切相关,BPV越大越易发生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6.
QT离散度与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LVH)与QT离散度(QTd)及校正的QT离散度(QTcd)的关系。方法 通过测量31例高血压病并发LVH,22例高血压病无LVH者及20例正常健康人的左室重量指数(LVMI)、QTd及QTcd、并对高血压患者进行QTd、QTcd与LVMI的进行直线相关分析,各组间QTd、QTcd进行t检验。结果 高血压病患者QTd、QTcd与LVMI呈正相关(r=0.7756,P<0.01;r=0.7681,P<0.01)、LVH组和非LVH组,正常对照组相比QTd、QTcd显著增加、而非LVH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QTd和QTcd随着LVMI的增加而升高,而决定它们的因素是LVH而不是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17.
分析77例左心室肥厚(LVH)的高血压患者和77例非左心室肥厚(NLVH)的高血压患者的24h血压检测结果发现,LVH组夜间血压水平显著高于NLVH组。提示夜间血压持续升高是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形成的主要因素,应以选择谷峰比值较理想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8.
QT离散度(以下简称QTd)是指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上最长的QT间期(QTmax)与最短的QT间期(QTmin)之差,QTd的改变与心肌肥厚、心律失常乃至心源性猝死密切相关。近年来观察到高血压病LVH具有QTd增加的特点,我们观察发现长期口服卡托普利治疗的高血压病左室肥厚(LVH)病人QTd下降,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健康对照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35~64岁,平均年龄45±11.8岁,全部进行血压、心电图、心动超声、胸片及实验室检查,确认无高血压病及器质性心脏病。治疗组共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40…  相似文献   

19.
杨涛  张永军  郑亮  葛许华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36):4502-4508
背景 相较于传统电压标准,心电图(ECG)新标准对普通高血压人群诊断左心室肥厚(LVH)有着更高的准确性,但ECG新标准对超重和肥胖人群LVH的诊断效能鲜有报道。 目的 探讨ECG新标准对高血压合并超重和肥胖人群LVH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高血压病合并超重和肥胖患者368例,以超声心动图(UCG)为金标准,将LVH>115 g/m2(男性),>95 g/m2(女性)设为LVH(+)组;LVH≤115 g/m2(男性),≤95 g/m2(女性)设为LVH(-)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UCG指标〔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质量(LVM)、左心室体积指数(LVM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ECG指标〔QRS波群持续时间(QRSd)、校正QT间期(QTc)、Sokolow-Lyon电压、Cornell电压、Peguero Lo-Presti电压、Cornell乘积)〕。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高血压合并超重和肥胖人群LVH的影响因素,运用ROC曲线评价ECG新标准(Sokolow-Lyon电压、Cornell电压、Peguero Lo-Presti电压、Cornell乘积)对超重和肥胖人群LVH的诊断效能。 结果 LVH(-)组和LVH(+)组一般资料中的性别、年龄、体表面积(BSA)、收缩压(SBP)、舒张压(DBP)、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及血压控制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H(+)组IVST、LVPWT、LVM、LVMI、QRSd、QTc、Sokolow-Lyon电压、Cornell电压、Peguero Lo-Presti电压、Cornell乘积均高于LVH(-)组,LVH(+)组LVEF低于LVH(-)组(P<0.05)。年龄〔OR=1.046,95%CI(1.024,1.069)〕、Sokolow-Lyon电压〔OR=1.793,95%CI(1.305,2.463)〕是高血压合并超重和肥胖人群患LVH风险的影响因素(P<0.05)。Sokolow-Lyon电压、Cornell电压、Peguero Lo-Presti电压、Cornell乘积诊断高血压合并超重和肥胖患者LVH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74、0.695、0.662、0.722;以年龄、BSA、SBP、DBP、高血压病程时间、QRSd、QTc、Sokolow-Lyon电压、Cornell电压、Peguero Lo-Presti电压及Cornell乘积作为联合诊断模型,高血压合并超重和肥胖患者LVH的AUC为0.846。 结论 Sokolow-Lyon电压是高血压合并超重和肥胖人群患LVH风险的影响因素。ECG新标准Peguero Lo-Presti电压对高血压合并超重和肥胖人群LVH的诊断效能较低,不及Cornell乘积标准等传统心电图标准,联合诊断模型对超重和肥胖人群LVH具有更好的诊断性能,推荐在检查条件相对不足的基层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近年对QT离散度(QTd)的研究越来越为临床医生所关注,它被认为是一项很有价值的预测心律失常发生的心电图指标。本文收集57例住院高血压(EH)患者的心电图资料,测定QT离散度以探讨EH患者QTd的变化及其与左室肥厚(LVH)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