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结果,探讨提高早期生存率的措施。方法自2000年6月至2005年7月,对78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施行瓣膜替换术。其中单纯二尖瓣置换12例,二尖瓣置换 三尖瓣成形22例,单纯主动脉瓣置换8例,二尖瓣 主动脉瓣置换 三尖瓣成形35例,二尖瓣置换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结果死亡6例,其中术后并发低心排血量5例,心室颤动治疗无效死亡1例,死亡率7.69%。随访53例,平均随访2.5年,死亡5例。结论对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注重改善术前心功能,掌握手术时机,尽量保留瓣下组织,选择合适瓣膜,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合并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替换术的疗效。方法:从2000年9月至2002年10月,共13例合并巨大左心室的心脏瓣膜病行人工瓣膜替换术,其中主动脉瓣置换术9例,二尖瓣置换术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3例,二尖瓣置换术均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三尖瓣成形术1例,左心房血栓清除术1例,主动脉窦瘤修补术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2例。结果:术后无死亡,无严重低心排、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并发肾功能不全1例,术后并发大量心包积液,行二次心包开窗引流术1例,13例均康复出院。结论:提高这类病人手术疗效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时机、妥善的围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老年危重心瓣膜病患者的手术治疗和围术期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7例60岁以上老年危重心瓣膜病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60~79(67.3±6.9)岁。二尖瓣病变15例,主动脉瓣病变8例,主动脉瓣+二尖瓣病变14例;合并左心房血栓9例,三尖瓣反流11例。结果围术期死亡3例,其中死于术后肺部感染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脑梗死1例。术后发生并发症18例,包括呼吸道并发症、室性心律失常、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经相应的治疗治愈。随访26例,随访时间6~23个月,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13例,Ⅱ级12例,Ⅲ级1例。结论完善的术中操作、加强围术期处理,可有效降低老年危重心瓣膜病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心脏恶液质换瓣病人的围手术期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合并心脏恶液质换瓣病人围手术期治疗的经验。方法 近 5年来对 11例心脏瓣膜病伴心脏恶液质病人 (其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9例 ,结核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1例 ,心内膜心肌纤维化 1例 ) ,施行二尖瓣置换术和 /或主动脉瓣置换术 ,其中 6例同时进行三尖瓣成形术 ,1例行心内膜剥离并三尖瓣置换术 ,心功能Ⅲ级 3例 ,心功能Ⅳ级 8例。结果 术后低心排并肾功能衰竭死亡 1例 ,死亡率为 9% ,1例反复右心功能不全 ,其余病人均痊愈出院 ,随访 2~ 5年 ,均恢复良好。结论 良好的围手术期治疗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巨大心脏瓣膜病变瓣膜置换术的疗效,探讨手术方法和要点以及围术期的处理。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完成巨大心脏(心胸比例CTR>0.7)瓣膜置换术64例,其中,二尖瓣置换39例,双瓣置换15例,主动脉瓣置换9例,三尖瓣置换1例,共置换机械瓣63例,生物瓣1例(三尖瓣)。同期行左心房血栓清除14例,左房壁部分切除术8例,三尖瓣De Vega成形18例。结果死亡4例,死亡率6.25%,分别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低心排综合征、心室颤动及急性肾功能衰竭,其余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完善围术期处理、注意术中心肌保护以及病变的合理矫治,是降低手术死亡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行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的护理经验,进而提高术后监护效果。方法对我院2011年4月至12月施行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的6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清醒时间168(60~180)min。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并发症:低心排量综合征6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大出血再次行开胸1例,心律失常6例,肺部炎症3例,其中死亡2例,死亡率为3.3%,死亡原因为术后出现低心排量综合征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提高术后护理质量,加强对各项指标的监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早发现并处理并发症,是提高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后近远期疗效的保障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349例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的死亡原因,以期进一步提高治疗水平.方法 1995年1月至2007年12月,2349例心脏瓣膜病病人接受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其中二尖瓣置换术(MVR)133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271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同期置换术(DVR)736例,三尖瓣置换术(TVR)9例.结果 早期病死率1995年至1999年6.81%,2000年至2004年3.22%,2005年至2007年2.82%.全组总早期病死率3.40%.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早期死亡的原因主要是低心排血量综合征、肾功能衰竭、心律失常、肺部感染、脑血管意外、左室破裂和多器官系统功能衰竭等.  相似文献   

8.
合并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置换术62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总结合并巨大左心室瓣膜病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疗效,探讨影响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及手术适应证选择。方法:1991年5月至2002年7月共为62例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病人施行了心脏瓣膜置换术,其中主动脉瓣与二尖瓣双瓣置换术56例,二尖瓣置换术5例,主动脉瓣置换加三尖瓣成形术1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43例,左房折叠术12例。结果:术后早期并发症28例(45.2%)。早期死亡11例(占17.7%),晚期死亡4例(6.5%)。影响瓣膜置换术早期疗效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严重左室扩大[收缩末直径(ESD)≥6.0cm和舒张末直径(EDD)≥8.0cm]、严重左室收缩功能下降、射血分数(EF)≤O.40和短轴缩短率(FS)≤0.25,围术期室颤和术后严重低心输出量综合征以及多脏器功能衰竭;影响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是室颤和术前严重左室扩大伴收缩功能下降。结论:提高此类病人手术疗效的关键是选择合适手术时机,妥善处理围术期和术后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二尖瓣置换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14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后发生中度或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其中相对性关闭不全12例,器质性关闭不全2例。行三尖瓣成形术4例,均使用人工瓣环成形;行三尖瓣置换术10例,其中置换生物瓣6例,双叶机械瓣4例。在心脏不停跳下手术4例,常规心脏停搏手术10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用升压药维持循环,患者均顺利出院。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右心房、室均明显缩小,右心室前后径(22.5±5.6mm)较术前(31.9±5.9mm)明显减小(P<0.001)。随访14例,随访时间1.8±1.3年,心功能级2例、级9例,级2例,1例于术后4年因心力衰竭死亡。结论二尖瓣置换术后远期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经外科矫治后疗效满意,合理掌握手术指征、手术时机和良好的围术期治疗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70岁以上老年患者心瓣膜置换术的治疗经验,以提高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5月至2009年6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35例70岁以上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3例,女132例;年龄70-89岁(73.4±4.2岁)。病种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65例,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包括缺血性瓣膜病、退行性瓣膜病变等)70例;行二尖瓣置换术(MVR)146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54例,双瓣膜置换术(BVR)34例,其中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56例,三尖瓣成形术136例,三尖瓣置换术5例,术中行心房颤动消融5例。全组中采用生物瓣膜141例,机械瓣94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5例(6.3%),死亡原因为: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5例,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6例,严重心律失常3例、心脏骤停1例。术后主要并发症有: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5例(6.3%),大出血(引流量〉1 000 ml)23例(9.8%),切口感染3例(1.3%),呼吸功能不全17例(7.2%),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3例(9.8%),肺部感染14例(5.9%),肾功能不全2例(0.8%),心脏压塞、再次开胸止血11例(4.7%)。全组出院220例,术后6个月随访172例,无死亡患者;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146例,Ⅲ-Ⅳ级26例。结论只要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提高术中的手术技巧,对70岁以上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行手术治疗是相对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