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6 毫秒
1.
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指术后发生在切口、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SSI根据发生的部位可分为浅部感染(位于皮肤及皮下组织)、深部感染(位于深筋膜和肌肉)和相邻组织器官间隙感染,其中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制定的切口深部感染诊断标准为感染发生在术后1个月(无植入物)或1年内(有植入物),感染与外科手术有关,以及感染累及切口深部组织(如肌肉和筋膜),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来自切口深部组织的脓性分泌物;切口自然裂开或因故由外科医师打开;经直接检查、手术探查或组织病理、放射检查等发现切口深部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外科医生或会诊的内科医生诊断的切口深部感染。脊柱术后SSI的发生率约为1%~14%,因脊柱术后的切口深部感染和相邻组织器官间隙感染均位于深筋膜下的一个死腔内,通常被统一划分为脊柱术后切口深部感染。脊柱手术部位的浅部感染通过使用敏感抗生素和外科换药可治愈,但切口深部感染的处理相对复杂,尤其是在使用内固定物后的深部感染,是脊柱手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导致内固定失效、脊柱失稳、神经功能障碍甚至脓毒症、死亡,同时引起医疗费用的增加。笔者旨在总结脊柱手术部位深部感染的治疗方法,指导临床诊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2.
正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脊柱内固定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指在无内置物材料30d内或有内置物材料手术12个月内发生的与手术相关的感染~([1]),包括表浅切口感染、切口深部感染及邻近器官和组织间隙的感染~([2])。临床上,脊柱术后感染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45.2%),其次是表皮葡萄球菌(31.4%),其他常见的致病菌还有肠球菌、大肠杆菌、消化链球菌等~([3])。笔者所在医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分析急诊腹部手术(EAS)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现状,并讨论其发生的风险因素。方法 前瞻性收集26家医院2018年5月行EAS的293例成年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基本信息、围手术期数据和感染切口微生物培养结果。主要结局指标为EAS术后SSI发生率,次要结局指标为术后住院时间、ICU入住率、ICU住院时间、术后30 d病死率及治疗费用。结果 293例EAS病人中,22例(7.5%)术后发生SSI。SSI的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培养阳性率为36.4%(8/22)。发生SSI的病人较未发生病人的总住院时间和ICU入住时间显著延长,ICU入住率和治疗费用显著提高。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P=0.030)和手术时间(P=0.007)是发生SSI的危险因素,腹腔镜手术(P=0.022)是发生SSI的保护因素。结论 EAS后SSI发生率为7.5%,SSI导致病人的医疗负担显著提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腹腔镜手术可减少EAS后SSI的发生,对男性病人EAS后的切口须给予相对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4.
结直肠癌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切口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对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1—2005年327例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糖尿病及其他合并症、手术情况、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肿瘤分期、术后住院时间等因素与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327例切口SSI和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分别为2.4%(8/327)、12.2%(40/327);肥胖或糖尿病患者切口SSI发生率显著升高(16.8%VS10.0%,28.6%VS13.7%);发生切口SSI相关并发症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显著延长(29.0dVS15.8d)。结论肥胖和糖尿病是影响结直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并发症的重要因素,尤其是SSI或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骨科手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以及预防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行骨科手术的HIV/AIDS患者共79例,根据是否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将其分为手术切口感染组(21例)和非感染组(58例)。分析两组患者SSI发生率,筛选SSI影响因素,并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79例行骨科手术的HIV/AIDS患者中发生SSI者共21例(26.58%),其中13例为切口浅部感染,5例为深部感染,3例为腔隙感染。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糖尿病)、合并疾病(结核)、术前HIV RNA载量、术后1周红细胞沉降率(ESR)、术后1周C-反应蛋白(CRP)、手术时程、住院时间、腰部及下肢手术部位、BMI指数、CD4+ T计数、CD8+ T计数、CD4+/CD8+ T、白细胞(WBC)和血红蛋白(HG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将临床中及以往文献报道的SSI相关因素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ALB、BMI、CD4+ T计数、HGB、WBC、合并疾病(结核)、手术类型、手术部位、手术时程、切口类型、麻醉类型和术中出血量均为HIV/AIDS患者骨科相关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 0.05)。 结论行骨科手术的HIV/AIDS患者为SSI高危人群,应针对其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干预,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合理围手术期用药包括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进行免疫重建、应用抗菌药物以预防性抗感染治疗;尽量控制术中出血量,减少手术时间,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尽可能降低手术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骨科清洁切口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总结降低骨科清洁切口SSI发病率的经验。方法 对某医院2015年6月-2016年12月实施骨科清洁手术的患者进行SSI监测,结合国内外文献中常见骨科术后SSI高危因素:患者高龄、ASA评分高、传统备皮方法、手术时间长、手术类型复杂、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留置引流管等进行统计并行单因素卡方检验,筛选出阳性危险因素,对阳性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监测患者792例,发生SSI 17例,SSI发病率为2.1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高龄、ASA评分Ⅱ级及以上、传统备皮方法、手术时间长、手术类型复杂、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骨科清洁切口SSI相关阳性危险因素(均P<0.05)。患者性别、手术医生(主刀)的级别和操作技巧、留置引流管与术后SSI无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患者ASA评分Ⅱ级及以上、传统备皮法、手术时间>3h会增加骨科清洁手术后SSI的风险,其中手术时间>3h导致的SSI风险最高(OR: 4.08, 95%CI: 1.36-12.35),其次是患者ASA评分Ⅱ级及以上(OR: 3.46,95%CI:1.98-21.12),而传统备皮法在所有阳性危险因素中风险最小(OR:2.97,95%CI:1.08-14.71)。结论 患者ASA评分Ⅱ级及以上、传统备皮法、手术时间>3h会增加骨科清洁手术后SSI的风险,医务人员应充分认识和了解这些危险因素,在围手术期最大可能地优化各项可调控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骨科清洁切口S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正>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脊柱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其发病率约为0.7%~12%[1]。早期及时诊断并进行有效治疗,通常可以在保留患者内置物的前提下成功治愈[2]。细菌培养结果阳性是诊断脊柱术后SSI的金标准[3、4],但目前培养阳性率仅占其中的65%[5]。近半数研究将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的  相似文献   

8.
<正>脊柱内固定术后手术切口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脊柱外科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发生率为2%~20%[1]。SSI根据发生的部位可分为浅部感染(感染位于深筋膜之上的皮肤及皮下)、深部感染(位于深筋膜下)和相邻组织器官间隙感染[2]。浅部感染不涉及内置物,且大多可通过局部换药和应用抗生素治愈。但深部感染的处理较为棘手,尤其是在使用了内置物的情况下,当前仍无被普遍接受的标准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9.
背景:踝关节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关于闭合性踝关节骨折术后切口感染的研究相对较少,如何降低术后感染率和切口不愈合风险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目的:分析闭合性踝关节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制订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行手术治疗的206例闭合性踝关节骨折患者,男130例,女76例,年龄21~87岁,平均(48.1±17.5)岁。术后3个月内发生浅表或深部感染的19例为感染组,其余187例为非感染组。对感染组患者的病原菌类型进行分析。记录所有患者发生SSI的潜在危险因素:①患者相关: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吸烟史、高血压病及糖尿病等合并症;②创伤相关:损伤机制、骨折分型、软组织损伤程度、有无张力性水泡及是否合并脱位等;③手术相关:受伤至手术时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麻醉分级、手术时间、内置物类型、术中出血量、缝合方法及术后石膏固定等。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SSI的影响因素。结果:SSI发生率为9.2%(19/206),感染组细菌培养阳性率为94.7%(18/19),吸烟史(P=0.034)、手术时间延长(P=0.046)和术后未行石膏固定(P=0.021)是闭合性踝关节骨折术后发生S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闭合性踝关节骨折患者,劝告患者术前术后戒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早期阶段石膏固定或有利于减少S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术后感染是肝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对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有显著的影响。手术部位感染(SSI)是外科病人最常见的院内感染,占到所有感染中的38%。SSI是指单独发生在切口部位皮肤、或皮下组织、或脏器部位的感染。美国国家院内感染监测系统(NNISS)发布2002-2004年期间SSI的总体发生率为2.6%,这其中2/3为切口部位感染、1/3为脏器部位感染。文献报道指出肝切除术后感染发生率为4%~20%、SSI发生率为2.1%~14.5%。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肝切除术后SSI的预测因素。方法:对2005~2007年在美国173家医院接受肝切除的患者数据进行分析,这些数据均来自于美国外科医师学院—国立外科质量改善计划数据库(ACS-NSQIP)。ACS-NSQIP收集的患者资料包括术前危险因素、术中因素、及术后30日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在内的135个变量。将接受肝段切除、肝左叶切除、肝右叶切除或者肝三叶切除的患者全部纳入研究中。总计接受开腹/腹腔镜肝切除手术的患者有2332例。主要检测的结果是术后30日SSI发生率(包括浅表的、深部的或者脏器部位的SSI)。对患者住院时间和术后30日死亡率也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肝切除手术类型,使用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肝段切除术的SSI为9.7%,肝左叶切除术的SSI为11.2%,肝右叶切除术的SSI为13.3%,肝三叶切除术的SSI为18.3%,SSI的总体发生率为11.5%。SSI的发生率在各种不同肝切除手术之间的差异是有统计学意义的(P<0.001)。单变量分析得出的结论包括:SSI更常见于男性、吸烟、术前有开放性伤口,低白蛋白血症、血清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的患者;手术时间和输血与SSI发生具有相关性。与未发生SSI组(n=2064)比较,发生SSI组(n=268)的住院时间增加6.1日(13.6日vs7.5日;P<0.001)、术后30日内再手术的可能性增加12.5%(16.0%vs 3.5%;P<0.001)、死亡率增加3.1%(5.2%vs 2.1%;P=0.002)。回归模型示SSI围手术期独立的预测因子是:术前有开放性伤口/感染,血清钠>145 mmol/L,低白蛋白血症,血清总胆红素>1.0mg/dl和手术时间。而手术方式、切口等级和输血不是独立的有显著意义的术中变量。深部脏器部位SSI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除上述变量以外,还包括有透析治疗史和吸烟。卡方检验示深部脏器SSI发生率与手术时间之间具有线性关系(P<0.001)。NSQIP指出术前开放性伤口常见的三大原因是:既往手术的开放性伤口、糖尿病性溃疡、褥疮。结论本研究的结果可能有以下作用:筛选术前存在SSI风险的患者并且予以纠正,以达到降低肝切除术后SSI发生率、死亡率、住院时间和最终的治疗费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