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金匮要略》所述杂病之发病有"为内所因""为外皮肤所中""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之三因观。从病因角度分析,原文所载脏腑病证、经络病证,其中部分病证虽论及因失精、亡血、半产、漏下、忧伤、惊恐等致病,但纵观全篇论述由外邪致病者为最常见。因此,《金匮要略》三因观重视外邪致病,经络病证俱由外邪所致,脏腑病证亦多由外邪所致,杂病亦以祛邪为主要治则。  相似文献   

2.
浅议《金匮要略》治杂病以祛邪为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以祛邪为主,杂病以扶正为主”的口头禅登上了大雅之堂——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金匮要略》上。笔者曾对此提出异议,因为《金匮》治杂病“以祛邪为主”的概念在绝大多数人心目中尚未建立,故有必要书面论述之。1 杂病之成,首责外邪 杂病,即《伤寒杂病论》之杂病,亦即今之《金匮》所载诸病。《金匮》首篇告诫“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病则无由入其腠  相似文献   

3.
学习《金匮要略》应当联系《伤寒论》(以下简称《金匮》、《伤寒》),因为联系《伤寒》,对于学习《金匮》可起到阐发、补充、对比及勘正等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学习《金匮》时,约有1/5的内容要与《伤寒》的1/4的条文相联系,这对于全面、正确理解该部分《金匮》条文的精神实质,提高整个《金匮》的教学质量,是必不可少的。现择其要者,分述如次: 一、阐发阐发,是指《金匮》的部分脉理、因机、病位、证候、诊断、病势、治则、调护、制法及药效等,应当联系《伤寒》有关条文予以说明或映证等。阐发脉理:《水气病篇》云:“脉得诸沉,当贵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所  相似文献   

4.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是我国东汉时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本书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上都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其中在脉学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金匮》各篇多以《……病脉证并治》命名,在此脉、证、治并列,说明三者都很重要,同时又将脉置于首位,意在强调脉在中医诊断治疗疾病中的作用。本文就结合有关条文对《金匮》中的脉象加以初步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5.
《金匮》首篇即云:“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邪风,泛指外界的致病邪气;病,此处亦指病邪。这说明仲景十分注重外邪的致病。风,乃百病之长。《金匱》  相似文献   

6.
《金匮》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原文的讲授、使学生掌握本书有关杂病辨证施治的规律以及妇科主要疾患辨证施治大法,并培养学生阅读古典医籍的能力。因此在讲授时,要突出《金匮》对杂病辨证施治的特点,在阐述理法方药时要结合实际,尽量联系后世对这些理论的发展和临床具体运用,努力做到课堂教学与临床实际相联系,使学生牢固地树立辨证施治观点,以指导临床实际。课堂教学如何联系临床教学呢?我个人的肤浅体会是:1.某些有争义的条文,联系临床加以取舍:《金匮》有许多条文历代注家的看法颇不  相似文献   

7.
正《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其在中医理论学习和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以下简称《金匮》)。《金匮》首创了理、法、方、药皆备的杂病诊疗体系,并开创了许多特色杂病的诊疗方法,如狐惑病、百合病、脏躁病等。张仲景在杂病的诊疗方法上,十分重视四诊合参。四诊中,除"平脉辨证"是《金匮》诊治杂病的重要手段外,望诊、听诊亦是非常重要的诊法。而在《金匮》的教学过程中,望诊、听诊因其较  相似文献   

8.
<正> 《金匮·呕吐哕下痢病脉证篇》(以下各篇均简称)虽集有关呕吐之文有20余条,但未能反映出仲景对呕吐辨证论治的全貌。欲窥全貌应将《伤寒》、《金匮》两书中有关条文结合研究。鉴于六经分证即是《伤寒杂病论》的辨证论治法则,前贤亦谓“六经为百病立法”(《伤寒来苏集》),因此从六经分证的角度来认识某些杂病,乃是研究和学习《金匮》的一个重要方法,现将两书中提到呕吐的一些方证,按六经归类,略作探讨,供同道在研读《金匮》呕吐篇时参考。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论情志与心身疾病浅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情志致病,是中医病因学理论体系中“三因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诸多心身疾病之所以形成的重要致病因素。《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乃世医公认治疗内、妇科杂证之专著,而内、妇科杂证之病因又每与七情失调有关,但书中对情志致病的脉证并治论述却颇显隐晦,立论鲜明详尽之处又似觉偏少,不免令人费解。笔者认为,情志所致心身疾病的思想贯穿全书始终,只是需要反复咀嚼,细细品味,方能彻悟其精髓。为此,笔者不揣冒昧,对《金匮》中关于情志与心身疾病的论述及脉证并治、理法方药作一浅析。1《金匮》论情志致病病因说祖国医…  相似文献   

10.
肾气丸又名桂附地黄丸、八味肾气丸,因出自《伤寒杂病论》之《金匮要略》故又名金匮肾气丸。凡病机为肾气亏虚者,皆可选用金匮肾气丸治疗,此即异病同治之理。导师袁成民教授于临证中发现,肾气丸的组方理论明确,但在具体临证时还会遇到古代经典条文中未述及的病证,故就导师临床诊疗过程中应用肾气丸治疗疑难杂症的5例验案予以辑录分析,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温邪刍议     
温病之所以有别于风寒类外感疾病及内伤杂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由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致病。温邪不同于其他致病因素,性属温热而各类温邪又具不同的致病特点。现就温邪的概念、性质、范围及致病特点分述如下: 一、温邪的概念和性质所谓温邪是指外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其性质有三:①从外感受:温邪属于时令之邪,存在于自然界中,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侵入人体而致病。②病因性质属热:故致病后临床以发热为主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是论述杂病证治的专著。全书所论40余种疾病,囊括内、外、妇科诸病。详查全书,体现鉴别诊断内容的条文约达70余条,贯穿于全书始末,成为指导杂病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鉴别诊断指导辨病、辨证金寿山认为:“《金匮》一书,在古书中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典范”。本书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注重用鉴别诊断指导辨病与辨证。仲景在《金匮》首篇便记载了以面部及鼻部的望诊指导辨病、辨证的鉴别诊断内  相似文献   

13.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祖国古医籍中有很多相关的记载。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许多条文均论述了炎症性肠病相关症状的病机和治疗方法,近年来,临床医师广泛运用伤寒金匮方来治疗各种肠病,多取得不错疗效。本文从《伤寒杂病论》汤方证出发,分析总结炎症性肠病的病机及治疗。  相似文献   

14.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是中医经典医籍,全书25篇,论述病证40余种,较之《伤寒论》更有病因、病机、病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其内涵极为丰富,被历代医家及治《金匮》之学者尊称为“杂病专著”、“群方之祖”,但常忽略其中关于灸刺学这一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仅就《金匮》中有关条文.分为治疗未病、把握要点、辨别预后、防止误治等四个方面作一粗浅探析。灸刺适时宜治未病“治未病”是《金匮》(?)重要治疗思想,是来源于《素问·四气调神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学说,根据人体内脏俯之间的整  相似文献   

15.
腰痛是由于感受外邪,邪气痹阻腰部经络或内伤劳倦,肾虚腰府失养所致的常见病证,另外作为症状也常见于其他病证。《伤寒杂病论》中涉及腰痛的条文共有7条,分别见于《伤寒论》太阳病篇,《金匮要略》虚劳病篇、五藏风寒积聚病篇、水气病篇、痰饮咳嗽病篇。其中有4条条文下载有方药。本文从治法的角度入手,探讨张仲景治疗腰痛的学术经验,张仲景在《内经》辨治腰痛的基础上,将腰痛的治疗更加具体化,具体有补益肾气法、散寒化湿法、解表散寒法和调和营卫,逐湿走表法,兹分别论述,并以名家验案加以阐释,以期提高现代中医临床辨治腰痛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仲景对喉科疾病虽未专著论述,但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有关咽喉疾病的38处(《伤寒》20处、《金匮》18处)条文中,指出了喉科的辨证论治法规。一、咽喉与脏象咽喉要路,仲景至为重视。他把咽喉同人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紧密联系,作为辨析病机和审因图治的基础。咽喉为手太阴肺所系,行呼吸而发语声。从桔梗汤开提肺气治“喉痛”,麦门冬汤清养肺胃治“咽喉不利”等可见,仲景把咽喉系之于手太阴肺。《金匮·肺痿》云:“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外邪客肺,咽喉也病,这种“喉为肺系”的理论,与《灵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值得认真钻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杂病论》系《伤寒论》与《金匱要略方论》二书之总称。此书贵在朴实可学,经千年之临证实践,依然确凿可验,值得认真钻研。学习《伤寒论》重点在于学习《伤寒论》严谨的辨证论治精神;努力研究、掌握药物间的配伍规律,始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切忌钻“牛角尖”式的研究,或单从药味着手,从本草到本草;或以经解经,似是而非;或刻板死记伤寒、金匮条文,强以病而凑条文。条文者,不  相似文献   

18.
<正> 喘证,仲景又名“上气”。《伤寒杂病论》论喘,所涉及的内容广泛,其言简,其意赅,其辨证论治之精确,其立法处方之谨严,颇有实践指导意义。许多治喘名方,至今仍被广泛地运用于临床。笔者仅就《伤寒杂病论》(注:引文凡注明条文者即引自成都中医学院主编之《伤寒论》,《金匮要略》则注以篇名)中喘证的因机证治,略陈管见。关于病因和病机仲景认为,喘证的形成,其因有属寒或属热挟风邪而外感,有因杂病之内伤。外邪侵袭可使痰湿不运,停痰宿饮又可引起喘息;所及脏腑,或在肺,或在脾,或在肾,  相似文献   

19.
一、学习“金匮”的重要性《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张机)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后世医家为了尊称和欣赏仲景书,将杂病部分给予荣誉称号叫做《金匮》。晋书葛洪传说:“洪著金匮药方百卷”。有的称《伤寒论》为“玉函”。《金匮》在理论上继承了《内经》和《难经》,同时张仲景更独创了理论体系,那就是以脏腑经络为中心进行辨证论治,这样就奠定了中医治疗内伤杂病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上张仲景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并总结了本身的宝贵临床经验,由此可知《金匮》这部古典医著在内容上是很  相似文献   

20.
欧阳履钦三因辨证妇科用药经验介绍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410006)杨维华主题词欧阳履钦妇产科杂病/病因学妇产科杂病/中医药疗法先师祖欧阳履钦,刻意深研《金匮》奥旨,在其所著《金匮折中》(以下简称《折中》)一书中,对妇人杂病之病因,能发前人未发之精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