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与稽留流产的相关性,为稽留流产的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8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治的稽留流产患者80例为病例组,根据早孕期子宫实际大小与孕周的不同,将稽留流产患者分为早期稽留流产组和晚期稽留流产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门诊进行常规检查的正常妊娠妇女80例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检测。结果病例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稽留流产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早期稽留流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检测对稽留流产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早孕期妇女应常规进行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同型半胱氨酸(Hcy)、B族维生素与先兆流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1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先兆流产孕妇299例,纳入先兆流产组,根据妊娠结局分为分娩组(n=186)、难免流产组(n=79)、稽留流产组(n=34);另选择同期孕检健康孕妇29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凝血功能指标(PLT、Fbg、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B族维生素(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结果:先兆流产组PLT、Fbg、D二聚体、Hcy分别为(246±41)×10~9/L、(4.37±0.49)g/L、(0.75±0.24)mg/L、(10.48±2.94)μmol/L,均高于对照组(211±43)×10~9/L、(3.52±0.28)g/L、(0.39±0.06)mg/L、(6.75±2.43)μmol/L(P0.01);叶酸和维生素B12(10.31±1.75)nmol/L、(206.81±93.45)pmol/L均低于对照组(20.36±2.08)nmol/L、(301.98±176.12)pmol/L(P0.01)。分娩组、难免流产组、稽留流产组的Hcy分别为(6.62±2.18)μmol/L、(10.57±2.44)μmol/L、(13.41±2.85)μmol/L,分娩组与稽留流产组相比有差异(P0.05);PLT分别为(236±42)×10~9/L、(245±58)×10~9/L、(259±54)×10~9/L,表达量均依次递增(P0.05);Fbg分别为(3.51±0.27)g/L、(4.19±0.32)g/L、(4.86±0.43)g/L,表达量均依次递增(P0.05);D二聚体分别为(0.69±0.04)mg/L、(0.78±0.1)mg/L、(0.86±0.08)mg/L,表达量均依次递增(P0.05);叶酸分别为(38.56±2.84)nmol/L、(22.78±1.91)nmol/L、(10.43±0.25)nmol/L,表达量均依次递减(P0.05);维生素B12分别为(237.76±59.01)pmol/L、(159.89±46.54)pmol/L、(115.41±32.78)pmol/L,分娩组与稽留流产组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检测PLT、Fbg、D二聚体、Hcy、叶酸和维生素B12等有望成为预测先兆流产的指标,同时对预测先兆流产结局也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广州地区健康孕妇血浆D-二聚体的参考范围。方法选择454例健康孕妇作为研究组,按孕周分为早孕组、中孕组、晚孕组。选择127例健康育龄非孕妇女作为对照组。将2组按年龄分为30岁组和≥30岁组。选取1例妊娠期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作为疾病组。使用Sysmex CA 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免疫比浊法)检测各组血浆D-二聚体浓度,以百分位数(≤P95)表示血浆D-二聚体的参考区间的单侧上限。结果健康孕妇血浆D-二聚体的95%参考范围:早孕组:≤1.06 mg/L FEU;中孕组:≤1.91 mg/L FEU;晚孕组:≤3.6 mg/L FEU;孕妇血浆D-二聚体浓度水平随孕周增加而逐渐升高;孕妇不同年龄间血浆D-二聚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步建立广州地区健康孕妇血浆D-二聚体参考范围,与试剂厂家提供的参考范围有较大差异,有必要建立本地区健康孕产妇的正常参考值范围。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凝血功能指标对预测先兆流产及妊娠结局的价值。方法选取辉县市人民医院妇产科确诊为先兆流产的孕妇86例为研究组,同期行正常产检的孕妇70例为对照组。采集空腹肘静脉血,检测Hcy、叶酸、凝血功能指标(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小板)水平。对研究组孕妇随访至妊娠结束,根据妊娠结局分为:顺利分娩组、难免流产组、过期流产组,比较各指标差异。结果研究组孕妇叶酸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Hcy、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小板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孕妇血清Hcy水平与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小板呈正相关(P0.05);叶酸水平与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小板呈负相关(P0.05);叶酸水平与Hcy呈负相关(P0.05)。分娩组孕妇叶酸水平明显高于难免流产组和过期流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组孕妇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Hcy水平均明显低于难免流产组和过期流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期流产组孕妇叶酸水平明显低于难免流产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Hcy水平明显高于难免流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孕妇血小板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叶酸、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与先兆流产孕妇妊娠结局存在明显相关性,其机制与高Hcy水平、低叶酸水平引发体内高凝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孕早期发生先兆流产孕妇血浆中高甲基化RASSF-1A水平,并随访早期妊娠结局,评估利用孕妇血浆中高甲基化RASSF-1A预测孕早期出现先兆流产的孕妇发生自然流产的临床价值。方法该研究是一项前瞻性研究,最终共有孕早期(6~11.6周)孕妇1767名,根据妊娠结局分为三组:自然流产组(A组)、先兆流产但妊娠结局正常组(B组)、正常对照组(C组)。高甲基化RASSF-1A基因用来代表胎儿DNA,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上述各实验组孕妇血浆胎儿DNA的含量。结果正常孕妇在孕早期血浆中的高甲基化RASSF-1A水平随着孕周的增长而增高;自然流产组孕妇血浆高甲基化RASSF-1A的中位数倍值是正常对照组的4.64倍,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在有先兆流产但妊娠结局正常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若用高甲基化RASSF-1A的4.92MoMs来预测自然流产,灵敏度为98.2%,假阳性率为1.8%,特异度为91.2%。结论对于发生先兆流产的孕妇,尤其在孕早期,孕妇血浆中的甲基化RASSF-1具有预测自然流产的临床价值,有望成为临床上预测有先兆流产症状的孕妇孕早期发生自然流产新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孕酮、糖链蛋白125(CA125)检测对预测先兆流产发展至难免流产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6月该院收治的妊娠10~12周时诊断为先兆流产并具备完整孕期资料的孕妇168例,按妊娠结局将发展为难免流产的51例孕妇纳为观察组,将保胎成功的117例孕妇纳为对照A组,另纳入具备完整孕期资料的114例正常妊娠孕妇作为对照B组。统计对比3组孕12周时外周血CRP、孕酮、CA125水平,以ROC曲线测评上述指标对预测难免流产的效能,并获得各指标的最佳截断值,以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难免流产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保胎治疗前,观察组CRP、孕酮、CA125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保胎治疗后,观察组CRP、孕酮、CA125与对照组孕酮、CA125均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后两组CRP、孕酮、CA125接近(P>0.05)。CRP、孕酮、CA125对预测难免流产均有可靠价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2、0.928、0.943,最佳界值分别为13.51 mg/L、18.90 ng/ml、58.77 U/ml。CRP≥13.51 mg/L、孕酮<18.90 ng/ml、CA125≥58.77 U/ml均是难免流产发生的危险因素(OR=2.162、2.044、1.790,P<0.05)。结论在先兆流产保胎治疗前检测CRP、孕酮、CA125水平,对预测先兆流产发展为难免流产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正常妊娠晚孕期孕妇血浆D-二聚体(D-dimer)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制定晚孕妇女血浆D-二聚体参考值范围。方法收集正常晚孕待产妇女476例,利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根据不同孕周分为孕28~31+6周组,32~35+6周组和36~41周组,并进行比较统计分析,计算参考值范围。结果晚孕期血浆D-二聚体与孕周呈正相关性。D-二聚体的95%参考值范围分别为:28~31+6周为2.70 mg/L,32~35+6周为2.94 mg/L,36~41周为3.26 mg/L。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使用免疫比浊法测定的正常晚孕期妇女各孕周的参考值范围,为临床相关疾病诊治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诊断老年人群静脉血栓栓塞症临界值的意义。方法选择健康体检者1 200人,根据年龄分为6组:≤20、21~、31~、41~、51~、≥61岁,每组男性、女性分别100人。VTE患者50例,年龄55~76岁。采用SYSMEX CS-5100血凝分析仪,离子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上述健康人群及老年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空腹血浆D-二聚体水平。根据ROC曲线,确定D-二聚体诊断老年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界值。结果在健康人群,各年龄组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男性分别是:≤20岁为0.2mg/L(0.1,0.357),21~30岁为0.15 mg/L(0.1,0.23),31~40岁为0.16mg/L(0.1,0.3),41~50岁为0.15mg/L(0.1,0.25),51~60岁为0.19mg/L(0.1,0.29),≥61岁为0.26mg/L(0.18,0.38);女性分别是:≤20岁为0.18mg/L(0.1,0.277),21~30岁为0.26mg/L(0.17,0.42),31~40岁为0.22 mg/L(0.1,0.32),41~50岁为0.23 mg/L(0.14,0.29),51~60岁为0.2 mg/L(0.14,0.317),≥61岁:0.27 mg/L(0.2,0.38)。≥61岁时,除女性21~30岁组,男性和女性D-二聚体水平,较21~60岁各组明显升高(P0.05);女性21~30岁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20岁组。女性在21~30、31~40、41~50岁组时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男性同年龄组(P0.05)。老年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1.77mg/L(0.64,7.53),排除诊断老年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界值为0.545mg/L时,敏感度为80.00%,特异度100.00%,曲线下面积(Area)为0.891,P0.01。结论与男性相比,育龄期女性血浆D-二聚体处于较高水平。D-二聚体水平在老年人群中明显升高,对于老年患者,根据年龄进行调整后的D-二聚体临界值,提高了诊断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妊娠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中山市三乡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分娩及产后随访的高血压综合征孕妇150例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体检的150例健康孕妇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同时观察组孕妇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63例、中度组42例及重度组45例,分别比较3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孕妇D-二聚体水平为(876.3±44.5)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78.5±60.2)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的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中度组与重度组,而中度组的D-二聚体水平又显著低于重度组(P0.05)。经相关性分析可得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781,P=0.000)。结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D-二聚体检测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孕酮及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联合测定对流产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将243例单胎孕妇分为正常妊娠组、先兆流产组、难免流产组,比较各组孕5~6周的血清孕酮、PAPP-A值,分析其预测难免流产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血清孕酮及PAPP-A值难免流产组均低于先兆流产组,先兆流产组均低于正常妊娠组.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析D-二聚体检测对膀胱癌术后感染的诊断价值及与预后的关系,为膀胱癌术后感染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4年6月在山东省滨州市人民医院接受膀胱癌根治术治疗的浅表性膀胱癌患者317例,按照术后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 d血浆D-二聚体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D-二聚体对患者术后感染的预测价值,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D-二聚体对患者术后生存的影响。结果 317例膀胱癌患者中,发生术后感染患者55例,术后感染发生率为17.35%。55例术后感染患者共分离病原菌6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9株(占61.90%)、革兰阳性菌18例(28.57%)、真菌6株(9.52%)。感染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未感染组(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784。生存情况分析显示,D-二聚体水平<3.0 mg/L患者术后生存情况优于D-二聚体水平≥3.0 mg/L患者(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可作为膀胱癌术后诊断的指标之一,同时对预测患者术后生存预后具有着一定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许进雄 《现代医院》2009,9(8):27-28
目的了解急性胰腺炎(AP)患者早期血浆D-二聚体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通过临床症状、血清酶学、影像学和病理学诊断的81例AP患者分为重症AP(40例)和轻症AP(41例)两组,另选择40例健康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浆D-二聚体。记录患者入院后各项实验室指标、48hRanson和24hAPACHEⅡ评分,了解D-二聚体含量与各项实验室指标、评分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①轻症AP和重症AP组血浆D-二聚体分别为(0.31+0.21)mg/L和(0.79+0.33)mg/L,与正常对照组(0.10+0.08)mg/L比较均显著升高(p值分别为0.029、0.001);重症AP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轻症AP组(p=0.000)。②AP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48hRanson评分、24hAPACHEⅡ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0.001)。③AP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白细胞计数、血糖、血肌酐、PT、APTY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红细胞压积、血白蛋白和血钙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AP患者血浆D-二聚体升高,D-二聚体含量和胰腺炎病情严重程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及子痫患者血清中D-二聚体及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子痫前期及子痫患者(实验组)、足月妊娠待产健康孕妇(妊晚组)、健康育龄非孕妇女(对照组)各40例血清中D-二聚体及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的含量变化。结果入院后24 h内,实验组孕妇的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水平(2.07±0.45%)及血清D-二聚体的含量(5.49±0.74 mg/L)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妊晚组孕妇(F=345.27、818.54,P=0.00),对照组和妊晚组孕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实验组中重度子痫前期及子痫孕妇的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水平(3.26±0.83%)及血清D-二聚体的含量(7.26±0.58 mg/L)明显高于轻度子痫前期孕妇(t=9.48、26.47,P0.05)。分娩后48 h,妊晚组和实验组的孕妇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水平及血清D-二聚体的含量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随着子痫前期患者病情的加重,患者全血中GPⅡb/Ⅲa表达水平及血浆D-二聚体含量随之增高,联合检测全血中GPⅡb/Ⅲa水平和血浆D-二聚体含量,可作为诊断监测子痫前期患者病情变化的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预测迟发性颅内出血(delayed trau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DTIH)的意义.方法 用酶联荧光分析法(ELFA)测定病例组伤后早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病例组105例中38例行急诊手术,余67例行保守治疗,其中有迟发性颅内出血组21例,无迟发性颅内出血组46例,比较两组D-二聚体水平.结果 病例组中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有迟发性颅内出血组>无迟发性颅内出血组(P<0.01).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curve)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迟发性颅内出血的关系.截断点(cut-off point)的D-二聚体值为4013.5 ng/ml.结论 颅脑损伤早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用于预测迟发性颅内出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D-二聚体、糖类抗原125(CA125)、人附睾蛋白4(HE4)在卵巢癌患者中的表达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卵巢癌患者50例为观察组,同期健康志愿者50例为对照组。采集两组受试者清晨肘静脉血5ml,分离血清和血浆,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血清CA125、HE4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519.36±28.70)μg/L、CA125(213.64±18.91)U/ml、HE4(180.85±16.63)pmol/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D-二聚体、CA125、HE4水平在不同临床分期患者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D-二聚体、CA125、HE4联合诊断卵巢癌的AUC为0.885(95%CI:0.614~0.948),明显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卵巢癌的诊断率(均P0.05)。结论血清D-二聚体、CA125、HE4在卵巢癌患者中高表达,随病程进展而提高,联合检测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感染性休克患者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关系.方法 将18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是否发生DIC分为DIC组(36例)和非DIC组(152例),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采用全自动乳胶微粒增强定量免疫比浊法进行测定,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血清D-二聚体水平的截断值.结果 DIC组和非DIC组休克后1d血清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58.69±296.34) mg/L比(1108.45±226.23) mg/L,P>0.05];DIC组休克后3、5、7d血清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DIC组[(1468.95±448.78) mg/L比(967.76±214.32) mg/L、(1702.12±578.40) mg/L比(886.57±187.22) mg/L、(1924.21±796.76) mg/L比(821.46±178.32)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ROC曲线计算血清D-二聚体水平的截断值为303 mg/L,以血清D-二聚体水平≥1203μg/L来判断感染性休克后发生DIC的敏感度为81.5%,特异度为76.3%.结论 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不仅与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相关,还与患者是否发生DIC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测定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诊断和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自然流产患者和正常妊娠妇女羊水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的含量及胎盘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on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探讨AFP和PCNA与自然流产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10月至2009年12月潍坊市妇幼保健院计划生育科64例自然流产患者为研究组,其中先兆流产32例,稽留流产32例。32例正常妊娠妇女为对照组。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各组羊水AFP含量。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胎盘组织PCNA的表达。结果正常妊娠组、先兆流产组及稽留流产组羊水AFP分别为(8356±607)μg/L,(7024±498)μg/L,(5638±533)μg/L,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正常妊娠组、先兆流产组及稽留流产组PCNA分别为(56.49±2.17)%,(48.96±1.43)%,(39.53±1.74)%,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组中胎盘PCNA增殖指数与同组羊水AFP显著相关(P0.05)。结论自然流产的发生可能与AFP和PCNA的表达水平异常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宝安区健康人群血浆D-二聚体的浓度变化,建立属于宝安区D-二聚体检测体系的参考范围,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实验数据。方法研究对象为2014年6月-2015年5月在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门诊及体检(年龄≥18岁)的健康人群988例,根据年龄分为18~49岁、50~59岁、≥60岁3组。采用西门子医疗诊断公司的INNOVANCE*D-Dimer试剂,日本Sysmex公司的CA15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健康人群血浆D-二聚体浓度,分析比较3个年龄阶段人群血浆D-二聚体含量,应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处理。结果 18~49岁健康人群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1.19±0.06)mg/L,与50~59岁健康人群的(1.23±0.06)m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岁健康人群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1.64±0.08)mg/L,均较18~49岁健康人群和50~59岁健康人群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95%分位数为参考区间上限,18~59岁健康人群血浆D-二聚体参考值为(1.21±0.01)mg/L,≥60岁健康人群血浆D-二聚体参考值为(1.4±0.07)mg/L。结论宝安区健康人群血浆D-二聚体浓度与年龄显著相关,年龄越大,血浆D-二聚体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子痫前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及其诊断价值,为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9月在该院门诊接受产前检查的50例子痫前期孕妇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在该院进行产前检查的50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依据子痫前期病情严重程度将观察组孕妇分为轻度子痫前期组(30例)与重度子痫前期组(20例)。比较孕妇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重度子痫前期组孕妇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与轻度子痫前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轻度子痫前期组孕妇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重度子痫前期组孕妇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低于轻度子痫前期组孕妇(P0. 05),重度子痫前期组孕妇纤维蛋白原与对照组孕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纤维蛋白原的特异度与准确度明显低于D-二聚体与两项阳性检测结果的特异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D-二聚体的灵敏度明显低于纤维蛋白原与两项阳性检测结果的灵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D-二聚体阳性预测值明显高于纤维蛋白原阳性率预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D-二聚体阳性预测值与两项阳性预测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D-二聚体水平可以作为子痫前期的早期有效诊断指标,而纤维蛋白原可以在子痫前期患者被明确诊断的前提下作为监测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血流阻力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早孕患者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018年在本院就诊,在门诊行人流术、既往无稽留流产史的早孕者460例为早孕组;此次为单活胎早孕、既往URSA史的患者142例为复发性流产早孕组。所有对象行D-二聚体、经阴道超声检查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检测,参数包括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有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S/D)。比较早孕组与复发性流产早孕组两组中各参数的差异;复发性流产早孕组中使用低分子肝素前后各指标的变化。结果复发性流产早孕组中的PI、RI、S/D、D-二聚体的界值分别为2.6、0.85、6.8、0.65 mg/ml,各参数与早孕组相比均有增高;复发性早孕组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前后子宫动脉血流及D-二聚体明显下降(P<0.05)。结论复发性流产早孕组子宫动脉血流、D-二聚体明显高于早孕组,低分子肝素可使两者降低,有效预防复发性流产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