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中短泪膜破裂时间型(short tear break-up time,sBUT)干眼患者之间眼表状况的不同。方法 收集50~80岁的糖尿病患者59例(118眼),非糖尿病患者41例(82眼),排除泪液缺乏型干眼患者,用标准干眼评估问卷(standard patient evaluation of eye dryness,SPEED)评分,泪液分泌量,非侵入性泪膜第一秒破裂(BUT1st)和平均破裂时间(BUTavg),睑板腺拍照评分,脂质层厚度(lipid layer thickness,LLT),眨眼频率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分为sBUT干眼患者(糖尿病sBUT组、非糖尿病sBUT组)和非sBUT干眼患者(糖尿病非sBUT组、非糖尿病非sBUT组)后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相比于非糖尿病组,糖尿病组有更高的SPEED评分和睑板腺拍照评分,更薄的LL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糖尿病sBUT组的SPEED评分为(7.40±3.24)分,睑板腺拍照评分为(3.2±1.16)分,眨眼频率(6.78±5.10)次,在4组中最高;而Schirmer值[(5.80±4.74)mm]、BUT1st值[(3.44±1.10)s]、BUTavg值[(5.74±3.17)s]和LLT[(66.40±23.34)nm]在4组中最低。在泪液相对不缺乏的干眼人群中,LLT分别与眨眼频率、SPEED评分之间呈负相关(r=-0.168,P<0.05;r=-0.298,P<0.001);眨眼频率与SPEED评分呈正相关(r=0.268,P<0.001)。结论 糖尿病患者睑板腺的短缩和缺失更严重,使LLT变更薄,从而引起泪膜破裂时间变更短,眨眼频率更高,导致糖尿病患者的干眼症状相比于非糖尿病患者更重。  相似文献   

2.
背景 睑缘炎是一种常见的眼表疾病,常累及睑板腺体,而睑板腺体所分泌的脂质是泪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泪膜稳定性的破坏可导致干眼相关症状,可以说睑缘炎是干眼发病的因素之一,但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 使用非接触式红外线睑板腺观察仪观察睑缘炎患者睑板腺腺体的形态,并与干眼相关检查进行相关性分析. 方法 采用病例观察的设计方法对睑缘炎患者睑板腺形态改变与干眼症的关系进行研究.选取2010年9月至2011年4月于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眼科门诊依据PPP标准诊断为睑缘炎的患者83例83眼,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后,在裂隙灯下行眼前节检查睑缘畸形评分、泪液分泌( Schirmer Ⅰ)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及结膜充血评分,采用泪膜干涉仪行泪膜形态分级,采用非接触式红外线睑板腺摄像仪行睑板腺腺体缺失分级,对睑缘炎睑板腺腺体缺失分级与上述检查结果的关系进行评估.结果 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间睑缘炎的频数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69,P=0.75).睑缘炎患者的睑板腺腺体缺失分级与年龄星弱的正相关(r=0.58,P=0.00),但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r=-0.09,P=0.99);患者睑板腺体缺失与睑缘畸形评分及结膜充血评分均呈弱的正相关(r=0.64,P=0.00;r=0.50,P=0.00);与泪膜影像分级及角膜染色评分均呈弱的正相关(r=0.23,P=0.04;r=0.50,P=0.00),与BUT呈弱的负相关(r=-0.32,P=0.00),但与Schirmer Ⅰ试验结果无明显相关性(r=-0.05,P=0.69).不同年龄组男性和女性的睑板腺缺失分级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9,P=0.93).结论 睑缘炎可引起蒸发过强型干眼,且患者的睑板腺体随年龄的增长缺失程度加重.非接触式红外线睑板腺观察仪作为一种有效、快速、无刺激地观察睑板腺体形态的仪器,可作为一项常规检查来辅助诊断睑缘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放射科技师泪膜功能。方法前瞻性研究,放射科技师及对照组各34例,分别行干眼症状询问、泪膜破裂时间测定(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IS)、基础泪液分泌实验(SIt)、睑板腺功能检查。结果病例组泪膜破裂时间、基础泪液分泌试验的结果及其异常的比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出现干眼症状的比率高于对照组(P〈0.05),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睑板腺功能障碍的比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专业工作年限与眼干症状、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睑板腺功能障碍、基础泪液分泌试验之间无相关性。结论放射科技师易发生泪膜功能及泪腺分泌异常,易出现干眼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0.02%氟米龙滴眼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中度干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6月-2012年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门诊诊断为中度干眼的41例(41眼)患者随机分成A、B2组,A组给予0.02%氟米龙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B组单独应用玻璃酸钠滴眼液,观察2组患者在用药前、治疗14d后及治疗28d后的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结膜充血评分、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及睑板腺分泌物评分。结果用药28d后,A组和B组干眼患者在OSDI评分、结膜充血评分、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BUT、SIt及睑板腺分泌物评分上均有明显改善(P〈0.05);A组比B组更有助于结膜充血评分及睑板腺分泌物评分的改善(P〈0.05)。结论氟米龙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能减轻眼表的炎性充血,改善睑板腺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临床检查分析评估近视未矫正儿童的眼表异常。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于洛阳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眼科体检且首次发现近视的30例(60眼)儿童患者为观察组,裸眼视力正常儿童30例(60眼)为对照组,通过裂隙灯显微镜眼前节检查评估2组间的眼表和睑板腺功能状况差异。 使用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评估观察组眼表参数间的相关性,使用秩和检验比较2组间的差异。结果:2组间年龄、性别组成和泪液分泌试验(SⅠT)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睑板腺开口状况 (Z=-4.08,P<0.001)及分泌物性状评分(Z=-2.99,P=0.003)、角膜荧光素染色(FL)评分(Z=-2.65, P=0.008)、泪膜破裂时间(BUT)(Z=-7.09,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BUT值与睑板腺开口形态、分泌性状评分及Marx线位置评分呈负相关性(rs=-0.501,P<0.001;rs=-0.400,P=0.002; rs=-0.557,P<0.001),而FL评分与睑板腺分泌性状评分、Marx线位置评分无相关性,与睑板腺开口形态评分呈弱正相关性(rs=0.332,P=0.012)。结论:近视未矫正儿童可能是睑板腺功能异常的高发 人群,同时也是睑板腺功能障碍发病的危险群体。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水液缺乏型干眼和混合型干眼患者睑板腺形态及功能差异。方法 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8年9月至12月眼科门诊收治的干眼患者67例(67眼),其中水液缺乏型干眼患者32例32眼(水液缺乏型组),混合型干眼患者35例35眼(混合型组)。分别统计两组患者眼表疾病指数问卷调查表得分,采用LipiViewⅡ眼表面干涉仪测量患者泪膜脂质层厚度、不完全瞬目比例,拍摄并记录两组患者上、下睑睑板腺缺失率(MGDR),并进行睑板腺缺失严重程度的评估,检测或记录患者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FL)评分、泪液分泌试验。结果 水液缺乏型组和混合型组患者眼表疾病指数评分分别为(26.59±17.16)分和(29.31±15.7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6,P=0.501)。水液缺乏型组患者上睑MGDR和FL评分均高于混合型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泪膜脂质层厚度、不完全瞬目比例、下睑MGDR、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结果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水液缺乏型组患者上睑睑板腺缺失严重程度分级较混合型组增高(P<0.05),下睑睑板腺缺失严重程度分级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水液缺乏型组患者上、下睑MGDR与FL评分均无相关性(r=0.281,P=0.119;r=0.012,P=0.947)。混合型组上睑MGDR与FL评分呈正相关性(r=0.399,P=0.018),下睑MGDR与FL评分无相关性(r=0.077,P=0.660)。结论 水液缺乏型干眼患者存在睑板腺缺失和萎缩,较混合型干眼患者上睑睑板腺萎缩更严重,角膜损伤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泪膜功能的改变及干眼症状特征。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存在泪膜异常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59例59眼,以是否存在DPN分为T2DM组31例31眼和DPN组28例28眼,另选择符合泪膜异常标准且无糖尿病的患者33例33眼作为无T2DM组。对三组患者进行眼表疾病指数(OSDI)量表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角结膜荧光素钠染色(FL)评分、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红外线睑板腺照相。结果:各组间BUT结果有差异(F=9.43,P<0.01),无T2DM组、T2DM组和DPN组两两比较均有差异(P<0.05);各组间SchirmerⅠ及FL阳性率比较无差异(P>0.05);各组间睑板腺缺失评分有差异(χ2=8.433,P<0.05),T2DM组与无T2DM组比较无差异(P>0.05),DPN组与无T2DM组、T2DM组比较均有差异(P<0.05);各组间OSDI量表评分比较有差异(P<0.05),两两比较,T2DM组与无T2DM组比较无差异(P>0.05),DPN组与无T2DM组、T2DM组比较均有差异(P<0.05)。结论:合并DPN的T2DM患者较不伴发DPN的T2DM患者及无T2DM患者BUT更短、睑板腺缺失更重,但干眼症状更不明显,应密切关注和随访DPN患者的眼表异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眼表综合分析仪对儿童早期前睑缘炎患者的眼表情况进行观察,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描述性研究。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5月就诊于山西省眼科医院门诊,经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确诊为早期前睑缘炎的儿童患者40例(80眼),年龄4~14岁。对患儿睑缘炎体征进行评分,利用眼表综合分析仪检查其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河高度,并进行眼表充血、睑板腺缺失及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对所得数据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80眼中,58眼(72%)BUT缩短;50眼(62%)泪河高度下降;15眼(19%)发生角膜上皮点状缺损;25眼(31%)睑板腺缺失范围>1/3。睑缘炎体征评分与BUT、泪河高度、角膜荧光染色评分及睑板腺缺失评分不相关;睑板腺缺失评分与BUT呈负相关(r=-0.253,P=0.024),与角膜荧光染色评分呈正相关(r=0.563,P<0.001)。结论儿童早期前睑缘炎患者泪膜稳定性下降,同时合并睑板腺缺失的患者易继发干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干眼症的临床症状,探讨临床实用的检查方法。方法对325例长期视屏终端接触者干眼症进行临床调查,包括常见症状(眼干、视疲劳,异物感等),泪膜破裂时间(BUT)、Schirmer试验、角膜荧光染色和睑板腺检查。结果常见症状依次是:眼干涩感(82.5%)、视疲劳(70.2%)、异物感(65.2%)、视物模糊(34.8%)、烧灼感(30.2%)、眼痛(24.3%)、畏光(20.9%)、眼红(16.9%)、眼胀(13.2%),流泪(11.4%)等。在临床检查中BUT(84.9%)、Schirmer试验(72.0%)阳性率高,睑板腺异常、角膜荧光染色的阳性率较低。结论干眼症的临床症状中以眼干涩、视疲劳、异物感为主,临床检查中BUT、Scbirmer试验阳性率高,可作为干眼症的主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眼表改变及影响因素。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9年3月~2020年3月在我院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37例(共74只眼)为观察组,其中男性19例,女性18例,年龄(64.92±8.748)岁;非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41例(共82只眼),其中男19例,女22例,年龄(69.22±7.209)岁。所有患者均采用Keratograph 5M眼表综合分析仪检测首次泪膜破裂时间、平均泪膜破裂时间、泪河高度及上下睑板腺缺失评分。2型糖尿病患者记录糖尿病病程,并行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检查。首次泪膜破裂时间、平均泪膜破裂时间、泪河高度及上下睑板合计的睑板腺缺失评分,经Kolmogorov-Smirnov检验为非正态性资料,两组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非参数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组与对照组相比,首次泪膜破裂时间、平均泪膜破裂时间及泪河高度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29,-2.053,-2.065;P<0.05);2型糖尿病患者中泪河高度与甘油三酯呈正相关。(r=0.484;P=0...  相似文献   

11.
合并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泪膜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对合并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泪膜的改变情况.方法 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合并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72例(78眼,A组),不合并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112例(128眼,B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l、7、30、90 d的干眼症状评分,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 test, SⅠt),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 BUT), 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in, FL)情况.结果 术后1、7、30 d,A组干眼症状评分高,SⅠt值改变大,术后30 d,A组(8.67±5.92) mm,B组(10.45±5.77)mm,BUT短,术后30 d,A组(6.23±3.22) s,B组(9.33±3.53) s,FL多,均较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 d,所有指标接近术前水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不合并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合并有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短期对泪膜的影响较大,临床上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任秉仪  郑永征  林颖  林晨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2):2345-2347
目的:通过对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干眼症的症状及各项临床指标的综合分析,初步探讨糖尿病干眼症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干眼症患者90例180眼,其中非糖尿病患者45例90眼,经内科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干眼症患者45例90眼,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眼表疾病指数量表中文版( COSDI)问卷调查、泪膜破裂时间( BUT)、泪液分泌试验( Schirmer Ⅰ test)、角膜荧光素染色( FL)指标的测定,对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干眼症指标比较,糖尿病组干眼症OSDI指数(46.88±18.51)高于非糖尿病组(39.76±13.6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0.05);糖尿病组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1.57±1.33分)高于非糖尿病组(1.19±0.82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糖尿病组干眼症Schirmer Ⅰ试验(4.30±1.80mm/5min)低于非糖尿病组(4.80±1.52mm/5min),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在泪膜破裂时间中,两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组干眼症在症状、泪液的基础分泌及角膜上皮缺损方面均较非糖尿病组严重。对糖尿病患者的眼部筛查应包括干眼相关临床指标的检查,以便对糖尿病干眼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建议和治疗,改善其干眼症状,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泪膜和眼表病变进行临床检测,探讨2型糖尿病与泪膜和角结膜上皮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对25例(50只眼)糖尿病住院患者和25例(50只眼)无糖尿病者(年龄匹配)做眼表检查,包括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角膜荧光素染色,结膜印迹细胞学榆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尿病组98.0%的眼泪膜破裂时间小于10s,泪膜破裂时间(4.56±2.02)s低于对照组(6.76±4.11)s;66.0%的患者泪液分泌试验小于5mm,泪液分泌值(4.52±2.84)mm低于对照组为(6.28±3.65)mm;角膜上皮着色占58.0%,结膜杯状细胞密度下降,鳞状上皮化生程度加重.结论 糖尿病患者泪膜稳定性显著下降,是引起十眼症的主要原因.对糖尿病病人进行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角膜荧光素染色、结膜印记细胞学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的角结膜上皮病变.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2型患者眼表状态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眼表状态的改变。方法:107例(107眼)2型糖尿病患者(DM组)及100例100只正常眼(对照组),观察分析两组患者主观感觉,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I test,SIt),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ing up time,BUT)测定角膜荧光素染色及结膜印迹细胞学状态改变。结果:DM组患者发生干眼的几率(54.2%)较对照组(17.0%)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DM组基础泪液分泌试验(8.48±4.34mm)较对照组(13.73±4.79mm)降低,BUT(6.78±4.08s)较对照组(14.31±4.78s)明显缩短,角膜荧光素着色点(19.6%)较对照组(6.0%)明显增多,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DM组结膜杯状细胞密度平均值(80.03±40.38/mm2)较对照组(132.14±33.01/mm2)明显降低,结膜鳞状化生级别较对照组增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糖尿病可引起角膜、结膜状态的改变。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在各种手术时要充分考虑眼表的改变,给予恰当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刘承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116-117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干眼症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45例90眼2型糖尿病患者和40例80眼非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泪膜破裂时间、基础泪液分泌试验以及角膜荧光素染色指标间的差异,并分析其相关因素。

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泪膜破裂时间为6.23±2.36s,显著短于对照组; 泪液分泌试验滤纸条平均浸润长度为8.65±3.82mm,显著低于对照组; 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为1.89±1.3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干眼症发病率达58%,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泪液基础分泌量和泪膜破裂时间为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干眼症重要的危险因素。

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泪膜破裂时间缩短、基础泪液分泌值减少以及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升高。泪液基础分泌量和泪膜破裂时间为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干眼症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Gao ZQ  Qu HQ  Hong J 《中华眼科杂志》2011,47(9):834-836
目的 探讨临床诊断为干眼症患者的睑板腺状态。方法 非干预性、观察性研究。2010年3至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诊断为干眼的194例(388只眼)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9例(138只眼),女性125例(250只眼),总体年龄范围7~ 85岁,平均年龄(44±18)岁,男性平均年龄(39±18)岁,女性平均年龄(47±17)岁。检查指标包括主观症状评分、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UT)及角膜荧光染色情况,同时利用非接触红外线睑板腺照相系统进行睑板腺检查。结果 观察的194例(388只眼)主观症状平均(5.47±2.14)分,SIaT值为(5.58±4.22) mm,BUT为(3.09±2.34)s,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4.10±3.79)分。睑板腺照相评分为1分占3.09%(12只眼),2分占9.28%(36只眼),3分占20.10%(78只眼),4分占26.03%(101只眼),5分占21.91%(85只眼),6分占19.59%(76只眼)。结论 睑板腺功能障碍是干眼症的重要病因之一。非接触红外线睑板腺照相系统可以客观评价睑板腺形态。  相似文献   

17.
背景 睑板腺是位于上下睑板内一种特殊分化的皮脂腺,其形态学和功能学的严重改变与多种眼表疾病有关,研究睑板腺形态学和功能变化与干眼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睑板腺形态、结构及功能变化,探讨衰老与睑板腺功能障碍(MGD)及眼表健康状态的关系.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3-9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就诊的45岁以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3例93眼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将患者分为45~ 59岁组和≥60岁组;按照睑板腺缺失范围将受检眼分为睑板腺缺失范围≥1/3组和睑板腺缺失范围<1/3组.采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表组织、睑缘形态、睑板腺开口形态和睑脂性状;采用眼表疾病指数(OSDI)量表问卷对眼表症状进行调查和评分;采用眼表综合分析仪测定受检眼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河高度、睑板腺缺失、结膜充血及角膜荧光素染色情况.结果 93例受检者均无干眼主观症状,OSDI问卷评分均<12分.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受检眼均未发现睑缘及皮肤黏膜交界线的形态学变化,无睑板腺开口、睑脂排出及睑脂性状的异常.眼表综合分析仪检查发现,42眼BUT缩短,占45.16%;52眼泪河高度下降,占55.91%;58眼睑板腺缺失范围≥1/3,占62.27%.45 ~59岁组受检眼睑板腺缺失评分为1.65±0.79,≥60岁组为1.86±0.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01,P=0.197).但相关分析示年龄与睑板腺缺失评分呈弱正相关(r5=0.323,P=0.002),与BUT及泪河高度均无明显相关性(r=0.154,P=0.141;r =-0.024,P=0.821);睑板腺缺失评分与BUT呈负相关(r3=-0.251,P=0.015),睑板腺缺失范围≥1/3组BUT异常的发生眼数明显多于缺失范围<1/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 结论 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睑板腺缺失逐渐加重;睑板腺缺失范围较大者发生泪膜不稳定的风险增加;早期MGD患者体征先于症状出现,临床工作中应重视无症状的MGD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糖尿病2型患者眼表及泪液蛋白成分与正常泪液的异同。方法:糖尿病2型患者46例92眼;正常对照39例(78眼)。观察指标包括角膜知觉、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SchirmerI试验及结膜印记细胞学检查,将糖尿病患者按病程DM≤5a,5a10a分为3组并分别测定各组泪液总蛋白和泪液主要蛋白质含量,同时通过不连续的SDS-PAGE蛋白电泳观察其形成的蛋白电泳条带,并与正常人的泪液对比。结果:糖尿病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角膜知觉减退(Z=-2.488,P<0.05),SchirmerI测定值降低(t=-3.854,P<0.05),泪膜破裂时间缩短(t=-7.212,P<0.05),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率增加(Z=-2.161,P<0.05),杯状细胞密度下降(t=-6.498,P<0.01),结膜鳞状化生程度增加(Z=-3.022,P<0.05),泪液总蛋白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糖尿病组与对照组比较,乳铁蛋白、溶菌酶及分泌性免疫球蛋白IgA浓度降低。结论:糖尿病患者易发生眼表异常,泪液SDS-PAGE有助于发现糖尿病患者泪液蛋白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