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中的变化。方法测定正常老年人30例,老年人患者稳定性心绞痛2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6例,急性心肌梗死22例血清中hs-CRP含量。结果老年人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hs-CRP明显高于正常人,且hs-CRP从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到急性心肌梗死各组逐渐增高。结论血清hs-CRP水平对老年人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判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白介素-8(IL-8)与白介素-10(IL-10)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的变化规律。方法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t3肌梗死患者及正常对照者各30例血中IL-8、IL-10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患者血中IL-8分别为(156.9±44.2)pg/ml、(171.3±49.6)pg/ml和(68.9±43.3)pg/ml,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急性心肌梗死组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急性心肌梗死组无明显差异。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血中IL-10分别为(178.5±54.5)pg/ml、(234.8±79.8)pg/ml、(59.3±21.6)pg/ml,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急性心肌梗死组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急性心肌梗死组无明显差异。结论IL-8、IL-10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其血清浓度的显著升高可能与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妊娠相关蛋白-A(PAPP-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8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被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 I)组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29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9例。20例冠状动脉正常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PAPP-A,采用超敏免疫投射比浊法测定血浆hs-CRP水平,并分析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系。结果AM I组和UAP组患者血清PAPP-A、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5)。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PAPP-A、hs-CRP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PAPP-A与hs-CRP无明显正相关(r=0.37,P0.05)。冠心病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患者血清PAPP-A均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hs-CRP水平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PAPP-A、hs-CRP水平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显著升高,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作为预测斑块稳定性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9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被分为3组:稳定型心绞痛组3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47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19例,又根据血管病变程度分为单支血管病变组54例及多支血管病变组43例.同时以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2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血浆hs-CRP浓度.结果 冠心病患者各组hs-CRP浓度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5).在冠心病各亚组中,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浆hs-CRP浓度依次增高.多支血管病变组hs-CRP含量亦高于单支血管病变组(P〈0.05).结论 血浆hs-CRP浓度与冠心病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a)[Lp(a)]、总胆固醇(TC)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在冠心病检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分别检测176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56例,稳定型心绞痛5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62例)以及6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血清hs-CRP、Lp(a)水平和TC/HDL-C.结果 冠心病组血清hs-CRP、Lp (a)和TC/HDL-C分别为(34.51±9.65) mg/L、(295.16±104.57) mg/L和4.23±0.91,而对照组分别为( 1.26±0.69) mg/L、(145.26±42.19) mg/L和2.54±0.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s-CRP、Lp(a)和TC/HDL-C明显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 0.05);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Lp(a)和TC/HDL-C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 0.05).结论血清hs-CRP、Lp(a)和TC/HDL-C在冠心病患者中明显升高,可以反映冠心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6.
戴午阳 《中国医师杂志》2009,11(11):1544-154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脂浓度、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数和性状,同时检测血压和血脂;9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有无高血压分为心肌梗死组24例、高血压并发心肌梗死组69例,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35例。各项数据用SPSS10.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最高(92.8%),且以软斑及混合斑为主,心肌梗死组次之(66.7%),正常组最低(22.9%)。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比,血清LDL—C水平明显升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及高LDL-C血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CHD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2月我院111例CHD患者设为观察组,另取同期体检健康者67例设为对照组;均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HMGB1、hs-CRP;观察组再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病史、检查结果及冠脉狭窄程度分为若干亚组[急性心肌梗死组(n=3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n=39)、稳定型心绞痛组(n=41);轻度狭窄组(n=32)、中度狭窄组(n=46)、重度狭窄组(n=33)]。对比各组血清HMGB1及hs-CRP水平,并分析冠脉狭窄程度与血清HMGB1及hs-CRP水平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HMGB1及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HMGB1及hs-CRP水平均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HMGB1及hs-CRP水平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且血清HMGB1及hs-CRP水平随冠脉狭窄程度加重而呈上升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HD患者冠脉狭窄程度与血清HMGB1及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755,r=0.591,均P0.05)。结论 CHD患者血清HMGB1及hsCRP表达水平较高,且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能够作为预测CHD严重程度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HbA1c和hs-CRP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97例,分为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选取7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晨起空腹静脉血进行相关指标检测,测量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第5卷第12期结果三组HbA1c水平相比,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对照组(P0.05);hs-CRP水平在易损斑块组高于稳定斑块组和对照组(P0.05);三组HbA1c和hs-CRP的乘积相比,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对照组(P0.05);颈动脉斑块易损性与HbA1c和hs-CRP,以及HbA1c×hs-CRP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HbA1c和hs-CRP血清水平可能与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发生的倾向性有关,高糖血症和炎症反应的联合作用可以明显加剧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刘峰 《职业与健康》2009,25(22):2463-2464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冠心病中的变化及在预后判定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CRP水平,其中稳定型心绞痛组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9例,急性心肌梗死组23例和正常对照30例。结果CRP(mg/L)水平稳定型心绞痛组(5.35±3。82)与正常对照组(4.62±2.57)相比,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10.45±3.26)、急性心肌梗死组(14.67±5.81)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正常对照组,且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和P〈0.01)。结论CRP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可作为患者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趋化素(Chemerin)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观察组,选取6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浆Chemerin水平,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Chemerin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吸烟史、空腹血糖(FPG)、高密度胆固醇(HDL)、低密度胆固醇(LD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浆Chemerin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浆Chemerin水平与LDL、hs-CRP、IL-6、TNF-α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观察组中检出无斑块16例(20%,无斑块亚组)、稳定斑块43例(53.8%,稳定斑块亚组)、不稳定斑块21例(26.3%,不稳定斑块亚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斑块亚组血清hs-CRP(2.11±0.45mg/L)、IL-6(38.34±6.56 pg/ml)、TNF-α(9.84±2.13 pg/ml)、Chemerin水平(207.12±11.21 ng/d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稳定斑块亚组和不稳定斑块亚组血清hs-CRP、IL-6、TNF-α、Chemerin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稳定斑块亚组血清hs-CRP、IL-6、TNF-α、Chemerin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脑梗死患者血浆Chemerin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程度呈正相关(r=0.156,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Chemerin水平可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互联网联合预康复护理模式在冠心病(CHD)合并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110例CHD合并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互联网联合预康复护理模式)与对照组(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的心绞痛发作状态及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的SAQ各维度评分、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方法根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142例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冠心病组根据临床诊断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类型分为A型病变、B型病变和C型病变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为轻度病变、中度病变和重度病变组。血浆脂联素浓度通过ELISA方法测定。结果冠心病组脂联素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6.09±1.85)μg/ml vs (10.25±1.51)μg/ml,P〈0.001),ACS组脂联素浓度又明显低于SAP组(5.45±1.53)μg/ml vs(7.60±1.67)μg/ml,P〈0.001)。随冠状动脉病变类型和病变程度的加重,脂联素浓度逐渐降低,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脂联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负调控因子,低脂联素血症可以做为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及斑块稳定性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围绝经期女性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特殊要点进行研究和探讨。方法以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疑似冠心病的221例围绝经期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冠脉造影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分组,其中冠心病组100例,非冠心病组121例。将冠心病组患者分成绝经前冠心病组44例以及绝经后冠心病组56例。对各组别的冠脉病变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绝经期冠心病组的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高血脂症发病率明显低于绝经后冠心病组,而早发冠心病家族史以及吸烟率明显高于绝经后冠心病组,不稳定心绞痛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率明显高于绝经后冠心病组,双支、三支病变、B型病变以及C型病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绝经后冠心病组,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或者实施冠状动脉搭桥术率明显较低,采取氯吡格雷、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以及降糖药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前冠心病患者的病变复杂性以及严重性较低,其不稳定心绞痛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较高,血运重建率较低,药物治疗相比绝经后女性的积极性要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炎症和机体免疫反应与冠心病(CH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设立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病例组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CHD的患者80例,包括心肌梗死(AMI)组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P)组24例,稳定型心绞痛(SP)组30例;正常对照组为30例体检健康者。分别测定所有研究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IgG、IgA、IgM等指标。结果AMI组和UP组的CRP、IgG、Ig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AMI组、UP组和SP组的IgM水平,SP组的CRP、IgG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D与炎症和机体免疫系统的激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平板运动试验诱发的心律失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 12 7例运动试验病例伴发的心律失常资料 ,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  12 7例病人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 6 6例 ,其中心绞痛 35例 ,心肌梗死 31例 ;非冠心病组 6 1例。应用Bruce方案 ,监测并分析心律失常类型。结果 心律失常发生率为 15 .7%。非冠心病组为 11.5 % ,冠心病组为 19.7% ,P >0 .0 5。心律失常以室性者最为多见 ,占 85 % ,房性心律失常占 15 %。心肌梗死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 2 9.0 % ,明显高于心绞痛病人11.4 % ,P <0 .0 5。且心律失常的发生可能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有关。结论 运动试验中发生心律失常比较常见 ,冠心病病人出现的心律失常可能与心肌缺血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不同临床类型之间血清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v C—reactiveprotein,hs—CRP)和同型半胱氧酸(homocysteicacid,Hcy)的关系,方法选择年龄≥60岁老年冠心病患者134例分为3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5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8例。另选年龄≥60岁未患冠心病者114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各组血清尿酸、hs—CRP和Hey含量及三者的关系。结果AMI组及UAP组血清尿酸、hs-CRP和Hcv含量高于对照组和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血清尿酸、hs—CRP与Hcy含量呈正相关(r=0.73.P〈0.01:r=0.71,P〈0.01),血清尿酸与hs—CRP亦呈正相关(r=0.71,P〈0.01);UAP组血清尿酸、hs—CRP与Hcv含量呈正相关(r=0.63,P〈0.01;r=0.70,P〈0.01),血清尿酸与hs—CRP亦呈正相关(r=0.48,P〈0.01)。结论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血尿酸、hs-CRP和Hcv可能联合参与了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进口雷帕霉素洗脱支架(Cypher)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192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植入雷帕霉素涂层支架及普通支架,普通支架组(Vision)80例,均成功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两组患者术后均正规应用抗凝、抗血小板及调脂治疗。随访6-8个月,观察并记录再狭窄、主要心血管事件(泵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等心脏事件。[结果]6~8月中Cypher支架组发生心脏性猝死1例,急性心肌梗死0例,2例泵衰竭;其中70例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发现支架再狭窄5例,占7.14%。普通支架组发生心脏性猝死1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2例泵衰竭;其中53例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发现支架再狭窄7例,占13.2%。Cypher支架组再狭窄率明显少于普通支架组,且不增加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结论]与普通支架组相比,Cypher支架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台州地区人群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及MCP-1-2518A/G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关系,为AS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7月至2012年6月在浙江省台州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住院患者共358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按狭窄程度分为不同病变组及对照组,用Gensini评分系统评价冠状动脉损害严重程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MCP-1水平,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分析其基因2518A/G位点的多态性,所有生化指标采用雅培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结果冠心病组(n=260)吸烟史、高血压史的比例高于对照组(n=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糖(Glu)、乳酸脱氢酶(LDH)、乳酸脱氢酶同工酶1(LDH1)、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血清MCP-1水平[(242.47±45.97)pg/ml]高于对照组[(221.12±57.1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心肌梗死(AMI)组(n=55)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n=116)的MCP-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CP-1-2518A/G位点多态性与AS无明显相关性。血清MCP-1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140,P〈0.05),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结论在台州地区人群中,MCP-1-2518A/G位点多态性与AS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但血清MCP-1水平与AS严重程度有关,并反映了病情的严重程度,可以作为初步预测急性冠脉事件和判断AS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蒲鹏  江洪 《职业与健康》2009,25(22):2464-2466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血尿酸、脂蛋白(α)与冠脉病变的关系及意义。方法检测254例冠心病患者与64例对照组(非冠心病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血尿酸、脂蛋白(α)。并于入院后2—7d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冠脉造影,采用Gensini冠脉评分系统将冠心病患者分为冠脉轻度病变组(A组)(〈20分)、冠脉重度病变组(B组)(20—40分)和冠脉极重度病变组(c组)(〉40分);同时根据临床分为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心绞痛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B、C3组年龄、纤维蛋白原、血尿酸、脂蛋白(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组与A组在纤维蛋白原、尿酸水平上有明显差异(P〈0.05);C组与A、B2组脂蛋白(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浆纤维蛋白原、脂蛋白(仅)均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组血浆纤维蛋白原与血尿酸,血浆纤维蛋白原与脂蛋白(α)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但血尿酸与脂蛋白(α)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有更高水平的血浆纤维蛋白原、血尿酸、脂蛋白(α),其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血浆纤维蛋白原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尿酸对冠心病的致病作用可能与血脂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50岁以下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连续入选2000年4月至2008年6月行冠状动脉造影的50岁以下女性患者126例,回顾性分析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结果 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6395例,50岁以下女性患者126例,占1.97%,其中冠心病患者44例(冠心病组),平均年龄(46.8 ±3.6)岁;非冠心病患者82例(非冠心病组),平均年龄(45.4±4.3)岁.两组合并原发性高血压[77.3%(34/44)比26.8%(22/82)]、糖尿病[34.1%(15/44)比4.9%(4/82)]、高脂血症[43.2%(19/44)比7.3%(6/82)]、冠心病家族史[43.2%(19144)比7.3%(6,82)]及冠心病危险因素家族史[52.3%(23/44)比12.2%(10/8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患者以急性冠脉综合征为主[占88.6%(39/44)],冠状动脉病变以单支病变多见[占50.0%(22/44)],左前降支是最易累及的血管,病变钙化程度较轻,病变类型以局限性和节段性为主.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及冠心病危险因素家族史为50岁以下女性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有典型心绞痛症状伴有多重危险因素者,患冠心病的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