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纵切横缝术在慢性肛裂伴肛管狭窄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我科从1998-2005年间采用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伴肛管狭窄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病例全部1次治愈,未发生1例并发症和后遗症。结论: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伴肛管狭窄具有操作简单,疗效确切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后位纵切纵缝术治疗慢性肛裂的疗效,并与纵切横缝术对比.方法 治疗组:纵切纵缝术治疗慢性肛裂89例.对照组: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86例.结果 175例患者全部一次治愈,两组无创口感染、肛门狭窄变形等并发症,但两组在术后疼痛、出血、愈合时间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两种术武均可适用于治疗慢性肛裂,纵切横缝术更适用于肛管皮肤疤痕挛缩患者,纵切纵缝术可用于肛管皮肤无或有轻度疤痕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6月~2013年2月治疗的100例慢性肛裂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纵切横缝术治疗,观察组应用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结果:观察组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肛管直径明显增加,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治疗后肛管直径变化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疼痛15例,水肿11例,发生感染2例,对照组疼痛25例,水肿21例,发生感染10例,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的并发症少,切口愈合快,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66例慢性肛裂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肛裂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水肿疼痛程度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肛管直径明显大于对照组;水肿重度疼痛发生率(3.61%)、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可有效扩大肛管直径,降低术后切口水肿疼痛,缩短切口愈合时间,与传统肛裂切除术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6月~2013年2月治疗的100例慢性肛裂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纵切横缝术治疗,观察组应用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结果:观察组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肛管直径明显增加,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治疗后肛管直径变化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疼痛15例,水肿11例,发生感染2例,对照组疼痛25例,水肿21例,发生感染10例,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的并发症少,切口愈合快,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佡世伟 《黑龙江医学》2021,45(13):1387-1389
目的:探究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对慢性肛裂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于佳木斯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肛裂患者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0例.研究组应用改良纵切横缝术,对照组应用纵切横缝术.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后的临床效果、手术后不良并发症(手术疼痛程度、水肿程度、创面愈合时间、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以及手术前、后肛管直径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的肛管直径比治疗前的明显增大(P<0.05),手术后两组的肛管直径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后愈合时间和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水肿和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改良纵切横缝术用于治疗慢性肛裂患者中,可有效减少慢性肛裂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扩大肛管直径,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的疼痛和水肿程度,降低切口感染率,安全可靠,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慢性肛裂采用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6月到2018年8月接收的70例慢性肛裂患者,遵照双盲法分组标准均分为A组与B组,依次采用常规治疗,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肛管直径变化。结果B组总疗效、并发症发生率与A组对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的肛管直径变化对比差异小,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纵切横缝术应用于慢性肛裂患者中有效安全,临床推荐价值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改良纵切横缝术在慢性肛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取80例我院自2015年1月份到2016年6月份收治的慢性肛裂患者,随机性分组,设为对照组(n=40)和实验组(n=40),对照组予以传统纵切横缝术,实验组予以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汇总患者的治疗情况,并予以比较。结果:患者的肛管直径显著增加,两组患者数据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实验组的平均愈合时间比对照组短,数据的比较满足P0.05;实验组的并发症比对照组少,数据的比较满足P0.05。结论:对慢性肛裂患者实施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能够减少患者的并发症,且缩短了术后恢复时间,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9.
师源  师常成 《广州医药》2012,43(1):16-17
目的 探讨改良纵切横缝术在治疗慢性肛裂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慢性肛裂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采用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传统肛裂切除术治疗.结果 对照组与治疗组在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复发率方面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改良纵切横缝术是治疗慢性肛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改良纵切横缝术在慢性肛裂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慢性肛裂患者设为研究参与对象,共160例,均于2015年1月份到2015年12月份在笔者医院进行治疗。以随机的方式分成对照组(n=80)以及实验组(n=80)。对照组接受传统纵切横缝术,实验组接受改良纵切横缝术。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肛管直径术后均有改善,组间的数据比较经t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患者疼痛、水肿以及切口感染,以实验组程度较轻且情况最好,与对照组的数据比较经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愈合快,愈合时间短,与对照组的数据比较经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肛裂患者实施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相比传统的纵切横缝术,其术后并发症少,愈合较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改良纵切横缝术在慢性肛裂治疗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2015年5月~2016年5月选取本科室90例慢性肛裂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所有的患者分为B组和A组,每组45例.A组患者采用改良纵切横缝术,B组患者采用传统肛裂切除术.对比A、B两组治疗前后的肛管直径、临床指标(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B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肛管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治疗,A组患者的肛管直径明显大于B组患者的,临床指标(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明显优于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4.4%)远低于B组患者的(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 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取得的临床疗效显著,患者的肛管直径明显增大,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并且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值得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肛门狭窄32例,治愈率为100%。结合病因、病理对手术机理进行探讨,认为该术式是治疗慢性肛裂及肛门狭窄较理想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0例慢性肛裂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25例)采用改良纵切横缝术,对照组(25例)采用开放式内括约肌切断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疼痛情况、愈合时间、疗效及并发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及第一次换药疼痛程度均明显轻于对照组,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痊愈,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严重并发症及复发病例。结论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疗效在术后疼痛、切口愈合时间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对创面愈合、炎性应激及肛管指标的影响。方法100例慢性肛裂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行传统肛裂切除术,研究组采用侧向扩肛联合改良纵切横缝术,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后肛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便血次数、疼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及甲级愈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IL-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肛管直径、肛管最大收缩压(AMCP)、肛管静息压(ARP)及直肠静息压(RR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向扩肛联合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可显著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轻机体炎性应激反应、促进肛门功能恢复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纵切齿形横缝术治疗Ⅱ~Ⅲ度肛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宁  任东林 《广东医学》2001,22(12):1101-1102
目的 探讨Ⅱ~Ⅲ度肛裂根治术的新方法。方法 采用纵切齿形横缝术(治疗组)和传统的纵切横缝皮瓣移动术(对照组)治疗Ⅱ~Ⅲ度肛裂各30例,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病例治疗近期效果均较满意,但纵切齿形横缝术避免了皮瓣与直肠黏膜之间产生的横行瘢痕,更接近生理,肛管的伸展度、柔软性更好。结论 纵切齿形横缝术治疗肛裂的效果优于单纯纵切横缝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纵切横缝术治疗陈旧性肛裂145例;化学性内括约肌切开术治疗35例,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纵切横缝术除去了肛裂的病理组织,又解除了内括约肌的痉挛。改善了肛管后部的供血。还消除了肛管狭窄使肛裂得以根治,远期疗效达96.6%.化学性内括约肌切开术远期疗效达82.9%,无1例肛门自制能力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慢性肛裂运用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的结果.方法:将64例慢性肛裂患者分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改良纵切横缝术,对照组采用肛裂切除术.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肛管直径的变化,术后愈合时间,水肿,疼痛和感染程度.结果:观察组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切口感染,水肿和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与术前肛肠直径明显增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比较,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对两组患者跟访六个月,均未出现并发症及复发情况,恢复效果较好.结论:采用改良纵切横缝术效果显著,减少了术后愈合时间,水肿得到了改善,术后疼痛减轻,同时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及复发几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治疗环状混合痔有效方法,了解选择性外剥内扎术加后正中纵切横缝治疗环状混合痔的疗效以及术后有无肛门狭窄的并发症发生。方法对近10年来收治的环状混合在骶麻下施行了选择外剥内扎术加后正中纵切横缝病例86例,观察术后有无大出血,术后远期有无肛门狭窄和肛门功能不良。结果本组86例全部治愈,术后创面痔核脱落期无1例大出血,术后2~6个月随访50例肛门平整,无肛门功能不良,有1例肛门狭窄,其原因是手术过于保守,后正中纵切不够,加之患者是疤痕体质所致。结论环状混合痔治疗有多种方法,本组病例采用选择性外剥内扎加后正中纵切横缝,避免了单纯多个痔核一期切除所致的肛门狭窄,加用后正中纵切横缝是避免肛门狭窄的有效手段之一,但纵切横缝时注意个体差异,对平常有便秘者或疤痕体质可放宽纵切程度,对年老体弱者或术前肛门较松者则纵切程度应保守些。选择性外剥内扎术与后正中纵切横缝术二者有机地结合治疗环状混合痔,可有效避免术后肛门狭窄、肛门功能不良,本组病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改良纵切横缝术加亚甲蓝肛门封闭注射与传统纵切横缝术式的疗效比较,为临床提供一种简单、有效和实用的术式选择。方法将260例慢性肛裂患者随机分为A(142例)、B(118例)两组,A组患者施行改良纵切横缝术,B组患者施行纵切横缝术,观察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全部治愈,术后肛管直径变化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方面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A组优于B组。结论改良术式操作简便,疗效好,并发症少,适合门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周永新 《当代医学》2022,(13):136-138
目的 探究邓氏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福州市第一医院肛肠科收治的60例慢性肛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实行肛门内括约肌后位切断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实行邓氏改良纵切横缝术的患者作为治疗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创面愈合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