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ICU住院患者压疮发生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索ICU患者压疮发生相关危险因素,为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参考相关文献拟定ICU患者压疮危险因素调查表,经专家审定后用于某三级甲等医院ICU住院患者资料的收集。365例患者纳入研究,将发生院内获得性压疮的164例归为病例组,符合纳入标准患者中方便抽取未发生压疮的201例归为对照组,以性别、年龄、手术、体温、Norton评分等19项变量进行探索性非配比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单因素分析除营养状态、体位、吸烟及白细胞数4项变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外,其余15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住院时间、Norton评分、体温、APTT、白蛋白数、血红蛋白数是压疮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ICU住院患者压疮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有据可依的预防措施,以降低压疮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减少神经内科卧床患者压疮的发生率。方法将160例卧床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8例)和观察组(82例),对照组采用预防压疮的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Norton量表和营养评估表对卧床患者发生压疮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根据评估分值分为可能发生压疮、易患压疮两种,易患压疮用红色的图文并茂标识牌,可能发生压疮的用黄色标识牌,将标识牌在床头卡、患者住院一览表、翻身卡上进行醒目标识,并制定标准化护理措施,实施全面护理干预。结果两组压疮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评估标识牌标识系统有醒目的标识作用,有助于减少卧床患者的压疮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整体护理预防术后入住ICU患者压疮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01—2019-03间术后入住西平县人民医院ICU的72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入住ICU的时间分为2组,各36例。将2016-01—2017-12间入住ICU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予以ICU常规预防压疮护理;将2018-01—2019-03间入住ICU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整体护理。对2组患者的压疮发生率及压疮发生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压疮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压疮发生时间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术后入住ICU的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干预,能降低压疮发生风险,改善预后,提高ICU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肺通气(OLV)手术患者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与局部脑氧饱和度(rSO2)和β-淀粉样蛋白(β-AP)的关系。方法择期需行OLV的胸科手术患者50例,ASAⅠ~Ⅲ级,男29例,女21例,同时选择年龄、性别构成与入选病例相匹配的正常人10例,作为正常对照,分别于术前1天和术后第7天分别行神经心理测验,所有患者于术中持续监测rSO2并计算术中rSO2平均值(rSO2)、术中rSO2最小值(rSO2min)和rSO2较基础值下降的最大百分数(rSO2%max)。于诱导前(T1)、OLV开始(T2)、OLV结束(T3)、术毕24h(T4)抽取颈内静脉血,采用ELISA方法测定β-AP含量。记录术中出血量、尿量、液体输注量。结果共有14例患者发生POCD。T2时非POCD和POCD两组患者rSO2明显高于T1时(P<0.05),POCD组rSO2%max明显高于非POCD组(P<0.05);POCD组T4时β-AP含量明显高于T1时和非POCD组(P<0.01)。POCD组术后第7天MMSE、数字广度(顺背)和数字符号测试得分明显低于术前1天(P<0.05),MMSE和词汇流畅性评分均明显低于非POCD组(P<0.05)。结论 OLV后POCD可能与rSO2下降和β-AP明显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预防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压疮的护理环节的质量监控及控制,以降低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压疮发生率。 方法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关节外科2018年09月至2020年07月入院的高龄髋部骨折患者108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54例,实施常规压疮护理,实验组54例,实施环节质量控制的护理模式。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对压疮预防相关健康宣教知识的掌握程度、护理满意度评分及压疮发生率,评估环节质量控制的风险评估/判断准确率、护理干预有效率、护理相关记录合格率及风险管理合格率的改变情况,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 结果患者对压疮预防相关健康宣教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估,对照组为(79±13)分,实验组为(89±10)分(t=-4.585,P<0.001)。护理满意度评分:对照组为(80±15)%,实验组为(89±10)%(t=-3.449,P<0.01);实验组患者无压疮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11%的发病率(χ2=4.412,P <0.05)。 结论加强对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压疮预防的重点环节干预,可提高环节质量,降低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压疮发生。  相似文献   

6.
外科压疮高危患者的循证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预防外科压疮高危患者压疮发生的干预方法 .方法 将100例经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评分<16分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按确立问题、检索证据、评价证据、应用证据等程序行循证护理:卧泡沫床(或气垫床);每2小时翻身1次,平卧位和左、右30°倾斜体位交替进行;平卧位抬高床头时角度不大于30°,足跟处置软枕;病情限制翻身者,每2小时抬高臀部1次,用软枕垫在患者的腰骶部、左右交替;骶尾部、足跟等骨突出处每2小时喷赛肤润1次,并轻拍至吸收(皮肤破溃者禁用);根据血清白蛋白浓度配制膳食或肠内外营养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压疮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压疮发生时间明显延迟,压疮严重程度明显下降(P<0.05,P<0.01);两组压疮均治愈.结论 循证护理方案可有效降低压疮高危患者的压疮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基础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7.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压疮危险因素评估及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压疮的危险因素,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干预,以预防压疮发生。方法对9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压疮危险因素评分表进行评分,对压疮高危患者实施个体化、综合性的护理干预。结果入院时9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压疮危险因素评分≤14分,均为压疮高危患者,出院时38例≤14分,住院期间无1例发生压疮。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立即进行压疮危险因素评估并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压疮。  相似文献   

8.
脑氧饱和度预测心脏术后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脑氧饱和度(rSO2)监测在评估心脏手术后情感性精神障碍方面的价值。方法择期行心脏手术患者62例,其中心肺转流(CPB)下心脏手术患者40例,非CPB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22例。术中监测rSO2,术前和术后第7天采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进行情感障碍评价。比较rSO2降低的最低数值及降低的曲线下面积两种标准在评估术后情感障碍方面的不同功效。结果CPB患者中有9例出现术后轻度情感障碍。其中术中rSO2低于40%者有5例,低于50%的曲线下面积大于600的8例。经统计分析后表明通过CPB期间rSO2低于50%的曲线下面积作为评估发生术后情感障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SO2监测可作为心脏手术中大脑氧供需平衡监测的可靠方法。将rSO2低于50%的曲线下面积作为评估术后情感障碍的标准更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减少神经内科卧床患者压疮的发生率。方法将160例卧床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8例)和观察组(82例),对照组采用预防压疮的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Norton量表和营养评估表对卧床患者发生压疮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根据评估分值分为可能发生压疮、易患压疮两种,易患压疮用红色的图文并茂标识牌,可能发生压疮的用黄色标识牌,将标识牌在床头卡、患者住院一览表、翻身卡上进行醒目标识,并制定标准化护理措施,实施全面护理干预。结果两组压疮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评估标识牌标识系统有醒目的标识作用,有助于减少卧床患者的压疮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ICU患者压疮发生相关危险因素,为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参考相关文献拟定ICU患者压疮危险因素调查表,经专家审定后用于某三级甲等医院ICU住院患者资料的收集.365例患者纳入研究,将发生院内获得性压疮的164例归为病例组,符合纳入标准患者中方便抽取未发生压疮的201例归为对照组,以性别、年龄、手术、体温、Norton评分等19项变量进行探索性非配比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单因素分析除营养状态、体位、吸烟及白细胞数4项变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外,其余15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住院时间、Norton评分、体温、APTT、白蛋白数、血红蛋白数是压疮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 ICU住院患者压疮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有据可依的预防措施,以降低压疮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手术患者手术压疮高危因素,为改进手术压疮预防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在湖北省10所医院手术室采用自行研制的3S手术患者压疮高危因素评估表筛查手术压疮高危患者2 652例,常规采取压疮预防措施并追踪至术后72h,统计手术压疮发生率及分析高危因素。结果 2 652例压疮高危患者发生手术压疮202例,发生率为7.62%;空腹时间、全身皮肤状态、受压部位皮肤、肢体活动情况、手术体位是高危压疮患者手术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P0.01;OR值为1.314~2.582)。结论手术室压疮防护流程应建立在术前高危因素筛查与评估环节,重点关注压疮高危因素,以降低手术压疮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预警干预预防普外科住院患者压疮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目的了解预警干预预防普外科住院患者压疮的效果。方法将7782例患者按10B和10A病区分为观察组 (3912例)和对照组(3870例),均行诺顿评分,<14分为发生压疮高危患者。对照组高危患者行常规预防压疮护 理,观察组行预警程序护理,即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局部喷赛肤润,入手术室前骶尾部贴安普贴薄膜,行风险呈报、 健康教育及用具改革等。结果观察组压疮发生率及高危患者压疮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预警干预能有效降低普外科住院患者压疮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降低心血管疾病手术患者术中压疮发生率。方法采用自行设制的3S手术患者压疮高危因素评估表对2 913例心血管疾病手术患者进行术中压疮高危因素评估,对存在术中压疮高危因素的362例(12.43%)患者于手术过程中进行动态评估及针对性防护干预。结果 362例患者中发生术中压疮40例(1.37%),术后72h发生压疮3例(0.10%);较长空腹时间及受压局部皮肤状况不佳是术中压疮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OR=2.770、3.194,均P0.01)。结论应用3S手术患者压疮高危因素评估表对心血管疾病手术患者进行动态评估和实施针对性防护,可有效降低术中压疮发生率。对空腹时间较长及受压部位皮肤状况不佳者需进一步改进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降低宫腹腔联镜手术患者急性压疮发生率。方法将144例行宫腹腔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各72例。常规护理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护理干预组于术前1 d、手术前、术中及术后4个时段给予阶段性预防压疮护理措施。结果常规护理组患者术后发生急性压疮15例,护理干预组发生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同时间段采用不同护理措施预防急性压疮,能有效降低宫腹腔联镜手术患者急性压疮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手术室压疮风险评估表在术中压疮高危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3月我科手术患者11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压疮预防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自制手术室压疮风险评估表进行评估,并对中重度危险的患者给予针对性预防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压疮发生情况。结果 2014年1~3月我科采用自制手术室压疮风险评估表评估高危患者58例,所有压疮风险评估正确,护理干预措施落实到位,观察组压疮发生1例,发生率为1.7%。对照组压疮发生6例,发生率为10.3%,两组患者压疮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5,P〈0.05)。结论应用自制手术室压疮风险评估表,使手术室护士能正确、客观评价患者各方面情况,正确的评估压疮高危患者,提高手术压疮风险的预见性,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减少了术中压疮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院内难免压疮与院外带入压疮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将338例院外带入压疮患者(院外组)与69例院内难免压疮患者(院内组)的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结果 13项危险因素中排序前3的为体位受限(92.14%)、年龄70岁(82.80%)及大小便失禁(80.84%);院外组年龄70岁者显著多于院内组(P0.01),院内组血清白蛋白30g/L、意识障碍、脏器功能衰竭、局部水肿、感觉减退者显著多于院外组(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6项除血清白蛋白30g/L外均为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院内、院外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有差异,识别压疮高危人群采用的评估量表应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中长时间CO2气腹和Trendelenburg体位对中老年患者脑氧饱和度(rSO2)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患者38例,男19例,女19例,年龄45~80岁,BMI 18~25kg/m2,ASAⅠ或Ⅱ级。根据年龄分为两组:45~64岁为中年组(M组),65~80岁为老年组(O组)。两组均常规全麻插管,记录诱导结束后10 min(T0)、Trendelenburg体位后30 min(T1)、1 h(T2)和2 h(T3)的HR、MAP、PETCO2、PaCO2、PaO2、rSO2等。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rSO2与年龄的相关性。记录术后3 d内急性脑卒中和术后谵妄(POD)等神经系统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0时比较,T1-T3时两组rSO2均明显升高(P<0.05)。T0时M组rSO2明显高于O组(P<0.05)。不同时点两组HR、MAP、PETCO2、PaCO2、Pa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时rSO2与年龄呈明显负相关(r=-0.650,P<0.05)。T1、T2时rSO2与年龄未见明显相关性。T3时rSO2和年龄之间呈明显正相关(r=0.488,P<0.05)。两组术后无一例急性脑卒中和POD等神经系统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在需要Trendelenburg体位的腹腔镜手术中,尤其对于老年患者,应该加强rSO2监测,避免脑氧供氧需失衡带来的神经系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对护工进行压疮护理知识培训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提高护工的护理技能,规范其操作行为,避免压疮的发生,确保护理安全。方法由压疮小组对96名护工进行压疮知识与技能培训,培训前后采用自制问卷对护工进行调查。结果培训后护工对压疮危险因素、压疮好发部位、压疮预防方法的认知率显著高于培训前(均P0.01)。结论对护工进行压疮相关知识培训可帮助护工掌握压疮预防知识、识别压疮危险因素和提高压疮护理水平,保证护理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9.
持续卧床2小时受压部位压力及血流灌注的测量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持续卧床期间不同卧位体表压力对皮肤血流灌注的影响,探讨局部皮肤血流变化的差异,为压疮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侧卧位、仰卧位或半坐卧位局部压力的测量,并监测皮肤血流灌注变化。结果不同卧位其相同受压局部的压力存在差异(P<0.05,P<0.01),其中半坐卧位时骶尾部压力最高;持续卧床1h时,各卧位局部血流灌注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持续卧床2h时,仰卧位与半坐卧位骶尾部血流灌注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卧床时间的延长,3种卧位局部皮肤血流灌注均显著减少(P<0.05,P<0.01)。结论持续卧床期间,卧床时间和体表压力均影响皮肤血流灌注状况;医护人员应加强对卧床患者体表压力及皮肤血流灌注状况的监测,以获取压疮预警信息,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以减少或避免压疮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系统分析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生物医学期刊、Pub Med,Web of Science,Springer,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并对文献进行筛选,运用Stata/SE 12.0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12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发生压疮患者1 217例,未发生压疮患者5 538例,共纳入压疮危险因素17个,其中高龄、吸烟、发热、平均动脉压低、水肿、糖尿病史、入住ICU时间延长、镇静、糖皮质激素、血管活性药物、血管加压素、机械通气、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低15个是ICU住院患者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对各危险因素发表偏倚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发表偏倚不明显。结论 ICU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较多,需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ICU患者压疮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