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胃内容物反流或口咽部分泌物误吸是气道或肺部并发症的最常见原因,尽管气管内插管可以明显减少误吸的发生,但临床上仍会有少量误吸造成肺部并发症的实例。目前临床上通过气管内导管套囊充气达到一定的压力,来防止误吸的发生。套囊内压力过高会对气管造成损伤,但套囊压力过低则不能完全防止误吸。气管导管气囊内充入液体时,受压后容积几乎无变化,所以液体套囊在低压力时也能防止误  相似文献   

2.
目的 减少气管导管拔除时引起的应激反应及囊上滞留物的回落,预防拔管带来的并发症.方法 将120例全麻气管插管患者按手术日期单双日分为常规组(60例)和改良组(6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的拔管方法,先吸净口咽及气道内分泌物后抽出气管导管气囊里的气体,吸痰管置于气管导管内持续负压吸引拔管;改良组采取保留适度气囊压力,将气囊上方分泌物随拔管提到口咽部持续吸引清除,拔管中保持气管内压力.比较两组拔管时清除的分泌物量、拔管前后呼吸循环指标的变化和呼吸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常规组气囊上方痰液清除量为(1.73±0.79)mL,改良组为(10.09±1.81) mL;常规组拔管前后R、HR、SBP和SaO2数值变化显著;患者窒息感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改良组(P<0.05).结论 保留适度气囊及气管内压的气管导管拔除方法能有效地清除气囊上方的分泌物,减少拔管时不良反应,预防呼吸循环系统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3例全麻气管插管病人,在术毕拔管时因气管导管套囊排气受阻致拔管困难。我们对此情况均用注射器附7号针头经环状软骨下缘做气管穿刺,抽出套囊中的气体或将套囊穿刺任其自行萎瘪,气管导管即顺利拔出。拔管后检查,1例注气管远端为套囊壁贴附,1例为注气管腔被挤瘪,另1例为气囊注气管在穿入气管导管壁处扭折。套囊内气体排出受阻引起的拔管困难,如果强行  相似文献   

4.
气管内导管套囊常用于防止胃内容物、咽喉分泌物或血液误吸至肺部,但全麻时应用高容量套囊仍屡有隐性误吸值得重视。本文对47例全麻下行髋置换术患者,采取三种不同的气管内导管比较其隐性误吸发生率。气管内导管有Rusch红色橡胶导管附低贮气量乳胶套囊;Mallinckrodt导管附高贮气量聚氯乙烯(PVC)套囊;NL导管是为气管造口术设计的,附35mm长呈梨状和薄壁的聚亚胺脂套囊(Polyurethane),能迅速自动调节NL套囊的充气装置,该装置带有压力计及精确的减压活瓣,使套囊内的氧或空气压力保持59~31cmH_2O,如果压力偏高或偏低在1秒钟内即能得到调整。在诸导管套囊上端的管壁有1mm细导管供注入染料。患者分三组:第1组16例用Rusch导管,套囊充气至阻塞气管的最低贮气量,麻醉中无需调节囊内压。第2组16例用Mallinckrodt导管连接NL充气装置。每1/2b调整1次,使囊内压处于29~31cmH_2O。第3组15例用NL导管持续与NL充气装置  相似文献   

5.
目的减少气管导管拔除时引起的应激反应及囊上滞留物的回落,预防拔管带来的并发症。方法将120例全麻气管插管患者按手术日期单双日分为常规组(60例)和改良组(6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的拔管方法,先吸净口咽及气道内分泌物后抽出气管导管气囊里的气体,吸痰管置于气管导管内持续负压吸引拔管;改良组采取保留适度气囊压力,将气囊上方分泌物随拔管提到口咽部持续吸引清除,拔管中保持气管内压力。比较两组拔管时清除的分泌物量、拔管前后呼吸循环指标的变化和呼吸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常规组气囊上方痰液清除量为(1.73±0.79)mL,改良组为(10.09±1.81)mL;常规组拔管前后R、HR、SBP和SaO2数值变化显著;患者窒息感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改良组(P<0.05)。结论保留适度气囊及气管内压的气管导管拔除方法能有效地清除气囊上方的分泌物,减少拔管时不良反应,预防呼吸循环系统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防止兔气管黏膜损伤的气管导管套囊内的最低有效压力.方法 22只新西兰大白兔.麻醉后向气管内插入ID 3.5 cm带套囊气管导管并向套囊内充气.使用三通分别连接压力弹簧表和注射器测量和调节套囊内的压力.维持套囊内压力在预定水平2h后处死大白兔,取套囊压迫区气管组织行病理观察.如果光镜下病理切片显示黏膜受损就定义为压力实验“阳性”,相反就定义为压力实验“阴性”.气管导管套囊内的起始压力设定为50 cm H2O,如果前一只兔的压力实验为“阳性”,则下一只兔的气管导管套囊内的压力就降低5 cm H2O,反之则下一只兔的气管导管套囊内的压力就升高5 cm H2O,直到观察到六个从“阴性”到“阳性”的交叉点后终止全部实验.结果 防止50%的兔发生气管黏膜损伤的套囊内最低有效压力值Pre50为24.83 cm H2O(95%可信区间:21.27~28.29 cm H2O),防止95%的兔发生气管黏膜损伤的套囊内最低有效压力值Pre95为18.19 cm H2O(95%可信区间:14.29~22.31 cm H2O).结论 维持兔气管导管套囊内压力在20cm H2O内可以在短期内有效防止兔气管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7.
气管导管套囊内的充气容量大小,与套囊内压的高低直接相关,而套囊内压的高低与气管黏膜局部压迫缺血损伤的程度有密切关系。临床上通常都凭经验,在正压通气情况下,当套囊充气至听诊恰好“无漏气”声响时,即认为是套囊的充气容量最恰当,即可产生防漏气功效,此时的充气容量是最小有效充气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控制气管导管套囊压力对全麻手术患者气管插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研究.择期拟行全麻手术患者509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11~89岁,体重35~92kg,性别不限,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C组)和套囊压力测定组(CPM组),记录手术时间和带管时间.各组随机选取20例带管时间120~180 min的患者,于拔除气管导管时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拔除气管导管后24 h内随访咳嗽及痰中带血等气管插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手术时间及带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CPM组患者咽喉痛及痰中带血的发生率降低(P<0.05);随带管时间延长,C组咽喉痛及痰中带血的发生率均升高,CPM组仅咽喉痛的发生率升高(P<0.01).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可见气管粘膜不同程度损伤,C组较CPM组严重.结论 控制气管导管套囊压力有助于减少全麻手术患者术后气管插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患儿,女、8岁,因患先天性完全腭裂,在静脉复合麻醉下行腭裂修补术。诱导后,经口插入F24号气管导管(西德),套囊充气2.5ml。麻醉过程顺利,手术历时2小时20分。为预防切口渗血造成误吸,术后未拔管,套囊仍充气。  相似文献   

10.
背景咳嗽为拔管时最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高血压、高眼压、高颅压、心动过速、心律失常、支气管痉挛、腹部切口撕裂.目的 套囊内利多卡因(intracuff lidocaine,ICL)技术利用利多卡因填充气管导管套囊,使其成为长效缓释的局麻药容器.利多卡因可以透过套囊壁,从而起到表面麻醉作用,可以抑制咳嗽反射,并减轻术后气管插管所致咽痛、声音嘶哑、发声困难、吞咽困难等并发症.内容涵盖了ICL技术的作用机理、发展过程、有效性与安全性讨论,以及同其他气道管理技术的比较.趋向ICL技术将广泛应用于临床,从而使全麻气管插管的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口寰枢椎术后经鼻气管导管拔除的时机与方法.方法:选择择期经口寰枢椎手术患者50 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 7~63岁.术前经鼻放置加强型气管导管,全麻下经口完成寰枢椎手术,术毕留王气管导管井口腔填塞纱条压迫止血.术后每日进行评估,符合拔管适应证者即按照特定的拔管方法尽早进行拔管,并记录拔管后并发症.结果:50 例患者在术后3天内均顺利拔除经鼻留里的气管导管,其中术后第1、2、3天拔除者分别有12、33,5 例,未发生技管并发症.结论:严格掌握拔管适应证,经口寰枢椎术后患者都能在术后3天内安全顺利地拔除气管导管,无须等待至口咽部伤口愈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拔除双腔气管导管后催醒和清醒后拔除双腔气管导管对高血压患者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胸内手术ASAⅠ~Ⅱ级并存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为清醒后拔除双腔气管导管组(A组)和拔除双腔气管导管后催醒组(B组),记录两组麻醉前、拔管前2min、拔管即刻、拔管后5min、10min各时点的SBP、DBP、HR及拔管并发症。结果:A组HR、SBP、DBP于拔管前2min即开始明显升高(P0.05),尤以拔管时明显(P0.01);B组拔管前后各时点的HR、SBP、DBP与麻醉前相比均无显著变化(P0.05),吸痰拔管时与A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B组患者催醒后RR、Vt均明显升高。结论:拔除双腔气管导管后催醒对并存高血压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影响较小,是一种值得探讨的拔管方式。  相似文献   

13.
一、用物:气管导管,套囊,长15cm、宽1cm的X光胶片两条,滑石粉少许。二、方法:1.将气管导管前端、套囊及胶片条涂擦适量滑石粉。2.胶片条插入套囊内腔至对侧口,用双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式气管导管拔出方法的效果。方法将436例收治于急诊科ICU的气管插管患者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改良组224例和传统组212例。改良组拔管前后减少胃内滞留物并清洁口、鼻腔,采取正压通气拔管法拔出气管导管;传统组采用一般口腔护理,边吸引边拔管的常规法拔出气管导管。结果拔管后5min、10min、30min两组动脉血气指标及SpO2比较,改良组变化幅度显著小于传统组(均P0.01)。改良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组,拔管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传统组(均P0.01)。结论改良式气管导管拔出方法能够有效防止低氧血症的发生;降低胃内压,减少因胃潴留造成的腹内高压引起的误吸,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从而缩短拔管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5.
气管插管导管套囊压力和持续时间对家兔气管黏膜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气管黏膜对机械刺激敏感。气管插管全麻术后声嘶、咽喉痛甚至气管狭窄造成呼吸窘迫等时有发生。有研究证明以上情况的发生与插管后套囊内压不当有关。本研究拟探讨气管插管导管套囊压力和持续时间对家兔气管黏膜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麻醉状态下拔除气管导管-置入鼻咽通气道预防高血压患者拔管反应的效果.方法 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高血压患者80例,随机分为气管导管组(Ⅰ组)和气管导管-鼻咽通气道组(Ⅱ组),每组40例.两组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术中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3~4 μg/L)和舒芬太尼(血浆靶浓度0.2~0.4 ng/L)维持麻醉,维持脑电双频指数40~50.术毕调整异丙酚血浆靶浓度至1 μg/L、舒芬太尼靶浓度至0.1 ng/L,待呼吸恢复后停止输注,Ⅱ组拔除气管导管,置入鼻咽通气道辅以面罩给氧,待患者完全苏醒后拔除;Ⅰ组待患者完全苏醒后拔除气管导管;于麻醉诱导前即刻(T_0)、置入鼻咽通气道后即刻(T_1)、2 min(T_2)、拔除后即刻(T_3)、2 min(T_4)时记录收缩压(SP)、舒张压(D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记录拔管过程中血液动力学指标的最大值(SP_(max)、DP_(max)及HR_(max)),计算拔管前后的差值(△SP、△DP及△HR),并测定血浆肾上腺素(AD)、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观察呛咳、躁动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T_0时比较,Ⅰ组T_(3,4)时SP、DP、HR、血浆AD及NE浓度升高,Ⅱ组T_(1,3,4)时SP和DP,T_(2,3)时HR降低(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T_(2~4)时SP、DP、HR、血浆AD及NE浓度降低,SP_(max)、DP_(max)、HR_(max)及△SP、△DP、△HR降低.拔管反应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 麻醉状态下拔除气管导管-置入鼻咽通气道可有效预防高血压患者全麻恢复期的拔管反应.  相似文献   

17.
常规正压机械通气需建立人工气道,即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在气管导管的前端的外壁设有气囊,充气后可起到密闭气道防治漏气和防误吸作用。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机械通气指南建议,将人工气道套囊内压力保持在25~30cmH2O,可有效密闭气道,保证正压通气效果和口咽分泌物下行,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临床工作中发现,人工  相似文献   

18.
<正>气管导管套囊在全麻手术中,可以起到封闭气道、固定导管,预防口腔分泌物和胃内容物反流误吸,从而达到提高通气质量和减少肺部并发症的作用。研究表明,接受全麻手术插管的患者套囊压力维持在15~25 mm Hg可以减少术后插管相关性并发症。然而,在实际手术插管操作中患者套囊的充气压力未得到麻醉医师的充分重视。随着对气管导管套囊相关并发症认识的深入,如何减少术后因套囊压力所致气管损伤成为研究的新热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TARP)内固定术后经鼻气管导管拔除的指针和方法。方法187例行 TARP 内固定手术成年患者,术前均经鼻腔放置加强型气管导管,术毕留置气管导管并口腔填塞纱条压迫止血。术后第1天起每日进行拔管指针评估,在神志清楚、咳嗽能力及呼吸循环功能正常、伤口无裂开出血前提下,依据气囊漏气试验(CLT)指导拔管,CLT 阴性者即行常规拔管。若术后第3天 CLT 仍阳性则在纤维支气管镜辅助下(FBA)试拔管。记录拔管后喘鸣和24 h 内再插管率,分析该拔管方法的优点和安全性。结果术后第1、2天常规拔管者分别为69、82例。第3天常规拔管15例,其余21例采用 FBA 试拔管,其中11例拔管成功,10例试拔管后出现喘鸣和呼吸困难而留管至第4天。第4天6例常规拔管,4例 FBA 拔管成功。第1~4天常规拔管者中喘鸣发生例数分别为4、6、1、1例(共12例),其中1例于拔管后4 h 被迫再次插管。FBA 拔管成功者中没有出现拔管后喘鸣和需再插管。结论严格掌握拔管指针和拔管方法,TARP 内固定术后患者大多能在术后2 d 内顺利拔除气管导管。CLT 结合 FBA 拔管安全有效,能避免拔管后24 h 内再插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报道2例术前无呼吸道梗阻症状的患者,行全麻气管插管引起气管内肿物出血的抢救。纤维支气管镜检是诊断气管内肿物的金标准。导管套囊封堵气管下段,头低位及时吸引气管内出血可有效减少两肺血液灌注,改善患者氧供和通气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