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以阿托伐他汀钙片10 mg为对照,评价国产匹伐他汀钙片1 mg、2 mg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筛选合格的58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随机分为匹伐他汀钙片1 mg组(A组,n=18),匹伐他汀钙片2 mg组(B组,n=19),阿托伐他汀钙片10 mg组(C组,n=21)。3组均每日服药1次,疗程共8周,观察降脂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8周末,A、B、C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降低(P〈0.01);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3组间TC、LDL-C、TG、HDL-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匹伐他汀钙片1 mg、2 mg均能明显降低TC、LDL-C,降脂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钙对冠心病患者血脂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择200例冠心病高脂血症患者,分为常规剂量(10 mg)瑞舒伐他汀钙组(对照组)和加倍剂量(20 mg)瑞舒伐他汀钙组(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血清三酰甘油(TG)、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s-CRP、载脂蛋白A1(Apo A1)、载脂蛋白B(Apo B)、丙氨酸基转移酶(ALT)、肌酸磷酸激酶(CPK)水平,比较其降脂效果、对hs-CRP的影响及安全性。结果通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两组TG、TC、LDL-C、hs-CRP、Apo A1、Apo B明显降低(P〈0.05),HDL-C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降低幅度更加明显(P〈0.05);两组ALT、CPK升高幅度并不明显;观察组降脂总有效率(92.38%)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P〈0.05)。结论加倍剂量瑞舒伐他汀钙能够有效降低血脂以及hs-CRP,临床疗效显著,而且安全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及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sVCAM-1)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100例冠心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随机分为A组(阿托伐他汀,40 mg/d,50例,其中不稳定心绞痛25例,急性心肌梗死25例)和B组(阿托伐他汀,10 mg/d,50例,其中不稳定心绞痛25例,急性心肌梗死25例)。2组患者均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12周,比较2组第4、12周血清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hs-CRP及sVCAM-1的水平。所有数据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TC、hs-CRP及sVCAM-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患者hs-CRP及sVCAM-1水平显著高于不稳定心绞痛患者(P<0.05);治疗第4、12周2组患者血脂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A组显著低于B组(P<0.05),第12周下降更为显著(P<0.05);治疗第12周A组患者hs-CRP及sVCAM-1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第12周较第4周下降显著(P<0.05);各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 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长期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安全有效,降脂的同时降低炎症因子,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4.
张泽丹  谭平  曾莉  包维为 《广西医学》2014,(2):219-221,227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钙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和C组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冠心病常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A组患者加用5 mg瑞舒伐他汀钙口服,B组患者加用10 mg瑞舒伐他汀钙口服,C组患者加用20 mg瑞舒伐他汀钙口服,1次/d,晚餐后服用。治疗4个月后,对比3组患者的血脂水平达标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则较治疗前显著升高( P均<0.05);C组患者治疗后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和B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则显著高于 A组和B组( P均<0.05);C组患者治疗后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达标率(86.67%、83.33%)均显著高于A组和B组(56.67%、53.33%,73.33%、73.33%)(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B组为6.67%;C组为10.00%,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大剂量瑞舒伐他汀钙能够更有效地控制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血脂水平,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陈杰  孙立勤  于春艳 《浙江医学》2014,(16):1398-1401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ACS患者162例,分为A组(阿托伐他汀20mg/d)、B组(阿托伐他汀40mg/d)、C组(阿托伐他汀80mg/d),各54例,所有患者分别于入院后24 h内和服药后4周、12周采血测定hs- CRP、Hcy、TG、TC、HDL- C、LDL- C。入院后24 h内和服药后12周清晨空腹采静脉血,测定ALT、肌酸激酶(CK)、血肌酐(SCr)水平。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TC、LDL- C、TG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或0.01),B、C组患者治疗后第12周HDL- C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与A组比较,B组在治疗第4周时LDL- C水平降低,第12周时TC、LDL- C水平降低(P<0.05),C组在治疗第4、12周时TC、LDL- C、TG水平均降低(P<0.05或0.01),治疗第12周时HDL- C水平升高(P<0.05)。治疗后3组患者hs- CRP、Hcy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或0.01),与A组比较,B、C组在治疗第4、12周时hs- CRP、Hcy水平均降低(P<0.05或0.01)。治疗后3组患者ALT、CK、SCr水平均未见明显升高(均P>0.05),与A组治疗后第12周比较,B、C组ALT、CK、SCr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老年ACS患者中,8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是有效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刘怀昌  严俊儒  徐宁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14):2205-2207,2209
目的 观察比较阿托伐他汀20mg/d与氟伐他汀80mg/d对老年高脂血症病人的降脂疗效及安全性影响。方法 120例老年高脂血症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成两组。A组:阿托伐他汀20mg/d;B组:氟伐他汀80mg/d。治疗前、治疗后2、4和8周检查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谷丙转氨酶(ALT)、肌酸磷酸激酶(CK)。结果 A,B两组均能显著降低TC(P〈0.01)、LDL-C(P〈0.01)、TG(P〈0.01),A组作用强于B组(P〈0.05);同样A,B两组均能升高HDL-C,终点时比较A组仍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均有良好的安全性。结论 阿托伐他汀20mg/d与氟伐他汀80mg/d均能显著降低TC、LDL-C和TG水平,升高HDL-C水平;阿托伐他汀20mg/d作用明显优于氟伐他汀80mg/d,两者均有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庄志成 《中外医疗》2011,30(30):102-103
目的研究匹伐他汀钙对高血脂伴糖尿病患者颈总动脉血管弹性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高血脂伴糖尿病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服用阿卡波糖,治疗组服用阿卡波糖和匹伐他汀钙,疗程均为8周。测量治疗前后2组患者血糖、血脂、血管弹性参数。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和三酰甘油(TG)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而高密度脂蛋白(HDL)较治疗前水平显著升高(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血管弹性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经治疗后如血管参数较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较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匹伐他汀钙具有调节血脂紊乱及改善血管弹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治疗后炎症因子、调脂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5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10 mg组(A组)24例,20 mg组(B组)26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空腹采血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肌钙蛋白I(CTnI)浓度以及血脂水平.结果 阿托伐他汀20 mg组较10 mg组治疗后hs-CRP和CTnI浓度降低更明显(P<0.01).两组服药后血脂水平较服药前均有降低,但阿托伐他汀20 mg组较10 mg组治疗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浓度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和CTnI水平较正常人升高 阿托伐他汀能降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和CTnI、LDL-C水平 2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较1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脂的影响。方法将8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给予氟伐他汀40 mg,B组给予紧急静脉溶栓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采集静脉血测血脂指标。结果治疗后A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载脂蛋白A(1apoA1)明显升高,载脂蛋白B明显降低(P〈0.01),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B组血脂各项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既安全又具有显著的降脂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孙蓓  张冬梅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10):299-300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短期干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RP及TNFα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15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对照组(52例)和氟伐他汀治疗A组(53例)及氟伐他汀治疗B组(53例),对照组给予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一般治疗,不予任何降脂药物;氟伐他汀治疗A组上述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每日40mg,氟伐他汀治疗B组加用氟伐他汀每日80mg。测定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CRP及TNFα的变化。结果氟伐他汀治疗A组及氟伐他汀治疗B组在治疗1周后其血浆CRP及TNFα水平均下降,对照组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但仅氟伐他汀治疗B组差异较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氟伐他汀短期干预可阻滞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病变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30例采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B组30例采用曲美他嗪治疗,C组30例采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曲美他嗪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及治疗前后血脂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A组及B组治疗后心电图疗效评价显示其总有效率分别为53.3%、56.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达83.3%,明显高于A组、B组(P<0.05)。C组的显效率最高,达53.3%,但分别与A组、B组的显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及B组治疗后心绞痛疗效评价显示其总有效率分别为76.7%、73.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达93.3%,明显高于A组、B组(P<0.05)。C组的显效率最高,达56.7%,但分别与A组、B组的显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血清TC、TG、LDL-C、HDL-C分别比较,未见明显差异(F=1.345,1.023,1.642,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血清TC、TG、LDL-C分别较治疗前明显下降,HDL-C比治疗前明显升高,且C组较A组、B组变化更显著(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血脂水平,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表现,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黄金桃  梁淑连 《河北医学》2010,16(6):652-654
目的:探讨心绞痛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TC/HDL-C)诊断价值及变化关系。方法:112例心绞痛患者(其中稳定型44例,不稳定型68例)和体检正常者35例进行Hcy、hs-CRP和TC、HDL-C测定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心绞痛组的Hcy、hs-CRP浓度和TC/HDL-C比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其中不稳型心绞痛组的Hcy、hs-CRP浓度又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的TC/HDL-C比值和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心绞痛患者血清Hcy与hs-CRP呈正相关(r=0.743,P〈0.01);Hcy和TC/HDL-C比值呈正相关(r=0.565,P〈0.01)。结论:对心绞痛患者Hcy、hs-CRP和TC/HDL-C比值进行联合检测及对比分析有助于及时掌握心绞痛的严重程度和变化状况及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方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及辛伐他汀治疗,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片及瑞舒伐他汀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TC、LDL-C及HDL-C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06%,对照组为82.3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94%,对照组为17.6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氯吡格雷片及瑞舒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更好,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6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予阿司匹林300mg(每日1次,口服3d后改为100mg,每日1次)、低分子肝素、硝酸酯类、B受体阻滞剂等。治疗组同时予阿托伐他汀20mg,每日1次。氯吡格雷首剂300mg,维持量75nag,每日1次,3个月后比较两组的疗效并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显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治疗后显效1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TC、TG、LDL—C、HDL—C水平分别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出现明显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2、3.236、2.614、2.539,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可以降低血脂水平,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张东旭 《西部医学》2009,21(10):1690-169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54例U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d;治疗组2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连续用药8用。测定给药前及治疗8周后患者血脂水平及血清hs—CRP水平,比较两组患者血脂、hs—CRP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s—CRP均较治疗前下降,两组治疗后血脂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O.05),hs-CRP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均能够在调脂的同时显著降低UA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且较大剂量用药的作用更显著。使用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UA具有更好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40例。2组均常规应用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钙、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冠心病的规范治疗;研究组在规范治疗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3粒,3次/d。检测治疗前及治疗4、8周后2组患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水平变化。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NO、ET-1、TNF-α、IL-1、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4、8周后NO均明显升高(P<0.05),ET-1、TNF-α、IL-1、IL-6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4、8周后NO水平明显升高(P<0.05),ET-1、TNF-α、IL-1、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治疗4、8周后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0.0%、95.0%和72.5%、77.5%,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能明显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治疗效果。方法观察组除常规用药外,加用低分子肝素钙5 000 u,每12 h皮下注射1次,连用7~10 d,辛伐他汀20 mg,每晚顿服1次,连服8周。对照组除常规用药外,另加普通肝素100 mg加50 g.L-1葡萄糖溶液500 mL维持静脉滴注,维持激活全血凝固时间于正常值的1.5~2倍,连用7~10 d。检测2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并评定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明显高于对照组(76%)(P<0.05)。2组治疗前TC、TG、LDL-C、HDL-C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TC、TG、LDL-C、HDL-C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HDL-C明显升高,TC、LDL-C、TG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辛伐他汀治疗UA效果明显,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药物治疗前后血浆B型尿钠肽(BNP)水平的变化,及BNP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及其对近期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心内1科不稳定型心绞痛及NSTE-ACS且心功能正常的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组(A组)48例,NSTE-ACS组(B组)50例.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治疗48 h前后BNP水平,分析入院BNP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及BNP水平与出院3个月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关系.结果 入院时B组BNP水平明显高于A组[(417.69±86.74)ng/L比(167.23±66.83)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A、B两组患者BNP水平[(167.23±66.83)ng/L、(417.69±86.74)ng/L]均高于治疗后[(85.29±23.62) ng/L、(184.12±48.96)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冠状动脉3支与2支病变组BNP水平[(475.97±86.44)、(335.33±88.66)ng/L]明显高于1支病变组[(142.08±54.09)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BNP水平的升高,3个月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升高趋势(P<0.05).结论 BNP水平与心肌缺血程度密切相关,故测定外周血BNP水平对于判断冠状动脉严重程度及预测心血管不良事件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不同危险分层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清凝集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的浓度及临床意义。方法根据危险分层将UAP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3个亚组,分别测定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1例、UAP患者47例、对照组(健康者)28例的血清hs—CRP及Lox-1浓度。结果UAP组、SAP组、对照组血清hs—CRP及Lox-1浓度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AP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hs—CRP及Lox-1浓度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线性相关分析hs—CRP与Lox-1的浓度呈正相关(r=0.795,P〈0.01)。结论血清hs—CRP及Lox-1浓度随UAP危险程度增加而升高,两者的浓度变化呈正相关。测定血清hs—CRP及Lox-1浓度对UAP高危患者的筛选、治疗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1月~2012年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应用统计学方法对比两组的疗效及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及CRP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4周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TC、TG、LDL、HDL、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TC、TG、LDL、CRP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HDL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变化更显著(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降低血脂及C反应蛋白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