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自拟三乌通络汤合针灸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148例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4例给予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治疗,观察组74例在此基础上辅以自拟三乌通络汤合针灸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主要证候积分、晨僵时间、休息疼痛VSA评分、关节肿胀个数、手部握力、关节压痛个数、28处关节疾病活动度(DAS28)评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及抗聚角蛋白微丝蛋白抗体(AFA)水平变化,统计2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主要证候积分、晨僵时间、休息疼痛VSA评分、关节肿胀个数、关节压痛个数、DAS28评分、TNF-α、抗CCP及AFA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手部握力及IL-4、IL-10水平均显著提高(P均0.05),且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均较轻。结论自拟三乌通络汤合针灸及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能够有效缓解相关症状体征,减轻关节损伤,调节炎性细胞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及抗聚角蛋白微丝蛋白抗体水平,且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千斤拔油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RA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予甲氨蝶呤片,每次10 mg,急性期每周2次,缓解期每周1次,口服;观察组予千斤拔油针,隔日1次,每周3次。2组均连续治疗2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检测2组治疗前后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及白细胞介素(IL)-1、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比较2组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和晨僵持续时间。结果观察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3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8%(34/38),对照组为62.2%(24/37),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持续时间明显减少(P0.05);2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和晨僵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ESR、CRP、RF、IL-1、IL-6、TNF-α水平明显下降(P0.05);2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ESR、CRP、RF、IL-1、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千斤拔油针可改善RA患者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减轻关节炎症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3.
王可博  郑秀华  黄培凤 《新中医》2020,52(2):125-129
目的:探究热补针法结合黑骨藤追风活络胶囊治疗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37例)予以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A(33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热补针法针刺治疗,观察组B(36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黑骨藤追风活络胶囊治疗,观察组C(34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热补针法针刺和黑骨藤追风活络胶囊治疗,治疗时间3个月。通过测定比较4组患者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血清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和类风湿因子(RF)水平,关节液白细胞介素-17A(IL-17A)、IL-18和IL-27含量,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指数、休息痛和晨僵时间等体征变化以及不良反应情况,分析不同疗法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C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其他3组(P<0.05);观察组A和观察组B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4组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关节肿胀指数、休息痛评分和晨僵时间较治疗前降低(P<0.05),双手平均握力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C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关节肿胀指数、休息痛评分和晨僵时间低于其他3组(P<0.05),双手平均握力高于其他3组(P<0.05);观察组A和观察组B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关节肿胀指数、休息痛评分和晨僵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B晨僵时间显著长于观察组A(P<0.05)。治疗后,4组血清CRP、RF和ERS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C血清CRP、RF和ERS水平低于其他3组(P<0.05);观察组A和观察组B血清RF和ERS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B血清ERS水平低于观察组A(P<0.05)。治疗后,4组关节液IL-17A、IL-18和IL-27含量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C关节液IL-17A、IL-18和IL-27含量低于其他3组(P<0.05);观察组A关节液IL-17A和IL-27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B关节液IL-17A和IL-18含量低于对照组、观察组A(P<0.05),IL-27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热补针法联合黑骨藤追风活络胶囊治疗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较好,可以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羌防归芎汤治疗对急性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TLR4)、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白介素1β(IL-1β)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维生素、非甾体抗炎药等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雷公藤多苷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羌防归芎汤治疗。观察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检测者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水平和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TRAF6、IL-1β表达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P0.05);治疗后两组ESR、RF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TLR4、IL-1β表达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TRAF6表达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羌防归芎汤能够明显改善急性期RA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TRAF6、IL-1β表达和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痹痛膏灸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膝关节炎的疗效及对免疫炎症失衡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寒湿痹阻型类风湿膝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痹痛膏灸治疗,2组疗程均为8周。统计2组临床疗效,并记录2组中医症状积分、西医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指标、膝关节功能、Th17/treg细胞因子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中医症状(关节冷痛、关节肿胀、关节屈伸不利、关节晨僵、关节酸软乏力、头晕耳鸣、恶风寒)单项积分和总积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以上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晨僵时间、膝关节周径、血清类风湿因子(RF)、血清抗环状瓜氨酸抗体(CC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均显著降低(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Lysholm膝关节评分分级情况、评分均显著改善(P均0.05),观察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血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7(IL-17)和IL-6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IL-4和IL-10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以上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和D-二聚体均显著降低(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以上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痹痛膏灸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膝关节炎的疗效确切,可显著缓解患者膝关节疼痛,促进膝关节炎症水肿消散,改善膝关节功能,且安全性好,其机制可能与促进机体免疫炎症细胞因子平衡,降低血液黏稠度和高凝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藏医脉泻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选取9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藏医脉泻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美洛昔康片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及疼痛评分、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水平、不良反应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优于对照组的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关节的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双手平均握力及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双手平均握力及疼痛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ESR、CRP、RF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ESR、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藏医脉泻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效果满意,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及ESR、CRP、RF水平,且患者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加味芍甘附子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寒湿痹阻证临床疗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R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甲氨蝶呤和/或来氟米特,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加味芍甘附子汤,每日1剂,两组疗程均为12周。记录患者中医证候积分,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ACR(20/50/70)达标率,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疼痛数及VAS评分,肌肉骨骼超声评价双手2~5掌指关节(MCPJ)、2~5近端指间关节(PIPJ)受累个数及MCPJ滑膜增生分级情况,安全性评价。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即晨僵、关节肿胀、关节疼痛、关节压痛、关节作冷、畏恶风寒、腰膝酸软、肢冷不温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晨僵时间、关节疼痛及肿胀个数、VAS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晨僵时间、关节肿胀个数及VA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治疗组疗后DAS28评分疗效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CR20/50/70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CPJ受累个数较本组治疗前减少(P0.05),MCPJ滑膜增生分级情况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治疗后两组MCPJ、PIPJ受累个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仅有2例肝功能异常并于试验结束时消失。结论加味芍甘附子汤联合西药在改善RA寒湿痹阻证患者全身症状及体征方面优于单用传统西药,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尪痹片辅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94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组采用尪痹片联合甲氨蝶呤治疗。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2.98%,高于对照组的63.83%(P0.05);两组治疗后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ESR、RF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尪痹片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效果较好,相关指标改善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药物离子导入联合拔罐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6月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20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01例)和观察组(102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药物离子导入联合拔罐治疗,1个月治疗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比较2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及DAS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 2组治疗1个月后关节疼痛指数、关节肿胀个数、晨僵时间、DAS28评分均少(短)于治疗前(P 0. 05),观察组治疗1个月后关节疼痛指数、关节肿胀个数、晨僵时间、DAS28评分均少(短)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药物离子导入联合拔罐用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治疗中能提高治疗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蜂针输穴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的影响。方法 7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采用蜂针输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蜂针经穴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及晨僵持续时间和血清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优于对照组的75.0%(P0.05)。两组治疗后关节肿胀及关节压痛数均减少(P0.05),晨僵持续的时间缩短(P0.05),观察组治疗后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及晨僵持续的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RF、CRP及ESR水平较同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RF、CRP及ESR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蜂针输穴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血清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及红细胞沉降率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运用瑶药千斤拔油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对IL-1、IL-6和TNF-α等血清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收集于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骨伤科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26例,纳入符合观察标准的患者80例,并以随机数字表法对所有患者进行编号,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组给予瑶药千斤拔油针治疗,两组均治疗2个月。疗程结束后通过检测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及评估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和晨僵持续时间等症状改善情况;检测两组治疗前后IL-1、IL-6和TNF-α血清炎症细胞因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6.8%高于对照组的62.2%(P0.05);两组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能降低ESR、CRP、RF、IL-1、IL-6和TNF-α浓度(P0.05或P0.01),但观察组下调尤其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瑶药千斤拔油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较佳,能明显下调ESR、CRP、RF及相关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减轻关节滑膜的炎症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历节清饮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6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予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等常规抗风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历节清饮,疗程均为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晨僵持续时间、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双手握力、20 m步行时间等临床指标,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等实验室指标及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晨僵持续时间、VAS评分、双手握力及20 m步行时间等,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RF、ESR、CRP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观察组有2例胃肠道不良反应,对照组有4例胃肠道不良反应、3例肝功能异常。结论历节清饮联合西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证),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体征、降低炎症反应、减缓病情进展,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薏苡仁汤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8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1例,分别应用单纯西药及在西药基础上加服薏苡仁汤,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类风湿因子、血沉、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并对治疗3疗程后的两组患者行基本概念视觉模拟评分和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类风湿因子、血沉、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及基本概念视觉模拟评分结果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血沉、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类风湿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基本概念视觉模拟评分和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临床疗效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薏苡仁汤联合甲氨蝶呤与沙利度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优于用甲氨蝶呤与沙利度胺。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黄藤酒联合甲氨蝶呤(MTX)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藤酒口服治疗,疗程均为12周。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指标,同时实验室检测患者的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水平,临床测评DAS28、HAQ及中医症候积分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9.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3%(P0.05);经过治疗干预12周后,两组临床症状指标,如晨僵持续时间、关节肿胀个数、关节压痛数、休息痛、双手握力均有明显改善(P0.01),观察组治疗后除晨僵时间外其他各临床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ESR、CRP与RF水平均有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DAS28、HAQ及中医症候积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或P0.01)。结论黄藤酒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新中医》2019,(7)
目的:观察自拟方类风湿I号联合雷公藤及甲氨蝶呤治疗湿热阻络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60例湿热阻络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30例,对照组予甲氨蝶呤片及雷公藤多甙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类风湿Ⅰ号联合治疗。观察2组双手握力、晨僵时间、关节疼痛数、关节肿胀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中医证候积分、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疾病活动性评分-28 (DAS28)变化情况等。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93.33%,对照组80.00%,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双手握力、晨僵时间、关节疼痛数、关节肿胀数、CRP、ESR、VA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DAS28-ESR、DAS28-CRP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且治疗组双手握力、晨僵时间、CRP、DAS28-ESR、DAS28-CRP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1);治疗组关节疼痛数、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ESR优于对照组(P 0.05),2组治疗后关节肿胀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10.0%,对照组16.6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类风湿Ⅰ号联合西药治疗湿热阻络型类风湿关节炎能显著缓解关节疼痛等症状,比单用西药治疗临床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6.
吴厅  宋欣伟 《新中医》2019,51(7):163-166
目的:观察自拟方类风湿I号联合雷公藤及甲氨蝶呤治疗湿热阻络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60例湿热阻络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30例,对照组予甲氨蝶呤片及雷公藤多甙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类风湿Ⅰ号联合治疗。观察2组双手握力、晨僵时间、关节疼痛数、关节肿胀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中医证候积分、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疾病活动性评分-28 (DAS28)变化情况等。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93.33%,对照组80.00%,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双手握力、晨僵时间、关节疼痛数、关节肿胀数、CRP、ESR、VA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DAS28-ESR、DAS28-CRP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且治疗组双手握力、晨僵时间、CRP、DAS28-ESR、DAS28-CRP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1);治疗组关节疼痛数、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ESR优于对照组(P 0.05),2组治疗后关节肿胀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10.0%,对照组16.6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类风湿Ⅰ号联合西药治疗湿热阻络型类风湿关节炎能显著缓解关节疼痛等症状,比单用西药治疗临床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类风湿关节炎(EORA)活动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活动期EORA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7例予甲氨蝶呤片联合双氯芬酸钠缓释片、依降钙素注射液治疗,治疗组37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益肾蠲痹丸。2组均2个月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分别观察2组治疗前后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及实验室指标类风湿因子(RF)、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变化,并统计临床疗效。结果 2组间总有效率,治疗4个月后ACR20、ACR50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月后,2组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晨僵时间、ESR、CRP及RF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减少或降低(P0.05),且治疗组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晨僵时间、ESR及CRP水平低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个月后,2组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晨僵时间、ESR、CRP及RF均较本组治疗前减少或降低(P0.05),且治疗组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及RF水平低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活动期EORA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并且安全、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温阳散寒除湿汤联合依那西普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血清TL1A、TNF-α、IL-6以及IL-17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108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档案的纳入顺序,将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观察组,每组54例。治疗组给予温阳散寒除湿汤联合依那西普进行治疗,观察组仅给予温阳散寒除湿汤进行治疗。连续用药3个月后,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TL1A、TNF-α、IL-6以及IL-17的水平,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血清的TL1A、TNF-α、IL-6以及IL-17均比治疗前明显的降低,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L1A和IL-6无明显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TNF-α和IL-17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晨僵时间明显降低,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关节肿胀个数以及关节压痛个数也明显减少,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患者的晨僵时间、关节肿胀个数以及关节压痛数明显的低于观察组的患者,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7.04%,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72.22%,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u=-2.1052,P=0.0335)。治疗组的不良反应率为5.5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为3.70%,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1.3520,P=0.1802)。结论:温阳散寒除湿汤联合依那西普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可有效地降低患者血清的TL1A、TNF-α、IL-6以及IL-17水平,缓解患者的病情和减轻患者的病痛,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寒湿痹阻、气虚血瘀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辨证为寒湿痹阻、气虚血瘀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治疗前后行中医症状评分,记录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两组风湿因子(RF)和血沉(ESR)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48%显著高于对照组78.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关节疼痛指数、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晨僵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RF、ES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寒湿痹阻、气虚血瘀型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中药材》2015,(8)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苷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方法:将11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托珠单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雷公藤多苷片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前晨僵时间、关节疼痛度、关节肿胀度评分、血沉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IL-1、IL-6、IL-8、TNF-α、Th1及Tre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晨僵时间、关节疼痛度及关节肿胀度评分、CRP、RF、ESR、IL-1、IL-6、IL-8、TNF-α、Th1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re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82%,观察组为25.4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中应用雷公藤多苷片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