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系统介绍周福生教授运用"三位一体"辨证模式来指导临床用药,周师临床用药的特色在于选药多符合"三位一体"辨证模式,一味药在组方中担任不同角色,运用"三位一体"辨证模式指导临床用药的另一个特点是临床辨证分期用药,根据"三位一体"辨证理论可知,每种模式均有三种临床分型.另外还就周师对正确书写处方用名、正确认识掌握用药禁忌(禁、忌、慎)、掌握剂量的准确性、掌握药物的毒性等方面做了相关阐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现代临床上运用"治未病"思想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现状,研究其用药规律并进行总体评价。方法:以《内经》及《伤寒杂病论》为例分析古籍对该原则的记载,检索2004~2014年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期刊数据库及中国知网所收录的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文献,从先期用药、用药性味、用药疗程、用药效果等方面分析"治未病"理论在原发性痛经临床治疗上的运用。结果:近10年相关文献报道显示,"治未病"理论在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治疗上应用广泛,主要体现在月经来潮前的先期用药,用药选方多以补虚泻实为主。结论:"治未病"理论在原发性痛经临床治疗上的运用与古籍文献理论相吻合,并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在先期用药的时间、用药疗程及用药选方等方面太灵活,且没有公认的统一的有效的标准,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以寻求最佳治疗时机和最合理的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3.
骨科中成药多含有毒性中药饮片,且使用量大、用药人群特殊,一直是中成药安全合理用药的热点和难点。该文切入医院药学工作实际和中医药基本理论,提出骨科中成药"辨证辨量辨毒"的合理用药模式,拟定相关参考规范,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支持。首先,梳理骨科中成药临床应用特点,提出"证"、"量"、"毒"三位一体的用药核心监护点;接着,以常见81个同类品种为示例,建立说明书信息库,并以2 000张回顾性处方点评分析结果圈定高频药物和常见不合理因素;同时,从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系统搜集汇总不良反应案例文献,辅以问卷调研形式,明确了各药品的核心监护点信息。整合以上信息,拟定《骨科中成药临床用药参考》并经专家讨论后完善修订。初步预实践2个月后效果显示,该模式符合临床用药实际,能够提供实用有效的合理用药信息,效果良好。综上,"辨证辨量辨毒"是骨科中成药临床用药的关键要素和核心监护点,该模式立足临床实际,为合理用药研究提供思路创新、理论保障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学习病区药房管理对医院医嘱审核能力的影响。方法:医院从2020年1月起推行"临床药师参与审方",并学习"临床药师参与病区药房管理"。随机抽选随机抽选2019年6~12月病区药房500份用药医嘱作为"临床药师参与审方"实施前。抽选2020年1~6月期间病区药房500份用药医嘱作为"临床药师参与审方"实施后。分析评估实施前后药师医嘱审核能力及药房管理质量改善情况。结果:实施后医院药师医嘱审核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不合格用药医嘱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临床药师参与审方"实施并学习"临床药师参与病区药房管理"后,病区不合格用药医嘱发生率明显降低,用药管理工作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用药剂量与文化心理之间关系的探讨,认为祖国传统文化对临床医生形成一定的用药心理具有重要影响,并且可能是导致古今临床用药剂量差异,尤其是仲景本原剂量传承至今发生显著滑落的重要原因。而祖国传统文化对临床用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实用理性"的文化内核和"医者意也"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林洪生主任医师辨治肺癌的临床用药规律进行总结。方法:利用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建立林洪生临床诊疗信息采集模块,采集林洪生临床中诊疗肺癌的信息并形成数据库,通过此数据库分析和挖掘研究林洪生临床诊治肺癌的思维模式、诊疗规律和经验。结果:共采集录入林洪生临床诊治肺积(肺癌)门诊病例141例,总诊次177次,整理总结了林洪生分阶段辨期论治肺癌临床用药经验。结论:总结了林洪生提倡分阶段规范化治疗肿瘤、临床用药遵"王道"而慎"霸道"、遣方用药平和且时时顾及脾胃的用药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药炮制与中医精准用药的关系。方法:从中医"理法方药"遣方用药流程,明晰中医药精准用药的核心。结果:传统中医药通过"方证对应"实现了用药方案的多样化,满足"一人一方",通过"药证对应"及"品证对应"进一步提高了用药的准确性,满足了中医临床"个体化"的需要,具有精准医学的特征。同时,中药炮制减毒增效,是中医精准用药的基础。中药炮制是临床用药之精华,但传统继承和现代研究的不足,制约了炮制学科的发展及应用。结论:必须要在坚持中医药理论的基础上继承、创新,才能满足中医药精准用药的需要,促进中药炮制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临床治疗过敏性疾病的用药特点。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查阅1953年6月—2018年3月以来国内公开发表的中医药治疗过敏性疾病的相关文献153篇,分析临床中医治疗过敏性疾病的用药类别特点。结果:查阅出治疗过敏性疾病的文献中,用药方剂138首,用药197味,其中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用药频率较高,累计达62. 79%,累计用药次数最多为甘草82次,其次是防风、白芍、蝉蜕、茯苓、当归在30次左右。结论:过敏性疾病的用药体现了中医"对外祛风"及"对内滋养"的整体用药特点,为临床治疗过敏性疾病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9.
以用药频率和用药剂量为着眼点,对2015年10—11月段教授治疗177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总结,筛选出用药频率最高的16种药物,并对其用药特点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提供参考依据,初步建立段教授"辨病论治"临床诊疗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0.
联合用药是临床常见现象,但囿于体现其临床特点的合理性评价薄弱而制约了临床联合用药的科学实施。突破现有评价手段局限,笔者提出从物理、化学、生物角度,审视药物之间、药物与靶点之间作用特征,结合临床多中心病例资源、国内外药物相互作用公共资源,发掘联合用药共性规律,采用机器学习技术,构建基于"药物特性-资源库信息-人工智能"策略的临床联合用药合理性评价与预测系统,并在多中心临床实践中调试验证,以期为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提供新的思路与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毛徳西名老中医治学严谨,尤擅"抓主症、选主方、用主药",其在临床上用药小而精,并根据内经"君一臣二"理论,对传统药对理论进行扩展、升华,提出"三味"方概念,认为"三味"方为组方用药基础,精简则为药对,扩充则为方剂,形成自己临床用药的独特风格,屡化陈疴。  相似文献   

12.
吴春华  陈誩  王和天 《北京中医药》2007,26(12):802-803
古人临床选方用药讲求精当,有"用药如用兵"之论.师徒相授不传之秘唯药、唯量,从而有"千方易得,一效难求"之叹.中药疗效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并揭示的,它是临床治病用药的依据."妙手回春"用来赞誉医术的高明,殊不知高明的医术离不开准确的选方用药,更离不开中药疗效的正常发挥.而医者、患者对中药饮片认识、使用上的误区直接影响了药效的正常发挥.  相似文献   

13.
古人云:"用药如将帅用兵".历代兵家常胜者,一定善用兵;而历代医家有名者,也一定善用药.导师张发荣教授常云:"中医医家临床医术愈高,则愈要研究用药."笔者跟随先生学习,亲耳聆听先生教诲,对用药颇有感悟和启发.今将其临床用药经验整理于下:  相似文献   

14.
杨殿兴 《四川中医》2020,38(5):32-41
基于中医临床问题的系列思考,提出"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的总体思路,建立中医临床系统中医学,将中医证与西医病相结合,将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将临床用方与针对性用药相结合,将临床用药与科研成果相结合,提出了"病——证——症"三结合诊疗模式,建立临床中医学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15.
曾倩主任医师法"肾为生殖之本",认为肾虚为不孕症的主要病因,从"阴阳之道"论孕育及肾虚型不孕症的用药,并结合临床阐述具体用药。  相似文献   

16.
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称"五脏苦欲补泻,乃用药第一义"。此用药之法,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本文以《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为依据,梳理《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经方"五脏五味补泻"用药范例,以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仲景学术,启迪临证组方用药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天灸"防治哮喘、鼻炎、支气管炎等均可取到良好疗效,但临床治疗时间不一,用药繁杂,取穴不一,呈现各家之说的状态,这严重限制了"天灸"的科学发展。本文从治疗时间、用药、取穴三个方面探讨"天灸"疗效,以期总结规律,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李杲临床辨证用药特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金元时期的李杲是辨治内伤病之大家,所刨脾胃内伤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临床辨证用药方面积有丰富经验。今就其临床辨证用药特点试作探讨。用药必先审病论治尤盆辨证李氏临床角药,提倡"审其病而后用  相似文献   

19.
中药标准汤剂的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艳  白明  宋亚刚  郭晖  苗明三 《中草药》2018,49(17):3977-3980
中药汤剂具组方及用法、用量可随实际情况灵活变化的特点,经过几千年的应用,仍为目前中医最常用的剂型。但缺乏对中药"汤剂"的质量品质内涵的研究,有学者提出"标准汤剂"这一概念。中药标准汤剂作为一种标准物质和标准体系,不仅确保临床用药的疗效,还可用于标化衡量临床用药的其他剂型。从影响汤剂"标准"因素综合分析探讨,规范煎煮过程,确保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和疗效的一致性,也为配方颗粒、经典名方、中药复方等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中医杂志》2015,(7):1313-1315
目的:利用文献分析方法探索穴位贴敷疗法在儿科疾病中的用药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以及制定相关规范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为来源进行检索。结果:纳入符合研究要求的临床文献244篇。穴位贴敷疗法以治疗儿科的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为主,用药特点均以"辛温走窜"之品为常用药。呼吸系统常用药物为"白芥子、甘遂、延胡索、细辛",消化系统常用药物为"吴茱萸、肉桂、丁香、木香"。考虑儿童体质尚弱,贴敷选药仅局限于甘遂、吴茱萸等"有毒""小毒"药物。结论:应用文献分析方法分析穴位贴敷疗法在儿科疾病中的用药规律,对指导临床用药以及制定相关规范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现有临床文献质量均不高,进一步的研究结论尚需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