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继洲溯源穷流,集针灸诸家之大成,师古而不泥;临证重视经络理论,提出"宁失其穴,勿失其经";总结和创新针刺手法,建立了比较规范和实用的针刺手法体系;倡导针灸药物并重,强调针灸药物综合运用,为针灸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以针刺深度为视角,探讨与之相关的几个问题。首先,讨论了针刺深度分歧的可能原因;其次,通过检索相关文献探讨深刺与浅刺疗效的优劣,并指出浅刺在针灸推广上的重要价值;再次,基于安慰针刺对照的研究使得针刺的疗效备受争议,建立适合针灸发展的现代科研方法体系至关重要;最后,针灸的"寸"不宜标准化为毫米,针灸标准化应着眼于临床疗效的提高。从针刺深度里折射出目前针灸学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针灸学的发展,也关系着针灸学的未来。  相似文献   

3.
孙思邈为隋唐著名医家,本文重点阐述孙思邈的针灸学术思想和对针灸学的重要贡献。孙思邈对于疾病的早期预防与治疗相当重视,提出保健灸的方法以防病,推行针刺、艾灸、汤药三者并重、综合治疗的理念,提倡多种疗法的互补。孙氏重视经外奇穴,倡"阿是穴法",并发挥刺灸理论,在针法上提出多种针具灵活应用,在灸法上提倡早灸急灸。此外,孙氏首次介绍了取穴指寸法,绘制了彩色穴位图,积极推动针灸教学的发展,为针灸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李守先的针灸著作及对针灸学的贡献.方法:阅读李守先相关著作,总结其学术成就.结果:李守先是清代著名针灸学家,著述以《针灸易学》为代表,该书前论古人针法,后述切身心得,内容言简意赅,图文并茂,重视针刺手法的掌握和针灸学知识的普及.结论:李氏以《针灸易学》为代表的著作,为后学者开启了学习之门.  相似文献   

5.
<正>早在2000多年前,在《内经》时期系统的针灸知识体系已经形成。《内经》中已经较详细地论述了腧穴、针具、刺灸方法、适应范围、针刺操作方法、影响针刺效果的关键因素与针灸密切相关的经络系统、针灸的基本原理等。历代医家对针灸知识体系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丰富了针灸医籍内容,但将针灸学提炼、升华,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学科,还要归功于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不同版本的针灸学教材为针灸理论体系的系统化、为针灸知识点的学习掌握、为针灸的推广应用,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越来越多的针灸工作者看到目前被广泛学习推广的针灸理论体系,过多的受到"大  相似文献   

6.
归纳整理<难经>学术思想对针灸学贡献9个方面,即:首次提出奇经八脉;首次提出八会穴;首次提出五输穴主治作用;首创"补母泻子"的针法;首创"泻南补北法",首次提出手少阴心经原穴;最早阐明俞募穴治病机理;提倡分清营卫,方可针刺补泻;强调针刺时双手配合.这些学术思想对现在针灸临床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夏寿人教授是我国著名针灸学家,一生致力于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事业。在50年的行医生涯中,他学贯中西,训诂创新,临床上坚持"针少而力专",善用根结穴,对腧穴的特异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诊治三叉神经痛的针刺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观点。夏寿人教授为针灸理论、实践及传承做出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正>针刺补泻是针刺产生效应的一个关键因素,经云"虚则实之,满则泻之"、"补泻反则病益笃",可见正确熟练掌握针刺补泻方法对临床针灸师来说,其意义不言而喻。然而,针刺补泻手法是针灸学的一个难点。从古至今,针刺补泻手法众说纷纭,特别是一些复式手法更是存在争议,比如烧山火、透天凉、赤凤迎源、苍龟探穴等接气法,《针灸逢源》之高武、《针灸问对》之汪机,斥这些手法为"巧立名色,无稽之谈"。孰是孰非,让后学者无从师是,这严重阻碍了  相似文献   

9.
国内专家认为"干针"的实质是针刺入人体治疗疾病,属于针刺疗法的范畴,但这一认知并未能从针灸学的定义中体现出来。20世纪70年代以来针灸的各种定义都与中医理论紧密相连,在这个定义规范下,针灸学被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这样做的弊端是限制了针灸理论的发展,缩小了针灸学的内涵,不利于中国传统针灸疗法的传播。无论是理论还是技术,当代针灸疗法的内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针刺疗法主要有神经干刺激疗法、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疗法、生物全息疗法、筋膜刺激疗法、激痛点疗法等,这些方法除了使用的器械与传统针灸学一样外,如果按照目前针灸学的定义,都不应算作针灸学。基于以上考虑,笔者试为针灸学定义如下:针灸学是研究以针法和灸法为代表的通过刺激机体来防治疾病的一类治疗器具的方法与机制的学科,其理论基础包括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但不限于该理论。  相似文献   

10.
通过"郑魁山传统针刺手法数字化保护"实例的介绍,探讨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针灸资源数字化,为促进针灸学传播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建立现代针灸学理论指导下的针灸治疗体系   总被引:6,自引:9,他引:6  
针灸治疗方案的科学化是提高疗效的基础,关键内容包括取穴组方、针刺时机、针刺手法、留针时间、针刺频次等几个方面,这些关键因素的确定均应当遵循腧穴作用的基本规律和针刺作用的基本规律。现代针灸学研究及现代针灸学理论的建立能够为制定合理的针灸治疗方案奠定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针灸的国际化必然伴随着针灸在国外的本地化。美国"干针"事件的发生,除了利益竞争之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针灸在美国的本地化进程。"干针疗法"是以人体解剖和生理学等生物医学理论为基础,与传统中医学的经络理论、脏腑理论、气血理论无关。在传统中医学体系之外探求针灸理论基础的本地化努力,对我国学术界提出了严峻挑战,发展以神经-内分泌-网络学说及腧穴作用规律、针刺作用四大规律为理论核心的现代针灸学体系才能引领学术潮流。现代针灸学与传统针灸学不能相互取代,二者是一种补充关系。  相似文献   

13.
针灸歌赋是为方便诵读记忆而编成的口诀性著作,是针灸学术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中治疗痛证的部分,是历代针灸学家治疗痛证的理论和实践的深刻总结,是针灸治痛规律的高度概括,包括针灸治痛的取穴原则、针刺手法等丰富内容。本研究选取针灸歌赋中几处具有代表性的韵文或对语,以此进行分析和延伸,从"以痛为腧""交会穴"和"交叉对应取穴"的角度探讨针灸治痛的取穴规律;从针刺的深度、方向和角度方面分析针灸治痛的针刺手法。  相似文献   

14.
所谓"脉刺法",就是刺血管的方法.本文是指专门刺动脉的方法,这在针灸学上是一大突破,闯入针灸的"禁区",为针灸治疗疑难顽症,为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开拓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陆瘦燕是我国现代著名的针灸学家、教育家。他秉承家学,针术精湛,毕生致力于针灸医学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为针灸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2009年是陆瘦燕先生诞辰100周年,为纪念他的功绩,继承发扬他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上海中医药大学将在2009年11月组织一系列的纪念活动,并举办"陆瘦燕先生学术思想研究论坛",现进行征文。我们将在来稿  相似文献   

16.
一种独特的微针疗法--彭氏眼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眼针疗法是在眼眶周围针刺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微针疗法,是针灸术的一部分,是我院已故全国著名老中医彭静山教授经过20余年潜心研究,在国内针灸临床首创的一种独特的针刺方法.眼针疗法的问世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丰富了中医学的望诊内容,即望白睛和血络,填补了针灸学眼针治疗的空白,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近年来,眼针正以它特有的疗效被国内外针灸界人士所称道,且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以广泛应用.彭静山教授因此被誉为"中国针圣".眼针疗法亦被称为"彭氏眼针".  相似文献   

17.
道家针灸特殊手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针灸,是道家医学家发明的有别于一般针灸的独特针灸术。道家针灸学也不同于现行的一般针灸学,他是以太极阴阳、九宫八卦、河图洛书、于支甲子等具有强烈时空观的道学理论为基础理论的,所以特别讲究时辰禁忌、时间针法、八卦针法等。道家针灸不仅在治病选穴上与一般针灸不同,在针刺手法上尤为独特,常常是同一穴位手法不同,疗效调异。因此掌握道家特殊针刺手法十分必要。现以宋代琼瑶真人《针灸神书》为例,介绍其特殊针刺手法。1特殊手法琼瑶真人在《针灸神书)}上介绍了几种道家针灸用得最广、疗效最好的特殊针刺手法,即现行针…  相似文献   

18.
郭燕玲  马娇阳  阚湘苓 《天津中医药》2021,38(11):1403-1407
针灸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它的继承创新源于众多医家的智慧结晶,历代医家都为针灸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文章对当代津沽针灸医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传承发展等方面进行系统整理,总结津沽中医为针灸学术的充实与完善所作的贡献,希望中医学子能传承前辈经验,进一步推动针灸学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承淡安先生的《中国针灸治疗学》(1931年)、《中国针灸学讲义》(1940年)和《中国针灸学》(1955年3部著作为研究基础,通过总结论述其中关于五官疾病的分类及中西医病名的记载、演变过程,阐述承淡安先生不同时期对五官疾病的认识。通过系统分析及比较"针灸学三部曲"中针灸对五官疾病的治疗,探讨并总结了先生针灸治疗五官疾病的辨证及诊疗特点,即临证辨治,随症变化;取穴精简,善用特效穴;针刺强弱,量效裁定;或针或灸,各有所宜;针药并举,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20.
<正>此前本文姐妹篇《试谈"什么是针灸"》[1]和《什么是针灸学》[2]已发表。本命题笔者的见解就是一个词"转变",转型研究和转化应用。远古先人对针灸消减病痛现象反复观察和追问:这是为什么,催生了针灸疗法,随后演变为传统针灸学。这是针灸学史上最重要的学术转型。但历史条件滞留它在这个层面很长时间。传统针灸学构建基于临床实践的诊疗体系,虽然以经验为临床思维依据的知识系统尚欠完备,但在可预见的未来仍是无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