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PICC规范化管理前后的效果。方法:2012年3月PICC维护规范化管理后,对PICC维护,操作的示教和培训,制定相应的流程和制度的效果分析。结果:对护士进行PICC规范化维护培训后,PICC置管部位接触性皮炎、穿刺口感染、导管堵塞、出血、静脉炎、静脉血栓发生率较培训前明显降低,病人满意度显著高于培训前,同时为省级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士提供实习基地,促进了PICC的发展和更高层次的技术革新。结论:通过对PICC维护规范化管理,可减少导管并发症,增强导管维护能力;可满意就诊者多元化的需求,提升了专科护理质量,有利于护理专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应用根原因分析法分析1例靶向药物给药错误事件的原因,提出整改方案。通过事件调查、直接原因分析,确认根原因为:无自备药物交接流程,配药流程不合理,实习生带教不规范,对护士工作流程与查对制度培训不够。针对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制定自备药物交接流程,制定自备药物使用规定,优化配药流程,规范输液贴信息管理,规范实习生管理,加强对护士的培训及检查,对患者进行安全教育,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提高给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带管患者提供规范的、统一质量标准的导管维护。方法:建立PICC门诊,严格人员的培训、考核及准入,严格执行PICC相关制度和流程。结果:PICC门诊的导管维护方便院内院外置管病人,有助于PICC导管维护得到规范化管理,降低静脉输液风险。结论:成立PICC门诊,促进了PICC的规范管理和专业化发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易小容  张荔 《医疗装备》2020,(7):169-170
目的分析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维护标准流程对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降低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医院长时间接受输液的100例PICC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导管维护,观察组采取PICC维护标准流程进行维护,比较两组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维护标准流程可降低PICC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通过1例PICC导管断裂遗留体内的案例回顾与处置分析,对医护人员提出了PICC导管安全管理的建议,包括改进置管技术,优化维护流程,规范拔管操作,落实高风险患者导管安全管理制度,医护团队合作与有效沟通等。该案例也反映出集团医院一体化模式在确保基层医院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静脉治疗技术方面所凸显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做好住院患者PICC导管维护,我科采用1+3模式分析护理工作的缺陷,制作了PICC维护操作视频,制定了操作流程、简便可操作的随访单,规范了宣教内容,采取这些措施后,提高了科内护士PICC维护水平和宣教能力,减少了同类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成立PICC专科门诊,解决门诊、住院患者PICC置管及维护的问题。方法对PICC专科门诊诊室的设置和布局,人员组成及职责,制定工作流程和制度,促进PICC技术专业化的发展。结果解决了门诊、住院患者置管及维护的问题,PICC专科门诊合理的流程、规范的管理减少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导管使用时间,有利于专科护理的发展。结论设立PICC专科门诊可满足就诊患者多元化的需求,提高专科护理质量,延伸护理服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格教学法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维护模拟教学中的作用。方法选取72名未经PICC导管维护培训的护士和护生作为模拟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n=38)和对照组(n=34)。研究组使用微格教学法进行PICC导管维护技能培训,对照组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培训。培训完成后,对两组导管维护操作进行考核,并对教学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研究组学生PICC导管维护操作考核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对教学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97.37%vs64.71%.P〈0.05)。结论微格教学法能有效提高临床带教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病例研究,分析并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拔管上已发生的问题,以及造成拔管困难的主要原因,并以此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出现Ⅳ级PICC拔管困难患者的身体及治疗状况进行全方位分析。结果:造成患者出现PICC拔管困难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患者患有静脉炎、静脉血栓、感染,或导管在静脉中留置时间过长等因素,此外,血管的收缩及痉挛现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拔管的难易程度。结论:医护人员应当对PICC导管留置患者进行更加全面的观察和护理工作,除了对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的及时预防,还要对拔管的流程给予足够的重视,采用最为科学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拔管工作,以减少PICC拔管困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影响因素,分析病原菌种类,为预防感染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追踪373例留置PICC肿瘤患者,分析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并进行细菌学培养。结果 373例留置PICC肿瘤患者的总导管留置时间为40 547导管日,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46例,感染率1.13/1000导管日;季节、导管维护周期、导管移动、机体免疫功能为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导管穿刺技术为保护因素;感染病原菌分别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清酒假丝酵母菌、沃氏葡萄球菌。结论使用赛丁格穿刺技术,提高夏季导管维护频次,导管维护标准化及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可以降低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长期化学治疗患者延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留置时间的可行性。方法对我科2002年6月-2006年6月间留置PICC的826例患者的留置时间、拔管原因、维护方式、导管相关性感染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PICC留置时间为7天-34个月,其中留置时间达1年以上者112例(13.6%);拔管主要原因是治疗结束及死亡,占95.4%;因导管相关性感染拔管者12例,仅占2.5%。结论因治疗方案需要长期化疗的患者,在经过PICC资格培训的护理人员的维护下,能够将PICC导管的留置时间延长至1年以上。  相似文献   

12.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防护培训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ICU医院感染原因的分析,有针对性地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降低感染发生率。方法应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对本科室感染现状、原因进行分析,确立培训目标,制定流程并实施,评价培训结果。结果持续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后,医院感染率从45.0%降到7.2%。结论持续对医护人员进行院感培训,能减少安全隐患,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3.
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引起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制定护理措施。方法对360例患者的PICC导管进行临床观察及出院后的定期随访。结果 360例患者留置PICC导管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26例,感染率7.2%,分析感染因素包括置管护士操作经验少、使用特殊药物、导管留置时间、置管前的各项准备等。结论 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与多种因素有关,通过制定相应护理措施可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每科室制定专职置管护士及导管专人维护、统一各项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例PICC患者使用期间多次发生堵管现象的原因和有效的护理措施,成功保留管路直至治疗结束顺利拔管。方法回顾性总结2018年11月7日天津市环湖医院中医科收治的1例脑梗死患者,于PICC置管后第28、30、33天均在输液过程中出现导管阻塞的原因,经静脉治疗专科护士通过使用尿激酶溶栓方法使导管再通。并增加通管频次、将封管溶液由生理盐水改为肝素盐水溶液、加强全科护士培训、增加护士对管路的重视度以及加强健康宣教等护理措施,规范PICC导管使用及维护方法。结果本例患者留置PICC导管33d后未再出现导管阻塞。结论 PICC导管带管期间,护士规范地对导管进行使用及维护,是减少导管并发症的重要因素之一。合理使用导管可以充分发挥导管优势,减轻患者的痛苦,保证静脉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定点定时对PICC导管维护的影响,以减少PICC导管维护中出现的并发症,延长导管留置的时间。方法对2011年11月-2012年10月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留置PICC的25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院内维护组对PICC导管维护较社区维护组或居家维护组出现的并发症及留置时间有显著差异(P0.05),院内维护组对PICC导管维护出现的并发症少,留置时间长;定时(5~7天)对PICC导管维护较不定时(5天或7天)出现并发症及留置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定点(院内)对PICC导管维护中出现的并发症及留置时间进行比较有显著差异,定时对PICC导管维护出现并发症及留置时间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定点可降低PICC导管维护中出现的并发症、提高PICC的有效使用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定时与否并不增加留置PICC的并发症及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化疗患者外周静脉留置PICC导管常见的并发症及相应对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60例置入PICC后肿瘤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分析原因并给予积极的相应护理措施。结果:120例患者1次性置管成功114例,成功率95%。置管后发生导管堵塞3例、穿刺部位渗血1例、感染1例、静脉血栓2例、导管脱出2例、导管破损漏液1例、静脉炎l例,并发症发生率为9%。结论:化疗患者应用外周静脉PICC后,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加强护理人员PICC导管维护相关知识的培训,针对可能出现的不同的并发症早期采取有效预防和出现后积极护理应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耐高压型PICC导管在磁共振增强扫描中的应用。方法选取42例在我院准备行磁共振增强扫描检查并预留耐高压型PICC导管的患者,在检查过程中通过PICC导管注射造影剂。结果降低了造影剂外渗的风险,减少了患者的痛苦,缩短造影剂强化峰值时间,增强效果更好。结论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能满足肿瘤患者反复多次团注造影剂的需求。在准备检查时期,护理人员主动评估患者的导管情况,为肿瘤患者检查提供一个方便、快捷、安全的检查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对血液科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PICC)患者血流感染的预防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于医院血液科住院并置入PICC导管的1 896例患者,为FMEA实施阶段组;2015年1月-2015年12月于医院血液科住院并置入PICC导管的1 566例患者,为FMEA未实施阶段组。运用FMEA分析血液科PICC置管患者血流感染发生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同时对改进结果进行评估;查询FMEA实施前后血液科发生血流感染的例数,计算感染率;对疑有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采集血样进行血培养检查;FMEA实施前后,对科室护理人员PICC导管置管和维护的知识与操作进行考核。结果 FMEA未实施阶段组患者共发生血流感染49例,感染率为3.13%,FMEA实施阶段组患者共发生血流感染18例,感染率为0.95%;FMEA后PICC导管患者血流感染发生率降低(χ2=6.355,P0.001);FMEA实施前后护理人员对PICC导管置管和维护的知识与操作考核得分分别为(72.56±13.25)和(91.58±8.51),实施后得分高于实施前(t=2.375,P=0.011);67例发生血流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7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6株占78.87%、革兰阳性菌14株占19.72%、真菌1株占1.41%。结论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对血液科PICC置管患者血流感染的原因分析准确,相应的改进措施能有效降低血流感染风险,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肿瘤患者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PICC相关性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进行护理干预,包括:建立培训和管理制度、规范置管及维护流程、严格无菌操作、选择合适的置管部位、加强置管后的监测及管理、重视居家维护,对实施护理干预前后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实施护理干预措施之后,总置管天数明显增加,由2009年总置管天数10 620 d升至2011年的15 778 d;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感染率从2009年1.12/千导管日、2010年的0.53/千导管日下降至2011年的0.06/千导管日(P<0.05).结论 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PICC导管异位于颈内静脉原因及处理。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296例PICC导管肿瘤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对296例PICC导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分析结果,26例患者发生PICC导管异位于颈内静脉,对PICC导管异位于颈内静脉原因进行分析及处理,分析296例PICC导管肿瘤患者发生导管异位的原因情况。结果:296例PICC导管肿瘤患者发生导管异位为26例,占比8.78,原因为年龄、疾病类型、并发症、操作经验,其中,年龄60岁与≤60岁的异位分别为18例、8例;肺癌患者异位22例,非胃癌患者异位4例;腹腔积液患者异位16例,剧烈咳嗽患者异位6例,恶心患者异位4例;操作≥2年异位为12例,2年异位为14例,疾病类型、操作经验内部异位进行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肿瘤患者PICC导管异位于颈内静脉原因进行分析,制定相对于的处理措施和预防对策,降低导管异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