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期口服依那普利对高血压靶器官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依那普利对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的有益作用。方法134例Ⅱ期高血压患者服用依那普利平均3.4±0.5年。结果长期服用依那普利不仅能使血压持续稳定在正常水平,而且能使左室肥厚逆转,心脏舒张功能改善,尿蛋白排泄量下降(P<0.001),眼底病变好转(P<0.01),且无脑卒中发生(P<0.05),对照组上述各指标较服药前无改善。结论长期服用依那普利对高血压靶器官其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内镜下Oddi括约肌测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观察胆石症、胆囊切除术后等胆系疾病及功能性消化不良(FD)、糖尿病胃轻瘫(DGP)等非胆系疾病Oddi括约肌(SO)功能变化,通过内镜采用灌注式高分辨多道胃肠功能测定仪,对15例胆系疾病患者、13例非胆系疾病患者进行Oddi括约肌测压。结果显示,胆系疾病组的胆总管压力、SO基础压及蠕动波振幅明显高于非胆系疾病组(6.86±0.63kPa与1.27±0.10kPa,P<0.01;7.31±0.95kPa与1.87±0.16kPa,P<0.01;32.00±1.2kPa与24.14±1.5kPa,P<0.05);同时,非胆系疾病组的十二指肠压、SO蠕动频率及间期较胆系疾病组明显降低、减慢及延长(1.42±0.26kPa与0.30±0.10kPa,P<0.01;3.6±1.2次/分与2.2±0.4次/分,P<0.05;7.4±1.2秒与11.0±1.8秒,P<0.05)。结果显示,无论是胆系疾病还是FD及DGP等非胆系疾病均有SO功能紊乱,但表现形式相反,对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对9他心力衰竭患者(冠心病4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例,扩张型心肌病4例)一次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20mg后,采用有创检查观察急性血液动力学效应,发现用药后半小时显效,1小时效应达高峰时,平均肺动脉压,肺毛细血管嵌压分别从服药前的4.65±1.17kPa(34.9±8.8mmHg),2.81±0.92kPa(21.1±6.9mmHg)降至3.00±1.03kPa(22.5±7.7mmHg)及1.76±0.54kPa(13.2±4.1mmg,P<0.001),中心静脉压从1.19±0.62kPa(8.9±4.7mmHg)降至0.69±0.46kPa(5.2±3.5mmHg,P<0.01),肺血管阻力由29,22±14.89kPa·s/L降至16.96±8.66kPa·s/L(P<0.01)。药物最大效应持续至少6小时。在服药后0.5~2小时,平均动脉压明显下降(P<0.05)。心率无变化。一次口服未见副作用。提示单硝酸异山梨酯是治疗心力衰竭有前途的新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治疗老年肾性高血压时对左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观察21例老年肾性高血压患者应用依那普利治疗前后左室结构及功能改变。结果治疗后血压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用药后室间隔、左室后壁及左室重量指数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A峰速度及A/E比值明显下降,E峰速度明显增高(P<0.05)。结论依那普利治疗老年肾性高血压有效降压的同时亦可逆转左室肥厚,改善左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5.
苯那普利对高血压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探讨苯那普利对高血压病(EH) 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测定32 例EH 患者用苯那普利治疗(10~20 mg/ 日,疗程4 周) 前后及20 例正常对照组的空腹血糖(FPG) 、空腹胰岛素(FINS) ,以1/(FPG×FINS)作为胰岛素敏感性指标(ISI) 。结果 1- EH患者苯那普利治疗后血压较治疗前显著降低(SBP:17 .84 ±1 .57 kPa 比22 .63 ±2 .13 kPa,P< 0 .01 ;DBP:10.58 ±1.21 kPa 比14 .35 ±1 .26 kPa,P< 0.01) ,总有效率84 .4 % 。2- EH 组与对照组FPG 无明显差异,而ISI有显著差异(0 .015 ±0 .007 比0 .031 ±0 .013 ,P< 0 .01) ;EH组苯那普利治疗后ISI较治疗前显著改善(0 .023 ±0 .011 比0 .015 ±0 .007 ,P< 0 .01) 。苯那普利在有效降压同时对EH 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与左心功能相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华琦  邢华  王西凤 《中华内科杂志》1998,37(10):671-673
目的观察收缩压、舒张压分别对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的不同影响。方法应用诊所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及超声心动图,观察38例Ⅰ、Ⅱ期高血压病患者血压与左室心肌质量、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的相关关系。结果24小时及白天平均收缩压及诊所收缩压均与舒张早期充盈峰值流速(EPFV)呈负相关(P值均<005),24小时、白天及夜间平均舒张压均与年龄呈负相关(P值均<0.05),与舒张功能各参数之间无相关关系,诊所收缩压与年龄、心房收缩期充盈峰值流速(APFV)呈正相关(P<0.001及0.05),夜间平均收缩压及诊所收缩压与左室心肌质量指数呈正相关(P<0.01及0.05)。而24小时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收缩压、24小时平均舒张压、白天及夜间平均舒张压则均与左室心肌质量指数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24小时平均收缩压是影响左室舒张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24小时平均舒张压与左室舒张功能无相关关系。夜间平均收缩压增高是导致左心室肥厚的重要因素之一。随年龄增长,收缩压增高,舒张压下降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18例二尖瓣替换术保留二尖瓣后叶、腱索和乳头肌(P组)和16例常规切除瓣膜及瓣下结构(C组)术后左室功能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发现,P组术后的心功能明显优于C组。P组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较术前有显著提高(P<0.05及P<0.01);左室收缩末期容量、左室舒张末期容量降低(P<0.01)。而C组术后则EF、FS较术前降低(P<0.01),绝大多数患者术后出现室间隔矛盾运动。提示二尖瓣装置对维持心肌的收缩功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高血压病:附240例监测报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240例患者行整夜多导睡眠图监测及睡前、醒后肘部血压测定,呼吸紊乱指数(AHI)>5的100例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组(OSAS组),140例AHI≤5的为对照组,发现OSAS组由睡前血压17.6±3.0/11.8±1.9kPa(132.3±22.5/88.2±14.6mmHg)至醒后血压19.7±31/13.1±2.2kPa(147.8±23.4/98.6±16.2mmHg)明显增高(P<0.001),较对照组睡前血压15.5±1.5/10.5±1.0kPa(116.2±11.6/78.4±7.6mmHg),醒后血压15.0±1.5/10.5±1.3kPa(112.4±11.2/78.6±10.0mmHg)明显升高(P<0.001),OSAS组最低血氧饱和度60.6±18.2%较对照组86.2±5.0%明显降低(P<0.001),OSAS组68%确诊为高血压病,且OSAS经有效治疗后血压也下降接近正常或部分下降,提示OSAS患者夜间反复呼吸暂停引起的低氧血症可能是部分高血压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氨氯地平对高血压病人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氨氯地平对高血压病人胰岛素敏感性的干预作用。我们测定22例高血压病人,22例正常血压者胰岛素敏感性以及高血压病患者氨氯地平治疗后(剂量5~10ml/d,疗程4周)的胰岛素敏感性变化。以正常血糖胰岛素钳夹技术测定葡萄糖代谢率作为胰岛素敏感性指标。结果发现:(1)高血压病人氨氯地平治疗后血压比治疗前有显著降低[收缩压:17.4±1.5kPa(131±11.3mmHg)比21.3±2;3kPa(160±17.5mmHg),P<0.01;舒张压:10.3±1.0kPa(77±7.5mmHg)比12.5±1.6kPa(94±11.7mmHg),P<0.01],总有效率达90;9%;(2)合并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的高血压病人治疗后葡萄糖代谢率明显增高(4.84±0.67mgkg-1/min比6.35±1.28mgkg-1/min,P<0.01),而胰岛素敏感性正常的高血压病人治疗后葡萄糖代谢率无明显变化(8.35±1.05mgkg-1/rnin比8.76±0.99mgkg-1/min,P>0.05),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的高血压病人治疗后有10例(83.3%)葡萄糖代谢率恢复正常;(3)高血压病人不论是否合并肥胖,只要是  相似文献   

10.
45例急诊高血压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2min后,血压开始下降,15min后下降幅度最大(50±10/28±7mmHg)。0.5,1h后各组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01),2,5.10h后,没有口服降压药组(对照组),血压逐渐升高,与口服降压药组(用药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5,10h后,对照组血压明显升高与其用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用药组血压仍无明显升高,与其用药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两药合用对降低急诊高血压的降压时程有显著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小鼠大脑皮质和海马结构内胆碱能纤维的分布及增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乙酰胆碱酯酶(AChE)组织化学方法和体视学测量技术,研究胆碱能纤维在小鼠大脑皮质和海马结构内的分布及增龄变化。结果显示,小鼠大脑皮质和海马结构内AChE阳性纤维呈不同的板层样分布,老年小鼠(24月龄)额-顶皮质第Ⅲ、Ⅴ层和海马CA1、CA3区分子层及齿状回分子层AChE阳性纤维密度明显低于成年小鼠(13月龄)和青年小鼠(3月龄)(P<0.01),后两组间除成年小鼠海马CA3区分子层纤维密度稍低外,其他各区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胆碱能纤维在小鼠大脑皮质和海马结构内的分布具有年龄相关性和区域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14.
大鼠海马神经元及其线粒体增龄性改变的形态计量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大鼠海马神经元及其线粒体形态结构增龄性改变的程度及性质。方法应用组织化学及电镜技术,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海马神经元及其线粒体结构进行形态计量分析。结果海马CA1和CA3区神经元随增龄出现细胞皱缩,CA3区神经元数密度在老年组较青年组显著减少(P<0.05),CA1区神经元数密度各月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CA3区神经元胞体内线粒体体密度、数密度、比表面及嵴膜密度随增龄而减少,线粒体平均体积及平均截面积随增龄而增大。结论海马神经元及其线粒体形态结构随增龄发生显著性改变,这些形态结构的改变可能是大鼠海马老化的指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普伐他汀对冠心病的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影响,探讨其降脂外作用。方法 观察102例冠心病患普伐他汀治疗前后血脂及血流流变学、微循环检测结果并作对比分析。结果 普伐他汀对冠心病血脂脂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微循环定量评分有明显影响,治疗前后比较有显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 普伐他汀能有效降低冠心病血脂水平,同时改善血液流变性异常及微循环障碍,后可能是其降脂外作用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开胸手术前应用潘生丁(双嘧达莫)试验(DP-T)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国内外通用的DP-T方法对100例选择性开胸手术前的老年患者进行检查,于入院后1周内完成。结果100例中有68例出现DP-T的变化,这些患者术中出现心脏并发症57例(83.8%);DP-T无变化32例,出现心脏并发症11例(34.4%),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老年患者开胸手术前DP-T能发现潜在性心肌缺血病变,可作为术前常规检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糖、胰岛素水平和肥胖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心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检测36例健康老年人、28例单纯肥胖者、38例高血压及42例高血压合并肥胖者的血糖、胰岛素及糖化血红蛋白浓度,4组中各有20例做口服葡萄糖耐量及胰岛素释放试验;均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各组射血分数和心脏指数均正常。高血压组二尖瓣舒张早、晚期峰值比(E/A)明显下降,等容舒张时间明显延长,以合并肥胖者尤为明显(均为P<0005)。E/A值与空腹血糖相关(r=067,P<0005),与血清胰岛素及左室重量无关。结论肥胖及糖耐量异常可加重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氯沙坦 (Los)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左心室结构的影响。方法 :6周龄Los治疗组 (SHRlos)管饲法给予Los3 0mg kg天。治疗 17周后 ,观察 3组大鼠动脉收缩压 (SBP)、左心室 (LV)壁的厚度、左心室重量 体重 (LVW BW)以及左心室结构的变化 ;血浆放免法测肾素活性和AngⅡ含量。结果 :1 SBP :治疗结束后 ,SHRlos组血压 10 9 15± 11 3 1mmHg( 1mmHg =0 .13 3kPa) ,与对照组 (SHR)血压167 4± 13 0 1mmHg相比明显下降 (P <0 0 1)。 2 SHRlos组的LVW BW、LV壁厚度与SHR组相比明显减少 (P <0 0 1)。SHRlos心肌的超微结构与正常对照组 (WKY)相似。 3 血浆肾素活性在WKY组和SHR组之间无明显差异 (P >0 0 5 )。SHRlos组肾素活性及AngⅡ水平分别高于SHR组 (P <0 0 5 ,P <0 0 1)。结论 :Los能有效地降低SHR的血压 ,具有预防高血压LVH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老年人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人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律失常的防治措施。方法 将76例老年大面积AMI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30例)及B组(25例)每天静脉点滴25%硫酸镁10-15ml和极化液,12-14天,A组同时利多卡因72小时(首剂50-100mg静脉注射后按2-3min静脉点滴);C组(21例)静脉 点滴极化液12-14天,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加用利多卡因(用法同A组)。结果 心律失常发生  相似文献   

20.
补肾,化瘀及补肾化瘀法延缓免疫衰老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从免疫衰老角度验证中医“正虚挟瘀是衰老的主要机理”的理论。方法给3组老年小鼠分别灌服补肾方(八味地黄汤)、化瘀方(丹坤汤)或补肾化瘀方(八味丹坤汤)4周后,用生物活性法检测脾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2(IL2)及腹腔巨噬细胞白细胞介素1(IL1)的产生量。结果老年小鼠IL1、IL2产生量均低于青年小鼠。给予补肾方和补肾化瘀方的老年小鼠IL1、IL2产生均有增加,且补肾化瘀优于补肾,而化瘀方则有抑制作用。结论扶正化瘀可能是延缓免疫衰老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