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E-钙黏附分子(E-cadherin)在人牙胚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探讨其对牙齿发育的作用及意义。方法:胎龄8~34周胎儿尸体36例,取连牙胚的下颌骨,制成4 μm厚的连续石蜡切片。采用SABC免疫组化方法,观察TGF-β1 和E-cadherin在人牙胚中的分布。结果:TGF-β1和E-cadherin在人牙胚发育的不同时期均有表达。TGF-β1在蕾状期和帽状期的牙蕾上皮、牙板、内釉细胞和外釉细胞均呈阳性表达,钟状期在内釉细胞、釉结、中间层、牙板、成釉细胞、成牙本质细胞呈强阳性表达,靠近成牙本质细胞的牙乳头细胞和牙囊呈阳性表达。E-cadherin在蕾状期和帽状期的牙蕾上皮、牙板上皮、钟状早期的成釉细胞、外釉细胞中呈阳性表达,在钟状中期成釉细胞、成牙本质细胞中呈强阳性表达,外釉上皮和靠近成牙本质细胞的牙乳头细胞中呈阳性表达,在钟状晚期接近硬组织处的成釉细胞、成牙本质细胞、上皮根鞘呈强阳性表达。结论:TGF-β1是参与牙胚细胞分化及形态发生的重要调节因子,E-cadherin与牙釉质和牙本质的发育、分泌及矿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细胞极性相关蛋白CDC42和PAR3在小鼠牙胚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牙胚发育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取13.5、14.5、16.5和18.5d(E13.5、E14.5、E16.5和E18.5)的小鼠胚胎以及出生后1和5d(PN1和PN5)的小鼠,分离头部,固定、脱钙、脱水、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牙胚的组织形态表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CDC42及PAR3在牙胚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结果:HE染色观察,E13.5~E18.5分别为小鼠牙胚发育的蕾状期、帽状期、钟状早期和钟状晚期,PN1小鼠的牙胚中可见分化成熟的成牙本质细胞和成釉细胞,PN5小鼠牙胚可见牙冠部发育完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C42在E13.5、E14.5和E16.5小鼠牙胚中有广泛表达,在E18.5小鼠牙胚中表达较E13.5、E14.5和E16.5减少,在PN1和PN5小鼠牙胚中主要表达于成牙本质细胞和成釉细胞的分泌端;PAR3弱表达于E13.5和E14.5小鼠牙胚,在E16.5和E18.5小鼠牙胚上皮处表达明显增强,在PN1和PN5小鼠牙胚中表达较E18.5减弱。结论:CDC42和PAR3参与小鼠牙发育的过程,在牙胚发育早期可能参与小鼠牙胚的增殖及迁移,在牙胚发育晚期可能参与了成牙本质细胞和成釉细胞的分化,尤其在成牙本质细胞和成釉细胞极性的形成与维持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CD44在小鼠磨牙牙胚发育表达的时空顺序及分布,探讨CD44对牙齿发育的形态发生和细胞分化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CD44在牙胚发育的蕾状期、帽状期、钟状形态发生期、分化期、分泌期、成熟期的表达.结果:在牙胚发育的蕾状期、帽状期,CD44在口腔上皮、牙板上皮、成釉器、牙乳头、牙囊呈弱阳性表达或无表达.在钟状期CD44在口腔上皮、牙板上皮强阳性表达;外釉上皮、星网状层、成牙本质细胞弱阳性表达;分泌期的成釉细胞和牙囊阳性表达.钟状分化期、分泌期、成熟期,中间层细胞CD44强阳性表达.结论:CD44参与牙齿形态发生及细胞分化,推测其在釉质矿化以及牙根和牙周组织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转化生长因子β_3 mRNA在小鼠磨牙牙胚发育过程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奇  樊明文  陈智  彭彬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8(4):504-506,534,F0003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3(TGFβ3)mRNA在小鼠磨牙牙胚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制备小鼠磨牙各发育阶段标本,用原位杂交分析TGFβ3mRNA在牙胚中的表达与分布。结果:TGFβ3mRNA在小鼠磨牙牙胚不同发育阶段呈时间-空间特异性模式表达。TGFβ3mRNA在蕾状期和帽状期的上皮强表达,在牙胚发育晚期的成牙本质细胞和成釉细胞的表达随细胞分化程度而增强。结论:TGFβ3mRNA在牙形态发生过程中可能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机制协同调控上皮-间充质相互作用及成牙本质细胞和成釉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Cav 1.2羧基末端水解片段在SD大鼠下颌第一磨牙牙胚发育早期的表达,探讨其在牙胚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制备大鼠磨牙牙胚各发育阶段标本(胚胎14.5、16.5、18.5d及出生后1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分析Cav 1.2羧基末端水解片段在牙胚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结果 Cav 1.2羧基末端水解片段在牙胚发育早期的不同发育阶段表达各异,P1钟状晚期在牙尖部位的成牙本质细胞呈强阳性表达,由牙尖部向根方阳性逐渐减弱。结论 Cav 1.2羧基末端水解片段在牙胚发育过程中呈时间-空间特异性表达,推测它可能与牙胚的发育及细胞的分化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信号分子Sonichedgehog(Shh)在人牙胚钟状期的表达,探讨其在牙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人牙胚钟状期中Shh的表达。结果在钟状早期,Shh在成釉细胞强阳性表达,成牙本质细胞亦可见Shh阳性信号,而牙乳头细胞、星网层和中间层细胞无明显表达。钟状晚期即硬组织形成期,Shh在成釉细胞的表达仍强于成牙本质细胞,成釉器星网层未见表达。  相似文献   

7.
纤维粘连蛋白及骨形成蛋白-2、4在牙胚发育中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FN)和骨形成蛋白-2、4(BMP-2、4)在大鼠牙胚发育中的表达,探讨其在成牙本质细胞分化及成熟过程的时空表达关系,为明确牙齿发育的分子调控网络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方法 获取SD大鼠蕾状期和钟状期第一磨牙牙胚,通过免疫组化LsAB法观察FN和BMP-2、4的表达差异及相互关系.结果 FN在蕾状期和钟状期都有表达,蕾状期主要分布在牙上皮、牙间质,周围非牙间质细胞为阴性,钟状期主要分布在成牙本质细胞分化活跃的区域和分化中的内釉上皮细胞.钟状期BMP-2、4的表达较强,主要分布在成牙本质细胞分化活跃的区域. 结论 BMP-2、4和FN在牙齿发育的蕾状期和钟状期均有表达,但表达的阳性分布区不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釉质发育中釉器细胞的形态分化与其功能分化的关系,研究成熟期成釉细胞的SA部与RA部的形态在功能上的意义。方法:采用大鼠进行心脏灌流固定、Epon、GMA树脂包埋,半薄切片技术,后进行甲苯氨蓝和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大鼠切牙发育组织形态学变化以及牙釉质蛋白的分布规律。结果:大鼠的牙胚发育分为增殖期、分化期、成熟期。在成熟期成釉细胞呈特异的周期性变化,即SA部和RA部交替出现。组织化学研究结果显示在釉质形成期,釉质蛋白大部分留在釉基质层,也有一部分向牙本质内扩散到牙本质、牙本质小管以及造牙本质细胞层内。结论:①大鼠切牙釉器发育的增殖期、分化期、成熟期分别与人牙的蕾状期、帽状期、钟状期相似。成熟期成釉细胞的RA部与无机质的注入有关系,SA部与水和蛋白质的脱去有关系。②关于牙釉质蛋白向牙本质侧的扩散,可能是起到促进成牙本质细胞的分化和诱导牙本质的钙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Wnt 通路抑制因子Dickkopf1(DKK1)在出生后小鼠牙发育各阶段的时空表达特点,为阐明Wnt信号通路调控牙发育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出生后第0.5、6.5、12.5、18.5、24.5和30.5天的昆明小鼠并按时间分组,每组3只。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分离包含第一磨牙的下颌骨组织后进行固定、脱钙处理,制作厚度为5μm的下颌第一磨牙牙体-牙周组织联合切片。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下颌第一磨牙的发育状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小鼠牙体组织和牙周组织中DKK1的表达特点。结果:小鼠出生后第0.5天时,下颌第一磨牙牙胚处于钟状晚期;第6.5天时,下颌第一磨牙牙釉质发育基本完成,可见上皮根鞘向根方延伸;第12.5天时,冠部牙本质发育完成,牙根形成约1/3;第18.5天时,牙根形成约2/3;第24.5天时牙根发育达到全长;第30.5天时根尖孔缩窄,牙根发育基本完成。小鼠出生后第0.5天时,牙胚中无DKK1阳性表达;第6.5天时,成牙本质细胞中DKK1呈弱表达;从第12.5天到30.5天,成牙本质细胞中DKK1仍呈阳性表达,而牙周膜中开始出现 DKK1 表达,且随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增强,牙槽骨和细胞性牙骨质中也出现 DKK1 的阳性表达,牙髓组织中始终呈阴性表达。结论:出生后小鼠牙不同发育期DKK1呈规律性表达,提示其可能参与了牙本质和牙周组织的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成牙本质细胞的发育变化以及牙本质的结构发育特点.方法:取不同日龄新生大鼠的下颌切牙牙胚进行光、电镜观察.结果:成牙本质细胞由低柱状变为高柱状,并发生极化,细胞器渐增多,有分泌颗粒出现,细胞突起逐渐形成;形成的前期牙本质和牙本质在6~9 d达最厚,且胶原纤维较丰富而密集,牙本质小管多;成牙本质细胞突起贯穿前期牙本质和牙本质,并进入牙釉质中.结论:0~9 d日龄大鼠的下颌切牙牙胚正处于牙体组织的分泌形成期,是研究牙齿发育过程的很好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ICR小鼠下颌第一磨牙牙胚的发育时序特点,为使用小鼠研究牙齿发育机制和相关影响因素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分别取E(胚胎)11.5、E12.5、E13.5、E14.5、E15.5、E16.5、E17.5和E18.5 d的胎鼠和PN(出生后)2 d的新生小鼠的头部或下颌骨,固定脱钙包埋后行连续切片,进行HE染色,在显微照相系统下进行观察记录,分析ICR小鼠磨牙牙胚发育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 E11.5 d为牙胚发育始动,E12.5 d牙胚向蕾状期过渡,E13.5 d进入蕾状期,帽状期为E14.5~E15.5 d,钟状期开始于E16.5 d,出生后2 d牙体硬组织开始逐渐形成。结论 ICR小鼠胚胎11 d至出生后第2天是研究下颌第一磨牙牙胚发育机制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检测机械应力相关调控蛋白〔肌动蛋白纤维(F-actin)、非肌肉肌球蛋白ⅡB(non-muscle myosin ⅡB,NMⅡB)和细胞黏着斑蛋白Vinculin〕在牙发育过程的时空性表达,探究机械应力与牙早期发育之间可能的联系。  方法  以小鼠磨牙为研究模型,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构成化学机械系统的重要分子F-actin、NMⅡB和Vinculin在牙发育蕾状期、帽状期、钟状早期和钟状末期的表达。  结果  染色结果显示F-actin、NMⅡB和Vinculin均在牙发育各阶段广泛或局限性表达于牙上皮,其中F-actin亦稳定表达于间充质细胞中。荧光表达强度定量分析显示,F-actin和NMⅡB的表达均在牙发育早期阶段有明显上升,但分别于钟状早期和钟状末期回落,相邻发育阶段间的表达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inculin的表达相对稳定,仅钟状末期较钟状早期有所升高(P<0.05)。  结论  机械应力参与牙早期发育过程。其中,F-actin可能在分散和传导机械应力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NMⅡB作用于牙发育中的牙上皮内陷及牙尖形成,Vinculin可响应力学刺激并与细胞黏附分子相互作用影响牙发育过程,而由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结合形成的肌动球蛋白复合体和细胞黏附分子在牙发育中的联系及具体作用机制依然有待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核糖体蛋白质L21(RPL21)在小鼠下颌第一磨牙牙胚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状态及其对牙胚发育的影响,推测RPL21在牙胚形态发生过程中可能具有的生物学作用.方法制备具有特异性的RPL21的杂交探针,并使用原位杂交的方法研究RPL21在发育中的牙胚及其它颌面部发育器官中的表达定位.结果 RPL21 mRNA的表达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basigin/CD147)在小鼠磨牙牙胚发育各阶段的表达,探讨其可能的生物学作用.方法 选择不同胎龄(E11、E13、E14、E15、E16、E18)和出生后1 d (P1)小鼠作为实验对象.Real-Time PCR定量检测小鼠牙胚发育各阶段下颌(E11和E13)及牙胚(E14、E15、E16、E18和P1)组织中EMMPRIN mRNA表达.原位杂交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EMMPRIN mRNA和蛋白在牙胚组织及相应发育阶段的颌面部发育器官中的定位表达.结果 Real-Time PCR结果显示,E13胎鼠下颌标本中EMMPRIN mRNA的表达约为E11胎鼠1.6倍(P〈0.01); P1小鼠牙胚组织中EMMPRIN mRNA表达约为E14胎鼠的2倍(P〈0.01);EMMPRIN mRNA表达随牙胚组织发育呈现递增趋势.原位杂交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显示,在E14胎鼠牙胚组织中EMMPRIN mRNA和蛋白表达定位一致,但E15、E16、E18胎鼠 EMMPRIN mRNA与蛋白表达定位有所不同;相应发育时段胎鼠下颌骨的Meckel软骨(E14)、视网膜(E15)、大脑血脑屏障(E15)及颚骨骨化中心(E16)中EMMPRIN 蛋白表达均呈现强荧光信号.结论 EMMPRIN的表达贯穿于早期牙胚发生和发育的多个阶段,但牙胚发育帽状期和钟状期阶段EMMPRIN mRNA与蛋白表达并不完全一致.EMMPRIN有可能以外分泌或旁分泌方式,通过调控上皮间质的相互作用参与牙胚发育及形态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basigin/CD147)在小鼠磨牙牙胚发育各阶段的表达,探讨其可能的生物学作用。方法 选择不同胎龄(E11、E13、E14、E15、E16、E18)和出生后1 d (P1)小鼠作为实验对象。Real-Time PCR定量检测小鼠牙胚发育各阶段下颌(E11和E13)及牙胚(E14、E15、E16、E18和P1)组织中EMMPRIN mRNA表达。原位杂交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EMMPRIN mRNA和蛋白在牙胚组织及相应发育阶段的颌面部发育器官中的定位表达。结果 Real-Time PCR结果显示,E13胎鼠下颌标本中EMMPRIN mRNA的表达约为E11胎鼠1.6倍(P<0.01); P1小鼠牙胚组织中EMMPRIN mRNA表达约为E14胎鼠的2倍(P<0.01);EMMPRIN mRNA表达随牙胚组织发育呈现递增趋势。原位杂交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显示,在E14胎鼠牙胚组织中EMMPRIN mRNA和蛋白表达定位一致,但E15、E16、E18胎鼠 EMMPRIN mRNA与蛋白表达定位有所不同;相应发育时段胎鼠下颌骨的Meckel软骨(E14)、视网膜(E15)、大脑血脑屏障(E15)及颚骨骨化中心(E16)中EMMPRIN 蛋白表达均呈现强荧光信号。结论 EMMPRIN的表达贯穿于早期牙胚发生和发育的多个阶段,但牙胚发育帽状期和钟状期阶段EMMPRIN mRNA与蛋白表达并不完全一致。EMMPRIN有可能以外分泌或旁分泌方式,通过调控上皮间质的相互作用参与牙胚发育及形态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versican之多糖链在小鼠磨牙牙胚发育过程中的时空变化。方法取胎龄分别为E11.5,E12.0,E13.5,E15.0,E16.5和E18.5 d的ICR胎鼠头部,常规组织学处理,制备5μm厚矢状或冠状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rsican核心蛋白与其硫酸软骨素多糖链在下颌第一磨牙牙胚组织中的时空表达。结果从小鼠下颌第一磨牙牙胚开始发生到钟状晚期,versican核心蛋白与4-硫酸软骨素在牙源性上皮及其衍生组织共表达。在牙乳头间充质细胞中versican核心蛋白开始与6-硫酸软骨素共表达,从钟状早期4-硫酸软骨素开始在内釉细胞深层的牙乳头间充质细胞间表达,且其与6-硫酸软骨素呈互补表达模式。结论 versican之硫酸软骨素多糖链在牙胚发生过程中硫酸化模式呈现时间-空间特异性改变,这种特异性改变可能与小鼠磨牙牙胚的形态发生以及细胞增殖与分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