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许多危重疾病的重要合并症,近年临床已证实不少重症病毒性感染常伴有 DIC。虽然实验医学已观察到大鼠静注流感病毒后,肺中可见血小板及白细胞血栓,但尚未见符合临床DIC 实验诊断标准、病毒所致 DIC 动物模型的报道。基于病毒可与细菌内毒素一样,造成家兔皮肤局部施瓦茨蔓(Shw artzman)现象,用间隔24小时两次静脉注射内毒素方法可建成 DIC 模型,本研究探讨两次静注麻疹活疫苗,是否可建成 DIC 模型,当归、山莨菪碱,维生素 C 对其形成是否有阻抑作用。  相似文献   

2.
许多儿科危重症都可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而使病情恶化导致死亡。使用肝素治疗 DIC 已得到理论和临床上的证实。由于儿科患者病情变化快,基层医院化验检查设备不完善等。给 DIC 的诊断和肝素的应用带来许多困难。为及时制止 DIC 的发生和发展,有人主张在 DIC 早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时应用肝素,认为凡确诊为感染性休克者,均应常规做试  相似文献   

3.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分子标志物诊断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是一种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和严重的获得性全身性血栓.出血综合征。DIC的诊断必须符合以下4个条件方可成立。①有引起DIC的病因;②DIC的临床表现;③实验室诊断依据;④抗凝治疗有效。近年来,一些对诊断和监测DIC有价值且易测定的分子标志物已逐渐被应用到临床实验室诊断。现就DIC分子标志物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1分子标志物的检测由于DIC的病理生理过程很复杂,一般性的血栓与止血试验对诊断DIC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因此,目前国内外开…  相似文献   

4.
22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这一临床重症的认识,结合临床分析阐明推广先进DIC诊疗措施的必要性,以求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方法:DIC患者22例,分析其基础病变、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的特点和预后;基于白血病引发的DIC在病生方面有别于与其它病因所致的DIC(以纤溶亢进为主),故比较白血病组和其它病因组在出血情况、器官损害及预后等方面的区别;并就肝素治疗组和非肝素治疗组间存活率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2例DIC的基础病变以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59.1%)和严重肝病(18.2%)多见。白血病组DIC的出血倾向较其它病因组略突出;器官损害则相对较轻,器官功能不全发生的机率及预后两组间无显著差异。肝素治疗组的存活率明显高于非肝素治疗组。22例DIC的病死率高达59.1%,确诊后平均生存期仅19.6d。结论:DIC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可由多种原发疾病引起。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所致的DIC因纤溶活跃表现较重的出血症状,而感染、肿瘤等所致的DIC则器官损害较多。去除原发病是DIC治疗的关键,早期小剂量肝素治疗有望提高DIC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DIC的治疗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白血病最严重的致命并发症之一,特别是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最易并发 DIC,且治疗效果差。“急白”时 DIC 的治疗原则与一般 DIC 基本相同。主要包括病因治疗、抗凝治疗、凝血因子的补充、抗纤溶剂应用及溶血栓治疗。(一)病因治疗:据临床观察,“急白”的DIC,绝大多数发生于疾病的进展期或诱导治疗未p  相似文献   

6.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致病因素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溶亢进的一种获得性综合征[1]。重型病毒性肝炎、过期流产、植入性胎盘、胎盘早剥、羊水栓塞都是极易引起产科产时或术时DIC的重要原因,如治疗不及时,容易导致产妇死亡。1临床资料我院妇产科1996年—2004年共收治5例产科DIC孕产妇,其中1例是孕足月伴重型肝炎,1例孕14周并胎盘植入,2例为孕足月并胎盘植入,1例胎盘早剥。5例DIC病人中,1例发生于清宫术时,4例发生于产时。3例于产后及清宫后行剖宫探查剔除植入胎盘,保留子宫、胎盘早剥者行剖宫产术结束分娩,而…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急性白血病(A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AL合并DIC患者41例的临床资料,包括原发病、临床症状、DIC发病时期、感染、白细胞计数及疗效。结果:AL合并DIC有90%发生在初发期,11例发生颅内出血,其中10例死亡。结论:防治AL致DIC的重点在于初发期。  相似文献   

8.
徐英  张铮  马明洲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7):1935-1936
目的:探讨急诊ICU患者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对策。方法:对本院急诊ICU2002年1月至2005年1月3年间收治的DIC患者原发病及并发症、临床表现、DIC确诊时间、治疗、病死率等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诊ICU患者发生DIC,原发病多样、危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并发率高;临床表现复杂多样;DIC确诊常为中晚期;病死率高。结论:ICU医生要对DIC保持高度警惕性,争取对高危病人行pre-DIC指标及早期DIC诊断指标常规检测,以便早发现、早治疗,有效终止病因是终止DIC病理过程最关键措施。同时危重病患者综合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急性微循环梗塞常常是疾病于短期内死亡的重要原因,临床上屡见不鲜,随着医学的发展,今天它已列为医疗、教学与科研的一个重大课题。急性微循环梗塞又称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DIC 从受累器官来说可分为周身性和局部性。从发病进程来看,又可  相似文献   

10.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指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诊断应包括临床和实验室资料(C级,水平Ⅳ)。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STH)的DIC评分系统提供了客观的DIC诊断与治疗标准,该评分系统与临床和预后有关(C级,水平Ⅳ)。  相似文献   

11.
李茂莲 《护理研究》2003,17(24):1437-1437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是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ML)特别是AML -M3 在联合化疗过程中易发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其死亡率高达 50 %~ 80 % [1]。现将我院 2 0 0 3年住院的46例急性白血病 (AL)并发DIC病人的临床分析与护理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急性白血病病人 46例分为A、B两组。A组为已确诊的DIC病人 18例 ,DIC诊断标准参照第七届中华血液学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 ]。中位年龄 3 1岁 ,其中男 14例 ,女 4例。B组为非DIC组 2 8例 ,中位年龄 3 4岁 ,其中男 19例 ,女 9例。所有白血病病人均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血栓弹力图指标变化对儿童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武汉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149例发生DIC儿童为DIC组,同期另选106例非DIC组(包括健康儿童以及临床易与DIC混淆的疾病患儿)作为对照组。对DIC组和对照组均检测D-二聚体、血栓弹力图、凝血功能4项、先天性凝血功能紊乱以及血小板计数。统计数据并计算血栓动力图α角、MA、A值、R时间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析DIC发生与其各指标的关联性,比较在诊断DIC时血栓弹力图和常规凝血功能之间的差异。结果:对2组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显示,对照组平均R时间明显短于DIC组(P0.05);对照组平均α角大于DIC组(P0.05);对照组的MA值和A值均明显大于DIC组(P0.05)。常规凝血功能检测的指标诊断DIC的特异度分别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27.2%,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42.2%,国际标准化比值(INR)47.9%,纤维蛋白原(FIB)44.4%,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42.7%,D-二聚体(D-dimer)68.3%,明显低于R时间、α角和MA值诊断DIC的特异度:85.1%、74.1%、73.0%。健康儿童α角和MA值则大于重症肝病出血患儿(P0.05);平均R时间少于重症肝病出血患儿(P0.05);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儿童平均R时间少于先天性凝血功能紊乱患儿(P0.05);健康儿童和先天性凝血功能紊乱患儿α角、MA值和A值差异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患DIC时,相比较于常规凝血功能检测,血栓弹力图诊断DIC的特异性明显更高。血栓弹力图能更明确地诊断DIC,与常规凝血功能检测互补,能更早地发现并诊断儿童DIC,提高DIC患儿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摘要FFP、冷沉淀和冷上清的临床适应症(见第10节)单一凝血因子缺乏(10.1) 在没有经病毒灭活的凝血因子供应的情况下,FFP仅用作 补充单一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目前主要适用于因子V。多种凝血因子缺乏(10.2);DIC(10.3和10.4) 当证实有多种因子缺乏,并伴有严重出血和/或弥漫性血管  相似文献   

14.
知识角     
DIC的主要发病原理及临床表现?答:DIC的主要发病原理为4方面:(1)血管内皮受损,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细菌、毒素(特别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内毒素)、病毒、抗原-抗体复合物、缺氧、酸中毒、高热和冻伤及创伤等均可损伤小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胶原纤维暴露,促使血小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诊ICU患者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临床诊疗对策。方法:对我院急诊ICU收治的39例DIC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诊ICU患者发生DIC原发病多样、危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并发率高,临床表现复杂多样;DIC确诊常为中晚期;病死率高。结论:重视原发病,密切观察早期DIC诊断指标常规检测,早发现、早治疗,有效终止病因是的键所在。同时危重病患者综合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联合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比值对脓毒症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07例脓毒症患者,其中41例患者发生D1C(DIC组),66例未发生DIC(非DIC组).追踪DIC组临床结局,根据是否存活分为死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比较三种血栓前态分了樗物珲量浊定在DIC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了30倒正常对照(NC)血浆和62临床已诊DIC的病人血浆,,根据DIC病程分为DIC早期、中期和晚期,分别有ELISA法测定了血栓前状态分为子标志物凝血酶原片段F_(1 2)、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D-二聚体(D-dimer,D-D)含量。结果:早期DIC病人中D-D含量为1.621.46/L,NC组为0.510.12mg/L;F_(1 2)含量为33.1120.59/L,NC组为1.643.14/L加期DIC中D-D含量为6.858.37mg/LF_(1 2)含量为4.362.44nmol/L,TAT含量为22.5320.98/L;晚期DID中D-D含量为10.325.85/LF_(1 2)的含量为6.443.51/L,TAT含量为36.6420.09/L。经统计学分析,各DIC组D-D含量与NC组相比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各组之间也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各DIC组1 2和TAT的含量较NC组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而各DIC组之间却无明显的差异(P>0.05)。F_(1 2)和TAT在所有DIC病人中有显著性相关(r=0.679,P<0.0001),而F_(1 2)与D-D、TAT与D-D无相关性。结论:综合应用不同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定量测定,不但有助于早期诊断DIC,并且可用于判断DIC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8.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病理过程和临床出血综合征,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急性白血病(AL)并发DIC也较常见[1].本文综合分析我院自1990~1996年用微量肝素治疗36例AL合并DIC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2):2308-2309
分析产后DIC综合征大量输血急救的可行性及安全性。选取收治的11例产后DIC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予以相同的大量输血急救方法。观察所有输血前后凝血、PLT和临床治疗效果。11例产后DIC综合征患者输血后的PT、APTT、TT均明显优于输血前,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的FIB与输血前无明显差异(P0.05);11例产后DIC综合征患者输血后的PLT明显优于输血前,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11例产后DIC综合征患者救治成功率为81.82%,死亡率为18.18%。2例死亡患者死因分别为子宫未及时切除、入院时生命体征不稳定且失去最佳救治时期。对产后DIC综合征可以予以大量输血急救治疗,但必须能早期诊断,并及时去除病因,由此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冷沉淀治疗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1例产科DIC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和成分输血治疗,根据其血浆纤维蛋白原降低的程度,输注不同剂量的冷沉淀。结果 21例产科DIC患者治愈19例,治愈率90.48%。结论输注冷沉淀在产科DIC的抢救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