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南阳南石医院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90例中风后眩晕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观察组采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对照组使用芬尼多片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浆黏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22%;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患者,能有效降低血液黏度,对减少患者眩晕次数、改善症状具有显著效果,可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宁都县中医院收治的66例中风后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定量表]评分、运动能力评分[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水平及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计数(WBC)]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91%,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和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RP、IL-6和WB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生活和运动能力,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其效果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开窍通络针法联合清开灵及醒脑静治疗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中风偏瘫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开窍通络针法联合清开灵及醒脑静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1.67%、77.08%,观察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及ADL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开窍通络针法联合清开灵及醒脑静治疗中风偏瘫患者的疗效优于单纯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4.
周全伟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6):1068-1069
目的探讨血塞通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对后循环性缺血眩晕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表法将2015年7月至2018年4月息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后循环性缺血眩晕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血塞通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92%)较对照组(68.75%)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全血黏度(WBV)、血浆黏度(PV)及纤维蛋白原(PA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WBV、PV及PA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后循环性缺血眩晕患者采用血塞通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可有效改善其血液流变学,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滋阴活血汤联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方城县中医院收治的86例中风后偏瘫患者,按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和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滋阴活血汤联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及生活质量[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70%(39/43),高于对照组的67.44%(29/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MA、MBI、SS-QO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FMA、MBI、SS-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滋阴活血汤联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效果显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对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眩晕患者血液黏度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4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9例PCI眩晕患者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59例。两组均予以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对照组予以安慰剂替代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PCI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眩晕情况[采用眩晕症状评分简化量表(VSS-SF)、眩晕障碍量表(DHI)和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以及纤维蛋白原(FIB)、血浆黏度(PV)和全血黏度(WBV)、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83%,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观察组VSS-SF评分(10.31±2.73)分、DHI评分(59.71±7.12)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BBS评分(44.72±4.21)分,高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FIB、PV和WBV分别为(2.34±0.36) g/L、(1.23±0.25) mP...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小柴胡汤治疗中风后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内黄县妇幼保健院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中风后眩晕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地芬尼多片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小柴胡汤加减疗法,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血浆黏度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黏度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后眩晕患者采取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浆黏度,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付颖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5):3353-3354
目的探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4年6月-2011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中风后眩晕患者118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采取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分别分析2组患者临床疗效、血浆黏度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升高,血浆黏度明显降低,患者满意度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柴胡汤可以有效提高中风后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客观评价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腹针疗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比较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腹针和单纯醒脑开窍的疗效优势,提出针刺优化方案。方法将72例合格受试患者随机分为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腹针组(试验组36例)和单纯醒脑开窍组(对照组36例),分别给予不同方法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使用统一相关量表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2组Fugl-Meyer、BI指数评分均有改善,2组自身对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腹针治疗中风后偏瘫疗效确切,优于单纯醒脑开针法。  相似文献   

10.
李华 《基层医学论坛》2016,(23):3266-3267
目的:探讨小柴胡汤加减在治疗中风后眩晕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9月收治的中风后眩晕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地芬尼多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24%,高于对照组的78.57%;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6%,低于对照组的23.81%,上述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2组患者血浆黏度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浆黏度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小柴胡汤加减在治疗中风后眩晕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卒中后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0例卒中后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地芬尼多片治疗,观察组实施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血液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液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液黏度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卒中后眩晕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并能降低血液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效果优于地芬尼多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活血通络清脑方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10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活血通络清脑方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风先兆症状评分、眩晕症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和D-二聚体(D-D)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中风先兆症状评分、眩晕症状评分,以及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浆FIB和D-D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通络清脑方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可降低中风先兆症状评分、眩晕症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FIB和D-D水平,效果优于单纯阿司匹林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12月正定县正定杨建斌中医综合诊所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肢体运动功能、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和肢体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卒中偏瘫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恢复患者的神经和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卒中后丘脑痛的疗效及对外周血5-羟色胺(5-HT)、血管活性肠肽(VIP)、β-内啡肽(β-E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68例脑卒中后丘脑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米替林治疗;研究组采用阿米替林+给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疼痛程度[视觉模拟(VA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外周血5-HT、VIP、β-EP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FIB及5-HT水平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ADL评分、VIP及β-EP水平均升高(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独应用阿米替林相比,阿米替林+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卒中后丘脑痛的疗效更好,有...  相似文献   

15.
武凤英 《基层医学论坛》2014,(13):1734-1735
目的探讨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120例中风后眩晕患者,按照自愿原则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方法,研究组则实行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分析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浆黏度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具有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6.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症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中风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氟西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观察治疗6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抗抑郁疗效,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3.33%、46.67%;HAMD评分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后有显著下降(P0.01);两组不良反应均轻微,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症疗效较氟西汀好,且起效更快,不增加不良反应,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小柴胡汤治疗中风后眩晕的效果。方法选取75例中风后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性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对比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柴胡汤可有效治疗中风后眩晕,临床治疗时需根据患者病情适当加减。  相似文献   

18.
肖元媛 《当代医学》2021,27(3):131-133
目的依达拉奉联合脑苷肌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8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依达拉奉联合脑苷肌肽治疗,比较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血清人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人亲环素A(CyPA)、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全血黏度(WBV)、血浆黏度(PV)、纤维蛋白原(FIB)及红细胞积压(HCT)。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血清GFAP、CyPA、MCP-1 水平低于对照组;WBV、PV、FIB、HCT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脑苷肌肽可有效抑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内GFAP、CyPA、MCP-1 水平,改善血液流变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心脑康联合曲美他嗪对心绞痛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于洛阳新区人民医院内科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治疗的50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2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曲美他嗪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心脑康治疗。观察两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水平低于对照组,且一氧化氮(NO)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纤维蛋白原(FIB)、血浆黏度(PV)及全血黏度(WBV)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心脑康与曲美他嗪联合治疗心绞痛临床效果确切,可改善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临床推广价值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自拟益气活血汤联合醒脑开窍针法在脑梗死(CI)早期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开封市祥符区中医院84例CI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自拟益气活血汤联合醒脑开窍针法。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24%(40/42)]较对照组[78.57%(33/42)]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Fugl-Meyer评分较对照组高,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益气活血汤联合醒脑开窍针法用于CI患者早期康复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