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磁共振全身弥散在淋巴结肿瘤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全身MR弥散加权(WB-DWI)对全身淋巴结肿瘤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淋巴结肿瘤性病变患者19例,1.5T HDe MR进行全身MR-DWI轴位分段扫描,利用软件包将各段图像拼接重建呈全身图像。结果所有患者全身WB-DWI检查顺利,且全身WB-DWI对肿瘤淋巴结的显示较敏感。结论对全身淋巴结肿瘤性病变的诊断,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是一种快速、行之有效的技术,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在恶性肿瘤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临床诊断为恶性肿瘤(除脑肿瘤外)的患者32例,行核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利用三维最大密度投影(3D MIP)及黑白翻转技术重建出类PET图像,测量病灶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并进行良、恶性病变的ADC值对比,同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核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检查发现32例患者145个病灶,淋巴转移与其他转移分别增多了36%和22%,检查后46.8%的患者肿瘤分期发生了改变。结论:核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对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期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探讨背景抑制快速全身磁共振弥散成像(WB-DWI)技术在评价恶性肿瘤全身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到2015年12月期间来我院接受诊治的恶性肿瘤全身转移患者16例和健康体检者16例,进行WB-DWI检查,通过3D-MIP重建及黑白翻转技术对病变显示效果进行观察。所有纳入研究的恶性肿瘤患者原发灶由病理组织学确诊,转移瘤由综合组织病理学结果以及多种影像学检查确诊。对所得WB-DWI图像、CT图像以及MR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MIP重建以及黑白翻转技术的应用,病变周围组织信号被有效抑制,所得WB-DWI图像能够清晰显示出肿瘤病灶以及转移淋巴结,WB-DWI检出16例恶性肿瘤患者原发灶,并检出除原发灶之外的71处全身转移瘤,转移瘤真阳性63处,假阴性3处,假阳性3处。结论 WB-DWI在全身转移瘤临床诊断过程中,检出率较高,可作为筛选恶性肿瘤全身转移的一种新型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hole-body magneticresonance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WBDWI)筛查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健康体检者和55例肿瘤患者的临床及WBDWI等影像学资料、恶性肿瘤原发灶及转移灶综合组织病理学结果。计算WB-DWI诊断恶性肿瘤的灵敏度及特异度,测量所有病灶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在10例健康体检者WB-DWI图像上,脑实质、涎腺、椎间盘、脊髓、脾脏、肾脏、前列腺、睾丸、子宫、卵巢及淋巴结等脏器呈高信号,其余脏器及骨骼呈等低信号,同时检出良性病灶7处。在55例肿瘤患者中WB-DWI检出原发灶35处、转移灶109处,共144处,所有恶性病灶呈高信号、其ADC值与病灶所在组织正常区域比较明显降低、降低幅度>50%,同时检出良性病灶23例37处。诊断恶性肿瘤的灵敏度为97.1%,特异度为66.7%。恶性肿瘤平均ADC值低于良性肿瘤平均ADC值(t=19.12,P<0.05)。结论 WB-DWI具备了探测恶性肿瘤原发灶及转移灶的敏感度和准确性,是适合临床有效筛查肿瘤的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梯度场Z轴增益对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图像拼接的影响。方法对20例骨显像证实为肿瘤骨转移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每位患者均需行两次WB-DWI检查(序列1、2)。其中序列2相对于序列1仅在Z轴增益上调整-5至5,余参数与序列1保持一致。评价两种序列检查获得图像的拼接差异,同时以骨扫描结果为标准,比较WB-DWI与PET-CT的诊断吻合率。结果 (1)序列2得到的拼接图像质量评分≥3分17例,多于序列1拼接图像质量评分≥3分(1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序列2得到的拼接图像发现可疑骨转移病灶数78个,高于序列1可疑骨转移病灶数(6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WB-DWI序列2发现可疑骨转移数高于PET-CT发现可疑骨转移病灶数(75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度调整梯度场Z轴增益有助于WB-DWI图像拼接和提高图像质量,WB-DWI对肿瘤全身骨转移性疾病有很好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WB-DWI)探查恶性肿瘤全身转移的价值。方法10例健康志愿者及15例恶性肿瘤患者行WB-DWI检查,利用3D-MIP重建及黑白翻转技术观察病变显示效果。原发灶皆经病理组织学确诊,转移瘤的诊断综合组织病理学结果及多种影像学检查而定。对WB-DWI图像、常规MR图像和CT图像对比分析。结果背景抑制的DWI经MIP重建及黑白翻转技术,病变周围组织信号被抑制,肿瘤病灶、转移淋巴结均能清晰显示。WB-DWI检出15例恶性肿瘤患者原发灶以外全身转移瘤69处,诊断转移瘤真阳性61处,假阴性3处,假阳性5处。假阳性主要包括肝脏良性病变、良性椎体压缩骨折及淋巴结炎症,成骨性转移及颈部图像质量可导致骨骼系统转移瘤假阴性诊断,自由呼吸及心脏大血管搏动伪影是遗漏肺内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原因。结论WB-DWI对转移瘤具有较高的检出率,有望成为筛查恶性肿瘤患者全身转移的一种新型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共振全身弥散技术(WB-DWI)在PHC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PHC患者进行常规CT/MR检查和WB-DWI检查,对常规CT/MR图像、WB-DWI图像显示的原发灶、其他部位的转移灶进行分析。结果 WB-DWI检出肝脏病灶55例(96.5%55/57),局部及远处淋巴结转移灶9例(100%9/9)骨骼转移6例(100%6/6),其他部位转移2例(100%2/2)。4例常规CT/MR检查分期Ⅱ或Ⅲ期的PHC患者经WB-DWI分期后为Ⅳ期。结论 WB-DWI能够评估肝脏原发病灶的大小、数目,对淋巴结的转移、骨骼的转移显示较好,但对评估血管的侵犯和肺转移情况有限度。STIR-DWI优化组合技术,能明显提高大范围扫描图像的信噪比,提高全身各部位病变的显示能力,增加PHC患者分期的准确性。WB-DWI检查方法快捷方便无辐射,在PHC患者的TNM分期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新技术全身弥散成像(WB-DWI)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优势。方法:通过对核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技术原理的阐述,分析此项新的成像技术的优势。结果:核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技术有易行、便捷、高敏感、无辐射等优点,对于全身肿瘤筛查有很高的敏感性,检查费用相对较低。结论: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方法简单,对全身肿瘤的筛查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7,(4):274-276
[背景]比较99mTc标记的亚甲基二磷酸盐(99mTc-MDP)全身骨扫描(BS)与MR弥散加权成像技术(WB-DWI)在转移性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病例报告]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经临床诊断确诊为恶性肿瘤且分别行BS和WB-DWI检查的患者共112例进行对比研究.在混合型和成骨型骨转移瘤的诊断中BS的敏感度和准确度明显高于WB-DWI(P<0.05),而在溶骨型骨转移瘤的诊断中WB-DWI敏感度及准确度明显高于BS(P<0.01).[讨论]BS在多数转移性骨肿瘤的诊断中具有优势,但在溶骨型骨转移瘤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因此有必要结合X线平片、CT和MRI等影像学技术提高诊断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WB-DWI)和生长抑素受体显像(SRS)在发现及定位瘤源性骨质软化症患者致病瘤灶的准确性。方法 6例临床疑诊瘤源性骨质软化症的患者,均于2周内分别行WB-DWI及SRS检查,评价两种检查方法发现致病瘤灶的价值,并以手术切除的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比较两者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手术病理证实的致病瘤灶包括软组织肿瘤2例(血管脂肪瘤及间叶组织肿瘤各1例)及骨肿瘤1例(恶性神经纤维瘤)。WB-DWI和SRS发现瘤源性骨质软化症患者致病瘤灶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WB-DWI:33.33%、100%、66.67%;SRS:33.33%、66.67%、50%。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成年的骨质软化症患者,应选择WB-DWI及SRS检查以寻找致病瘤灶,两者相互补充,为临床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在乳腺癌患者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乳腺癌患者术后随访移患者行核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并对可疑转移部位行常规MRI检查。利用三维最大密度投影(3D MIP)及黑白翻转技术重建出类PET图像,测量病灶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并进行良、恶性病变的ADC值对比,同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例患者35个病灶,全身弥散加权成像上呈高信号,ADC图为低信号,病灶的ADC值明显降低。上述病灶均经临床证实为恶性病变或转移瘤。结论:WB-DWI对乳腺癌患者术后转移病变的检出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与核素骨显像比较,探讨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WB-DWI)探测骨转移瘤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38例经病理证实的恶性肿瘤或肿瘤术后复发合并骨病变的患者,均于2周内分别行WB-DWI及核素骨显像.将骨骼系统分为13个区域观察:颅骨、胸骨、锁骨、颈椎、胸椎、腰椎、骶椎,肋骨、骨盆、肩胛骨、肱骨、股骨、胫腓骨.分别比较两者所显示的病灶数,并测量不同部位病变的表观弥散系数值.结果 38例患者中,WB-DWI检测显示20例患者214处病灶,核素骨显像显示20例患者197处病灶,两种检查方法对34例患者的结果一致(P=0.488).与骨显像比较,WB-DWI漏诊的病灶主要位于颅骨、胸椎、肱骨及胫腓骨,WB-DWI对发现颈椎、腰椎、骶椎、骨盆、肋骨及股骨的病变较骨显像敏感.不同部位骨转移瘤的表观弥散系数值差异无显著性(P=0.095).此外,WB-DWI可以发现更多的骨外器官及淋巴结的病变.结论 WB-DWI对于骨转移瘤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可以与核素骨显像相互补充,为临床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正>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hole body diffusion weighted,WB-DWI)是近年来磁共振发展的一种新技术,是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在自由呼吸状态下完成全身扫描,并利用新技术如3D-MIP重建和黑白反转,能够将病变尤其是肿瘤性病变以三维的效果显示,其对肿瘤探测的敏感性以及特异性可以与目前临床上用于恶性肿  相似文献   

14.
全身弥散加权成像诊断骨转移瘤的初步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全身MR弥散加权(WB-DWI)对恶性肿瘤远处骨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病理确诊,且SPECT全身核素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瘤的恶性肿瘤患者11例,1.5THDMR进行全身MR-DWI,然后重建全身图像。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良好的全身WB-DWI图像,重组3D-MIP全身图像对骨转移瘤均显示较敏感。结论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是诊断恶性肿瘤全身骨转移的一种快速、有效的技术,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身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whole body diffusion-weighted MRI,WB-DWI)及其联合常规CT/MRI诊断恶性肿瘤转移灶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76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WB-DWI检查,所有恶性肿瘤患者均在7天内完成常规CT及MR检查。采用双盲法由两名资深影像医师对所有WB-DWI图像以及CT、MR图像进行分析。所有转移瘤均经手术或穿刺后病理学检查、影像学资料、实验室检查或随访至少3个月证实。统计单独应用WB-DWI和WB-DWI联合常规CT/MRI对转移瘤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比较两者在转移瘤的诊断中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单独应用WB-DWI诊断转移瘤的灵敏度为75.9%,特异度为25%,准确度为69.8%;WB-DWI联合CT/MRI诊断转移瘤的灵敏度为94.8%,特异度为67.5%,准确度为91.5%。经卡方检验,两者对恶性肿瘤全身转移灶的检出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B-DWI联合CT/MRI是诊断恶性肿瘤全身转移灶合理、有效的检查手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王小微 《当代医学》2021,27(18):149-150
目的 分析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WB-DWI)在骨转移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本院接诊的高度疑似为骨转移瘤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核素全身骨显像和WB-DWI检查,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 经病理检查结果显示,70例患者中,骨转移瘤49例,良性骨病灶21例(包括术后骨损伤或外伤12处,骨退行性改变9处);WB-DWI准确度为92.86%(65/70),高于核素全身骨显像的81.43%(57/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WB-DWI检查在骨转移瘤鉴别诊断中效果良好,可明显提高肿瘤转移诊断的准确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陈正君  刘勇  罗丽  宋震宇  黄冰峰 《西部医学》2013,25(7):1070-1072
目的评价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WB-DWI)与同位素全身骨扫描(ECT)对全身骨转移的检测价值。方法选择经临床确诊的恶性肿瘤骨转移30例(肺癌18例、前列腺癌1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WB-DWI及ECT对全身扫描,结合骨转移部位MRI扫描(取T1、T2加权像及脂肪抑制技术STIR)。WB-DWI及ECT检查间隔时间小于2周。结果 30例中,WB-DWI、ECT检出骨转移部位相同。WB-DWI检出脊柱转移23例(76.7%),骨盆转移14例(46.7%),肋骨转移6例(20.0%),肱骨转移4例(13.3%),股骨转移6例(20.0%)。ECT检出脊柱转移19例(63.3%),骨盆转移11例(36.7%),肋骨转移5例(16.7%),肱骨转移4例(13.3%),股骨转移6例(20.0%)。WB-DWI与ECT对脊柱、肱骨、股骨转移检测无差异(P>0.05),对骨盆、肋骨转移检测有差异(P<0.05)。结论 WB-DWI、ECT两种方法对骨转移均敏感,相比之下,WB-DWI对骨转移检出率、定位、定量准确性较ECT为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核磁共振全身弥散技术(WB-DWI)与PET/CT扫描对骨肿瘤诊断效能评价.方法 选择65例符合条件的患者,其中25例良性肿瘤,40例恶性肿瘤,分别进行扩散加权成像和PET/CT扫描.结果 所有的良、恶性骨肿瘤在DWI图像中均呈现等或高信号,对疑似恶性肿瘤的患者,尤其转移性骨肿瘤,WB-DWI检出的病灶数量更多,敏感性明显好于PET-CT;WB-DWI成像的特异性高于PET/CT扫描(P<0.05).结论 两者检出骨肿瘤的效能一致,可以更好的相互弥补,提高诊断准确性,更好为临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口腔鳞癌淋巴结转移在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中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21例口腔鳞癌伴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行WB-DWI检查,处理生成全身弥散图。其中19例另行常规MRI增强扫描,9例另用PET检查。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结果21例患者WB-DWI发现异常淋巴结139个,正常淋巴结11个,炎症淋巴结21个。转移淋巴结呈高信号,ADC值下降,与正常或炎症淋巴结ADC值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技术在鉴别炎性或正常淋巴结与肿瘤转移性淋巴结方面能够提供准确的信息,是新一代肿瘤病人全身检查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0.
刘洪东 《当代医学》2014,(21):11-12
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WB-DWI)是一种新型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各类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简要综述了WB-DWI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临床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