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应用CT的原始数据资料,结合反求工程软件,对大龄髋脱位儿童髋关节的病理形态结构做进一步的定量分析研究,以了解大龄髋脱位儿童髋关节的病理形态变化,探讨髋关节骨性形态的测量方法及意义.方法 实验组共44个脱位髋,按照Tonnis分级标准分为2个亚组:半脱位组,共30个髋;全脱位组,共14个髋.单侧脱位患儿的"正常髋"为相对对照组,共41个髋.以Mimics软件读取CT原始数据,进行前处理,得到髋关节的点云数据,输入至反求工程软件Imageware中,对髋臼及股骨头的骨性关节面进行球面拟合,测定股骨头上下两部分对髋臼的匹配程度.结果 大龄髋脱位儿童髋臼球面半径较平、浅(全脱位组为27.470±6.299,半脱位组为24.340±2.637,对照组为21.710±1.975),股骨头发育小;3组中全脱位组表现得更加明显.实验组与对照组股骨头的上下两部分和骨性髋臼关节面匹配误差比较:全脱位组、半脱位组P<0.001,对照组P>0.05,显示股骨头上半部分对髋臼的匹配程度高于下半部分.结论 髋脱位儿童股骨头上下两部分与髋臼的匹配差异提示了复位手术时股骨近端内翻截骨的必要性.适当的内翻截骨可以使匹配程度较高的股骨头上半部作为主要负重区.良好的球面匹配能获得良好的应力分布,从而减少或推迟骨关节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髋关节持续被动活动治疗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疗效进行分析,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患儿18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14例;年龄4~34个月,平均年龄19.3个月。予以髋关节持续被动活动治疗(即给予外固定支具连接动力装置治疗),通过治疗前和治疗后的骨盆X射线平片,分析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1年治疗效果和髋臼角的变化。结果髋关节发育不良23髋,经过髋关节持续被动活动治疗3个月,所有患儿髋关节脱位、半脱位均得到治愈,7髋恢复正常,但仍存在16髋髋关节发育不良。其中全脱位的14髋中13髋髋臼角仍大于正常范围,1髋髋臼角恢复正常;5髋半脱位中2髋髋臼角大于正常范围,3髋髋臼角恢复正常;单4髋纯髋臼角过大中3髋恢复正常,1髋髋臼角仍较大。1年随访,16髋髋关节发育不良者有8髋髋臼角恢复正常,6髋髋臼角度数下降,但仍大于正常值,失访2髋。治疗前髋臼角为(31.06±5.96)°,治疗后3个月为(26.04±6.08)°,治疗后1年为(20.08±3.03)°;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6.582、5.631,P 0.01)。说明髋臼角随治疗逐渐减小。所有患儿治疗期间,均未发生压疮,未发生患侧髋关节、膝关节固定造成的僵硬挛缩,均未出现股骨头坏死征。结论髋关节持续被动活动可以有效的降低发育型髋关节脱位患儿的髋臼指数,可以促进髋关节发育,改善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3.
儿童先天性髋脱位是一种较常见的畸形,治疗方法很多,疗效不一,尤其对较大儿童髋脱位尚无理想方法。我科1998年至2006年采用髋臼加盖成形和股骨粗隆下旋转截骨联合治疗6~13岁的发育性髋脱位共计17例,21个髋关节,随访15例,19个髋关节。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7例,21个髋关节,其中男性4例,6个髋关节;女性13例,15个髋关节。左侧9例,右侧4例,双侧4例。随访2~8年,平均4.8年。髋脱位可分为三度:Ⅰ度脱位属半脱位;Ⅱ度脱位,股骨头已脱出髋臼或髋臼上缘;Ⅲ度脱位指股骨头向上移位较高,达髂翼处。本组21例中Ⅰ度3例,Ⅱ7例,Ⅲ度11例。…  相似文献   

4.
二种骨性髋臼关节面三维几何形态模型的对照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一种更接近人体骨性髋臼关节面的三维模型。方法通过三维激光扫描获取髋臼的点云数据,分别用球面和旋转椭球面逐步逼近骨性髋臼关节面,建立球面和旋转椭球面的二种参数化匹配模型,并对二种模型参数与匹配误差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旋转椭球面模型的匹配误差显著小于球面模型的匹配误差,旋转椭球面模型的长:短轴与球面模型的半径有较强的相关性。结论旋转椭球面模型较之传统的球面模型更接近人体骨性髋臼的几何形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继发骨性关节炎时髋臼骨囊性变的位置和大小,为全髋关节置换术(THR)中髋臼重建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08年11月我院行THR的DDH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8例(45髋);以同期行THR的38例(45髋)原发性髋关节骨性关节炎作为对照组,在髋关节正位x线片和螺旋CT扫描片上观察髋臼骨囊性变的位置,测量骨囊性变的大小。结果DDH组髋关节正位片发现16侧髋臼存在骨囊性变,螺旋CT扫描片发现21侧髋臼存在骨囊性变,髋臼冠状面测定囊变面积为(4.7±5.1)mm2。对照组髋关节正位片发现6侧髋臼存在骨囊性变,螺旋CT片发现10侧髋臼存在骨囊性变,囊变区面积为(1.3±2.4)mm2,两组间骨囊性变的发生率和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DDH继发骨性关节炎的髋臼存在高发的骨囊性变。在THR髋臼重建过程中应对其进行刮除植骨,否则可能影响到髋臼假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全髋置换术中髋臼异常处理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骨折及全髋翻修等髋臼侧异常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时髋臼重建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根据影像解剖学的特点,将41例髋关节病例分为两组,A组(20例)为髋关节发育不良造成的髋臼移位或假臼形成,全髋置换术中利用颗粒植骨、股骨头结构植骨或真臼内移重建髋臼;B组(21例)为髋臼骨折、全髋翻修的髋臼侧严重骨缺损等形态异常的髋臼,利用股骨头结构植骨或颗粒打压植骨填补骨缺损并重建真臼。结果:术后全部获得随访,随访6~72个月,平均23.6个月,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术前平均32.5分,术后平均82.6分;植入骨均愈合,无假体松动和翻修病例。结论:髋臼植骨重建解决了全髋置换中恢复正常旋转中心及骨储备不足的技术难题,为髋臼假体创造了良好的植入环境,保证髋臼假体具有良好的位置和牢固性。  相似文献   

7.
髋关节发育不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57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成人患者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方法和疗效.方法根据半脱位或脱位程度,分为半脱位型(1 5例)、半脱位容积宽大型(39例)和完全脱位型(3例),采用加深髋臼,或自体植骨于髋臼缘10~3点钟位,以加深髋臼重建臼顶部和后柱后壁的5项要点,正确安置骨水泥型假体与生物型假体,是使57例71髋接受人工全髋假体置换成功的基础.结果对57例71髋的髋关节发育不良病人术后经平均5年4个月随访,植入骨愈合,关节功能采用Harri s评分,优(>90)44例54髋,良(80~89)10例1 3髋,可(70~79)3例4髋,无差(<70)者,优良率为94.7%.术后有9例并发症,且均已治愈或改善.结论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须进一步认识解剖和临床特点,按分型,加深髋臼或/和自体植骨重建髋臼的顶部和后柱,是使人工全髋关节成功置换和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非影像手术导航系统对股骨头表面假体植入位置的影响。方法25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共32髋)。其中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36±7)岁。随机分为2组,计算机导航手术组(导航组)11例(16髋),在导航系统下进行股骨头表面置换术,设定髋最佳植入柄颈角为0°,柄干角为140°;对照组14例(16髋)采用传统手术。术后测定假体植入的角度,进行手术评估。结果术后导航组植入股骨假体柄干角为(140.5±1.7)°,对照组为(135.9±6.5)°,导航组的股骨假体柄颈角为(O.30±1.40)°,对照组柄颈角为(-4.93±4.3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arris评分,导航组优14髋,良2髋;对照组优9髋,良4髋,中3髋。导航组无一例发生肢体缩短、旋转、内外翻畸形,对照组2例发生短缩畸形,1例内翻15°畸形。随访(14±4)个月,均无假体松动、脱位。结论在非影像手术导航系统下手术操作可以精确地植入假体,减少假体松动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髋臼及股骨上端畸形致人工髋关节置换(THR)术后脱位的原因,探讨防治对策。方法:本组行全髋置换术172例后发生脱位5例(2.9%),其中后脱位4例,前脱位1例。发生时间最早在术毕搬动时,最迟在术后第20天。脱位原因分析,4例存在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前倾角过小,术中未能调整;1例为股骨上端畸形,假体头臼对合不良。结果:复位后牵引6周1例、髋人字石膏固定6周1例,手术调整前倾角2例、调整股骨假体柄1例,均未发生再脱位。结论:为避免发生脱位,术前CT平扫了解髋臼前倾角和股骨头包容程度,做好特殊假体准备;术中加大加深髋臼以增加臼杯的包容度,并调整股骨头、颈角度来配合对应关系。术中人工髋试活动稳定性良好是减少术后脱位保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盆截骨术治疗髋关节脱位的生物力学效果,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骨盆-髋-股骨头完整新鲜尸标本4具,应用实验方法测定骨盆-髋-股骨头上压应力、剪应力、髂部应力以及不同髋臼指数下股骨头的下沉位移与髋臼接触应力。结果:表明不同髋臼指数下,在30°以下测试组股骨上应力与正常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30°以上应力增加较快,两者应力相差15%,满足手术要求,股骨头位移里相似规律性,髋部接触应力集中有所改善。结论:骨盆截骨术治疗够脱位是一种既符合生物力学原理,又安全可靠的造盖术,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襁褓体位固定对大鼠髋关节发育及髋关节软骨中特异性基质二型胶原( Colla-gen-Ⅱ)、蛋白聚糖( Aggrecan )及金属基质蛋白酶-13( MMP-1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4只新生Wistar大鼠编号后随机分为实验组(33只)和对照组(31只)。实验组采用医用布胶带将新生大鼠双髋、双下肢伸直捆绑1周,对照组大鼠不做干预。相同条件下饲养至第8周时,拍摄两组大鼠骨盆正位X线片,解剖髋关节并测量股骨头横径、髋臼横径及股骨头高度、髋臼窝深度并进行比较,用Real-time PCR检测两组大鼠股骨头软骨、髋臼侧软骨中Collagen-Ⅱ、MMP-13、Aggrecan mRNA的表达。结果:造模至第8周时,影像学及髋关节解剖大体形态学显示,实验组大鼠股骨头、髋臼侧发育呈髋关节发育不良及关节退变表现;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髋关节股骨头横径、髋臼横径及髋臼窝深度均明显短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Real-time PCR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股骨头软骨中Collagen-Ⅱ、Ag-grecanm RNA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MMP-13 mRNA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实验组髋臼侧软骨中Collagen-Ⅱ、MMP-13和Aggrecan mRNA的表达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0.05)。结论:双下肢伸直襁褓体位捆绑可诱导新生大鼠髋关节发育不良并可继发髋关节退变,该退变机制可能由于在应力环境下关节软骨中具有软骨破坏作用的MMP-13 mRNA的表达上调,从而导致股骨头软骨基质中Collagen-Ⅱ、Aggrecan mRNA的合成降低所致。  相似文献   

12.
I examined the sphericity and the congruity of the femoral head and the acetabulum in 172 Korean fetuses and in 655 Korean adults. I found that Korean fetal acetabuli and femoral heads are spherical and that the proportion of the head contained in the acetabulum remains constant and congruous throughout the fetal life. Adult actabuli and femoral heads are also spherical in both gender and are there are no visible changes in the shape of the acetabuli and the femoral heads with respect to age. No evidence was found that the congruity of the hip joint is a cause of osteoarthritis of the hip joint. Clinical Relevance: Stable hip joints at the time of birth provide an explantation for the low incidence of 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 joint in Koreans. The spherical femoral head and acetabulum (congruous hip joint) seem to be a contributing factor to the low incidence of primary osteoarthritis of the hip in Korean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3DCT)技术在成人髋臼发育不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单侧髋臼发育不良Crowe分型为Ⅲ、Ⅳ型的患者25例进行THA,其中男性5例5髋,女性20例20髋;年龄21~63岁,平均年龄47.9岁。所有患者术前行骨盆正位数字X射线摄影(DR)及3DCT,依据髋臼三维重建数据指导手术,术后行骨盆正位DR,并对比手术前、后患侧与健侧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的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来评价患侧髋关节旋转中心的恢复程度。结果CT显示髋臼前后径变小,髋臼后壁增厚,髋臼深径较浅。以上测量指标与正常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测量髋臼前后径为(32.98±1.02)mm,髋臼深径为(14.21±0.56)mm,与术前影像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的水平距离为16~38 mm,平均水平距离为20.15 mm。术后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水平距离为-2.0~9.3 mm,平均水平距离为2.95 mm,理想旋转中心外侧为正值,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6.74,P〈0.01)。术前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的垂直距离为18~42 mm,平均垂直距离23.58 mm。术后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的垂直距离为-6.0~13.4 mm,平均垂直距离为3.25 mm,理想旋转中心上方为正值,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4.53,P〈0.01)。结论成人髋臼发育不良行THA,3DCT技术可以量化指导如何选择合适的髋臼假体、髋臼骨移植重建部位、髋臼假体安放角度等;对于恢复头臼假体同心复位,恢复髋关节解剖结构,重建关节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一螺旋刀片(PFNA)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3月~2011年12月43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23例:年龄65.94岁,平均年龄76.8岁。随机分为关节组(n=20)和PFNA组(n=23)。采用PFNA内固定23例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20例,分析比较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术后髋关节活动功能恢复程度。结果@PFNA组手术时间35~105min,统计时间(55.34±12.61)min:关节组65~130min,统计时间(90.39±14.21)min;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⑦PFNA组术中出血量100~300mL,统计出血量(140±46)mL;关节组200~450mL,统计出血量(300±70)mL:两组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④术后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标准进行评估,PFNA组为(86.5±5.4)分,其中优12例,良8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86.9%;关节组为(85.4±5.6)分.其中优9例,良8例,可2例,差l例,优良率85.O%。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比较.PFNA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The embryolog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ip joint are complex. In few areas of the body can so many morphological variations be seen. Minor anatomical abnormalities in the acetabular and femoral head shape, femoral–neck angle, and joint congruency, are frequent. Controversies still exist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variations and on whether or not they put the patient at risk of developing early degenerative changes (Wedge et al. 1990). Even in clinically asymptomatic hips, the acetabulum is not always of the same shape or same depth. Minor degrees of 'dysplasia' have no more effect than to create a shallow acetabulum or possibly predispose to a labral tear (Dorrel & Caterall, 1986). Greater degrees may cause congenital subluxation or dislocation (Wiberg, 1939; Ponseti, 1978 a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早期脱位的危险因素,为患者采用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思路。方法收集2006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获得明确诊断并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且有术后随访资料的老年股骨颈移位骨折患者共247例为研究对象,对8个可能与置换术后早期脱位发生有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通过比较发现,性别、手术方式、人工股骨头直径大小等因素在有脱位组与无脱位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1.862)、手术方式为后外侧入路(OR=3.478)、人工股骨头直径为22 mm(OR=2.558)可作为预测置换术后早期脱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当股骨头直径大于或等于30 mm(OR=0.635)时则是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置换术后早期脱位的发生与多个因素有关,建议术前、术中应将各危险因素纳入考虑并选择个体化最优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背景:利用多排螺旋CT容积再现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可清晰显示髋臼及股骨头的空间立体结构,为测量患儿髋臼股骨头的平均覆盖率及观察异常髋臼发育变化提供帮助。 目的:利用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连续4年测量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髋臼股骨头的平均覆盖率的变化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行手法闭合复位外固定的患儿53例,分别于整复前、整复后24 h内、整复后12,24,36,48个月时,行多排螺旋CT髋臼轴位平扫及利用图像处理系统对患儿髋臼股骨头的平均覆盖面积进行重建和测量。 结果与结论:闭合复位后患儿髋臼股骨头覆盖率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 < 0.01)。随访4年内,闭合复位后患儿髋臼股骨头覆盖面积逐渐增加,第1年内增加面积最大,第4年时接近正常。说明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能清晰显示两者之间的立体位置关系,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髋臼与股骨头位置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三维重建后测量闭合复位后患儿髋臼股骨头覆盖率,其测量值高于治疗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猪股骨头支持带动脉入头分支的数量、分布规律及外径大小并阐述其意义。 方法 解剖39例带有髋周血管的猪股骨头离体标本,分离支持带动脉,采用30%硫酸钡悬浮液显微灌注,观察支持带动脉入头分支的走形、数量、分布及外径。以时钟点位记录支持带动脉入头的分布规律,显微标尺测量支持带动脉入头分支的外径,并对各组支持带动脉入头最粗支的位置进行测量统计。 结果 猪股骨头共有(6.10±1.32)支动脉入头,主要分为后上、后下及前方3组,每组支持带动脉最粗支入头的时钟点位分别为(11:22~01:29)、(06:36~08:15)、(02:01~03:59);直径分别为(0.37±0.11)、(0.52±0.11)、(0.35±0.09)mm。 结论 猪股骨头入头动脉的数量及位置相对恒定,入头动脉最粗支平均直径为(0.52±0.11)mm,来自后下组支持带动脉,为猪股骨头重要的血供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